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全集 » 苗族电影老辫婆全集
扩展阅读
香港电影国语版免费观看 2025-08-03 01:03:02
最新提醒电影 2025-08-03 00:54:36
谢利电影完整版好看站 2025-08-03 00:48:53

苗族电影老辫婆全集

发布时间: 2022-04-22 06:16:34

⑴ 苗族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民俗习惯:

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风土人情: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生活习俗:

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1)苗族电影老辫婆全集扩展阅读:

禁忌: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

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

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

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

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

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

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

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

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族

⑵ 苗族人的传统习俗

一、社会制度

1、鼓社制

新中国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团。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个或数个自然村寨组成,小的几十户或百来户,大的几百户乃至上千户。一个社共立一个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共同的地域观念和共同的习惯法规,穿同一服饰,操共同的方言。

2、议榔制

议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即农村公社组织。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黔东南叫“构榔”或“勾夯”,也叫“构榔会议”;广西叫“栽岩会议”或“埋岩会议”;湘西大部分地区称“合款”;云南金平县叫“丛会”或“里社会议”。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议定公约的制度,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联盟组织。

3、理老制

理老(或称“寨老”、“乡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自然形成,不经选举产生,也不世袭。理老大致有三级:一个村寨的理老,称之为“寨老”或“勾往”。

主要调解发生在本村寨内的纠纷;一个鼓社(氏族)的理老,称为“鼓公”或“娄方”,主要调解管理发生在本氏族内的纠纷;一片地方(包括若干村寨)的理老,称为“勾珈”或“大理头”,负责调解发生在本片地方内的重大纠纷案件。

二、禁忌

1、生活禁忌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2、产忌

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3、农事禁忌

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

4、丧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2)苗族电影老辫婆全集扩展阅读

苗族起源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⑶ 赞美苗族的诗词

1、苗族姑娘

作者:短刀 现代

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

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

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

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

苗族姑娘

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

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

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

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

谁都不能轻易靠近

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

苗族姑娘

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

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

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

你是深山清澈的泉

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

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

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

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

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

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

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

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

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

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

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

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

头戴王冠

身穿史诗

2、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作者:淡言 现代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

伸手可及的鸟鸣

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

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

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

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

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

千回百转

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

山的脊梁

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

只需大吼一声

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

无须舞台,无须伴奏

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

青苔辅就的地毯

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

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

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

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

我也依恋

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

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

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

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

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

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只知道

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

越过我家的屋檐

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

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

一排排丰腴的玉米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

我的歌声高过山峰

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

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

3、西江千户苗寨

作者:陈林海 现代

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

漫山遍野的灯光

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

我木呆着

不知道从哪开始

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

雨是匆匆赶来的

一脸倦容

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

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

看热闹的人群

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

我在想

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

然后再传播火种

如果一年点亮一户

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

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

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

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

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

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

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

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

(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

作者:独上西楼 现代

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

哭来所有亲人

相送的丰厚嫁妆

明天我就离开父母

离开兄弟姐妹

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

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

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

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

今天

有一千个理由任性

今天

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

今天

是兄弟姐妹们

形影不离的玩伴

今天

有一万个理由哭嫁

我们以习俗的名义

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

哭嫁一个月

哭出所有的情感

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

在亲情倾注中

我泪流满面

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

在哭嫁声中

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

戴上最爱的银饰

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跨过娘家的门槛

美丽而自信

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

我会发自心里微笑

给我深爱的人

和我喜爱的未来

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

我将成为最好的妈妈

我站在哪里啊

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5、假如苗语消失了

作者:寻安 现代

假如苗语消失了

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

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

只留下干枯的躯体

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

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

供养给其他的大树

几百年后

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

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

所有的种种……

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

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

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

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过几百年后

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

到那时,还有几个人

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

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

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

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

也许都忘了

忘了苗族的历史

忘了苗族的文化

忘了苗族的节日

忘了苗族的风俗

一切有关苗族的

苗族人都忘了

如果有一天

你遇见了我

我说我是苗族

但是

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

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

你会怎样看我

是怜悯,是嘲笑

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

当今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

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

强者生,弱着亡

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

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

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

最可怕的是

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

不敢想像,几百年后

苗族将往何处而去

还能往何处而去

⑷ 老变婆是否存在过

老变婆在现实中不曾存在过,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老变婆又名牙变婆或是变婆,它的故事流传于贵州和广西桂北一代,在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说中经常出现。

