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国产的儿童电影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1、《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是河南超凡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3D科幻电影。由杨凯成执导,张子扬、赵克明、张兆艺、杨凯成、马嘉祺、王天发、孙苏雅主演。
影片讲述了Q博士摧毁了快乐星球,唯一逃脱的幸存者三十六号来到地球和Q博士展开了勇气与智慧并存的战斗并重返快乐星球拯救老顽童和冰柠檬的故事。
2、《铠甲勇士之帝皇侠》是由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23日出品的科幻片,由郑国伟执导,唐禹哲、郭帅、袁成杰主演。
该片讲述帝皇侠为了阻止被封印在封魔盒里面的暗影护法和电脑高手巴豆毁灭地球的野心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3、《小戏骨:花木兰》是一部由袁慧玲 、邹江导演,刘戴恩 、杨旻奎、彭楚雅 、李欣怡 、陈禹衡 、周艺 、肖杨博涵、葛奕德主演的战争历史儿童古装剧。
4、《阳光夏令营》是2015年上映的儿童剧情片,由邓云编剧,影片讲述了班级里的同学为了争取到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名额,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学期结束,同学们都有了各自成长的故事。
5、《小戏骨:放开那三国》
本片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称霸朝纲,荼毒天下,曹操、貂蝉、吕布、王允等人为了拯救家国百姓而刺杀董卓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的三国历史题材,本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貂蝉为切入点,来看待东汉末年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贰』 中国儿童题材电影
目前,国内的电影行业与发达国家美、日等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儿童题材电影方面,近几年并没有什么惊喜之作出现,我所知道的仅有根据王朔同名原著改编、由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国日本,排出了很多优秀的青春题材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坏孩子的天空》、《千与千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
另外,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意大利的《天堂电影院》,美国的《死亡诗社》,巴西的《中央车站》等,也都是很不错的成长题材电影。
最后,奉上2006年上映的《看上去很美》的资料:
电影: 看上去很美 / Little Red Flowers
编剧: 宁岱 / 王朔
导演: 张元
主演: 董博文 / 宁元元 / 李晓枫
上映年度: 2006
官方网站: http://littleredflowers.com
语言: 中文
『叁』 有谁知道70-80年代 儿童电影演员的现状
七十年代
进入70年代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电影成为干涸期,儿童影片凤毛麟角,《闪闪的红星》的升起,令那一年代的孩子们欢呼雀跃,潘冬子和椿伢子走进万千儿童心中,两位童星祝新运和刘继忠在中国影坛冉冉升起,他俩继《闪闪的红星》后,分别又主演过《十天》、《黄河少年》等影片。
蔡明因在《海霞》中扮演的小海霞,也成为70年代童星的代表人物,时至今日仍有观众称其为“小海霞”,她的这部处女作为其奠定了日后从艺的基础,如今的蔡明已是家喻户晓的“大腕明星”,
八十年代
时光进入80年代后,中国电影中出现了众多的童星,他们璀璨耀眼,各放异彩,构成电影新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晓晴、茅为蕙、方超、张磊、杨通、沈洁、姬晨牧、沈畅……数不胜数。
1979年,著名导演谢晋选中马晓晴在《啊!摇篮》里饰吴湘竹,她把一个在革命队伍中成长,最终把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小保育员形象,表演得真切、动人,从此一发不可收,从小童星磨炼成著名的青年演员,《最后的疯狂》、《女神探宝盖丁》、《顽主》、《编辑部的故事》、《离婚大战》、《北京,你早》等众多影视中不时闪现其身影,曾荣获过“金鸡奖”的最佳女配角,去年完成了新作《非常夏日》。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先生的孙女茅为蕙,自幼儿园开始即开始“触电”,参加拍摄过《大刀记》、《从奴隶到将军》、《等到满山红叶时》、《巴山夜雨》、《杜十娘》等多部影片。
小方超最初在《啊!摇篮》中饰院生时,才两岁半,后来频频在《苦果》、《牧马人》、《泉水叮咚》、《大桥下面》、《电梯上》、《驼峰上的爱》、《我只流三次泪》等片中扮演儿童角色。
来自青岛市的小杨通,当年先是在《第十个弹孔》中扮演童年的鲁小帆后,引起一些导演的注意,接着被拉进《四个小伙伴》、《妈妈你在哪里》等影片中担任主演,特别是在长影主演《飞来的仙鹤》大获成功。
《城南旧事》称得上是80年代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与沈洁真挚、细腻、动情的成功表演是分不开的,小沈洁那双清澈、纯真的大眼睛的特写镜头一直定格在观众的脑海里,她还在《这不是误会》、《上海屋檐下》等片中担任过角色。担纲过《应声阿哥》的姬晨牧,也是那一时期活跃的小演员,他的活泼、灵秀讨人喜爱,拍完家庭伦理影片《小城细雨》后,姬晨牧主演了《为什么生我?》,他演的小松松催人泪下,引发人们严肃地思考父母离异的孩子将怎样生活的问题,该片荣获了中国电影“童牛奖”。
很多现在已经没人认识了
『肆』 十大红色经典儿童电影大全
1、《鸡毛信》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影片制作,石挥导演,蔡元元、蔡乐乐、舒服等人出演的一部抗日战争喜剧片。电影关键叙述了龙门村的少年儿童团团长海娃领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道路上所出现的小故事。电影是我国创立后第一部体现我国青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抗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性巨奖的儿童影片。
10、《报童》
《报童》是由钱江改写,钱江和赵元协同导演的影片,王铁成及李若君等参与表演,1979年在我国公映。《报童》的故事情节叙述的是周总理副书记问讯率报刊社工作人员和卖报在街上释放报刊,使皖南事变大白于天下。
『伍』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现状
作为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儿影厂每年的预算和任务都是国家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拨款拍片的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中国电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儿童片由于题材的限制而受到经济的阻碍。但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大一批热情执着的电影工作者每年都召开儿童电影年会,研究儿童电影的创作和发行问题,努力为孩子们生产电影。
