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路小波》开机 东北二人转金招牌搬上荧屏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块黑土地给我们火辣辣的标签就是以二人转形式展现的,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一大批“二人转”艺人为二人转的弘扬推广乃至走出国门做出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传承之责。如今的二人转已经不囿于乡村小舞台,表现形式更多的也引入了影视,盛名响彻南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二人转。在回味经典的时候,一些看着面熟满是喜感的“配角”正是二人转艺术的时代翘楚。
已故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高秀敏生前唯一弟子——路小波,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以求,在二人转艺术上不懈追求,踟蹰前行的艺人。
(路小波影视剧照)
笔者通过多方位渠道,从正戏的角度出发,带领各位读者走进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人转演员,揭示他对二人转所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路小波,出生于哈尔滨,曾先后在东北各地演出驻足,一度活跃于北派二人转的阵地。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正戏演员,擅长模仿、搞笑。13岁起小波就开始登台表演二人转,20多年的舞台经验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功,他的骨子里早已深深刻上了二人转的烙印。与他搭配的演员没有固定搭档,但是,和他合作过的演员都对他的表演技巧和艺德纷纷表示赞扬。从他合作过的演员中我们不难看出,都可谓称得上是二人转界的名角。其中有大家熟知的:赵晓波、小豆豆、包英华、火苗、张桂兰、郑桂云、董明珠、付莲英、付小凤等。他辗转东北各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被当地群众津津称道。比如说:《新傻柱子接媳妇》、《马寡妇开店》、《张四姐临凡》、《刘云打母摔子劝夫》、《貂蝉拜月》、《李三娘打水》、《西厢听琴》、《丁香孝母》、《密建游宫》等优秀作品。小品《相亲》是路小波与恩师高秀敏在中央电视台唯一的一次合作。
近年来,北派二人转越发不景气,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冲击着二人转的市场。路小波开始向电视媒体方向发展,从《圣水湖畔》到《刘老根》再到《枪王传奇》,这些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发展为他今后在电视媒体这条道路上提供着充足的养料。不可否定的是,他至今依然活跃于二人转的舞台,为观众朋友们带来欢声笑语,没有放弃他对传统二人转的演绎事业,履行着恩师高秀敏对他的孜孜教诲。
路小波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是对二人转这门表演艺术奉献的一生。他的嗓音圆润洪亮,表演形式丰富,是一位难得的艺人,同样,他也是在东北大地从事正戏演绎为数不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据了解,以著名二人转演员路小波的传奇人生为背景的《路小波》于11月14日在老家五常正式开机。剧中突出东北二人转的诸多表演形式,剧情有喜有悲,吸引眼球相信会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该电影由聊城导演郭帅编剧,路小波自导自演,预计二十天左右拍摄完毕,春节过后将与观众见面。我们大家共同期待着这部电影的诞生,一起见证路小波这位二人转传奇人物的人生历程,听这位艺术家对二人转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路小波》我们等着你!!!
(吴江波 赵京林 周铭德)
『贰』 农村电影喜神李小山的扮演者是谁
李小山的扮演者是李海。
演员。代表作《刘老根》、《笑笑茶楼》、《正月里来是新春》、《贵妃还乡》。
李海自幼酷爱文艺,常在自家园田里练功,到村头小树林喊嗓。10岁时曾在乡里登
李海
台演唱二人转。
1970年,李海参加了康平县文艺宣传队,曾演过京剧、歌剧。
1975年演出单出头《毕业归来》获得成功,被调到铁岭地区文工团。
1976年调到铁岭地区文工团后和李静唱一副架。曾经参加过《老两口进城》、《八戒新传》等几十出二人转、拉场戏演出。他和李静合演的《修房记》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调演,获表演奖。《一堂新课》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姑爷登门》参加辽宁省文艺汇演。《修房记》在辽宁省文艺汇演中获表演奖。他演出的二人转《攀亲家》1981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北方片)获二等奖。《看春花》在辽宁省文艺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1984年他在拉场戏《双叩门》中扮主要角色,进京演出时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中国戏剧报》刊登了剧照和评论文章。他自编自演的二人转《云昌讨饭》198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获编剧、编曲、表演三项奖。1989年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戏剧节,演出拉场戏《马前泼水》获节目集体银奖。演出小品《三鞭子》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二等奖。
近年来,李海还参加了电视剧《刘老根》、《笑笑茶楼》、《正月里来是新春》、《贵妃还乡》等的拍摄,并在剧里塑造重要角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剧情简介;
村长媳妇请马大辫,也有村长媳妇的道理:在青山湖、清山沟这十里八村,马大辫做捞头忙那是有口皆碑,最主要的,是村长媳妇想通过马大辫做捞头忙,把这些年随礼随出去的钱往回捞捞。当爹妈的有当爹妈的道理,毕竟是儿子李小山的婚事,李小山创业道上的的朋友杨乐出主意说,不如让官二舅和马大辫来一个招投标,看谁最后中标。
第二天,官二舅和马大辫拿着自己的标书,来村长家碰头。想着结个婚能收十四五万的随礼钱,李小山在当村长的爹上大坝施工现场督阵的工夫,通过妈的嘴,将操持婚事的事交给了马大辫。马大辫“中标”,开始履行自己的诺言,为给老李家捞回十四五的随礼钱组建请客团,分金(1000元)、红(500元)、黄(200元-300元)三种请柬,按照户口册上的名字,挨家挨户送请柬。
马大辫不管军烈属、五保户、残疾人、困难户挨家送请柬逼着送礼的做法,在村里引起不好的影响,官二舅看不过眼,决定帮助村长煞煞这股歪风。官二舅从大坝工地赶回来,及时制止了家里的闹剧。村长辞了马大辫请官二舅,李小山未过门的媳妇孙小华那边当初请官二舅,如今官二舅让姑爷家给请走,孙小华的爹只好请马大辫。
一场风波过后,李小山和孙小华的大婚按期举行,村里应邀前来贺喜的老少爷们,因为不用随礼钱,个个喜笑颜开。官二舅一手主持婚礼,马大辫作为新媳妇孙小华的娘家客横挑鼻子竖挑眼。官二舅本着和为贵的思想,处处化解马大辫挑起的风波,将一场新人新婚,办出既秉承传统又不失时尚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