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有人知道京剧贵妃醉酒讲的什么故事 有什么寓意吗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凸显杨玉环对帝的柔情。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
剧情梗概: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情难自禁。
剧目赏析: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可惜梅兰芳拍摄京剧电影《贵妃醉酒》时虽然功力深厚,毕竟已年过花甲,对高难度动作有所改动。所幸梅派艺术后继有人,令该剧仍然常演常新。
剧源何处: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该剧的突出特征是载歌载舞,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细致入微地将杨贵妃期盼、失望、孤独、怨恨的复杂心情一层层揭示出来。如杨贵妃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便各有不同:第一次是用扇子遮住酒杯缓缓地啜;第二次是不用扇子遮而快饮;第三次是一仰而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开始时她还怕宫人窃笑,因而故作矜持,掩饰着内心的苦闷;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最后到酒已过量时,心中的懊恼、嫉恨、空虚……便一股脑地倾泄出来。再如三次“衔杯”的动作,也将杨贵妃从初醉到醺醺醉意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些歌舞化的动作,也体现出杨贵妃骄纵任性和放浪的性格内核。
京剧中的诸多旦角流派以及各地方剧种也有此剧的演出,但从流行程度而言均无法与梅兰芳相比肩,即便是曾有评论认为的“南欧北梅”(据称梅是美中见醉,欧是醉中见美)的欧阳予倩的版本亦未能真正流传下来。
『贰』 贵妃醉酒故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唐玄宗与杨玉环约好,在百花亭设宴,第二天杨玉环提前就到了百花亭,吩咐宫人准备好,但皇帝久久没来,杨玉环派人前去请,但回报的人告诉她,皇帝去了江妃的宫里,杨玉环闻讯,非常懊恼,本来杨玉环性格就比较善妒,一时间百般委屈和不甘涌上心头,难以排遣,一个人喝起了闷酒,酒入愁肠愁更愁,最后酒意涌上来后,化作歌舞。
贵妃醉酒源于乾隆时期一部京剧剧目《醉杨妃》,这部剧经过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细心雕琢,是梅派的经典曲目之一。本出剧写的是杨玉环醉酒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和对皇帝的一腔柔情。
(2)贵妃醉酒电影全集扩展阅读:
剧目历史:
追本溯源
京剧《贵妃醉酒》的剧情可以远溯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根据梅派艺术研究家、戏曲评论家许姬传的研究,《贵妃醉酒》来源于明末传奇《磨尘鉴》。也有学者认为是源自清初传奇《长生殿》,《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词与排场,虽与《醉酒》不同,但基本情节类似。
王芷章先生在《中国京剧编年史》里考证过《醉酒》的来源:光绪十二年七月(1886年)“汉剧花旦吴鸿喜由湖北来京,投余紫云搭班,头天演《杨妃醉酒》,为《醉酒》入京之始。”
关于《贵妃醉酒》舞台剧,一种观点认为该剧起源于昆曲《醉杨妃》;另一种观点是,徽班进京、徽汉合流的时候,艺名为月月红的汉剧艺人吴丽卿在北京徽班“四喜班”表演过汉剧《贵妃醉酒》,京剧《贵妃醉酒》则由其改编而来。
根据叶慕秋1936的文章《论贵妃醉酒与跷工》首先踩跷演《醉酒》的是余玉琴,然后是水仙花,踩跷渐渐成为当时演该戏必采用的路子,后来路三宝开大脚片演出刀马旦之风,王瑶卿、王慧芳等人相继采用此法。
改编过程:
自吴丽卿以来,《贵妃醉酒》经由路三宝到梅兰芳和于连泉,形成了几种完全不同的演法。第一种是梅兰芳创造的青衣梅派演法,早期梅兰芳演出该剧还是按照路三宝的方式,只不过废除了踩跷;程砚秋早年拜在梅兰芳门下,也演出此剧,基本上是梅兰芳的演法,而后来出现的四小名旦之一张君秋学习的就是梅兰芳晚期的演法。
第二种是于连泉创造的花旦筱派演法,在于连泉去世之后,他的弟子、甘肃京剧团的陈永玲曾演出此剧,依然保留了踩跷的传统方式(1985,青海电视台),在陈永玲去世后,筱派绝响。此外还有荀慧生的荀派演法,有1922年百代公司、1930年大中华公司唱片存世,不过没有留下相应的影视资料,也没有弟子继承,据说荀派的版本是“醉中见美”。
早期的《贵妃醉酒》表演上有很多色情成分,格调低俗。原剧大肆渲染杨贵妃情欲无处排解,借着酒醉与宦官们猥亵调情。这亦是京剧等“旧剧”为“新文化运动”诸氏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14年在北京首次演出该剧,直到1955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过程中,梅兰芳坚持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也摒弃了剧中恶俗的成分。经过了梅兰芳“改良”的《贵妃醉酒》,重新被定义为是“一出暴露宫廷里被压迫女性的内心感情的舞蹈好戏”。
200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发表的《学习、继承与发展——我演〈贵妃醉酒〉》文中提及了对《贵妃醉酒》的出场与舞台调度、保留杨贵妃饮酒时的三个“卧鱼”、三次下腰饮酒的第二把腰动作、杨贵妃醉后给高力士戴太监帽的身段等方面做出的改编。
『叁』 贵妃醉酒的典故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杨贵妃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3)贵妃醉酒电影全集扩展阅读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认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根据梅派艺术研究家、戏曲评论家许姬传的研究,《贵妃醉酒》来源于明末传奇《磨尘鉴》。也有学者认为是源自清初传奇《长生殿》,《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词与排场,虽与《醉酒》不同,但基本情节类似。
《贵妃醉酒》经由路三宝到梅兰芳和于连泉,形成了几种完全不同的演法。第一种是梅兰芳创造的青衣梅派演法,早期梅兰芳演出该剧还是按照路三宝的方式,只不过废除了踩跷;程砚秋早年拜在梅兰芳门下,也演出此剧,基本上是梅兰芳的演法,而后来出现的四小名旦之一张君秋学习的就是梅兰芳晚期的演法。
第二种是于连泉创造的花旦筱派演法,在于连泉去世之后,他的弟子、甘肃京剧团的陈永玲曾演出此剧,依然保留了踩跷的传统方式(1985,青海电视台),在陈永玲去世后,筱派绝响。此外还有荀慧生的荀派演法,有1922年百代公司、1930年大中华公司唱片存世,不过没有留下相应的影视资料,也没有弟子继承,据说荀派的版本是“醉中见美”。
早期的《贵妃醉酒》表演上有很多色情成分,格调低俗。原剧大肆渲染杨贵妃情欲无处排解,借着酒醉与宦官们猥亵调情。这亦是京剧等“旧剧”为“新文化运动”诸氏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14年在北京首次演出该剧,直到1955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过程中,梅兰芳坚持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也摒弃了剧中恶俗的成分。经过了梅兰芳“改良”的《贵妃醉酒》,重新被定义为是“一出暴露宫廷里被压迫女性的内心感情的舞蹈好戏”。
『肆』 贵妃醉酒是什么时候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凸显杨玉环对帝的柔情。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
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3] 。可惜梅兰芳拍摄京剧电影《贵妃醉酒》时虽然功力深厚,毕竟已年过花甲,对高难度动作有所改动。所幸梅派艺术后继有人,令该剧仍然常演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