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全集 » 建国大业电影完整版剧本
扩展阅读
神马电影祖宗十九代 2025-09-13 11:27:15
借妻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2025-09-13 11:21:03

建国大业电影完整版剧本

发布时间: 2022-06-26 00:19:49

① 建国大业主要讲了谁 什么是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情节

建国大业 即 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

《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是2011年电视剧,被称为电视剧版的《建国大业》。由唐国强、张国立、蒋勤勤、袁莉、刘劲、张铁林、许还山、达式常等主演。该剧讲述的是以重庆谈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国共两党之间斗智斗勇的革命史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机智勇敢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蒋介石的阴谋呈现在观众眼中,并着力描写了各大民主党派积极支持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 演员表

唐国强饰毛泽东

张国立饰 蒋介石

蒋勤勤饰宋美龄

袁莉饰宋庆龄

刘劲饰周恩来

张铁林饰黄炎培

吴晓东饰张治中

王伍福饰 朱德

郭连文饰刘少奇

许戈 饰王若飞

王健 饰任弼时

杨俊勇 饰 陈云

史鑫 饰邓小平

吴有熙 饰褚辅成

赵凯 饰蒋经国

张东强 饰叶剑英

钟明和 饰冯玉祥

李宝安 饰陈布雷

皮特(美国) 饰 赫尔利

巴甫洛夫(俄罗斯) 饰 斯大林

宗利群 饰彭德怀

车晓彤饰刘伯承

王正平 饰 张群

刘欣 饰 王芸生

达式常饰柳亚子

许还山饰张澜

杨维奇 饰 鲜英

  • 基本信息

剧名: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

又名:建国大业、风雨同舟

类型:主旋律题材

国家/地区:中国内地

总导演:张国立

总监制:唐国强

年份:2011年

主题曲:沁园春·雪---演唱:韩红

② 建国大业电影500~600字

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看电影《建国大业》之后,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
开国功勋们的身影在荧幕中穿梭,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历史中起伏,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我们应当铭记历史,饮水思源,勤奋学习,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闻一多先生不畏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毅然决定出席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澄清事实,却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算;冯玉祥将军虽为蒋介石的盟兄,但忠贞为国,致力于和平民主事业,终也难逃厄运!随之民盟被解散,国民党右派召开一党国大,制定伪宪法,公然实行专政独裁,民主建国的目标终成泡影!
正是值此危难关头,面对国民党军队强大的军事攻势,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毅然决定展开声势浩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下,依靠人民英雄的英勇奋战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人民军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获得各方民主力量支持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新中国临时宪法的性质,标志着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一幕崭新的篇章!
我们应当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将祖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世界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 建国大业是根据何虎生的作品改编的吗

是王兴东、陈宝光,自己编写的
电影《建国大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2009年9月16日首映。编剧王兴东、陈宝光创作的电影剧本《建国大业》围绕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创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与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成立新的政府,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必须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该片一大特色是众多一线明星客串“零片酬”演出。2010年第十届长春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华语故事片奖。

