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谁知道关于弹钢琴的电影啊
《钢琴师》描述恶的浩大,但也给美以微芒。它给了生以唯一的理由。
《钢琴课》简·坎皮恩要说一个极致的故事,所以让她的女主人公是哑女,再让她到一个荒岛上。这个影片,亦是简在荒岛上,以电影对《呼啸山庄》进行的一次仿写。
《钢琴教师》四十岁的女教师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米白色的风衣下,身体瘦弱,却不是让人觉得可以爱惜,而是冷硬地有一种斥力。她的学生好象爱上了她,但这个二十岁的,阳光灿烂的男生一点都不明白他爱上的是怎样的一个女人。走投无路。这是悲剧。她的天分太高。如果一个平常女子,也许根本走不上一条这样可怕的路。明亮的玻璃窗,明亮的灯。音乐会即将开始。她拿出一把刀子,刺入自己的左胸上方。她惨淡地笑着。
《海上钢琴师》这是一个美的世界。有钢琴和小号,有船,和幻想。1900以他的坚决,维持了一个音乐的乌托邦,一种可能有的,崇高的完整的美。他以发烫的琴弦点燃香烟,递给杰利·罗尔·莫顿,自称在1902年发明了爵士乐的人。那一刻,他是无冕的王。
^_^以上是选摘的~详细看:
❷ 一部国外电影,老师女的,上钢琴课貌似,和学生发生了……老电影,可能是丹麦
好像是这个:爸爸的好儿子 That's My Boy (2012)
又名:我老爸卡好(台) / 爸爸我恨你 / 我恨你,爸爸 / 老爸我恨你
❸ 女主角是钢琴老师一个人逼她教琴电影名字美国的
《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荣获了夏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❹ 钢琴教师的影片评价
《钢琴教师》(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几部最好的电影之一。因为它是改编自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兹·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传式的原著小说,使这部着重细腻的心理、人性刻画的电影更具震撼力。
女教授的行为符合医学上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CompulsiveObsessiveDisorder)的临床解释:(病患)不断地为了重复的想法与行为所苦,他们知道这些想法或行为是过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无法有效地抗拒它们的出现…。常见的症状包括:…一再出现无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窃、偷窥行为,强制性地秉持特殊规则及仪式、过度讲究对称及准确、强迫性的搜集等。…患者还有一些特殊的焦虑,其中包括担心自己重复的想法及行为被旁人察觉,…对于是否能做到“准确”的不确定性焦虑,…这个病症的患者在“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s)和受过最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以及贵族中有很大的比例。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观赏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并嗅着别人用过的、充满精液的卫生纸、蹲在车旁偷窥车内人做爱、割裂自己的私处…都是重复自己认知的可以得到欲望满足(或者出口)的“仪式”。而她严苛要求学生弹钢琴时表现出她认为的、对舒伯特音乐表达的准确性和感觉,则可看成是“过度讲究准确”的明证。艾莉卡强迫咀嚼着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变的秩序和理性。当男学生华特闯入她的世界,她更试图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规则”,企图控制他,在女生公厕里,命令热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时看着自己、要求他照着她信中的规则内容对她施暴。直到这位势均力敌、操纵伎俩上甚至更胜一筹的男学生逐渐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欲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构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跟随着摄影机,我们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亲情的血缘暴力所驱骋,也被爱情的欲望暴力所激动,本是人与人的针锋相斗,过了理性的临界点便成了人性的残酷剧场,就是这个好看,影片唤醒了我们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许浅睡也许沉睡的那只野兽。观者在伦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电影害他们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渊,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渊,才会跟影片所剖开的龌龊人性连结。平时你不欲面对的黑暗面,在一间黑暗的映演厅里让你亲眼面对,你很难不被这股沉重的力量所压迫、吞噬。更深一层的是,导演并没有因为着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赋予男主角华特应有的深度和复杂性。在片中公厕的那场戏中,华特求爱受挫后,说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戏规则”。而在最后音乐厅里华特诡异的笑,和他走出公厕时则如出一辙。这样暧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胜利?愉悦的挫败?还是寡情的不屑?艾莉卡怪异的性癖好和伤害女学生安娜的行为固然让人错愕,但是华特用”游戏”的态度处理这段关系似乎也违背了一个真诚爱慕者的形象,让人非常怀疑他当初的追求是否只是为了征服一个“不可征服”的女人。而这个女人早已经发出了紧急得求救呼声。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确了,甚至互换了位置。华特也不再单纯是误入”歧途”的羔羊。在《钢》片的结尾,导演让我们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经(也许依然)爱着的老师的整个理性世界分崩离析之后、眼神涣散、仓皇失措的模样,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伊莎贝Huppert不愧是杰出的演员。艾莉卡这样受争议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肤浅的反派。在细节上,她禁欲的着装带着极强烈的自虐象征。其他细微的零碎动作,比如说,在与人群不经意的擦撞后,深怕被细菌传染般、赶紧不屑地拨拨肩头的肢体语言,或是在自己房间里被自己心爱学生拥抱时僵硬的手部动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脸部表情,精细地传达了艾莉卡割裂的内心世界,以及猥琐与高贵、冷漠与热情、失落与满足、骚动与安详并存的状态,让人叹为观止。也因为这样充满层次的演出,观众也加入了这个受虐和施虐的集团。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并没有沦为Huppert的个人秀。如果导演在其他方面着墨不够,或者力有未逮,电影的整体成绩就会大打折扣。难得的是,《钢琴教师》不但是Huppert的电影,也是导演麦克汉内克的电影。因为导演一方面让观众见识到了Huppert的超水准演出,一方面却也兼顾了电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致肌理,比如说,角色方面的平行对照(母女间的操纵、男女间的操纵、师生间的操纵),男主角心理层面的复杂暧昧。