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电视剧名 小时候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应该是
《封神后榜》
⑵ 有一个老电影,是一伙江湖人寻找仙女,最后在山洞中找到了仙女,是什么电影
卫斯理之霸王卸甲
导演: 徐小明
编剧: 徐小明 / 张华标 / 薛家华
主演: 钱嘉乐 / 元华 / 胡慧中 / 李赛凤 / 元奎
类型: 动作 / 战争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1-01-10
片长: 102 分钟
又名: Bury Me High
⑶ 中国古代神话当中的天上的七仙女分别是
七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七位女神的总称。有时也单独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
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与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织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关。二是由于秦汉时的登仙思想,而产生的羽人形象。
民间一般称呼这七姐妹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传说故事多记载于《天仙配》、《西游记》等神话书作;多出现于明清戏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传为王母的女儿女官等属神。
从汉代起,历代多有七仙神话的记载。宋代有话本。元代多见于戏曲。
明代仍多见于戏曲,而在明代小说里少见。明 戏曲《织锦记》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体称呼“七姑”。
明代小说《西游记》也提到七仙的具体称呼“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认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种色彩有关。
但也有民间传说认为,七仙身穿“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戏曲,结合历代民间传说,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类的戏曲。内容基本是: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上七位织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
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
(3)苗族电影天上仙女全集扩展阅读:
民俗信仰
七仙神话来自民间。关于董永的传说遍布于全国各地,并不是某一地区产生的当地乡土神话。
对照各地众多的口头传说。可见这一类传说,有些地点多在水泊处。七仙女在水泊处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彩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关)等。她们的形态常常在水鸟和人形之间转换。在神话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伤传说有关。
七姐妹的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风俗中也常有痕迹。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间各处有奉祀带七仙元素的庙。有时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时分开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⑷ "木叶"是什么叶有什么深刻含义
编辑本段一、中国古代文学中指“树叶”
《说“木叶”》
作者: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一种乐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在我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树叶虽小,音色优美,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编辑本段【起源】
关于吹木叶的起源,在黔东南的苗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苗族青年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姜兄九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走了。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叶起堆堆,可惜阿哥不会吹,哪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编辑本段【传说】
传说孤儿丹叶,勤劳而纯朴,以打柴卖草为生,年到25岁还未娶妻。一天,他在打柴归途上歇息,见到一种叫关门柴的叶子翻卷合拢起来,经微风一吹,竟然发出悠扬的“呜呜”音响,他随手摘下一片试着一吹,叶子也发出清脆的乐声。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几片叶子吹,一连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练了,他能把自己苦难的生活和悲欢的心情,用二十一种喜怒哀乐的曲调表达出来。谁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竟拨动了天上七仙女的心弦,她不顾天上的清规戒律,毅然下凡来和丹叶“浪哨”(布依语为谈情说爱之意)。丹叶在南龙山上,七仙女在北凤坡上,互相用木叶声传送着一首首浪哨歌,你吹来一首,我回答你一首,两个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当丹叶走到两山中间时,只见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样羞答答地等在那里,手上还拿着一片不老不嫩的叶子。他们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从那时起,布依族就兴吹木叶,青年男女就用木叶声传递爱慕之情,很早就产生了这首“只用木叶不用媒”的情歌。类似布依族这样的传说,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们仍有吹叶邀情的风俗。