在老变婆的故事中,老变婆是因为女性死后出现问题变化而来,它们特别喜欢吃小孩的脚。被杀死后老变婆会变成一堆植物。

⑸ 老变婆苗族的故事电影

大妹二妹
从前有家人重男轻女。
一天晚上,爸妈对两个大妹二妹说:
“如果我们不在屋都,你们就在家门口对着大山喊:‘金山老外公,银山老外婆,我爹我妈不在家,请婆婆来看家。’”
第二天早上,大妹和二妹一觉醒来不见了爸妈,哥哥嫂嫂。
一连几天,他们都没有回来。
到了晚上,大妹二妹就站在家门口,对着大山喊:“金山老外公,银山老外婆,我爹我妈不在家,请婆婆来看家!”你们等我穿件蓑衣马上来。
“哈哈哈哈,我来了!”
“拉板凳给婆婆坐。”
“婆婆不坐板凳,要坐坛子。”
婆婆长着一根很长很长的尾巴。
她坐在坛口上,把尾巴放进坛子里。
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婆婆,坛子里那样东西在响?”
“啊是婆婆叻底针落进去了”
大妹二妹虽然小,但大妹却比二妹聪明。
大妹晓得,原来爸爸妈妈教他们喊的婆婆,原来是一个老变婆。现在老变婆要吃他们,当着老变婆的面,不敢跟二妹说明。
二妹以为是真的婆婆。
“大妹二妹,洗脚睡瞌睡。”哪个洗得干净我带她睡,
大妹一面洗一面又抓稀煤糊上,二妹越洗越干净。
“大妹二妹,抖虱子睡瞌睡。”
大妹悄悄抓了一把苏麻揣在衣袋里,牵着衣裳抖虱时,苏麻落在火炉里,噼啪作响;二妹一个虱子也没有。
二妹洗得干净我带二妹睡。
二妹很快就睡着了,大妹却睡不着。
大妹想,今夜,爸爸妈妈把她姊妹俩送进了老变婆的腹中。大妹越想越伤心,又不敢哭出声音。
到了半夜,大妹听见睡在老变婆背后的二妹发出“嘿嘿”的笑声,老变婆在掐吃二妹之前,首先是搔二妹的夹之孔。老变婆吃人时,要把人逗笑,这样的人肉,才不酸是甜的。
老变婆“嗝吱嗝吱”地吃着二妹。
大妹伤心到了极点,她不敢哭出声音。她想,老变婆吃了二妹,下一个,就轮到她自己。
“婆婆,你在吃哪样?”
“我在吃你妈拿给我的干炒豆。”
“拿点给我吃嘛。”
老变婆掘了二妹的一个手指头和一个脚趾从被子里递了过来。大妹把手指和脚趾放在枕头边,假装“嗝吱嗝吱”地嚼。
“婆婆,我还要吃。”
老变婆又掘了一个手指头和一个脚趾递了过来。
“婆婆,我要屙屎。”
“屙在床脚。”
“床脚有床神。”
“屙在煤火旁。”
“煤火旁有火神。”
“屙在门槛脚。”
“门槛脚有门神。”
…….
“婆婆,你如果怕我逃跑,你就找一棵绳子栓在我身上,你一拉绳子我就答应你,”
老变婆想了想,也好,节省了她吃肠子时洗肠子。
大妹打着一个灯笼,蹲在厕所里,一边假装解手,一边解开系着的绳子。
“屙好了没有?”