④ 电影建国大业台词全文谁有

建国大业

01

1.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司令部院内
一只手在鞋底上划着火柴,点燃香烟,这是毛泽东(55岁):“……五一口号,特别是第5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与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字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大树下,书记们围坐在石桌旁。
刘少奇(50岁):“召开新政协会议时机已经成熟,国内大多数人拥护我们党,其他党派没有这样的地位。”
朱德(62岁):“解放战争的形势很好,召开新政协是发展的需要,五一口号不是宣传口号,是行动口号!”
毛泽东:“老总说得对,是行动口号!”
任弼时(44岁):“时间、地点考虑了吗?”
周恩来(50岁):“今年秋天,初定在西柏坡。”
任弼时:“李济深在香港,张澜在上海,宋庆龄不能不请吧?”
周恩来:“孙夫人一定要请。”
刘少奇:“民主人士大多在香港和蒋管区,愿不愿来,怎么来?要充分估计到困难。”
毛泽东:“困难很多,但只有召开政协会议,才能组建联合政府,完成建国大业。”
2.推出片名:《建国大业》
3.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官邸
蒋介石(63岁)身着长衫,光头,背对镜头,凭窗外眺,听着新华社广播的《中共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字幕: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字中正
“……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正面墙上挂着蒋介石的总统大幅画像。
这时,一只手要去关掉收音机。
蒋介石头也不回地做个手势,制止了侍卫。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他依然没有回身,缓缓地挽起了一只袖子,此时,侍卫递上一杯白水,他接过。
4.上海林森中路宋庆龄寓所
手戴着一枚印章金戒指的宋庆龄(55岁)在英文打字机前打字,听到广播五一口号,突然停下,从楼上慢慢走下,站在楼梯口,听着着壁炉旁的收音机:“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字幕:孙中山夫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席宋庆龄
正厅,挂着大幅孙中山的照片。

02
更新时间2009-8-10 14:50:25 字数:1498

5.上海集益里张澜寓所
张澜(76岁)在收音机旁凝神谛听《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他不时用一把小梳子,从容地梳着他的美髯长须。
字幕: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字表方
6.香港•罗便臣道李济深公馆内
李济深(63岁)和蔡廷锴将军(61岁)正在下围棋。
蔡廷锴:“……中共提出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任公,咱们是否有个态度?”
李济深手捏着一个黑子:“中共走出一步好棋呀。”
蔡廷锴:“任公,你可不能举棋不定。”
李济深:“我们要等,看中共下一步的走法,老蒋的反映,美国、苏联的态度……”
字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字任潮
李济深将棋子落定。
秘书张序(30岁)上前倒茶。
7.城南庄晋察冀司令部毛泽东居室
周恩来把拟定邀请的五十多位民主人士名单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能把这些人都请来,新政协就成功了一半。我给李济深、沈钧儒写了封信,你看一下。”
墙上挂着毛泽东赴重庆时与宋庆龄、张澜等民主人士的照片。
周恩来:“冯玉祥将军,主席最好也亲笔写信。”
毛泽东:“他不是在美国吗?”
周恩来:“所以老蒋无法控制,他倒有可能先期到达我们这里!”
毛泽东铺上纸:“好,这就写。”
卫士李银桥(21岁)、警卫排长阎长林(22岁)送饭进来了。
毛泽东:“恩来,一起吃。”
周恩来:“不,我还要回西柏坡。”
毛泽东:“吃完再走嘛。”
李银桥摆着碗筷,请示:“主席,这里做饭的师傅是我的老乡,想见见主席。”
毛泽东笑了:“吃了人家的嘴短,要见的!”!
李银桥带进一位穿围裙戴套袖满面胡茬的炊事员(45岁):“主席,他叫郭本财,俺老乡,这是军区小灶的司务长刘从文。”后边跟进来的司务长同样戴着套袖,没穿围裙。
司务长刘从文(24岁):“主席好!周副主席好!”
毛泽东、周恩来微笑地握手:“你好!”
郭师傅握着主席的手不放开,一脸憨笑:“能给主席做饭吃,这辈子值了。”
毛泽东:“郭师傅的饭菜做得很有味道呀!来,抽支烟。”
郭师傅憨笑地接过烟卷。
毛泽东划着火柴要去给他点烟。
郭师傅却把烟卷夹在耳朵上:“俺留个纪念。”
毛泽东手中的火柴燃尽:“老郭呀,消灭掉,这饭和烟是不能留纪念的!”
郭师傅从腰间掏出一杆汉白玉烟嘴的旱烟袋来,把烟卷捏碎装入烟袋锅内,欲掏出火镰打火。
毛泽东再次划火柴给郭师傅点烟:“郭师傅装备很好呀。”
郭师傅得意地:“当八路那年,媳妇送的。”
毛泽东:“噢,还是爱情的信物啊!”
刘司务长:“我们都叫他烟袋郭,主席对于饭菜有什么要求?我尽力解决。”
毛泽东:“我的要求不算高,只要顿顿有辣椒。”
刘司务长随手从兜里摸出一把红辣椒递给毛泽东。
毛泽东像让烟似地要递给周恩来一根辣椒,
周恩来摆手谢绝,两人会心地笑了。
郭师傅抽着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悄然退出。
8.炊事班磨房
手电光下,一个穿军装的男人背影,伏在墙角处熟练地发电报,这个人戴着套袖,左边的套袖肘处破了,缭了几针白线,手指不停地敲打电键。
电文字幕:“大鱼在阜平县城南庄村北,近山两棵杏树之间平房内……

