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产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儿童电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
㈡ 求中国国产的儿童电影
1、《动物出击》是冯小宁执导并编剧的萌宠历险电影。本片讲述萌娃“妈宝”和一群逗萌宠物,在无人察觉和帮助的情况下,组队营救一艘满载剧毒药品并失控的轮船,保护人类免于灭顶之灾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4月30日在全国各大院线登陆。
2、《小狗奶瓶》是由彭力自编自导、徐小明监制,奶瓶、康潇诺、高婷婷、陈一榕、魏子涵、亓小飞主演的现代宠物电影。该片讲述了萌犬奶瓶与小主人好好从美好的相遇到分离走失、寻找彼此的故事。
3、《斗魂之熊孩子》以一个8岁孩子的视角讲述一位80后单身辣妈与熊孩子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用极具生活气息的轻喜剧方式探讨了单身妈妈、离异家庭等严肃话题,以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两个俏公主》是由薛玉峥执导,马正阳、张艾、顾辰参与配音的一部动画电影。该影片讲述了两位公主红铃和桃茜,为了兑现帮助天鹅王子找回圣羽的承诺,前往鹰王的国家冒险的故事。
5、《云上日出》是改编自夏家骏的自传体作品《在崖缝中生长》,由熊玮执导,荣梓杉、关亚军等人主演的战争片。该片讲述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㈢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现状
作为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儿影厂每年的预算和任务都是国家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拨款拍片的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中国电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儿童片由于题材的限制而受到经济的阻碍。但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大一批热情执着的电影工作者每年都召开儿童电影年会,研究儿童电影的创作和发行问题,努力为孩子们生产电影。
1999年,儿影厂和北影厂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的所有员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团的各个部门,儿影厂的生产任务也转而由集团下属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担。2005年,在第三制片公司的基础上,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攻动画片生产。而一直以生产儿童故事片为主的儿影厂,只剩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这块金字招牌仍作为出品单位得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儿童电影的生产也从“计划”被推进了“市场”。
并入中影后,一部电影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儿童电影的天地应该更大了。但是,随着老人一拨拨地转行和退休,专门从事儿童电影的人越来越少,而儿童片不卖座的尴尬也很难吸引新鲜力量的进入。1982年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儿影厂的冯小宁导演说,“每个真正从事过儿童电影创作的人都会知道,拍儿童片有多艰难。”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也表示,“儿童电影是在艰难和坚强中生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凭的就是一份责任,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
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团队,儿童片生产实行了项目制,每个环节都得动用集团内外各种力量。从策划到立项,从搭班子到拍摄,从宣传到发行,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几乎都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2011年,三个儿童片剧组同时在外地拍摄,江平就把办公室当做了指挥中心,每天用短信、电话遥控作战。
㈣ 六一到了,可国产儿童电影都去哪儿了
“六一”儿童节将至,带孩子看电影庆祝节日是不少家长选择之一。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儿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国产动画系列电影却频频被诟病:内容幼稚、粗糙且同质化,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象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观众表示无奈,为何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看的中国儿童电影都去哪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化冲击,“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据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儿童电影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产国产儿童电影超过60部。但业内人士指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数。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国儿童电影商业孵化还不成熟。没有票房市场,就没有高额投资,相关研发就没有保障,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营销和宣传,让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
②创作观念滞后于儿童成长。儿童电影概念还较模糊,既包括面向儿童观众的类型电影,也包括回忆童年的艺术电影,后者未必适合儿童观看。很多国产‘合家欢电影’主要从市场考虑追求票房,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此外,赤裸裸的说教式电影,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看的电影,也无法让孩子在电影院戴上1个来小时。