⑹ 苗绣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
苗族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是“东来说”,这与神木、鸟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相关,说木神句芒辅佐了东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实是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上古氏族,又说太嗥便是伏轰,伏轰与女锅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传说中的样子便是龙的最初形式,《列子·黄帝》记:“疱牺氏(即伏羲)、女娲氏蛇身人面”,《春秋纬合诚图》记:“伏轰龙身牛首”,可以说,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比如那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中间却是个人,这人其实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成了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
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如此密切的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我们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要数中国少数民族功夫绝技,苗绣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献特性著称。
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现龙、凤、夔的保护色花纹,藉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谋生存。从苗族的《古老话》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题文身大师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到了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到周代有了铁针,濮人后裔的挑花技艺便发展道了相当可观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蚕帛上经纬线的垂直交叉网格,挑出物体的象征图案来,这也满足不了濮人后裔------南蛮对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濮人后裔凿花、绣花技艺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湘绣、蛮绣。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楚亡后,湘氏很快融合于华夏,经过秦、汉时期,组成汉族,湘绣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绣花技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蛮、七戎的蛮氏为主体,其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的对称图案格局,形成苗绣、苗锦风格。
苗绣是由驩兜部与南蛮部结合;三苗部与西戎结合组成,即《尚书》说的:“串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因为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居住分散,不相同属,个氏族均形成各自的文身装饰艺术。到了元、明清,汉籍中不断出现了按照服饰特点将苗民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记载。红苗以七戎、六蛮为主体,以龙凤为氏族徽;花苗以凿齿民为主体,以蝶为其氏族徽;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为主体,以夔麟为其氏族徽;黑苗以盘瓠蛮为主体、以狗为其氏族徽。他们均以某一动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崇拜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了氏族绣品装饰纹样的主体物象的表现和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各氏族间频繁的交往、装饰纹样的相互借鉴、补充、渗透的现象也日渐增多。
苗绣针脚大体可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大面积以绣针平绣,其中需要显出深浅色调的,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插进去,形成几种色彩的连结平面;需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绣面上需要显出立体感的细小部分,则使用洒针、点针和挑针。绣料正面和背面需要显出一致效果的,则采用串针。一幅绣品,常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等手法来完成。
苗绣的色调亦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实物体的颜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审美要求,大胆而灵活的加以运用;其色彩讲究冷暖的对比,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取的一种色彩美的协调,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的夸张变形,既着意于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的表现,又梦境般的幻想色彩;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这些,都使苗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正是这种不同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强烈的一是个性,使苗绣成为我国装饰艺术园地里额一只奇葩奇葩,给这一园地增添了风采。

⑺ 中国苗族电影人,中国苗族电影,苗族电影明星,苗族电影明星有哪些急

苗族电影导演:李霖,她导演的电影比较多。
苗族电影明星:古美芬,王飞鸿,侯小金
苗族电影:前世爱人、虎妻、婚姻不是儿戏

以上是中国的,国外的比较多,好的电影多,好电影多,好影员也多。

⑻ 在雷山县演过一部苗族电影叫什么

或许是:
龙女与孤儿,有可能,电影如果拍的好会在全国上映,著名的苗族合拍电影有,龙女与孤儿,
复仇女神
,苦命孤儿,
阿娜依
,红河泪。

⑼ 苗族分红苗、白苗、青苗、花苗、蓝苗都有什么区别,服饰等方面

在贵州各民族中,苗族的头饰、服饰最为丰富,多达数十甚至上百种,这是因为苗族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散布极广,各部分人之间的头饰、服饰有较大差别。清代乾隆年间曾经编印了一部《皇清职贡图》,第八卷专讲贵州各民族的头饰、服饰,其中几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图》也是如此。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不可能有科
学的民族识别方法,只能按最直观的头饰、服饰来作区分,于是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称。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上苗族的头饰、服饰,这里不妨将原书所记抄录于后,以便研究其发展变化。是书载,贵阳、大定等处“花苗”,“有大头、小花之称。衣以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则花纹似锦。衣无襟衽,挈领自首以贯于身。男子以青布裹头,女子以马尾杂发编髻,大如斗,拢以木梳”;铜仁府属“红苗”,“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缘以锦垂带如佩”;黎平等处“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绾长簪,垂大环,衣裙缘以色锦,皆跣足”;贵定、龙里、黔西等处“白苗”,“男科头赤足,妇女盘髻长簪,衣尚白,短仅及膝”;修文、镇宁等处“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携弩。妇人以青布蒙首,缀以珠石,短衣短裙”;贵筑、龙里等处“东苗”,“以花巾束发,衣衫短不及膝,妇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细褶短裙”;平越、清平等处“西苗”,“衣尚青”,“男妇悉青衣彩带”;平越、黄平等处“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纺织善染……其居陈蒙烂土夭坝者,缉木叶为衣,系以短裙”;清平县“九股苗”,“男女习俗服饰与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铠甲为常服,自膝以下用铁片缠裹”;贵定县“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长裙”;定番州“谷蔺苗”,“男女皆短衣……妇女以青布蒙髻,勤纺织,其布最为细密,有谷蔺布之名”;黎平“罗汉苗”,“衣尚黑,男未室则插羽于首……短衣。……妇人散发,绾插木梳,数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银作连环饰耳,以双带结背、长、短裙,或止系长裙,垂绣带一幅,曰衣尾”;都匀、平越等处“紫蓝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缠以黑布。男子披铁铠、佩刀负枪”;广顺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盘髻、短裙”。其实,无论是《皇清职贡图》或者《百苗图》,所记的都很粗略,而且遗漏不少,只不过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进一步查阅其他史书和方志,掌握的资料就会更多,并可从这些资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头饰、服饰的主要特点。