编辑本段【发展】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几千年来,吹木叶盛传不衰,但见于史籍较晚。到了唐代,吹木叶更为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表明在乐队中有歌唱者二人、吹叶伴奏者二人。唐代历任岭南节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叶,他在《通典》(卷一一四)中说:“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桔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新唐书·音乐志》更明确记载演奏宴会时有“吹叶一人”。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时,也一定要有吹叶。这时的木叶,已身价倍增,受到隆重礼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六)中形象地写道:“苏家小女(六朝歌妓苏小小)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唐代诗人郎士元,在《闻吹杨叶者二首》诗中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可见,那时人们就津津乐道木叶吹奏技艺之高、音乐感人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时,洛阳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岁,就已擅长吹叶音乐,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使听者无不荡气回肠,为之震撼。在唐代的文献中,也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奏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编辑本段【乐器的选择】
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叶片,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的比较适宜。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
编辑本段【演奏方式】
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音响,音域达十一二度。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在湖南等地,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编辑本段【各族演奏习俗】
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使用桔叶、柚叶和冬青叶吹奏。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奏的,既耐用又发音响亮。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有一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谈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社交、恋爱活动时,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不龙吹的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瑶族有着古老的风俗,每年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翩翩起舞。在一年一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韧性较好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自娱。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叶吹奏。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姑娘》,生动地叙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娘结成佳侣的故事。云南省泸西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动听。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橄榄等较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奏的《山歌调》,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成,吹起木叶庆年丰。”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辈传一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时,常用木叶向姑娘倾吐衷肠。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有一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柳叶、栗叶和梨叶吹奏。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乐曲有《梅花调》等。
水族人民喜爱吹叶,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富源县最为流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和恋爱生活中的密友良伴,他们用木叶传情、表达心声,常吹奏的乐曲有《情调》等。
聚居于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蒙古族人民,更是擅长吹奏木叶。北宋李�等辑《太平御览》(卷五八一)中有:“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之间,木叶则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幸福的鹊桥。在蒙古族,人们常两人一起用木叶吹奏山歌,有时也用笛子为木叶伴奏。可见,木叶与各民族青年的爱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编辑本段【近代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木叶艺术得到不断发展,诗人们对木叶吹奏更有着细致、生动的描绘。钟黔宁在《木叶》中写道:“摘下鲜嫩的碧绿碧绿的叶片,紧紧地贴在厚实的唇边。它涌出如此奇妙的音响,带着苗山乡土的气息飞旋……仿佛苗家的整个生命和爱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脉之间。”张新泉在《木叶声声》中,则详细地谈到了木叶的妙用:“……‘谈’打猎,‘谈’春播……送客下山不喊‘慢走’,青青的树叶贴在口,送你一山翠绿,半崖山花,木叶声,浓似酒。夜里约会不怕‘迷向’,地点‘写’在树叶上,一声低来一声高,心上路,多明亮。”肖华将军也曾撰文提到木叶吹奏这种艺术形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像傣族的吹树叶等,都是优美动听的乐器,它们都为祖国的艺术增添了色彩。”80年代以来,吹木叶又重新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为电影配乐。