1999年,儿影厂和北影厂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的所有员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团的各个部门,儿影厂的生产任务也转而由集团下属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担。2005年,在第三制片公司的基础上,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攻动画片生产。而一直以生产儿童故事片为主的儿影厂,只剩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这块金字招牌仍作为出品单位得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儿童电影的生产也从“计划”被推进了“市场”。
并入中影后,一部电影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儿童电影的天地应该更大了。但是,随着老人一拨拨地转行和退休,专门从事儿童电影的人越来越少,而儿童片不卖座的尴尬也很难吸引新鲜力量的进入。1982年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儿影厂的冯小宁导演说,“每个真正从事过儿童电影创作的人都会知道,拍儿童片有多艰难。”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也表示,“儿童电影是在艰难和坚强中生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凭的就是一份责任,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
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团队,儿童片生产实行了项目制,每个环节都得动用集团内外各种力量。从策划到立项,从搭班子到拍摄,从宣传到发行,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几乎都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2011年,三个儿童片剧组同时在外地拍摄,江平就把办公室当做了指挥中心,每天用短信、电话遥控作战。
『陆』 六一到了,好看的国产儿童电影去哪儿了
“六一”儿童节将至,带孩子看电影庆祝节日是不少家长选择之一。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儿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国产动画系列电影却频频被诟病:内容幼稚、粗糙且同质化,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象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观众表示无奈,为何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看的中国儿童电影都去哪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化冲击,“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据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儿童电影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产国产儿童电影超过60部。但业内人士指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数。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国儿童电影商业孵化还不成熟。没有票房市场,就没有高额投资,相关研发就没有保障,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营销和宣传,让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
②创作观念滞后于儿童成长。儿童电影概念还较模糊,既包括面向儿童观众的类型电影,也包括回忆童年的艺术电影,后者未必适合儿童观看。很多国产‘合家欢电影’主要从市场考虑追求票房,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此外,赤裸裸的说教式电影,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看的电影,也无法让孩子在电影院戴上1个来小时。
③儿童观影渠道狭窄。因儿童没有购买力,基本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题材、资金、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点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故事影片和两部动画影片。据报道,目前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总计约2000万元政府资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诞生、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已有很多题材与手法的参考借鉴、创作队伍迅速成长等,都使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有很好的时代背景、很强的创作实力,且更多创作都能够面对广阔的市场。
[对策建议]要做好儿童电影这块“蛋糕”,建议:
①政策应向电影出口渠道更多倾斜,比如成立针对中小学生的院线,或通过补贴以极低价格卖给孩子电影票,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好电影,才能形成优质产
②改变创作思路,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里结构及思维水平。摆脱低幼、浅薄的创作模式,接近市场,倡导积极向上,幽默感人的创作风格,制作出优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教育活动,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孩子走进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
④呼吁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儿童还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当前视听环境下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度非常必要,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观影指导意见。