03
更新时间2009-8-10 14:50:48 字数:1511

9.南京政府总统官邸
蒋介石召见保密局长毛人凤(50岁)。
毛人凤递上毛泽东给李济深、沈钧儒信件的照片。
蒋介石:“毛泽东的手,伸得太长了,拉拢李济深、冯玉祥,去参加政协会议,你,有事可做了。”
毛人凤眼里有磷火一样的光芒闪动:“请校长指示。”
蒋介石:“绝不能让李济深、冯玉祥投共!”
毛人凤:“是,李济深身边有我们的眼线,这封信就是他搞到的。”
蒋介石:“好,张澜呢?”
毛人凤:“在上海,他哪儿也去不了。”
蒋介石:“民盟这些人顽劣得很。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毙命,他们还执迷不悟。记住,这些人不为我所用,也断不能资敌。”
毛人凤:“校长放心,毛泽东躲在山沟里,怎么能召开政协?宣传而已。”
蒋介石喝了一口水:“你不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嗜烟如命,烟不离手,据说一天要抽50支烟,他知道我不吸烟,重庆同我会谈期间,竟然没有吸一支烟。”
毛人凤:“他对校长有所敬畏。”
蒋介石:“不,这个人,想办的事一定要办到的。”
毛人凤:“校长想办的……尽管吩咐。”
蒋介石:“绝不让他们开成这个非法的政协会议。”
毛人风:“保定站已查到毛的藏身之地。”
蒋介石眼睛一亮,放下水杯,指着那张照片:“立即斩断。”

