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爱奇艺河南戏曲豫剧曲剧越调,电影版老戏全剧。全场戏
这些压缩包都已经上传到网络网盘里了
打开附件压缩包链接(压缩包里还有更多下载链接)
勾选全部资源,然后点击“保存到我的网络网盘”
打开安装的网络网盘客户端,登陆自己的网络号
(如果没有可以随便申请一个),
在里面找的刚刚转存资源,勾选你需要的,直接下载就可以了,
压缩包里还有其它链接
如果使用手机查看网页,有可能看不到附件,请要用电脑查看下
B. 豫剧桃花庵全场戏词
豫剧《桃花庵》
唱词:
九尽春回杏花开,我的张才相公!
九尽春回杏花开,那鸿雁儿飞去紫燕儿来。
蝴蝶儿双飞过墙外,想起来久别的奴夫张才。
张才夫出门十余载,一十二载未曾回来。
为奴夫在神前我挂过彩,为奴夫我许下了吃长斋。
为奴夫在门外我算过卦,为奴夫在月下常徘徊。
为奴夫庙内求神神不语,在那门外边算卦,卦卦带灾。
奴好比梧桐凤良伴不在,奴又比那鸳鸯侣谁把俺拆?
奴好比芙蓉镜掩了光彩,奴又比孤山鸾鸣声悲哀。
为奴夫我懒把鲜花戴,为奴夫懒上梳妆台。
为奴夫茶不思我饭也不爱,为奴夫我昼夜不眠常等待。
张才夫他好比石沉大海,把他的生死存亡实实地难猜。
窦氏女年长三十外,我跟前缺少儿婴孩。
张才夫你若有好和歹,撇下我孤苦伶仃怎样安排?
叫丫环你领我过街楼上,站至在过街楼细观明白。
过路的君子有千千万,怎不见张才回家来?
哭声我的夫你回来吧,楼棚上叹煞妻珠泪盈腮。
(2)豫剧电影请戏全集扩展阅读:
九尽春回杏花开,那鸿雁儿飞去紫燕儿来。蝴蝶儿双飞过墙外,想起来久别的奴夫张才……
该剧讲述了一段跨越十六年时间的悲欢离合。张才虎丘逛会偶遇妙善,在桃花庵内成就鱼水之欢。3个月后,张才染病身亡,妙善身怀有孕,后来产下男婴。16年后,张才之妻窦氏偶遇此子,收为义子,通过盘姑,争子,一家团圆,皆大欢喜。
《桃花庵》作为一部传统剧目,豫剧的六大家都有演绎。桑派相比于其他流派,在音乐上更丰富,唱的技巧上来讲,“平中见奇,奇中见妙”,比较受观众欢迎。桑派艺术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窦氏”的扮演者苗文华说。
该剧化腐朽为神奇,将剧中人物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将中国人特有的人情、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看似轻描淡写的戏词却深入人心,警示世人要做心胸开阔的善良之人。
其次,该剧发扬了桑派的特点,在唱腔上别具一格,人物塑造上,该剧将“窦氏”鲜活的贯穿全剧始终,并层层递进,演绎出了一个贤良、智慧的女性。
《桃花庵》把本是悲剧剧情,用很多喜剧手法表演出来,演出了“人情味儿”。该剧视野宽阔,视角独到,这不仅仅是艺术继承,还具有实际的现实价值。
C. 豫剧电影《五世请缨》mp4下载
豫剧《五世请缨》是一部经典的戏曲作品,讲述了五世忠良为国尽忠的故事。这部剧以忠义为主题,展现了古代英雄的豪情壮志。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剧情跌宕起伏,深受观众喜爱。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五世请缨》不仅展示了豫剧的艺术魅力,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该剧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让观众感受到了豫剧的独特魅力。豫剧唱腔悠扬,表演生动,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豫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五世请缨》作为一部优秀的豫剧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如果您想欣赏这部剧,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到相关视频资源。豫剧《五世请缨》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完整的版本,您可以在线观看。此外,如果您想要收藏这部剧的视频,可以在官方网站或者视频平台下载高清版本。豫剧《五世请缨》不仅仅是一部剧目,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承。
欣赏豫剧《五世请缨》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部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豫剧《五世请缨》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部剧,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D. 豫剧电影rmvb在哪个视频里下载,高清的也可以
到辛培网络资源网下载豫剧高清视频
压缩包已经上传到网络网盘了,
网络网盘下载方法
1.下载网络网盘资源需要先免费注册一个网络账号.