社会需要儿童电影去讲述人类文明,让下一代能把文明传承下去,“儿童电影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柒』 中国动画片的现状格局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1年中国引进了第一部国外动画系列片《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日本)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进入到中国市场,如《蓝精灵》、《一休哥》、《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商业动画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制作技术迅速吸引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球,从而对中国的动画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国外动画系列片的冲击下,中国动画开始由生产风格化的动画长片和短片转向了将重点放在制作动画系列片上。作为一名八十年代末出身的学生,我对于这个阶段的中国动画现状是比较了解的,当时制作的中国动画系列片如《邋遢大王历险记》、《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等动画并不比国外动画系列片逊色,人物场景设计贴近生活,动作刻画细腻生动,故事情节也扣人心弦。但从那之后中国动画就鲜有优秀的作品问世,原因是由于政府狠抓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动画人才流失,动画生产量大大削减。虽然以后一段时间政府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开始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中国动画的产量开始突飞猛进,但文化的发展不会立竿见影,中国动画几乎没有能拿到国际上与别人媲美的作品。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故事情节老套;风格一味模仿,毫无特色;制作粗制滥造等。
中国动画存在的问题不少:资金不足、大众对动画的普遍认识不全面、质量不高、故事缺乏原创性、审核过严、教育体制不完善、缺少高素质动画人才、外来文化冲击国内市场、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等等,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阻碍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政府也认识到了我国动画产业相对滞后的局面,对动画市场的扶持政策逐年增加,随即越来越多的动漫创作基地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动画频道进入观众视野,各高校也开设了动画专业,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人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中国动画市场的未来可谓前景一片大好。《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国产动画片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产量达171816分钟,相比2008年增幅31%,国产动画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中国动画市场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市场,问题很多,但伴随着的发展和上升空间也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动画市场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将中国的动画市场建设得更完善。
如果从产量上来看,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动画第一大国。2011年,中国制作完成的电视动画片产量高达26万分钟,远远高于第二名日本的9万分钟。中国的动画播出平台同样规模宏大,以央视少儿频道、北京卡酷、上海炫动、江苏优漫、湖南金鹰、广东嘉佳等六个上星的动画频道领头,加上32个省市的地面少儿频道和部分综合性频道的动画时段,2012年播出动画片的总时长为11.7万小时。 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集中爆发
近两年,国内涌现出近百家动画电影制作发行企业,而观影人群的快速增多和终端市场的迅速扩容,均为动画电影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是狼》导演于胜军从实战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国内动画创意、形象塑造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了动画形象创意和技术之间完美结合的重要性。《魁拔》系列电影导演、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川则以《魁拔》系列为例,强调动画电影除了形象塑造外,还应该打造动画电影、系列电视、动漫书以及相关衍生品等的“全产业链动画”。
中国新媒体动漫产业的发展即将迎来春天
与往年相比,2013年的政策和市场双重利好下,我国新媒体动漫产业将迎来发展春天。新媒体动漫的发展,为传统动漫内容的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预计到2014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将达30亿元。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手机动漫的用户规模和市场潜力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据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3),我国动漫产业2012年总产值达759.94亿元,较2011年增长22.23%,动漫产业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13年产值比2012年增长34%,2-13年苹果应用商店和GooglePlay商店中,类似漫库、布卡漫画等动漫类的App应用超过千款。同时,数据显示,全国动漫爱好人群近2亿,其中54.3%的人对手机动漫感兴趣,有58%的用户愿意每月支付超过5元的使用费。 然而,手机动漫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政府政策和机构、企业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手机动漫的扶持政策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文化部陆续发布了《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内容要求》、《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运营服务要求》、《手机(移动终端)动漫用户服务规范》和《手机动漫文件格式》4个标准体系,成为新媒体动漫产业发展的未来指南。再者,在福建厦门成立了“中国新媒体动漫联盟”;以此同时,4G牌照的发放,共同推动我国动漫数字化升级。 在新媒体下,其动漫商业模式及产业链与传统的动漫产业有着巨大的区别,以翔通动漫为例。首先,翔通动漫通过原创、合作、收购等方式建立自有动漫品牌体系,挖掘动漫品牌形象内涵,制作手机动漫衍生品,通过手机动漫发行渠道实现动漫品牌商业化;其次,手机动漫彩信、手机动漫杂志、动漫网游、动漫社区制作,玩偶、IPhone4外设、Ipad外设、android高端手机外设等动漫线下衍生品版权授权、开发支撑。最后,动漫原创版权提供(包括中国移动动漫基地、中国移动游戏基地、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中国移动音乐基地、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等),通过运营商基地做手机动漫版权发行,通过Iphone、Ipad、android做智能机用户版权发行。通过XTone打造的网络动漫形象发行平台、动漫漫画发行平台、动漫休闲游戏发行平台、网络动漫游戏发行平台、社区动漫休闲游戏发行平台做网络动漫发行。因此,新媒体动漫是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的一把“利剑”。
“烤羊事件”以及中国动画“暴力”的困惑
