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电影史上有哪些电影的价值观曾经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
第一类:情色
《巴黎最后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远是最容易引起争议,激起社会舆论大哗的话题。同时,它也往往是电影人打破禁锢所最愿意选择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几乎一无是处,但因为影片大胆的题材处理正好赶上美国70年代性解放风潮,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一部争议之作。
影片相当于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来放映,其结果就是在美国23个州遭禁,5个有关公司和12位演职员被告上了法庭。不过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张艺术自由的人士却选择了支持本片。法官陈词说:“这部影片的喉咙应该被割掉。”当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剧场就打出标语:法官割喉,举世悲哀。
讽刺的是,一名官员查尔斯·吉丁评价本片说:“污秽物像洪水一样吞没了美国人的大脑、心灵和灵魂!这是前所未有的灾难!”结果这位官员后来被控贪污。另一名官员罗伊·科恩发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进监狱,但科恩不久后死于艾滋病——原来他一直是个同性恋者。
最终,影片男主演还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后来也声明说,在拍戏的时候“有一把枪指着我的脑袋”。
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因为出自著名导演贝托鲁奇之手,更堪称情色与艺术之争的经典案例。因为影片的性爱描写,罗马高等法院认定贝托鲁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亵罪”。判处贝托鲁奇两个月的徒刑,剥夺公民权十年,并要求其销毁电影胶片!欧洲一些国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岛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为大胆直接的性描写,只能变成一部法国影片,到法国去做后期和剪辑——因为法国当时刚刚解禁了对色情电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却遭到禁映。
近年来,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瘾者》等在情色上大胆表现的电影也屡见不鲜,但引起的社会反响已经远不像40年前那样强烈。
第二类:宗教
《基督受难记》、《基督最后的诱惑》、《驱魔人》《万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个敏感的话题,尤其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宗教传统浓厚的国家。很多电影人敢于去拍摄大胆的社会性题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却对宗教内容极为谨慎。
马丁·斯科塞斯拍摄《基督最后的诱惑》时,其老搭档罗伯特·德·尼罗就因此最终放弃出演。影片因为把基督描写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决定与妓女抹大拉的玛莉亚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会机构的强烈不满,一些教众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进行抗议,阻止观众入场。一个宗教团体甚至想花650万美元把影片拷贝从环球公司买来销毁掉!不少国家也把它作为了禁片。
于此类似的还有经典恐怖片《驱魔人》和拿耶稣恶搞的《万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现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体的情节,后者则讲述了一个普通男子布莱恩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被当做了救世主最终被钉上十字架,极尽讽刺夸张恶搞之能事。可以想见,两部影片都遭到了教会组织的强烈抵制——《驱魔人》一度在英国被禁,甚至不允许发行录像带。
2004年著名演员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基督受难记》可谓是个反例——除了影片极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镜头,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倾向和反犹倾向引起的广泛争议。不过这次,力挺本片的却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难记》对耶稣最后走向十字架的历程进行了细腻真切的呈现,将其所受的困难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展现出来。上映后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认同,大量基督教团体在复活节来到时团体组织观看(这种群体组织看电影的情况在北美可算罕见),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亿美元的惊人票房(《超人:钢铁之躯》现在北美票房也不过2.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达到了6.1亿美元。这是很多商业大片都难以达到的惊人数字!
《纽约客》等左翼杂志以漫画、评论等形式对其进行了讽刺、批评,认为该片对宗教精神的宣扬毫无新意,等于在拍教会的马屁。烂番茄网站上,影片的新鲜度仅有49%!影评人大多对本片持否定态度。更严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无地表现了犹太人对基督之死必须负责的指责态度——在1965年,罗马教廷已经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声明他们从此以后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本片旧话重提,又是在犹太人占主导的好莱坞,自然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过反犹言论)
新千年到来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进行改革,力图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面貌。毕竟严酷恐怖的中世纪早已成为了过去。当同样涉及宗教问题的《达芬奇密码》上映时,教会对其已经非常宽容,不再说三道四,他们大概也明白,那不过是一部以宗教为噱头的商业片而已。
第三类:政治
《一个国家的诞生》《意志的胜利》《清宫秘史》《武训传》等
政治正确(简称PC)也是电影潜在的准则之一,这个标准往往隐藏在更深的层面之中。由此引起的“争议”,对电影本身以及电影人来说,其结果经常是事关生死的!