③儿童观影渠道狭窄。因儿童没有购买力,基本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题材、资金、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点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故事影片和两部动画影片。据报道,目前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总计约2000万元政府资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诞生、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已有很多题材与手法的参考借鉴、创作队伍迅速成长等,都使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有很好的时代背景、很强的创作实力,且更多创作都能够面对广阔的市场。
[对策建议]要做好儿童电影这块“蛋糕”,建议:
①政策应向电影出口渠道更多倾斜,比如成立针对中小学生的院线,或通过补贴以极低价格卖给孩子电影票,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好电影,才能形成优质产
②改变创作思路,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里结构及思维水平。摆脱低幼、浅薄的创作模式,接近市场,倡导积极向上,幽默感人的创作风格,制作出优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教育活动,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孩子走进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
④呼吁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儿童还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当前视听环境下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度非常必要,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观影指导意见。
社会需要儿童电影去讲述人类文明,让下一代能把文明传承下去,“儿童电影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㈤ 十大儿童必看爱国电影
1、小兵张嘎
《革命家庭》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水华执导,孙道临、于蓝、张亮等人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共产党员家庭进行对敌地下斗争的故事。两岁便失去双亲、由后娘养大的周莲,16岁便与长沙第一师范书的进步青年江梅婚结婚。
江梅清也是父母双亡,由祖母养大,师范毕业后教书,1924年,他们已有儿子立群,小清和女儿小莲,他为了真理,离家而走。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很快占领了长沙,直逼武汉,江梅清参加了革命军,在长沙总工会紧而繁忙的工作,立群加入了儿童团,小清成了交通员。
㈥ 我国儿童电影的困境
儿童电影投资小,回报低。很多电影人不愿意做,这是导致儿童影片少的直接原因。没有优秀剧本,对于童年没有激情的导演是导致儿童电影不好看得根本原因。
不过去年电影局出台的《关于资助儿童题材、农村题材影片的管理规定》也会对中国儿童影片起到深远积极的作用。
相信未来几年中国儿童电影一定会有次大的浪潮,筹拍中的电影《大年》也一定会给全世界人民一份惊喜。
㈦ 近年国产优秀的少年儿童电影介绍一些
据新华社电 由教育部、广电总局、文化部共同组成的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在近些年推荐影片的基础上,日前精选出100部优秀影片,推荐给全国中小学生。这些电影包括三大类:一是包括《走近毛泽东》《大转折》《鸦片战争》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二是现实题材影片,如《生死抉择》《红河谷》等;三是少年儿童题材影片,有《少女穆然》《宝莲灯》《凤凰琴》等。
回答者:tealife4 - 门吏 三级 2-9 13:36
集玩具和图书功能于一体的玩具书、新型影视卡通图书、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互动出版的图书等,正在引领着少儿读物的新时尚。吴尚之介绍,出版社开发的集图书、玩具功能于一体的玩具书,1999年全国就形成17个系列,87个品种;1999年配合国产卡通电影《宝莲灯》的放映,同步推出的同名系列卡通图书畅销全国;同年,配合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动画片《西游记》的播出出版的同名卡通丛书,深受儿童喜爱;2003年,与动画片《哪吒传奇》配套出版的同名漫画书,仅第一年就发行40多万套、400多万册,并多次登上全国畅销少儿图书排行榜榜首。
回答者:guyan95914 - 初学弟子 一级 2-9 13:38
五十年代
50年代的小观众大都被《鸡毛信》中的海娃深深地吸引过,小海娃的倔强、机智、勇敢感染过万千儿童。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曾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先后参与执导过《刑场上的婚礼》、《张灯结彩》等影片,后赴澳门创立了赫赫有名的蔡氏兄弟影业公司,完成过《夜盗珍妃墓》、《大辫子的诱惑》等作品,颇为抢眼。
如今闻名影视界的著名导演陈家林曾是50年代引人注目的童星,1957年他在《罗小林的决心》中扮演的罗小林,惹人喜爱。后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艺术中,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专职导演,创下了不俗的业绩:《鸟岛》、《飞来的仙鹤》、《谭嗣同》、《末代皇后》、《努尔哈赤》、《袁崇焕》、《武则天》、《唐明皇》、《贺兰雪》、《远东阴谋》等众多影视佳作皆出自陈家林之手,堪称一位有特色有个性的“大手笔”导演。
六十年代
“小萝卜头”一度是方舒的代称,60年代中期她女扮男装出演了《烈火中永生》,戏虽不多,“小萝卜头”的形象令人怜爱,过目难忘!方舒成为60年代中期小童星的代表人物60年代,大导演崔嵬执导了深受赞誉的儿童片《小兵张嘎》,他慧眼识星地选中土家族男孩安吉斯扮演嘎子,神貌俱佳的表演赢得了小观众们的喝彩和厚爱,只可惜安吉斯没有从事演员这一职业,嘎子成为儿童电影画廊中熠熠生辉的形象。
七十年代
㈧ 中国儿童教育片有哪些经典的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需要暂时请假回家。村长不得不从隔壁的村子找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高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可是无奈找人不易,只好嘱咐魏敏之每天给他们抄课文,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个。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可是家里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且因为她一路的寻找,让大众也开始关注这些山区里上不了学的孩子们。
小编说:这部片子经典到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是张艺谋1999年执导的第一部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作品,影片的突出不仅在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也在于她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正像导演张艺谋所说,“《一个都不能少》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了一份真切和力量来。”