2013年4月6日,江苏东海县石榴街道麻汪村小哥俩冉冉(8岁)、浩浩(5岁)和同伴顺顺(9岁)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烤羊情节,致使冉冉和浩浩被严重烧伤。2013年5月,被严重烧伤的孩子将点火同伴及《喜羊羊与灰太狼》制作公司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告上法庭。2013年12月18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法院刚刚对此案一审宣判,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原告损失的15%,赔偿原告三万九千多元。原被告均不服判决上诉。2014年5月14日,连云港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由于各方当事人均表示愿意接受调解,随后法庭转入庭审后的调解阶段。2014年8月5日,原告家长承认自己是无钱为孩子治疗而以诬告方式筹集治疗费,在法庭的主持下,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上诉人李某冉、李某自愿放弃对广东原创动力传播有限公司的一、二审诉讼请求;广东原创动力传播有限公司给李某冉、李某人道主义援助和社会公益捐助85万元。
虽然“烤羊事件”已过去,但是这件事给中国整个动画业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典型的例子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开心宝贝》等系列动画加上了“请勿模仿”的字样,"喜羊羊“制作公司广东原创动力遭受重大损失,在此之后的新闻中只要出现儿童的意外伤害或者违法行为,多数媒体都是把责任指向动画及其公司。
这件事就此也引发了国人对于动画制作的讨论,一方人认为完全是动画制作公司的错,动画不应该出现任何可能未成年人模仿的危险镜头。另一方面人认为小孩模仿动画出事主要是家长的责任,以及中国动画没有分级制度,更何况上世纪的许多国产动画也不乏“暴力情节”,他们认为对动画“严禁暴力”的限制反而是阻碍了国产动画网全龄与高龄化,对国产动画的发展极为不利,他们不希望“烤羊事件”会像多年前日本的“宫崎勤事件”那样,让还没完全成熟发展的中国动漫业,受到重创,再次倒退。
这件事也成了中国动画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究竟是应该为了防止儿童因模仿出事而尽一切可能的使动画往“低龄化”“说教化”发展?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以及成年观众发展全龄以及高龄动画,以此扩大中国动画的影响力和地位?
『捌』 现今中国儿童动画片创作面临着什么问题
现今中国儿童动画片创作面临着的问题有:1、国产动画影响力不足,相比之下国外动漫更受到国人的欢迎。2、中国动画相对国外较为粗糙。3、国产动漫缺少创意,仅有少数能真正吸引大批观众。4、动画制作做到商业化、市场化的少,无法真正得到发展。5、国人对动画的认识较狭隘。
『玖』 六一到了,可国产儿童电影都去哪儿了
“六一”儿童节将至,带孩子看电影庆祝节日是不少家长选择之一。数据显示,2012-2016年,中国儿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国产动画系列电影却频频被诟病:内容幼稚、粗糙且同质化,歌颂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象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观众表示无奈,为何适合孩子看的电影越来越少,好看的中国儿童电影都去哪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化冲击,“不赚钱”的儿童电影逐渐没落。据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儿童电影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产国产儿童电影超过60部。但业内人士指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数。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国儿童电影商业孵化还不成熟。没有票房市场,就没有高额投资,相关研发就没有保障,专业化水平低,缺少营销和宣传,让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
②创作观念滞后于儿童成长。儿童电影概念还较模糊,既包括面向儿童观众的类型电影,也包括回忆童年的艺术电影,后者未必适合儿童观看。很多国产‘合家欢电影’主要从市场考虑追求票房,没有从儿童本身出发。此外,赤裸裸的说教式电影,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看的电影,也无法让孩子在电影院戴上1个来小时。
③儿童观影渠道狭窄。因儿童没有购买力,基本靠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题材、资金、队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点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故事影片和两部动画影片。据报道,目前每年约有30多部儿童片、动画片得到总计约2000万元政府资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诞生、中国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已有很多题材与手法的参考借鉴、创作队伍迅速成长等,都使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有很好的时代背景、很强的创作实力,且更多创作都能够面对广阔的市场。
[对策建议]要做好儿童电影这块“蛋糕”,建议:
①政策应向电影出口渠道更多倾斜,比如成立针对中小学生的院线,或通过补贴以极低价格卖给孩子电影票,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好电影,才能形成优质产
②改变创作思路,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里结构及思维水平。摆脱低幼、浅薄的创作模式,接近市场,倡导积极向上,幽默感人的创作风格,制作出优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教育活动,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孩子走进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
④呼吁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儿童还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当前视听环境下建立儿童电影分级制度非常必要,可为家长和孩子提供观影指导意见。
社会需要儿童电影去讲述人类文明,让下一代能把文明传承下去,“儿童电影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拾』 国产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儿童电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电影陪伴无数中国人度过童年。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标杆,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5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那个时期涌现出《泉水叮咚》《霹雳贝贝》《红衣少女》等不少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