贵阳市花溪的布依族木叶手罗道中,技巧娴熟,音色优美,他用平吹与超吹的技巧,可奏出近三个八度的音域,他吹木叶与管弦乐队协奏的木叶独奏曲《茨藜红》,已灌制成密纹唱片,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在故事影片《血与火的洗礼》中,有一首富有福建特色的抒情歌曲《苦歌》,它是由北京市职工艺术团常学贤用木叶伴奏的。此外,《从奴隶到将军》、《黑面人》等电影音乐中,也运用了吹木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赵怀礼,通过反复实践,将软硬适中的塑料薄膜剪成适当大小的叶片形状用于吹奏,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发音灵敏,强弱层次分明,音域达三个八度,演奏技巧有单吐、双吐、花舌、滑音、颤音等,可吹奏出难度较高的乐曲,使木叶音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⑸ 跪求《七仙女之仙女下凡》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七仙女之仙女下凡》何立锋导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7gScJPZiNp1ZRPivZMC7eQ
提取码: gxer
《七仙女之仙女下凡》导演: 何立锋 、 毛梦佳 、 曹渝渲 、 谢依珊
编剧: 赵添田 、 左津 、 舒洁 、 黄琼
主演: 钟奕儿 、 周芷莹 、 陶奕希 、 郭飞歌 、 赵紫涵 、 王梓璇 、 周漾玥 、 曹郝文 、 孙伊雯 、 肖杨博涵 、 谭文芯 、 周嘉诚 、 陈荣达 、 吴书扬 、 周冉 、 周泽西 、 李乐琪 、 胡婉清 、 刘紫璇 、 吴俊磊 、 朱雅纯 、 李渃主 、 林佳欣雨 、 江弘恩 、 田蕙铭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儿童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1-03-09(中国大陆网络)
片长: 72
又名: 七仙女之仙女下凡 、 宝贝有戏:七仙女之仙女下凡 、 宝贝有戏:七仙女
玉帝的七位女儿正在为蟠桃大会准备献礼,七妹紫儿在瑶池边观察人间百态,动了玩心,天上地下规矩颇有不同,紫儿因吃了包子铺的包子而给不出钱,被扣押,危难时刻一名叫董永的少年挺身解围,让紫儿得以顺利重返天庭。紫儿目睹董永为殓葬父亲,卖身到傅员外家为奴,决定下凡帮助,以报答当日出手相救之恩。两人结拜兄弟,紫儿因陪董永挖人参误了蟠桃大会,玉帝震怒,派李天王押紫儿返回天庭。
⑹ 有关于天上七位仙女的故事的电视剧或电影么
有关于七仙女的电视剧一共有五部,全部电视剧名单如下:
罗慧娟周莉,李志奇,闾汉彪主演的电视剧《新天仙配》,香港TVB电视拍的温兆伦,郭羡妮主演的电视剧《牛郎织女》,胡歌,林依晨主演的电视剧《天外飞仙》,1985年马自俊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七仙女与董永》,2005年潘虹 郑国霖 姬麒麟 吴越 修庆 六小龄童等主演的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
⑺ 天上仙女有那些请帮帮忙谢谢
玉帝有七女,叫七仙女,名字是: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另有嫦娥,何仙姑,麻姑
⑻ 有一句歌词是“讲什么我就像天上仙女”是什么歌
《爱情的骗子我问你》
演唱:陈小云
讲什么,我就像天顶的仙女 讲什么,我就像古早的西施
讲什么,你爱我千千万万年 讲什么,你永远不会变心意
原来你是花言巧语 真情乎你骗骗去
原来你是空嘴薄舌 达到目的作你去
啊......我问你 啊......我问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那里
music
讲什么,我就像天顶的仙女 讲什么,我就像古早的西施
讲什么,你爱我千千万万年 讲什么,你永远不会变心意
原来你是花言巧语 真情乎你骗骗去
原来你是空嘴薄舌 达到目的作你去
啊......我问你 啊......我问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那里
music
原来你是花言巧语 真情乎你骗骗去
原来你是空嘴薄舌 达到目的作你去
啊......我问你 啊......我问你
你的良心到底在那里
(8)苗族电影天上仙女全集扩展阅读:
《爱情的骗子我问你》是陈小云演唱的歌曲,由蒋锦鸿作词,俞隆华作曲,发行于1988年12月11日,收录于专辑《福建烧酒金曲》。
陈小云本名陈云霞。出生于台湾,歌手。
1985年录了第一张专辑《舞女》。1992年以一首《爱情恰恰》获得第四届金曲奖最佳方言歌曲女演唱人奖,让陈小云攀上歌唱事业最高峰 。
1985年陈小云录了第一张专辑【舞女】(由俞隆华填词作曲),随即红遍大街小巷。但因题材不被当时保守的政府接受,因此遭媒体围剿;遭媒体封杀的陈小云,只好改走夜市销售路线。
虽然正常销售路线被阻绝,但由于这首“舞女”引起大众相当高共鸣与接受度,魅力无法挡,即使当时国内盗版猖獗,销售仍然一路长红,其传唱度更是老少皆然,可见其风靡程度。之后,陈小云与吉马唱片签约,正式开始她的歌唱事业。
⑼ 织女的相关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结茅而居。
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
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个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
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两情相悦,同赴 巫山云雨。
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天对着牛角发楞。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郎此时真是而今识 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小儿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 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 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每到农历十月间的龙日,雷公山周围的苗族人民就过年节了。节日里最主要的活动是踩铜鼓、跳芦笙、赛马和游方,其中以姑娘们的踩鼓舞和小伙子们的吹芦笙向姑娘们借花带的场面最为动人。传说这些活动是从牛郎、织女回到人间那天开始的,后来就逐渐成为风俗,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很早很早以前,苗岭山麓有一位年轻的后生。他幼年就丧失了双亲,人们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因为看见他和一头水牛相依为命,就叫他牛郎。
牛郎为人忠厚,勤劳善良,大家都非常敬重他。牛郎家里贫寒,既没有良田可耕,也没有山林可种,只有和水牛一起,终年给财主干活过着艰难岁月。
有一天,水牛忽然开口讲话对牛郎说:牛郎啊,你这么大了,应该成家了。
牛郎以为有人和他说话,左瞧右看,不见人影,好像是水牛的,但是牛怎么会说话呢!