先就发型而言,《淮南子·齐俗篇》说:“三苗鎝首”,据《苗族简史》考证,所谓“鎝首”,就是用棕毛、麻丝、马尾之类掺杂在头发里,然后把它盘结在头顶,宛如戴在头上的一个大帽,上文所引的“妇人马鬃尾杂人发为?,大如斗”便属此类。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说,《溪蛮丛笑》中就提到另一种发型:“蛮类既不巾,发皆拳,而苗尤异,照日金色,各黄猫头。”这大概是将头发剃光的一类,即所谓“科头”,不但“男子科头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妇女也有“科头”的。但在明、清的方志中,最常见的还是“锥髻”,即将头发盘于头顶如锥状,谓之“盘髻”、“挽髻”或“绾髻”。如果除去绾发的木梳、长簪、羊角或者头上所插的鸡毛、雉尾以及银角、银冠及蒙在头上的青布、系在头上的彩带,那么,其发型基本同属一个类型。当然,式样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为瓣”,有的“挽成双髻”,有的却“酷似东洋头”。由此看来,苗族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撇开头衣和首饰,主要有“鎝首”、“科头”和“锥髻”三类,而以“锥髻”最为普遍。

苗族的服装,男子的差异并不太大,无非是右衽、大襟、对襟之类差别,裤脚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头上包套头,脚上缠绑腿之类。差异最大的是妇女的服装,尤以青年妇女的盛装最能表现各自的特点。大体说来,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着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长裤和大襟衣,再次是着汉装,后二者是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与“百越”民族着“筒裙”的习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属于“百褶裙”一类,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拟,色调、花纹、长短、质地各有不同。色调看来是最引人注目的,史书上所谓的“红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无非是以色调来作区分的。纹饰也很醒目,有的是蜡绘,有的是刺绣,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编织,“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从纹饰着眼。裙的长短也有明显差别,有的长达脚背,有的仅及小腿,有的则是在膝盖以上的超短裙,所谓“长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区分的。至于与裙子相配的上装,多以短衣为主,但式样各异,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种是从头上往下套入的所谓“贯首衣”,有领孔而无袖;一种是无领无扣的短衣,左右交叉于胸前,内穿大袖衫;另一种是齐腰紧身的右衽衣或对襟衣;此外,还有“背牌”、“披肩”之类。黔东北一带的苗族妇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归流”以来,逐渐改穿长裤和大襟衣了,在衣缘和裤脚上镶花边或加“栏杆”,贵阳、罗甸、都匀等地苗民,大抵也属这一类型。至于改着汉装的,这里就不赘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区,甚至相邻的村寨,彼此在服饰上并不相混,譬如说,长裙、短裙、超短裙在黔东南地区同时并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区相互并见。反之,原先以某种服饰为特征的苗族,迁往他乡以后,往往还保存原来的传统,例如从黔东南迁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饰与黔东南基本相同。

除了发型、服装而外,首饰也有许多区别,包括佩戴在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装饰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装饰品,表现出一种粗犷、古朴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鸡毛”,有的“男髻则插白鸡尾或锦鸡、野鸡尾以为美”,有的“头用豪猪箭绾发”,有的“首饰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药珠为饰”,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则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后来虽有人工