当年的国产电影《清宫秘史》和《武训传》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讲的是光绪、珍妃与慈禧时代的故事,因为片中对义和团的描写较为负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为打击刘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当时香港报纸全文转载了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电影》,影片导演朱石麟读后气恼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愤起身,没走几步突然跌倒,送医院后不治身亡!《武训传》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难得一见。影片所引出的已经不是价值观的争议,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路线之争的高度,杀鸡儆猴了。
一部电影是否PC,是否有价值观问题,并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据——除非影片真丧心病狂到触犯人类共识的基本底限(例如为纳粹翻案或者歌颂红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尔为纳粹做宣传拍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还有歌颂臭名昭著的3K党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没有被打入冷宫。《一个国家的诞生》把黑人描写得丑陋不堪,而白人一个个都是“伟光正”的样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后就遭到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抗议,但到了1993年,影片还是被列入美国国家电影名册(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为重要电影文化资料保存保护起来。
第四类:暴力与社会准则
《天生杀人狂》《我唾弃你的坟墓》《魔屋》《学校风云》《发条橙》《邦妮与克莱德》《索多玛120天》
暴力也是电影乐于表现内容,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认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给观众带来肾上腺的刺激,产生惊悚的愉悦感。所谓银幕上的暴力美学,就是把暴力场景非现实化、夸张化之后,令其尽量脱离现实的威胁与可怕,转化成一种美感和仪式感。
但有很多电影为了追求真实感,不愿把暴力虚幻化,这些电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适的强奸、凶杀场面呈现在银幕上,逼迫观众去感受、去体验,进而去思考(未必都能达到这个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几部B级片《我唾弃你的坟墓》《魔屋》《学校风云》等,对暴力、强奸的描写都非常露骨写实——影片《魔屋》在拍强奸戏的时候,女演员Sandra Peabody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竟然无法控制必须离开片场。
《发条橙》和《天生杀人狂》因为似乎采用了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杀人犯、滥施暴力者,结果引发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为。据统计,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杀人狂》产生的谋杀犯罪行为,其中一个案子的受害家庭为此把导演的电影公司华纳都告上了法庭。
当年,开启了新好莱坞时代的《邦妮与克莱德》就被认为是美化了罪犯,有伤风化,引发了后来“坏蛋当主角”的电影风潮。《索多玛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现到了极致!——1977年,当英国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删减版时,遭到了警察的突袭!直到2001年,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个删减很多的版本。
我们看到,性、暴力、标准的社会行为规范、宗教、政治,都是电影最容易产生争议之处。这些充满争议性的电影,随着时过境迁,往往已经显得不那么惊世骇俗难以接受,今天习惯了邪典电影B级片重口味的观众看起来有些恐怕毫无冲击力。这些当年的话题之作电影有的并不出色,但大部分从电影艺术角度看都堪称经典,不是仅靠争议性流传至今。它们或是勇于打破禁忌和封闭的界限;或大胆触及敏感的社会、宗教、政治问题;或突破陈腐的道德准则和虚伪乏味的社会规范;或敢于描绘血腥暴力的真实……但无论如何,电影的独特性、其艺术或商业品质,才是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
2. deep throat 1972的百度云链接或者其他地址,315603072@企鹅.com
深喉 Deep Throat (1972)
导演:杰拉德·达米亚诺
类别:喜剧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主演:Harry Reems/Linda Lovelace
上映日期:1972
片长:61 分钟/ 67 分钟(瑞典) / 50 分钟(英国删减版) / 85 分钟(
作者:杰拉德·达米亚诺
中文名:深喉
外文名:Deep Throat
下载地址:私信给你
3. 求电视剧<浪淘沙>的在线观看或迅雷下载地址(陈道明.夏雨主演的)
链接:https://pan..com/s/1poDYgETuDtblEGyAgTAw
该剧以城市报业改革的激烈竞争为背景,讲述了5个媒体人在事业和爱情上大起大落、最终成长的故事。
4. 《总统班底1976》百度网盘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艾伦·J·帕库拉导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ueL9sOhxYoRXYURjuKAS9g
提取码: esje
《总统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
导演: 艾伦·J·帕库拉
编剧: 威廉姆·高德曼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雷德福、杰克·瓦尔登、马丁·鲍尔萨姆、哈尔·霍尔布鲁克、F·默里·亚伯拉罕、简·亚历山大、杰森·罗巴兹
类型: 剧情、惊悚、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76-04-09
片长: 138 分钟、Spain: 125 分钟(TV version)
又名: 惊天大阴谋、水门事件、大阴谋
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写自传改编的电影。二人是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水门事件里,他们历尽艰辛揭开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为美国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由五名盗贼开始,他们潜入水门大度行窃。本来是一桩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Bernstein(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饰)和Woodward(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饰)的追查下,最终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主编本·布莱德利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记者的这边,Bernstein和Woodward得以继续追寻事件真相,得到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
5. 求电影《深喉》
网络影音可以看,但是没字幕,不过这种电影也不需要看字幕,整个一av.