牛郎没有来得及多想,水牛又张嘴说道:是我在和你说话呐。告诉你吧,我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神仙,我看你勤劳纯朴,特地来帮助你成家,过幸福的生活。
牛郎看着说话的水牛,心里很惊疑,想起自己孤苦的生活,就含着泪水对牛说:……我的境况你是知道的,像我这样贫苦的人,谁会嫁给我呢?
能干的双手可以创造财富,勤劳和勇敢是爱情的礼品。水牛对牛郎说,并且把仙女下凡游泳和织女钦慕人间生活的奇事都详细地对他说了。
牛郎按照水牛说的,默默地来到清水江岸的一个大湖边上,等待奇迹的出现。只见湖水接一,波光粼粼,鱼儿漫游,鸳鸯嬉戏,湖岸杨柳万千条,杜鹃花开火样红……在这醉人的山光水色中,牛郎躲在一簇鲜花底下,焦急地等待着。
午后,奇迹出现了:七个仙女手持羽扇从天而降,飘飘然下到湖边。解衣落裙,入湖游泳。她们或跃或踩,追逐娱乐,仙女们婀娜多姿无忧无虑的情态,把牛郎看呆了。许久,他才想起水牛的话来。
牛郎轻轻地走到仙女们放衣服的地方,把最漂亮的仙女的衣服收藏起来,然后啊——啊——一声,唱起了动听的歌。
弃满深情的歌声,使仙女们听入了迷,当她们警悟到是后生在唱歌的时候,都含羞地奔到湖边,穿衣着裙,想飞上天去。可是织女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衣裙,只得又回到湖中,靠湖水遮掩着自己美丽的身体。
这时,牛郎走出花丛,来到仙女们面前。仙女们见到凡间生人,都摇起羽扇往天空飞去了。只有织女羞羞答答地立在湖水当中。
牛郎对着织女唱起了游方歌:
苗岭山上的杉树是最笔直的了,
苗家地方的山花是最鲜红的了,
清水江河里的水是最澄洁的了,
亲爱的姑娘啊,
人世间你是最美丽的了,
宁静的湖水被你搅乱了,
欢乐的芦笙只愿为你歌唱了,
我这飞翔的心被你拴住了,
亲爱的姑娘啊,
你说我该怎么才好?
织女柔声地说:搅乱了的湖水,人走了会宁静,芦笙应该为人间的爱情而歌唱,如果我搅乱了哥哥的心思,那我走了哥哥就会安静了。请还我的衣裙羽扇,让我回家去吧。
牛郎说:你既然有心到人间来,为什么还要回去呢?要我还妹妹的东西不难,只要妹妹答应……
答应什么?织女问道。
嫁给我,牛郎说。
织女红着脸说:你是人间男,我是天上女,天上人间远相隔,哪有天上织女嫁到人间的道理。
牛郎说道:天上人间最宝贵的礼品不都是爱情吗?
牛郎淳朴浑厚的感情,使织女爱恋钦佩,人间的生活使姑娘羡慕留恋,她接受了牛郎的爱情。
牛郎满心欢喜,跳跃跑着去把织女的衣物拿了来。这时他想到:如果织女穿了衣裙飞走了怎么办?他犹豫起来。
织女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我能飞,主要靠那把羽扇,没有羽扇我就飞不了,你把羽扇收好就是,有了羽扇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呢!