⑤ 建国大业完整版电影

建国大业04.rmvb

⑥ 关于《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讲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前的中国。短短4年历史,留给后来人许多好奇的询问:“二战”结束后,在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民主的潮流之下,为什么中国百姓并没有迎来和平,相反,却又一次陷入了内战?一支拥有全副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中高级将官均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军队,为什么输给了一支布衣草鞋,小米步枪,数年前还被追赶得在偏远山区流窜的农民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已经生存了5000年,并仍将以旺盛活力继续生存下去的古老民族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曾经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的中国史专家罗兹·墨菲在其著作《亚洲史》中,曾专门以《国民党的削弱和共产党的强大》为章节标题,论及这一时期。他的阐述很简洁:“1931到1945年日本人入侵和占领中国,以盟军打败日本而告结束,但它也无可挽回地削弱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力量和民众对它的支持。“当美国的斡旋在1947年如预期般失败后,中国的全面内战便爆发了。国民党军的兵力和武器均占极大优势,而且占据着全部大城市,但它的腐败和无能使它失去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所有这些因素,使国民党基本上失去了中产阶级和大多数工商业者、专业人士和农民的支持。与此同时,共产党部队在长期抗日战斗中完善了他们的游击战略,他们以其保卫祖国的行动和重视农民的纲领吸引了千百万中国人。”他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共产党人称他们执行的是‘群众路线’,他们从事的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事业,他们事业的主要根基存在于超过80%中国人民居住的农村。”
韩三平是《建国大业》的导演,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蒋介石失败、毛泽东胜利的根本原因。都是历史人物,就看谁代表的群众意志更多。毛泽东代表着更多的人的追求和希望,这和西方选举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那个时候不是选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些历史细节,现在看起来,还是饶有趣味。1944年6月,《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采访,他在采访笔记中写下了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不同印象:“我个人感觉,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包括我们在内的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
“毛在延安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他的从容不迫和安然自得。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10多个抗日根据地频繁的战事和多方面的大量行政组织工作。在和国民党多方面的关系中,他是主要决策人,他既要躲开对手的攻击以避免发生内战,又要推动对手更有力地去打击日军。他已在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从事于理论写作和解决党内争论的问题。
“我们这些外国记者都来自重庆,我们不由得注意到毛和重庆的蒋介石在举止方面的强烈反差。蒋介石刻板,拘谨,神经质,语言单调,似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蒋经常没有必要地过问过多的繁琐事务,事后批评他的指挥官做的大小每一件事。……毛则相反,他极擅长于委任他人负责某件事,以便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分析一个更大的远景;他也擅长于树立榜样,总结经验。由于交通的阻断和困难,内部通信联络不可能对很远的抗日根据地在军事和政治上给以具体的指示,这就要求每个人了解并遵循总体的方针路线,把一致性和主动性灵活地结合起来,由他们自己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
采访导演黄建新时,他说,拍摄时,他想把两个阵营在视觉形象上进行对比,一方是工整、华丽、仪式化,然而却刻板无生气的。另一方非常简朴,但是健康、向上,像太阳下一脸朝气的孩子。
照片和当年的报道帮助历史中的个人穿越尘埃站在我们面前。1945年的重庆谈判,《大公报》女记者彭子冈前往重庆九龙坡机场报道,在报道中,她这样描述当年重庆九龙坡机场的情景:“当他(毛泽东)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下了飞机,毛泽东来到张治中公馆:“毛先生宽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簇新的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陌生。”
为赴谈判穿了新衣新鞋,拿惯了粗瓷大碗的手打碎了盖碗茶杯,这样的一个毛泽东,没有人之后能在影视作品中塑造出来。采访中,无论是姜文,张国立还是唐国强,都承认自己的演技无法及本尊生动之万一。
然而电影毕竟是人的艺术。《建国大业》已经尽了一切努力,突破种种局限,尽力还原历史中生动的人物。包括使用明星而不是特型演员来塑造历史人物,包括设计了周恩来发怒,毛泽东醉酒的片段。
采访中,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都表示,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吸引“80后”的青年人来看。
唐国强说得很煽情:“一个人这么大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谁,是一个悲剧。”
《建国大业》剧本的重要主创人员几乎普遍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英雄史观教育,有浓厚的毛泽东崇拜情结。但当他们共同来拍摄一部关于新中国如何建立的电影时,他们遇上的,是以“70后”和“80后”青年人为主体构成的电影消费市场。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主旋律电影”,2009年的《建国大业》,既要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历史观的普及,又要证实“主旋律”也是可以取得好票房的。如何让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被市场接受,成为主创团队必须去解决的课题。用明星来吸引观众成为共识,而制作费用有限无法回避,所以才有了172位明星共聚一部电影,而且不拿片酬的现象。
不拿片酬似乎是演员们的心意。演员们说,这部电影是献礼片,妈妈过花甲生日,做儿女的献孝心是应该的,怎么能拿报酬呢。采访韩三平的时候,他叮嘱记者写上,他承诺,票房过了2亿元,就给演员们补片酬。
无论片酬补与不补,中影集团在中国电影制作力量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每个电影人都无法回避的。《建国大业》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片的位置也是毋庸置疑的。演员邬君梅说,韩三平做到了斯皮尔伯格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她说出了一个事实:中国不是美国,北京不是好莱坞。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沃克·格里菲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影片上映后因为浓厚的白人种族优越主义而备受争议,但电影本身长达3个小时,从此开创了全世界史诗巨片的先河。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写道:“《一个国家的诞生》使美国电影在企业经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好莱坞得以摄制那些比意大利影片规模更大、更豪华的故事片,由此开辟了走向超级影片和巨额片酬的道路。该片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在以后几年里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创了好莱坞电影人关心政治,积极对历史和政治发言的传统,这一传统一直保存至今。
《建国大业》使用的宣传口号也是“史诗巨片”。韩三平说,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使用这么多明星,是一种实验。《建国大业》无法重现《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成就,然而出现在当下,它的制作模式和它承载的各方赋予的意义,必将使它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制作和经营的一个突出案例,或许也将确实成为今后一种电影制作模式的先河。
《建国大业》第一版剧本,主线围绕“第一届政协如何召开”展开,韩三平和黄建新接手后,调整为目前“国民党如何失败,共产党如何胜利”。建国60周年时,回首当年,有心人引起的思索,会远远超过影像表面。
自然,一部电影能承载的东西终究有限。因此,成片过程中,删掉了很多段落。许晴在片中扮演宋庆龄。曾有一场戏,两个女人,宋庆龄和邓颖超共同回忆自己在革命中不幸流产,从此终身不育——战争或许无法避免,然而不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给人造成的伤害永远是巨大的,不管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领袖还是普通人。
比电影更好看的,永远是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本身。1945年,毛泽东到达重庆第二天,《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撰写社评:“昨日下午3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民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结尾,他这样写:“说来有趣,中国的传统戏剧,内容演述无穷无尽的离合悲欢,最后结果一定是一幕大团圆。以悲剧始,以喜剧终,这可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嗜好。有人以为艺术可以不拘于一格,但中国人有其传统偏爱,我们宁愿如此。现在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他与蒋主席有19年阔别,经长期内战,8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认真地演这幕大团圆的喜剧吧,要知道这是中国人民最嗜好的。”王芸生当年的善良、乐观和天真跃然笔端,在今天读来,实在有一种特殊的沧桑感。