恶心
6. 有没有类似于返老还童的电影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美国电影与美国精神
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电影协会( A 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在《关山飞渡》、《杀无赦》等西部片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后者的结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杀气,震住了整整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从容而去,实在是酷炫到了极点。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美国影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麟《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和《富贵浮云》中那样善良、开明、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例如,乔治•萨杜尔就曾经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评论如下:
“它们证明亿万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爱的疯子,他们放荡的生活并不妨碍他们从事善行或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卡普拉的喜剧对好莱坞的老板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过去宫廷弄臣对君主的尊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近乎斥骂的句子,其实从反面证明了弗兰克•卡普拉对观众口味的把握之准。他的影片,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二战中,在卡普拉为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这种牧歌式的自信,以越战为起点,开始动摇。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到了《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的年代,已经被打回尘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是空前的。《深喉》一扫“汉斯法典”实施以来统治电影界的清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场面搬上了银幕。一时间,看《深喉》几乎成了一种风尚。大学生们在周末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跑到电影院去看这部影片。这与其说是对性场景的渴望,不如说是享受那种冲破规则、反抗社会的快感。同样,《油脂》和《毛发》撕去了传统音乐剧电影“典雅”的面纱,用大量俚语、粗口和嬉皮装扮直面真实的人生。《洛基》则通过低级拳手挑战拳王失败的故事,质疑了“个人奋斗”的传统信条。只不过在这套系列影片的续集中,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又回到了传统的怀抱。至于《美国往事》,则是为好莱坞影片中一贯讴歌的“兄弟义气”埋下的第一块墓碑。直到许多年后,马丁•斯科西斯的《好家伙》终于在棺材上投下了最后一锹土。
与解构相伴的是新生。以《教父》、《大白鲨》和《星球大战》这3部影片为标志,“电影小子”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接管了史诗片的泡沫迸裂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影中的价值观,也更加关注平民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如表现家庭、亲情与事业矛盾的《克莱默夫妇》、讲述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午夜牛郎》等。与此同时,《星球大战》系列为美国社会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为乔治•卢卡斯培养了一批狂热拥趸。从“天行者”卢克身上,美国人看到了祖辈曾有过的那种生活与追求:一个青年,孤身一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事业与梦想……
经过十几年的淘洗,1994年罗伯特•泽米基思的《阿甘正传》为世纪末的“美国精神”写下了一部《新约》。卡普拉式的理想主义虽然已经黯淡,但在闹剧般的历史事件中,依靠纯真、执着与善良,人们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美国人似乎很满足于这个答案,因为从那以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投资、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精神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拯救大兵瑞恩》和《蜘蛛侠》中高高飘扬的星条旗。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则体现了美利坚立国的根本,即以“自我救赎”为内核的新教精神。
美国电影中的另类声音