牛郎把羽扇掩在心窝上,把衣裙还给了织女。
织女梳妆完毕,同牛郎结伴而行。他们到了村里,拜过村中老人成了公认的夫妻,然后向牛郎的家走去。
到门口,牛郎停止脚步,他为难了,像这样的破屋,又无穿无盖,怎么能窜纳天仙美女叱
织女很了解牛郎的苦心,就安慰他说:进屋去吧,草房不算丑,能遮雨挡风就好,至于穿的盖的,我都织好,用不着你发愁。
牛郎叹息一声,牵上织女走进草屋。嗬!只见里面红床绣被,花衣罗帐,竹椅珠帘,香烟缭绕……牛郎惊呆了!很久才捧起织女的双手,深深地感谢她那精巧的手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久,他们就生下第一个孩子。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牛郎在山上劳累一天回来,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舒畅极了。
织女不忍心牛郎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地干活,要和他换换工。有一天,织女对牛郎说;你一个人在外劳动,够辛苦了今天你在家带孩子,野外的活我去做。
牛郎也很想同自己的宝贝玩玩,就同意了。孩子是跟妈妈惯了,爸爸哪里会带娃娃,孩子哭起来了,什么玩具都哄不住。牛郎想起藏在屋梁上的羽扇,就上去取来给孩子,小宝贝这才高兴了。
过了几天,牛郎上山劳动,织女在家带孩。小家伙只是一个劲地哭,弄得妈妈没有办法。孩子原来很乖啊,今天怎么这样闹?织女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孩子一面哭着叫着,一面举起小手指着房梁上。梁上会有什么呢?织女架了楼梯上去找。啊!原来是我的羽扇哪!见了她这飞翔的翅膀,织女心绪纷繁。幸福的爱情生活,使他们忘记了时间。过多快啊,离开天宫好些天了,该回去了,若不回去,暴躁的天公会给人间降下灾难的。织女自言自语。可是,怎么能舍得丢下丈夫、孩子和人间的一切呢?然而,为了使这一切不致被天公毁坏,织女决定回天上去。
她眼泪汪汪地搂着孩子,说:原谅我,我的心肝,妈妈要回外婆家去了,你要听爸爸的话,练好武艺,学会劳动,天公是个火暴性子的人,他反对神仙来人间,你父子若能制服了他,我们就能团圆。
孩子似乎很理解妈妈的心情,不哭不闹,乖乖地睁着大眼看着妈妈。织女搂着娃娃,亲了又亲,说了又说,最后把娃娃放在摇篮里,便手摇羽扇,飞到牛郎耕作的地方,来向她亲爱的丈夫告别:
感谢你,亲爱的哥哥,
谢谢你给我的全部爱情;
我们的爱情像那奔流的清水江,
纯洁、缠绵、永恒。
我要走了——回娘家了,
寂寞的姐妹要我去慰藉,
天公见了我才会免灾去祸。
别了,亲爱的哥哥,
我何曾忍心辜负你的爱情,
我何曾狠心丢下那心肝宝贝,
虽说天上一时辰地上好几年,
但听到机梭声天公会发怒的呀!
愿你创造人间奇迹,
愿你征服天山天河。
牛郎织女见面日,
暴躁天公降伏时。
织女在牛郎的头顶上飞旋歌唱,唱完以后,她越飞越高,最后隐没在蔚蓝的天空中。牛郎手搭凉篷、举目遥望升腾远去的妻子,悲痛欲绝,想起家里还有孩子,才急急忙忙地奔回家去。
俗话说:“人若无妻,如房无梁。”牛郎没有了织女,家里的一切都颠颠倒倒。如果说,没有妻子的丈夫是无聊的话,那么,没有妈妈的娃娃是凄苦的。牛郎想要把织女接回来,可是,万里蓝天怎么上呢?他终日徘徊,仰天长叹。
这一切都被水牛看在眼里。一天,水牛对牛郎说:“怎么啦?俗话说,在爱情的路上有高矗的悬崖峭壁,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越过高山峻岭。难道你又被困难吓住了?”牛郎说道:“我的朋友,你看得出来,爱情的烈火快要把我烧焦了,可是我无翅难飞啊!”“这并不难,”水牛告诉牛郎,“我能把你带到天上去。问题是你怎样进到广寒宫里去见织女,又怎样战胜那不容凡人的天公?”“到了天上就有办法,”牛郎高兴得跳起来,他要水牛把他和日夜要妈妈的孩子快些送上去水牛让牛郎和他的儿子骑在自己背上,吩咐他们:“无论遇到任何风险都不要怕,到目的地再下来。”然后跳进那奔腾的清水江,向东游去,直到日出的东海,靠那海涛上的狂风旋雾,飞跃到天宫边。“到了,”水牛说,“你们努力吧,我回到人间去等候好消息。”
水牛走了,牛郎背着他的孩子在天宫周围转了一圈,没有门,进不到宫里,也找不到人问。怎么办?他想起了时常带在身边的芦笙,就“哩嘞哩嘞”地吹起来?悦耳动听的芦笙曲传到宫中,被惊动的仙女们都奔到窗户上来看。
正在绣花带的织女,也和姐妹们同向窗外看稀罕。“啊,是牛郎和孩子!”织女惊喜欲狂,飞奔出来,把他们迎进宫里去。
众仙女听到人间来客,都赶紧来看热闹;王母看到女婿和外孙,从心眼里高兴,越看越想看;只有天公态度冷淡,他觉得一个天仙嫁给一个凡间农夫,已经很不光彩,这个凡夫竟然来到天上,同织女过起夫妻生活来,岂不辱没天宫!天公心里翻腾着各种诡计,要害牛郎。
这位天公绞尽脑汁,想出了许多迫害牛郎的计策。一次,他对牛郎说:“你来很久了,应该出去看看地方,明天我带你去赶场,场上很热闹哩!”
