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电影 » 哈萨克斯坦儿童电影大全哈语版
扩展阅读
电影罪恶完整版国语版 2025-08-21 01:40:12

哈萨克斯坦儿童电影大全哈语版

发布时间: 2022-04-22 01:58:48

❶ 巴基斯坦话和新疆话一样不

晕,我就是新疆人
你说的是维语吧,新疆话其实就是普通话,维语才是比较特别的语言
和巴基斯坦话完全不一样,唯一和新疆话比较像的是哈萨克斯坦语,简称哈语。

❷ 哈萨克语的使用范围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南部和西部
蒙古:西部地区(Bayan-Ölgii省)。
中国:新疆的西部与北部地区(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甘肃的西北部地区。
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所有地区。
吉尔吉斯:北部地区,比什凯克市周边地区。
土库曼斯坦:北部和西部地区。 总人数约:1740万到2000万。
哈萨克斯坦:1730.87万(2014年8月1日) 万。
俄罗斯联邦:65.51万(截止2012年4月1日)。
蒙古:大约10万(来自 2005年统计数字)。
中国:大约150万(来自2010年统计数字)。
乌兹别克斯坦:60万到100万之间(来自2003-2007年间的估算)。
吉尔吉斯斯坦:大约5万(来自 2006年的统计数字)。
土库曼斯坦:少于4万。

❸ 哈语中 ayttareng kabel bolsen.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肉孜节快乐。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和全球哈萨克人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塞种人等民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哈萨克语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其次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

语法方面

1、动词第一人称命令式的复数有动词词干后缀加-(a)lï/-(e)li的形式O。

2、动词第二人称命令式的尊称形式除书面语言所具有的-ïηïz/-iηiz外,还有γïn/-gin两种形式。

3、察布查尔哈萨克语中,名词的工具格附加成MClSxTMHuuuD分除了有与书面语相同的形式外,还有其他形式。

4、察布查尔哈萨克语中,处有书面语过去时行动词的形式外,还有-tuγïnz/-tïγïn形式。

❹ 二战初期苏联扮演了什么角色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联邦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后来还要分开。)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二次大战爆发后,为了防御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又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15个。
第一节 教育事业状况与政策

一、十月革命前教育简况

十月革命前,中亚地区教育非常落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当时该地区教育有以下特点:1、居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文盲充斥。1897年,在9-49岁居民中,吉尔吉斯人识字者仅占0.6%、土库曼人占0.7%、塔吉克人占0.5%、乌兹别克人占1.6%、哈萨克人占2%。 1913年,乌兹别克斯坦识字人口占2%、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识字人口分别占1.5%、2-3%。 2、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教教育,学校与宗教合一。早在八世纪,在现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就出现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生主要通过背诵阿拉伯文经文学习文化。中世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清真寺创办了初等和中等宗教学校,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学生大都为官吏和富豪子弟。3、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沙俄时期,当局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创办了俄罗斯学校和当地民族混合学校,讲授俄语和实用知识。在哈萨克斯坦创办了俄语哈语学校、男女生混合学校。1911年,在现今中亚除哈萨克斯坦外的四国中共有63所这类学校,在校生4000余人, 在塔吉克斯坦还开办了10所培养低级官吏的学校。

二、苏联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状况

1、苏联教育政策及在中亚地区的体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为国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当局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中亚五国制定和改革文字。在20-30年代,苏联政府将中亚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先改成拉丁字母,后又改为吉里尔字母,即俄文字母。如果说将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使学生易学,那么改成俄文字母则明显使其向俄文*拢,便于俄罗斯化。在不到十年期间两次改文字,对该地区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2、采取空前未有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苏联用各民族文字出版了大量识字课本、教科书和直观教材等。中亚五国广泛开办了成年扫盲学校和扫盲班。例如,塔吉克斯坦,1926-1932年,各类扫盲点由63个发展到3300个,脱盲人数达13万多,其中妇女2万多,1940年顺利完成了扫盲工作。 1932年,中亚五国识字人口已超过60%。 到50年代后期,中亚五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3、确保教育世俗化,使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4、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预算拨款,普通学校获得大发展,如,1937年对普通学校的拨款比1932年增加了3倍多。1933-1937年,塔吉克斯坦学生人数几乎增加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3.5倍,吉尔吉斯坦增加2.5倍,土库曼斯坦增加0.8倍,哈萨克斯坦增加0.7倍。 1940年,苏联对哈萨克斯坦的教育拨款为6.86亿卢布,到50年代初则增加到13.6亿卢布,增长了1倍。1940-1941学年与1914-1915学年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74倍,普通学校为4838所,在校生126万多人,教师人数达3.6万人。塔吉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85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46倍,土库曼斯坦增加36倍。学校种类和级别也增加,各共和国陆续建立起一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卫国战争最困难年代,苏联政府还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民族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学校的大部分本地民族学生,政府规定免收他们的学费,并为穷苦学生提供食宿。在战争年代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减少,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共和国的大学生名额却有很大增长。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76年,苏联已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1940-1978年,全苏大学生总数增长了5.3倍,而土库曼斯坦则增长了10.1倍,乌兹别克斯坦增长了1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长了16.1倍,哈萨克斯坦增长了22.2倍,塔吉克斯坦增长了22.6倍。5、在教育方面也推行缩小或拉平与全苏水平差距的政策。正是由于苏联当局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中亚五国教育状况明显改善。据1979年苏联人口统计资料,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中亚地区,每千人中具有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者617人,与全苏水平638人相比已十分接近。

