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部二战电影。大概是讲二战尾声,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的一帮少年奉命守住一座桥的故事名字叫***桥
最后的桥
《桥》(Die 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后的桥,西德,1959)1945年,欧洲战争末期的德国小镇,七位为“保家卫国”而应征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长官让他们留守一座似乎并不重要的桥,但美军的坦克却意外地出现在桥边并试图通过……七位少年最后只有一位得以幸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⑵ 二战老电影关于七个德国小孩守卫一座桥的故事
最后的桥 我也喜欢这部电影。德国人自己拍的。简介如下: 1945年4月,战争已近尾声,德国人疲于应战,炸弹轰塌了小镇附近的桥梁,前线步步逼近,德国士兵忙不迭撤离,以逃脱美军的进攻,而七个十几岁的少年却被组织起来顶替他们来到前线作战,在纳粹流血即荣耀的思维鼓动下,他们竟然面对炮火连天的危险境地却毫无畏惧.而其实,在上前线之前,战争对于这些男孩不过是充满冒险的幻境,他们将如何抵抗这残酷的现实呢?
⑶ 一部二战时期有关于桥的电影
《桥》(其它译名《最后的桥》)
出品时间:1959年
国家:联邦德国
战争即将结束,生活在德国某小城市的七个小伙子终于长大了。他们的教师不希望这些小伙子上前线,通过与一位关系不错的军官帮助,在家乡的一座桥边站岗。负责照顾这些小伙子的是一位军士,可在一次侦察中被误认为逃兵而丧命,飞机低空扫射时一位小伙子又不幸中弹而亡,幼稚的年轻人发生了误会,经过一场流血决斗两个人幸存,可由于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自相残杀,他们的内心世界已彻底崩溃。
⑷ 桥的2战电影
难道是南斯拉夫的桥?
⑸ 《拯救大兵瑞恩》里守桥那部分空降兵们和找瑞恩的那几个人是怎么牺牲的
最开始 卡帕佐在小镇因为要帮助法国平民而暴露,被德国狙击手击中,失血过多而死、然后医护兵韦德在进攻废弃雷达站时被子弹打穿了肝脏、然后在桥那,狙击手杰克逊和一个叫帕克的空降兵在钟楼上被德军坦克炮打死、犹太人梅利西在与曾经被他们放了的德国战俘的肉搏中被刀扎死、和他一起的空降兵汉德森被子弹打中喉咙、霍瓦特中士身中数发子弹,也没挺住,倒在桥那、米勒上尉也是被那个德国战俘击中的,最后失血过多、剩下的那个翻译厄本和火力支援兵莱宾没死。。再说空降兵,他们有好多啊。。不是都上镜了,有一个人是用黏性炸弹贴坦克的时候被炸碎了、那辆坦克履带被炸断后,五六个空降兵上去扔手雷,被德军20毫米机关炮打碎了、都够惨的。一个空降兵在桥上被那个德国战俘一枪打进河里。。其他的就没怎么拍了。。。
⑹ 德国电影 最后的桥 是真实的故事吗 我看的老版,那群坐在车上德国兵为什么全部往回跑 二
二战后期,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儿童士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为“希特勒青年团“武装党卫军第12装甲师,别名为“婴儿师”,于1944年4月正式投入战场。在德军系列中,他们服装上的标志是一支奶瓶。 然而,当时的盟军已强大起来,开始了大反攻。1944年4月30日,参战仅10天,部队伤亡已极为惨重,半数以上的连、排长阵亡,全师4 000人战死,8 000人负伤和失踪。前师长维特被炮弹炸死,由麦尔继任师长。最终,在盟军猛烈的复仇炮火下,1944年8月21日,组建仅一年、参战刚刚3个月的少年师全军覆没,成为又一批纳粹德国的陪葬品。
⑺ 求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影评
南斯拉夫电影《桥》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群游击队员在极其危险与艰苦的条件下炸掉一座美丽的桥,成功阻断德军退路的故事。中国与南斯拉夫虽然相隔遥远,但是奇迹般心灵相通,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它在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成就,而意大利语插曲《啊!朋友再见》在配上中文歌词后成为七十时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
电影很容易看懂,虽然情节扑朔迷离,甚至一度非常紧张,也没有超脱英雄主义的范畴。巴塔饰演的老虎是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着冷静使他战胜了一次次生死考验,最终完成了任务。但影片决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由抗击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发形成的,他们来源广泛,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朋友”。
朋友,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老虎与萨瓦多尼的朋友关系来自于以前的并肩战斗,相互信任,从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萨瓦多尼与班比诺的朋友关系是在后者对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与尊重中得以确立,并成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与迪希,曾经一起战斗,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猜疑,曼奈牺牲前与迪希的冰释前嫌令观众扼腕兴嗟,叹息友谊只是短暂的瞬间。在影片中,“朋友”是对革命战友的亲切称谓,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剧中人。片中工程师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丽的大桥为荣,他有些孤傲,对国家利益的蔑视显得不近人情,但是他还是亲手炸掉了大桥,并将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么感动了他,让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确的决定?答案还是“朋友”。萨瓦多尼亲手炸死班比诺使得后者不被敌人俘虏,与工程师炸掉自己的大桥求得本民族的胜利,如出一辙。歌里唱到“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七个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四个人,朋友都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伴随着断桥的空谷余音。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战中去世。而这个地区说着多种语言的各民族却焕发了空前的凝聚力,并在战后成立了一个团结的国家。在电影中,对付德国人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不是单纯的塞尔维亚人,而是泛意义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现为克罗地亚人,甚至意大利人也是这个游击小组中重要的成员。国际主义,以超脱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敌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敌人。中国观众看着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出生入死、足智多谋、勇敢干练,自然也回忆到了二战时期我们的游击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滋扰战术,这种感同身受是这部电影能够在中国获得强烈认同的主要原因。
看过《电影传奇》为这部电影制作的专题后,我对《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部影片的各位演员现在都很少联系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属于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政党或利益团体,“南斯拉夫”这个称谓已经是过去时。南斯拉夫曾有一个强势独裁总统铁托,在他当政期间,南斯拉夫是一个团结的国家。但是作为克罗地亚人,铁托采取了政策使得民众对“塞尔维亚人”的认同度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后,没超过30年,南斯拉夫就已经彻底分离成7个独立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科索沃)。现在的“南斯拉夫”,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原来统一在这个国名下的团结的人民,已经从亲热变为陌生,甚至充满敌意。原先处在冷战核心但是信奉不结盟运动的强大国家,现在以7个小国的面貌存在,他们肩上不仅有美国、俄罗斯分别向他们发号施令,连周边的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希腊也各有他们的打算。
听着“朋友再见”的歌声,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国西部严峻的民族压力,我们怎能安下心来呢?
(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