㈨ 六一到了,好看的国产儿童电影去哪儿了
“六一”儿童节将至,带孩子看电影庆祝节日是不少家长选择之一。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儿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国产动画系列电影却频频被诟病:内容幼稚、粗糙且同质化,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象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观众表示无奈,为何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看的中国儿童电影都去哪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化冲击,“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据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儿童电影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产国产儿童电影超过60部。但业内人士指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数。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国儿童电影商业孵化还不成熟。没有票房市场,就没有高额投资,相关研发就没有保障,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营销和宣传,让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
②创作观念滞后于儿童成长。儿童电影概念还较模糊,既包括面向儿童观众的类型电影,也包括回忆童年的艺术电影,后者未必适合儿童观看。很多国产‘合家欢电影’主要从市场考虑追求票房,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此外,赤裸裸的说教式电影,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看的电影,也无法让孩子在电影院戴上1个来小时。
③儿童观影渠道狭窄。因儿童没有购买力,基本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题材、资金、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点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故事影片和两部动画影片。据报道,目前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总计约2000万元政府资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诞生、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已有很多题材与手法的参考借鉴、创作队伍迅速成长等,都使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有很好的时代背景、很强的创作实力,且更多创作都能够面对广阔的市场。
[对策建议]要做好儿童电影这块“蛋糕”,建议:
①政策应向电影出口渠道更多倾斜,比如成立针对中小学生的院线,或通过补贴以极低价格卖给孩子电影票,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好电影,才能形成优质产
②改变创作思路,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里结构及思维水平。摆脱低幼、浅薄的创作模式,接近市场,倡导积极向上,幽默感人的创作风格,制作出优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教育活动,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孩子走进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
④呼吁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儿童还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当前视听环境下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度非常必要,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观影指导意见。
社会需要儿童电影去讲述人类文明,让下一代能把文明传承下去,“儿童电影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㈩ 中国老的儿童电影
中国儿童片 曾经的经典儿童电影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小铃铛》、《城南旧事》《三毛流浪记》、《红象》、《苗苗》、《四个小伙伴》、《泉水叮咚》、《月光下的小屋》、《自古英雄出少年》等。 但进入90年代,儿童电影创作生产萧条寂寥,近十年间也只有少量佳作,如《牵牛花》、《天堂回信》、《我也有爸爸》、《鹤童》、《草房子》、《棒球少年》、《DV小子》、《乌龙院》系列、《旋风小子》 闪光的彩球好莱坞儿童片 儿童电影一向是好莱坞电影大工厂里最得意的产品类型之一,以其多样的类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全世界孩子乃至大人们的喜爱。有《小鬼当家》、《小小间谍》、《无敌狗当家》、《小猪芭比》、《猫狗大战》,《101斑点狗》、《绿野仙踪》、《爱丽斯漫游奇境》,《小飞侠彼得·潘》、《亲爱的,我把孩子们缩小了》、《亲爱的,我把孩子们放大了》等。 以迪斯尼为支柱品牌的好莱坞动画片,就更是为孩子们拍摄的。经典的如《白雪公主》、《阿拉丁》到《狮子王》、《恐龙》,再到《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等。 世界儿童片 伊朗的儿童片如今作为好莱坞商业儿童片的对立面,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个品牌了。《小鞋子》、《谁能带我回家》、《白气球》、《天堂的颜色》、《水缸》、《醉马时刻》、《苹果》等等一系列伊朗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值得推崇,商业成绩也算不俗。要简单概括他们的特点,或言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生活里屁大点儿事儿就能发展成一个温情而人性化的动人故事。 其它国家的优秀儿童电影有《小孤星》、《再见了孩子们》、《四百下》、《柯利亚》等。 补充 中国儿童片: 宝葫芦的秘密 邵耀国 / 张漫涛 / 茂路 / 中国大陆 / 杨小仲 新装的门铃 中国大陆 / 阿达 / 马克宣 小铃铛(续集) 廖京起 / 张天逸 / 王京薇 / 中国大陆 / 谢添 / 普通话 小铃铛 石小满 / 关维吉 / 关剑青 / 中国大陆 / 谢添 陈方千 / 普通话 魔表 张小童 / 金佳 / 于德先 / 中国大陆 / 徐耿 / 普通话 超级肥皂 动画设计:庄敏瑾 / 中国大陆 / 阿达、马克宣 / 普通话 霹雳贝贝 张京 / 王莹 / 章萍 / 刘长 / 鄢丽娜 / 张驰 / 景丽平 / 乔奇 / 中国 / 翁路铭、宋崇 / 普通话 大李小李和老李 刘侠声 / 范哈哈 / 姚德冰 / 中国 / 谢晋 隐身博士 常蓝天 / 白兰妹 / 姜晶豫 / 中国大陆 / 张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