根据1973年生效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中亚五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除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外,还享有同其他加盟共和国同等的在制定本国国民教育政策方面的权限。8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出现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当地主体民族优先的规定。

3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存在错误,人为地加速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过程,使中亚五国的教育失去自己的特点,完全成为俄罗斯教育的翻版,教学语言也逐渐改用俄语。这对独立后中亚五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后果。

2、苏联时期各类教育状况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 各类教育简况
学前教育。这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教育形式。20年代起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开始设立学前儿童教育机构。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常设学前教育机构为9700个,入托受教育儿童为130万名。哈萨克斯坦分别为8700个和120万名。中亚其他三国学前教育机构也有较大发展。

普通教育。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体制方面各共和国相似,皆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整个普通教育的连惯性。中亚五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有个过程。例如,1956年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完成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59年开始普及八年制教育。塔吉克斯坦1950年就完成了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62年完成了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中亚五国普通学校发展情况见下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注1。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敢心失败,组织白军发动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经过国内战争,苏俄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❺ 世界上哈萨克语排名第几

哈萨克斯坦人口超过1万人的少数民族中掌握国语哈萨克语程度较高的民族排名:

民族 掌握哈萨克语人口所占比例

柯尔克孜族 88.8%
维吾唔尔族 80.5%
乌孜别克族 80%
土耳其族 74.7%
塔吉克族 67.9%
塔塔尔族 63.6%
阿塞拜疆族 63.4%
库尔德族 61.2%
巴什基尔族 58.3%

❻ 急寻!有关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资料,最好是视频!!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联邦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后来还要分开。)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二次大战爆发后,为了防御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又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15个。
第一节 教育事业状况与政策

一、十月革命前教育简况

十月革命前,中亚地区教育非常落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当时该地区教育有以下特点:1、居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文盲充斥。1897年,在9-49岁居民中,吉尔吉斯人识字者仅占0.6%、土库曼人占0.7%、塔吉克人占0.5%、乌兹别克人占1.6%、哈萨克人占2%。 1913年,乌兹别克斯坦识字人口占2%、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识字人口分别占1.5%、2-3%。 2、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教教育,学校与宗教合一。早在八世纪,在现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就出现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生主要通过背诵阿拉伯文经文学习文化。中世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清真寺创办了初等和中等宗教学校,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学生大都为官吏和富豪子弟。3、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沙俄时期,当局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创办了俄罗斯学校和当地民族混合学校,讲授俄语和实用知识。在哈萨克斯坦创办了俄语哈语学校、男女生混合学校。1911年,在现今中亚除哈萨克斯坦外的四国中共有63所这类学校,在校生4000余人, 在塔吉克斯坦还开办了10所培养低级官吏的学校。

二、苏联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状况

1、苏联教育政策及在中亚地区的体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为国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当局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中亚五国制定和改革文字。在20-30年代,苏联政府将中亚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先改成拉丁字母,后又改为吉里尔字母,即俄文字母。如果说将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使学生易学,那么改成俄文字母则明显使其向俄文*拢,便于俄罗斯化。在不到十年期间两次改文字,对该地区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2、采取空前未有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苏联用各民族文字出版了大量识字课本、教科书和直观教材等。中亚五国广泛开办了成年扫盲学校和扫盲班。例如,塔吉克斯坦,1926-1932年,各类扫盲点由63个发展到3300个,脱盲人数达13万多,其中妇女2万多,1940年顺利完成了扫盲工作。 1932年,中亚五国识字人口已超过60%。 到50年代后期,中亚五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3、确保教育世俗化,使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4、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预算拨款,普通学校获得大发展,如,1937年对普通学校的拨款比1932年增加了3倍多。1933-1937年,塔吉克斯坦学生人数几乎增加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3.5倍,吉尔吉斯坦增加2.5倍,土库曼斯坦增加0.8倍,哈萨克斯坦增加0.7倍。 1940年,苏联对哈萨克斯坦的教育拨款为6.86亿卢布,到50年代初则增加到13.6亿卢布,增长了1倍。1940-1941学年与1914-1915学年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74倍,普通学校为4838所,在校生126万多人,教师人数达3.6万人。塔吉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85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46倍,土库曼斯坦增加36倍。学校种类和级别也增加,各共和国陆续建立起一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卫国战争最困难年代,苏联政府还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民族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学校的大部分本地民族学生,政府规定免收他们的学费,并为穷苦学生提供食宿。在战争年代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减少,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共和国的大学生名额却有很大增长。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76年,苏联已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1940-1978年,全苏大学生总数增长了5.3倍,而土库曼斯坦则增长了10.1倍,乌兹别克斯坦增长了1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长了16.1倍,哈萨克斯坦增长了22.2倍,塔吉克斯坦增长了22.6倍。5、在教育方面也推行缩小或拉平与全苏水平差距的政策。正是由于苏联当局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中亚五国教育状况明显改善。据1979年苏联人口统计资料,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中亚地区,每千人中具有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者617人,与全苏水平638人相比已十分接近。