晚上,牛郎把这事对织女说了。织女知道这是要使牛郎迷路、永远回不来的一招,便把对付的办法告诉了牛郎。
天一亮,牛郎就跟着天公出发了,凡有岔路的地方,他都丢下一根鸡毛,究竟有多少岔路,谁也数不清。
到闹市场上,人山人海,天公挤在人多的地方,抛开牛郎,一个人先溜回家,叫下人大摆筵席,庆祝他赶场归来。
牛郎看天公已先回家,自己在场上转游看够,也从原路回来。每到一个岔路口,都有一只大公鸡给他报告,他也就很顺利地回到织女身边。
天公见牛郎也回来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表面上假惺惺地说:“场上人多,找不见你,我就回来了:你回来了就好,这是为你而办的筵席,请……请。”
牛郎毫不客气,美美地饱吃了一餐。
赶场一招没有把牛郎丢掉,天公又想了别的坏主意。春夏之匀,正是便于剥树皮的伐木季节,天公要牛郎同去砍杉木。
牛郎问织女该怎么办,织女把一匹布交给他,让他包在头上,说:“到时自有用处。”
第二天,牛郎跟天公来到山上,找到一株又高又大的杉树。天公对牛郎说:“我们砍杉树要先剥皮,这样既好剥又不损坏树皮,你年轻有力,爬在树上剥,我搭着梯子剥下面一段,剥完皮再砍。”
牛郎照办,爬到高高的树上剥树皮,到天黑时才剥到天公架着梯子剥皮的那节。
天公剥完下一段树皮,把梯子抽掉,先溜回家了牛郎在树上下不来,因为刚剥了皮的杉树很滑的,抓不住,树大又抱不拢,牛郎这才知道天公是想让他摔死或者饿死。牛郎想起织女给他的那匹布,就把一头结在树枝上,顺着布下到地上来,然后回到天宫织女家。
天公见了气得扯肠绞心,无可奈何。牛郎看到这匹布很有用,就一直把它包在头上。据说苗族男人的包头帕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剥树皮一招又没有把牛郎治住,天公又想出了更毒的办法,他要牛郎同去烧山栏,妄想借烈火烧死牛郎。
牛郎问织女该怎么办,织女叫牛郎捉来一只大螃蟹,放在水葫芦里。让他背着葫芦、砍刀,跟天公上山。
到了砍山栏的地方,天公叫牛郎到山坡上从上往下烧,当牛郎走到半坡时,凶恶的天公就从山下放起火来,妄想借熊熊烈火把牛郎烧成灰烬。
牛郎不慌不忙,先从自己跟前点烧火烧起,然后从葫芦里放螃蟹,命令它赶快挖好水池子;牛郎跳到水池里,看着那漫天烈火熄灭后才回去。
天公见牛郎又平安地回家,气愤极了,但他知道了地上凡人的本事,欺侮不得,只得表面上对牛郎假献殷勤。
虽说天公对牛郎献起殷勤来,但那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每当牛郎提出要把织女带回人间去时,这位天公总是多半搪塞,还散布流言,离间牛郎织女的感情,但都没有得逞。天长日久,牛郎和织女恩爱更深厚了。不久他们美丽的女儿在天上诞生了。
天公大摆酒筵,说是为了庆祝孩子的诞生,也为了给他们饯行——天公允许牛郎织女回人间了。大家举杯把盏,尽情吃喝,歌声笑语,热闹非凡。
酒至半酣,天公手提酒壶,亲酌大碗米酒,捧到牛郎面前,要他干杯。
牛郎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随着就头晕目眩,摇摆不定,最后倒在桌旁:牛郎死了!啊,无心人难防有心人,喜庆日谁料中毒计!原来天公在酒里放了毒药。
毒酒害婿,惊散了席上客人,喜中丧夫,哭煞了天仙织女。天公却还假装厚道,要给牛郎火葬。织女坚持要按人间的风俗送殡,天公无法,只得答应。
织女把牛郎盛在杉木棺内,不加盖,在棺的前头放着一只大公鸡,然后把棺木放在河里,任它自由漂流。公鸡依照织女的吩咐,“哦!哦!哦!”地唱起来:“兄弟们哪,快来取药吧!兄弟们哪,快来取药吧!”