2.打开下载链接,勾选需要下载的文件,然后点击“保存到我的网络网盘”或“保存到网盘”(如果提示容量不够,请先转存一个压缩包)会自动弹出转存位置选择,选择后点击确认.
3.保存文件成功后,点击网页右上角的“客户端下载”,电脑上安装需要下载PC版,安装客户端。
4.打开安装后的网络网盘客户端,登陆账号,选择下载的文件,就可以下载了
E. 讲述河南戏曲的电影有多少 顺便说下电影名 谢谢、
《花木兰》 豫剧, 河南豫剧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
《下乡与赶脚》 曲剧两个小戏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燕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江南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北省邯郸专区东风剧团演出 胡小凤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陈三两》 曲剧 开封市曲剧团演出 张新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寇准背靴》 豫剧 淮北梆子(属豫剧沙河调)88岁老艺人顾锡轩主演 安徽电影制片厂1961年拍摄
《朝阳沟》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 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马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
《传枪记》 京剧 河南省京剧团演出 根据豫剧《传家宝》改编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买牛、扒瓜园》 由曲剧《买牛》和越调《扒瓜园》两个小戏组成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周口专区越调剧团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山村新曲》 越调 由《夫妻俩》和《卖萝筐》两个小戏组成 河南省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珠江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人欢马叫》 豫剧 许昌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游乡》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珠江电影制片厂1966年拍摄
《七品芝麻官 》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二团、鹤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牛得草、吴碧波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卷席筒》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吴自力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包青天》 豫剧 商丘地区豫剧团、安阳市豫剧一团、开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张宝英、吴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1980年联合拍摄
《李天保娶亲》 越调 根据越调《李天保吊孝》改编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马兰、陈静、何全志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诸葛亮吊孝》 越调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白奶奶醉酒》 越调 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包公误》 豫剧 河南省新郑县豫剧团、开封地区豫剧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智收姜维》 越调 舞台剧名《收姜维》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背靴访帅》 曲剧 舞台剧名《寇准背靴》 洛阳地区曲剧团演出 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风雪配》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洛阳桥》 豫剧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曾广兰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桃园喜》 豫剧 舞台剧名《小白鞋说媒》 商丘地区豫剧团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程咬金照镜子》 豫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樊梨花》 豫剧 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市实验剧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风雨情缘》 豫剧 舞台剧名《大祭桩》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三全其美》 豫剧 舞台剧名《金鸡引凤》 洛阳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花枪缘》 豫剧 舞台剧名《对花枪》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卷席筒续集》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巧配鸳鸯》 豫剧 郑州市豫剧团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倔公公犟媳妇》 豫剧 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文帝杀舅》 豫剧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剧团演出 天山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棒打薄情郎》 豫剧 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芙蓉女》 豫剧 舞台剧名《宇宙锋》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七奶奶》豫剧 舞台剧名《花打朝》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联合拍摄