根据1973年生效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中亚五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除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外,还享有同其他加盟共和国同等的在制定本国国民教育政策方面的权限。8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出现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当地主体民族优先的规定。

3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存在错误,人为地加速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过程,使中亚五国的教育失去自己的特点,完全成为俄罗斯教育的翻版,教学语言也逐渐改用俄语。这对独立后中亚五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后果。

2、苏联时期各类教育状况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 各类教育简况

学前教育。这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教育形式。20年代起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开始设立学前儿童教育机构。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常设学前教育机构为9700个,入托受教育儿童为130万名。哈萨克斯坦分别为8700个和120万名。中亚其他三国学前教育机构也有较大发展。

普通教育。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体制方面各共和国相似,皆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整个普通教育的连惯性。中亚五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有个过程。例如,1956年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完成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59年开始普及八年制教育。塔吉克斯坦1950年就完成了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62年完成了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中亚五国普通学校发展情况见下表。

❼ 哈语和俄语有什么区别

完全不一样,有一些一样的词语,我是哈萨克斯坦人,我说的话是俄语,不会说哈语。哈语象土耳其语,吉尔吉斯语口语差不多

❽ 请问你们哈萨克族在古尔邦节如何祝贺如何用哈语说你们的祝福语

阿一腾恩胡特波森,意思是祝你节日快乐。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8)哈萨克斯坦儿童电影大全哈语版扩展阅读:

哈萨克语专家说法:

根据大部分语言学家的说法,哈萨克语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是在15到17世纪之间,在此过程中,虽然哈萨克语一直存在口语形式,但其语言标准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得以确立。

而且,最初在19世纪的时候虽然尝试用西里尔字母来记载文字,但确立的最早的文字是用阿拉伯字母来记载的。至于方言的说法,中国的哈萨克语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语是没有任何发音区别的。

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族是苏联中亚地区各民族中俄罗斯化最严重的民族,所以很多哈萨克族人的母语是俄语。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政府很重视国语哈萨克语,很多哈萨克族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

哈萨克斯坦政府曾致力于扩大哈萨克语的社会使用范围。现在媒体和教育系统越来越多的使用哈萨克语,尽管教育系统内的主要语言还是俄语,且行政领域还大部分使用俄语,但使用俄语的公示语也越来越少了。

现在哈萨克语使用者遍布欧洲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居住着很多出于经济原因而移民过去的哈萨克人。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哈萨克斯坦接收了大批来自该国逃避政治迫害而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哈萨克族人。

❾ 哈萨克语在线翻译

直接在网络搜索哈萨克语在线翻译,就可以看到了。

哈萨克语:

1.属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和全球哈萨克人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

2.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等民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哈萨克语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其次分布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

3.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

4.哈萨克族原来使用以古代突厥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后来改为应用阿拉伯字母。

❿ 哈萨克语怎么翻译呀

哈萨克语翻译是Kazak。

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并且全球哈萨克人基本都会说哈萨克语,就连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也有大量的哈萨克语人群。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教程简介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教程的受益者应该是有志于哈萨克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哈萨克斯坦哈萨克语教程是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力肯·阿吾哈力。本书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学习哈萨克语。

基础部分按综合教学原则编写,每课包括课文,语法及练习。练习分课文练习和语法练习两组。语法内容的安排从学习哈萨克语的两个中心--名词和动词入手,而不采用分散语法系统的语言学习的传统做法。

中国境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哈萨克语,如果想要了解哈萨克语的使用习惯,可以看一些哈萨克斯坦的现代都市剧,比如арашаыраайша等等,如果这类的难度比较大,就从动画片和儿童节目看起,比如ардаркс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