花蛇听见了,飞跑来吸取牛郎身上的毒药;鱼儿听见了,也跃游棺木里吸取牛郎身上的毒药。毒药吸尽了,牛郎苏醒了,牛郎活转来了。只是花蛇的牙齿中毒了,鱼儿的胆变成苦的了。
牛郎又回到天宫织女家里。他对天公说:“你的计谋,全失败了你该让我把织女接走了吧?”
这一次,凶暴的天公原形毕露了。他面目狰狞,张牙舞爪,扑向牛郎。
说时迟,那时快,牛郎的儿子举起弹弓,一弹打在天公的左眼上,又一弹打在右眼上,打得天公这个老顽固眼珠进裂,哼哼直叫。传说天公那碎裂的眼珠,变成了满天的星斗。哼哼的叫唤声,变成了隆隆的雷声。
天公屈服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真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起心害人终害己!一切都由天母来安排了,她答应牛郎织女一家回到人间。可是,怎么回去呢?能飞的只有织女,水牛又早已回到地上了。从天上跳到地方,那是要粉身碎骨的啊!织女的姐妹们想出了办法:用金钱银线搓成绳子,绑住大铜鼓的两只耳朵,牛郎织女一家坐在铜鼓里面,到了地上用鼓声通知天上织女们,她们再放下绳子。
就这样,牛郎织女一家又回到了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
水牛得知牛郎织女要回人间,也赶去迎接,它昂着头遥望天空,乐呵呵地屹立着。传说,清水江畔的“牛头山”,就是牛郎的那条神牛变的。
牛郎织女回到地上,正是秋收以后的艳阳季节,他们敲起铜鼓,吹起芦笙,告诉上下四方所有的人们:
呼……唔……呼,
牛郎织女回到家;
嘞……呀……嘞,
人间美景胜天堂。
震撼大地的铜鼓声,回荡太空的芦笙曲,招来了四面八方的乡亲,他们随着鼓点,踏着竹曲,翩翩起舞。
后来,人们每到这个时节就过年,尽情欢乐,为的是表彰人定胜天,为的是庆祝农业丰收。铜鼓和芦竹成了年节的主要乐器。
如今,清水江畔的苗家在过年的时候,姑娘人都佩戴着自己绣的花带去踩铜鼓,小伙子们都吹起芦笙向姑娘们借那光彩夺目的花带。据说苗族姑娘的绣花手艺,都是织女传下来的,所以特别精巧漂亮。人们还说,牛郎织女的女儿是天宫里生的,所以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姑娘,都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
⑽ 苗族的踩山节这个民俗传统,它的来历是什么
踩山节 流行民族:苗族 流行区域:流行于四川省叙永县苗族,其中以合乐的宝佤山最热闹、人数最多。 举办时段: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时间不一。
踩山节,是苗族同胞迎春踏青和交流生活的场所。
在节日期间,除了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前来参加外,城内的商贾也挑着针头百货五色丝线等前来销售,形成了经贸文化的交流,使踩山活动更增添了几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