美国电影业的强盛,除表现为大量从大制片厂流水在线生产出来、大投资、制作精良的A级影片外,还表现为充斥市场的无数低成本娱乐片,即所谓的“B级片”。这些电影多数采取独立制片的形式,编剧往往兼任导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点可怜的资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为了省钱,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带摄像机拍摄,然后就等待着被哪位制片人相中,肯为他们掏腰包,把磁带转换成胶片拷贝。实在等不及了,就只好先以录像带的形式进入租赁和零售市场,能收回一点成本是一点……
好莱坞怪才蒂姆•伯顿导演的影片《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B级片导演。他出身寒微,默默无闻,却如同《喜剧之王》里的星爷那样,始终梦想着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银幕上出现。与无数传奇人物不同,他不是天才,有些时候甚至愚蠢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对拍摄过程中最明显的错误(如拍同一场戏,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又是夜晚)都视而不见。除了妻子和一个年老多病的过气的恐怖片明星外,几乎所有人都瞧不起他。梦想与热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个人后来真的拍成了许多影片,这些影片为他带来了“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的评价。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了。影片中最意味深长的一段,是艾德•伍德和奥逊•韦尔斯在酒馆中邂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和最差劲的导演坐在一起,像兄弟一样谈论着他们的苦恼和抗争。也许,就灵魂的层面而言,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小。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美国电影,要从B级片开始。它们是电影市场的最底层,是金字塔的塔基,但贡献却远远超出了所得。为了增加发行量,B级片多半包含大量惊险、凶杀和色情内容。这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它的“低级趣味”的偏见,但另一方面,无数B级片导演的探索,丰富了类型片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成为电影制作者汲取营养的源泉。许多著名导演在成名之前,都曾经有过在B级片市场打拼的经历。《蜘蛛侠》的导演萨姆•拉米,当年就凭着一套小制作的《尸变》,不仅成为“邪典”电影中的杰出之作,更初步展现了自己在模型制造和节奏控制上的超凡能力。到了上世纪末,终于出现了一位把B级片的意义发掘到极点的“另类天才”———昆汀•塔伦蒂诺。
昆汀•塔伦蒂诺曾是录像带租借店的店员,众所周知,那里正是无数B级片的“大本营”。这种滋养反映在他出道后的作品中,令我们在《落水狗》、《低俗小说》等挂着“昆汀•塔伦蒂诺导演”招牌的影片中,看到了浓郁的B级片色彩。在无数的粗口、暴力和对凶杀的过分渲染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对无常人生和乖戾社会的黑色讽喻,看到的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大胆颠覆,看到的是在每年数百部主流影片背后的好莱坞。前不久,昆汀•塔伦蒂诺推出了他的新片《杀死比尔》。据说他在制作这部影片之前,曾用了整整4年时间,观看了大量历史上默默无闻的B级片,并将之吸收进《杀死比尔》中那种夸张、变形和戏谑的风格里。也许再过几年,当我们重新整理这份名单的时候,将会把此片收录其中。
好莱坞另外一位著名的“另类”导演,是把传统类型片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混乱感与梦幻感的戴维•林奇(代表作:《蓝丝绒》、《我心狂野》)。与一切“另类”的事物同理,观众对这些导演的作品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严重:喜好者趋之若鹜,厌恶者不屑一顾,极少中庸。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1975年的那部荒诞的歌舞片《洛奇恐怖电影》。该片讲述一对夜行的青年男女被雷雨所阻,不得不投宿于一座城堡,一夜之间目睹了凶杀、宇宙航行和实验室造人等诸多离奇景象。影片上映之后,很快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每天晚上都有100名影迷前去观看,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雷打不动。除此之外,则再也没有人来矣。于是每天晚上,售票厅也只能卖出这100张“铁杆票”,一张不多,一张不少。
美国电影中的世界
许多美国影片———尤其是史诗片———取材于美利坚本土以外,甚至欧美世界之外的故事。这一方面丰富了美国片的故事来源,另一方面也为好莱坞影片的“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然而,无论是希腊、罗马,抑或泰国、中国,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在经过好莱坞“加工”之后,无一不失去了本来面目,被深深烙上了一个“美国式”的鹰徽标记。
在本文后面附带的影片名录中,包括1956年由迪克•鲍威尔导演、约翰•韦恩主演的影片《成吉思汗》。我们选录这部影片,并非觉得它是什么了不起的杰作,而是恰恰相反。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滥改历史,炮制所谓美式“史诗片”最恶劣之一例。其内容大致是:
塔塔尔人的公主孛尔贴在出嫁的路上被铁木真劫持(他和他的兄弟们从一个戈壁化的小山包上冲下来,像极了西部片里的印第安人)。为逃避塔塔尔人的报复,铁木真求助于王罕(这个蒙古游牧首领住在一个很像巴格达的城市里,拥有巨大的皇宫和大理石地板)。王罕与塔塔尔人定计陷害铁木真,后者却在孛尔贴的告警和帮助下,杀死了敌人,继承了他们的庞大军队,开始了征服世界的事业。
倘若成吉思汗的后人看到这样的故事,不气死才怪!