⑦ 《建国大业》详细内容概述

《建国大业》剧情:在抗战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唐国强饰)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张国立饰)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

为了表示诚意,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垂死挣扎的国民党仍妄图借助阴谋暗杀等卑劣手段阻挠会议召开,一场为建立新中国的决战由此展开。



主要人物

1、蒋经国

蒋介石的长子,他为国民党、为他的父亲担忧,满腔热血大谈“国事”,却生生被母亲宋美龄拉回“家事”之中。本想借孔家开刀、杀鸡儆猴以扫腐败之风,到头来还是在父亲蒋介石的“家事国事两难全”的劝诫下灰飞烟灭。

2、宋庆龄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起初她因为北京是孙中山去世的地方,伤心之地,不愿意前来,后在邓颖超极力游说之后,并在中国共产党的诚意邀请下,才决定来北京参与政协会议。她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李济深

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反动派监视下化妆成商人进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当选政协副委员长。

⑧ 建国大业内容简介

建国大业内容简介

《建国大业》是从1948年毛泽东在城南庄发出“五一”口号开始,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8)建国大业电影完整版剧本扩展阅读

一、建国大业的历史背景

经济上被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控制。国统区物资短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制法币,货币严重贬值,官僚资本把持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由于战乱,交通运输阻塞。国统区经济面临全面崩溃。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推翻了2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政治上国民党坚持军事独裁统治,拒绝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拒绝和平民主建国。实行恐怖政策,镇压学生运动,迫害和暗杀民主人士。共产党则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商讨民主建国方针。

二、作者简介

1、王兴东

王兴东,男,1951年5月生于辽宁大连市。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一级电影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1997年12月被中国文联评选为首届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陈宝光

陈宝光(1952—),河北省枣强县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审。著名作家、北京市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编辑部主任。先后发表电影评论、人物史传文章约100万字。发表短、中、长篇小说约120万字。

出版长篇小说《建国大业》(合著)、《辛亥革命》(合著)等。独著电影文学剧本《城南庄1948》、《二胡大师黄海怀》,均已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