最好检视《钢》片导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笼“来象征剧中人面临的困境。《钢》片从头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间呈现和构图强调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礼教、以及周遭环境局限所产生的无形牢笼。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踪华特至球场的戏中,我们看到艾莉卡停在围杆前看着他远去;最后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乐厅,一个远景,观众猛然察觉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栏杆之内。她是否想挣脱这个封闭的牢笼?因为影片中没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观众一眼似乎看不出来。但是仔细回想,影片前半部,每当艾莉卡教琴时,窗外阳光异常地刺眼,她却总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呕吐后,艾莉卡更急着奔出门外,导演掌握了用影像说话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挣脱的欲望。这些主题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来气,但影片在描述性冲突时,也有超然的幽默。对比所谓正常人与变态者之间的意外冲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在一个从未有过性生活的老处女的封闭的意识里,所有的性概念是从粗俗色情映像里获得的,她为男人进行口交,虽然是个“爱的表现”但用的却是命令的语言。她认为这才是正常的性行为。当然相对于她视为正常的行为,则刚好等于男主角的反常,因为男主角所谓的正常应该是先有接吻,爱抚,性交,而后才是更富变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这就是一种冲突,认知冲突……冲突的剧烈程度不亚于当年的西班牙人见到了崇拜异教的印第安人。
❺ 求欧美一部电影《钢琴教师》
搜搜《钢琴课》
❻ 钢琴教师完整版迅雷下载
你们的群是同学群
❼ 求钢琴课高清完整版
链接:https://pan..com/s/19sGOBZ4aTfveFnNAgtNSug
《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讲述了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爱达背叛了丈夫斯图尔特,与邻居贝因通过一架钢琴而结缘,并最终相爱的故事。1993年,该片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❽ 钢琴教师完整版电影
影视帝国(bbs.cnxp.com)-钢琴教师cd1.rmvb
❾ 《钢琴课》《钢琴教师》
《钢琴课》女主角 霍利·亨特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小时候一直在辽阔的牧场里长大。田原旷野造就了霍利豪爽、大方、开朗的性格。早在幼年时期,她的父母就注重开发她的天赋,于是她得以在一部影片中饰演了海伦·凯勒(Helen Keller)这个角色,不过这一时期的她还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霍利前往匹滋堡的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学习戏剧并获得了学位。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霍利来到纽约寻求事业上的发展。霍利在贝思·亨利的一系列南方哥特式作品中出演了角色,其中包括《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和《爆竹皇后》(The Miss Firecracker Contest)。1982年,霍利又来到了洛杉矶,首度在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执导的《宝贝梦惊魂》(Raising Arizona)中出任主角,据说当初片中的角色正是为她构思的。1987年,她因在詹姆斯·L·布鲁克斯(James· L· Brooks)执导的《广播新闻》(Broadcast News)中饰演了电视台新闻制作人简·克雷格(Jane Craig)的角色而名声大噪,从此她迈上了一个明星的成长之路。片中她将那位古板、脆弱、可笑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女记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这是她演艺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她开始真正走向舞台的中央。1993年,霍利主演了《钢琴课》(The Piano),在片中成功饰演了一位新西兰农场主的哑巴少妇,通过对眼神及肢体语言的刻画,充分展示了霍利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强化了电影的思想深度。她也因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从此蜚声国际影坛。1995年,霍利改变风格,与动作片明星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合作出演惊险片《叠影谋杀案》中,片中她饰演一个走出恐惧的阴影,面对现实,并与凶手作斗争的心理学家。之后她又出演了朱迪·福斯特导演的《冤家一族》等几部影片。2003年霍利主演了《芳龄十三》(Thirteen),这是一部真实得令你不得不信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姑娘陷于毒品、性和暴力而不能自拔的故事。她也因出演此片而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Carnegie Mellon大学戏剧系毕业。15岁登上美国纽约的舞台,1981年在《The Burning》中获得一个小角色而进入影坛,1987年以《抚养亚利桑那》成为主角,稍后以《收播新闻》成为纽约、洛杉矶、全美影评人协会以及柏林影展影后。1993年以《钢琴师和她的情人》获得坎城影展以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钢琴教师》女主角伊莎贝拉·于佩尔诞生自一个典型的法国巴黎中产家庭,在五个孩子中,她是最小的那一个。13岁那年,她已经决定投身演艺事业。1968年,她参演了Versailles Conservatory一片,1971年出演了她第一个电影角色,即Nina Companeez的“Faustine Et Le Bel Ete”。1973年,她又在Claude Sautet的电影“Caesar and Rosalie”中扮演了Romy Schneider(罗蜜·斯耐德)的妹妹。第二年,在Bertrand Blier伟大的作品“Going Places”最后一幕中,与Gerard Depardieu(杰拉尔·德帕迪约尔)合作,塑造了一个滑稽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70年代逐渐走红,成为享誉欧洲的女明星。1977年以《编织的女孩》打开国际知名度,1978年凭《维奥莱特·诺齐埃尔》获戛纳最佳女演员奖。赴美主演大制作《天国之门》,可惜影片在市场上挫败,也影响了她进军好莱坞的星运。但迅速重新崛起。2001年因《钢琴教师》再度荣获戛纳影后奖。戏路宽广,非常多产,从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剧型,无所不包。把表演视作“发泄内心的疯狂”。法国顶级明星,和凯瑟琳·德纳芙、伊莎贝尔·阿佳妮一起,成为影坛最耀眼也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