其实这部烂到极点的影片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它把好莱坞改造其它民族历史的“套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只是穿着其它民族的服装,使用着其它民族的名字,不仅满口说的都是地道的英语,骨子里更完全是美国式的思维,以及由美国主流影片赋予他们的灵魂。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感情在人物性格和事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角色往往凭借感性而非理性行事,强调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巧合。在影片风格方面,则力图把不同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硬性地塞进好莱坞“类型片”的框架之中。前面的这部《成吉思汗》,不过是这种套路发展到“物极必反”程度的产物而已。这样的胡编乱造,连美国人都有点看不下去。有影评者尖刻地说:“我还以为这部电影里的角色,都是些外星人哩,导演是不是忘记在片尾说明了……”
但是,在这种“套路”之下,也曾经产生过不少优秀影片。以拍《圣经》题材著称的西西•地米尔曾经声称:“给我两页《圣经》,我就能给你一部电影。”其间奥妙,也无非是以圣书为骨,依照前面所言的套路,添加上剧情片的内容而已。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参孙与大利拉》等中庸之作,也不乏《十诫》这样制作精良、人物刻画深刻而富有层次的经典。片中“分开红海”一场的特技,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一般而言,好莱坞在拍摄其它民族的史诗片时,其年代越是古老,其记载越是模糊,其地点越是贴近欧洲,影片也就越出色,如《宾虚》、《勇敢的心》、《辛德勒的名单》等。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琼宫恨史》虽然招来了瑞典的抗议,但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嘉宝在片尾著名的“无表情”表演,已经成为众多表演教程的范本。然而上述3条如果反过来,出来的片子便往往不忍卒睹,《安娜与国王》便是其中的代表。
参考资料:http://vampire1985.blog.sohu.com/
7. 地狱之火的幕后制作
《地狱之火》由瓦利·拉扎齐担当制片人,营销团队将集体亮相2011年的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片带有鲜明的传记片色彩,讲述了超级限制级情色片《深喉》的女主角琳达·拉芙蕾丝命运多舛的一生。琳达·拉芙蕾丝曾一度以卖淫为生,吸毒成瘾,最悲惨的是,她还被丈夫逼迫拍摄三级片。即使在凭借《深喉》而成名之后也一直没能摆脱丈夫的阴影,两人最终离婚,琳达无依无靠,空虚度日。上世纪80年代,一场反色情片的女权主义运动展开,这个谴责色情片是“合法强奸”的运动,曾让琳达等情色女星的地位降到极为不堪的地步。
琳达2002年因车祸去世,终年52岁。从琳达的人生经历来看,很有戏剧性,被拍成电影也足够琳赛·洛翰发挥。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林赛究竟将把尺度放到多大的极限。影片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开机,预计2011年秋季登陆北美院线。
但由于导演要替换琳赛·洛翰(因为琳赛·洛翰的各种负面报道,不良行为,法律因素等种种原因),另选其他的人选所以放弃了这部电影,而对于换掉Lilo,该片导演怀尔德也表达了不满:“我们等了她很久,因为她而停滞了一切,并且给予了她爱和支持。而她的不确定和不安定因素让整个计划毫无保障,让我们不可能继续工作。”相信这个决定将使的Lilo的咸鱼翻身计划停止,着实让人替她感到惋惜。以至于到了2013年都没有了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这部电影也就不了了之了。
近日传来消息,原定在新片《地狱》(Inferno)中扮演《深喉》女主角——美国70年代色情明星琳达·拉芙莱斯(Linda Lovelace)的林赛·洛韩(Lindsay Lohan)已经退出该片,取而代之的是曾在《守望者》(Watchmen)中出演过女主角的玛琳·阿克曼(Malin Akerman)。
《地狱》根据Mike McGrady执笔的琳达·拉芙莱斯自传《考验》(Ordeal: An Autobiography)改编,由马修·怀德(Matthew Wilder)自编自导。
马修·怀德对媒体表示,他们一直耐心的支持和等待林赛,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放弃对她的邀约。林赛目前正在加州贝蒂·福特戒酒中心,她要在那里呆到2013年1月3日。
好莱坞话题女王琳赛·洛翰在这部电影中,饰演曾经轰动一时的限制级电影《深喉》中的女主角——琳达·拉芙蕾丝。而Lilo的可能继任者也浮出水面,她便是生于瑞典,在加拿大出道的玛琳·阿克曼,阿克曼和情色女星琳达·拉芙蕾丝的外形相似,也是以大胆和性感搏出位的女星,另外,女演员安娜·法瑞丝和罗丝·麦高恩也曾经受到该角色的试镜邀请。
男主角――《花花公子》的创办人休·赫夫纳,将由比尔·普尔曼扮演,普尔曼进入中年后也陷入事业尴尬,这个曾在《独立日》、《二见钟情》、《妖夜荒踪》等电影均有出色表现的男演员,目前也和林赛一样需要一部像样的电影来挽回颓败之势。
8. 美国电影深喉手机怎么下载
看看自己的手机型号,支持什么格式的电影播放,然后下载电影转换成手机能看的格式就行了...
+Q492513696
我给你传个地址.
9. 电影深喉有吗
《深喉》这是一部由Gerard
Damiano执导的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女子找医生检查后得知自己的
身体构造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因此换了一个护士的工作,以便能从中获取快乐。好友我分享。
10. 你好!请问有深喉的电影资源吗
如果你指的是电影【深喉】的话,那我告诉你不好看,而且还是黑白的,年代太久远了,很难找到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