《抬花轿》 豫剧 舞台剧又名《香囊记》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武当仙袍》 豫剧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演出 峨眉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丫环传奇》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剧 许昌市豫剧团演出 任宏恩、艾立、汤玉英主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7年联合拍摄
《鸳鸯戏水》 豫剧 郑州市豫剧一团、二团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业公司1988年拍摄
《阎家滩》 曲剧 南阳市曲剧团演出 河南省电影公司、南阳市文化局1998年联合摄制
《乡村警官》 豫剧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2年拍摄
《幸运十点钟》 豫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3年拍摄
《我爱我爹》 豫剧 舞台剧名《老子儿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我爱我孙》 豫剧、东北二人转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村官李天成》豫剧,贾文龙、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剧三团演出
《五世请缨》豫剧,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
《程婴救孤》豫剧 根据《赵氏孤儿》改编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0年拍摄
《三哭殿》豫剧,贾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2010年联合拍摄
《清风亭》 豫剧 舞台剧又名《清风亭上》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1年拍摄
希望你满意
F. 豫剧电影七品县令买红薯主要内容简介
《七品知县卖红薯》是我国地方戏曲——豫剧曲目,以喜剧形式表现了七品知县唐成的廉政和机智,讽刺了社会上的一系列歪风邪气。
戏曲艺术片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篇章,一九○五年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便是戏曲艺术片《定军山》。而后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楼梦》、《天仙配》、《追鱼》、《杨门女将》等,都是万人争睹、众口交赞的佳作。八十年代前后,尚有《七品芝麻官》、《五女拜寿》、《春草闯堂》等等独步一时。
然而近十余年,戏曲艺术片却似乎日趋式微。影片既少,惊世的佳作更难得见。在我的心头,总怀疑此事可能与我们对民族传统的误解有关;另一原因则在我们多少轻忽了农民观众,而戏曲电影的市场主要在农村。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与河南省鹤壁市文化局联合摄制的喜剧戏曲艺术片《七品知县卖红薯》不能不格外高兴。而它又拍得如此之好,则更是让人喜出望外。
表面上,这是一部喜剧。喜剧故事,,喜剧人物,喜剧风格,都让人忍俊不禁。谁能想到清苑县令唐成押解犯有命案的诰命严雪姣进京复审,途中却接到了“护送诰命”的圣旨。顷刻之间,上下移位,主客颠倒,严雪姣飞扬跋扈。一气之下,唐成贴出“回家卖红薯”的告示,与书童、老班头一起同往京城。
这还只是开场,随后的演出更令人意外,令人发笑。“护送”诰命到了严府以后,唐成被严家兄妹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唐成还不能随意行动,必须随时等待严嵩的传唤。日复一日,形似乞丐、囚徒,唐成冻饿交加,悲愤交织。
但他不是一个悲剧人物,不是一个随便可以打倒的人。他的喜剧性格促使他拿起了智慧的武器去继续战斗。他当街卖起了红薯,并一路卖到了国公府。在国公徐延昭犹豫动摇之际,唐成又以激将法把他“激”上了与强大的恶势力决斗的战场。
我们之所以更愿意称其为“正剧”,是因为一般的喜剧常常为追求喜剧效果而故意设置一些引人发笑的噱头,矛盾虚假,笑料低俗,品位低下;而《七品知县卖红薯》则不然。它让你笑,但并不以“笑”为目的。它的矛盾冲突真实而典型,它的人物生动而逼真,它的意蕴普遍而深刻。以上种种,使你不能以一般的“喜剧”而视之。
这一切,主要地体现在了唐成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上了。他的性格,可以说既鲜明,又丰富,既可亲,又可敬。他是一个“清官”,秉公执法,为民请命;但他又是一个“平民”,抽烟袋,卖红薯,向权贵抗争,向民女下跪。他与诰命、奸相的斗争,并不仅仅出于对上的忠诚,更多的是出于那颗嫉恶如仇、同情弱小的正义之心。他所以能战胜权贵,伸张正义,主要依靠的,不是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是长在自己肩膀上的头脑里的智慧。他的胜利,不是“清官”忠君的胜利,而是斗士正义与智慧的胜利。
传统戏曲难以在现代社会振兴发展,不利的一点即是意识、观念往往落后于时代。《七品知县卖红薯》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与时俱进,在作品中体现了现代意识。
以“平民知县”、正义斗士、聪颖智者的品格、身份,改造传统戏中的“清官”形象,是作品时代感的鲜明体现;而林秀英的中途放弃,又把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入。以往的“清官戏”中,受害的群众往往只是清官施恩、施惠、同情、帮助的对象;但在这部作品中,林秀英成了斗争的主体。如果她退出斗争,唐成将一事无成。也正是林秀英与唐成的联手拼搏,最后才使严嵩这座大山轰然倒塌。
影片的结尾也饶有兴味。扳倒了奸相、诰命的唐成没有忘乎所以,他选择了“功成身退”的明智之路。艺术家让唐成回到乡间,做一个传承文化的教书先生。他教给后代的是“做官为民”、“做人清正”。这是简朴的真理,但也是永恒的真理。
正气充盈,正义满身,该片突破了“喜剧”,超越了“喜剧”;因而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正剧”。
G. 豫剧简介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7)豫剧电影请戏全集扩展阅读
1、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
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2、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3、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调(下五音)为体,兼用豫东调(上五音),并吸收融汇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创造出自己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善演悲剧而著称,由于剧目内容的规定性制约了它的音乐发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特点。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6、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