剑河苗族头饰制成的木簪、木梳作装饰,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大约在明、清两代,苗族普遍采用银饰,并获得巨大发展,种类之多,制作之精,在国内实属罕见。各地苗族佩戴的银饰不同,显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妇女头上插三枝银花,龙里苗族妇女在青帕后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银泡,紫云苗族姑娘的头上排列着五个锥形银饰,雷山桥港苗族妇女戴的是一种用银花、银链、银铃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妇女则戴着富丽堂皇的银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装时戴银角,如此等等。这些都只是大概说说而已,事实上,无论是项圈、项链、耳环、手镯、银花、银泡、银角、银冠、银帽、银衣片都有若干样式,有多种搭配,这将在工艺美术一章中细讲,这里就从略了。不同的头饰、服饰、首饰结合在一起,苗族服饰自然显得绚丽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献的记载无论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调查,实际存在的差别远远不止于此。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调查之后,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一书中,有一节专写苗族服饰艺术,说得相当仔细。他们根据苗族服饰的款式和苗语方言来划分类型,分为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类,除海南一型外,其余4类在贵州均有分布,每种类型之下又细分为若干模式。书中不仅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各种模式的差异,而且点出了几种典型,例如:以刺绣著名的台江妇女服饰,以挑花突出的贵阳地区妇女服饰;以毛织为主的威宁服饰,以蜡染为特点的丹寨、安顺、黔西、织金、黄平妇女服饰,以编织著称的贞丰、安龙妇女服饰,以银饰最多的雷山、台江、黄平、凯里妇女服饰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银饰“黔东型”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是苗族服饰中特色最鲜明、式样最复杂的一大类型。概括地说,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以自织土布为衣料,服装的基本形式为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绣花,银饰特别丰富。属于这一类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脚式、台江五河式、剑河温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桥港式、凯里舟溪式、凯里凯棠式、黄平谷陇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龙泉式、从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为贞丰的苗族是从黄平迁去的,所以他们的服饰也属这一类型。不难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传统最多,样式也特别丰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凯里。台江施洞的服饰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绣和银饰著名,颇能体现“黔东型”的特点。妇女挽髻于顶,用自织的红、蓝、白花格帕包头,帕外围一圈银花带,髻上插高约30厘米的银冠,冠下两侧插有各式银花和银簪,髻后插有银梳,项戴银项圈四五只,银项链二三条,胸前有半圆形的银压领,上衣的后背、前摆、两肩及袖口饰以银衣片、银泡和银铃,两耳戴筒状银耳环,又戴银手镯三四只,全身银饰足有10公斤重,显得精美华贵。刺绣也很出色,两袖中部外侧的刺绣花片为全身最耀眼处,衣领及两肩配有宽大的绣花边,刺绣纹样多为龙、凤、牛、人物及鱼类,色调为红色、深红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脚穿翘尖绣花鞋。银饰与刺绣的完善结合,便构成施洞服饰的特点。
苗家银装迎宾客但台江施洞式毕竟只是“黔东型”的一种,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不同方面显示出独特之处。台江反排苗族妇女也戴银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样长及膝下七十余厘米,而是一种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间系着一块青布的方围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无领、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织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独特的绉绣、瓣绣方法绣成袖花片,有浮雕感,并用青缎或白布绣成长方形围腰。台江岩板式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在发髻上插有一横式银花,一排银锦鸡高高立于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达三四十层、外面罩着一方有黑白织花图案的围腰。台江巫脚式较为简朴,挽大髻于顶,然后用一方紫青布从后向前围髻,交于前额,而巾则披于两肩及后背,可以挡风。台江五河与剑河温泉基本同一式样,头上戴一圈银花,髻上插一只银锦鸡,袖花由六块正方形织花图案组成,两肩饰有花纹,背后有一块呈倒“品”字形的图案,围腰三分之二为大幅图案。雷山西江式以银角最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条花带裙,系由22根绣花的花带组成。雷山桥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长仅20厘米,褶细而厚硬,使臀围显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围腰,后面系一宽大有褶的方彩缎,穿青色紧腿布裤。凯里舟溪式发型与众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状帽檐式发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鉴。凯里凯棠式以银项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项圈4只,最小的为圆形,第二层为卷花圆形,第三层为卷花方形,第四层最大,宽40厘米,下端悬吊着排列整齐的银花片和银铃,还挂有一根粗大的项链。黄平谷陇式的大银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层银花堆砌而成,精雕细镂,玲珑剔透,显得璀璨夺目。贞丰式服装款式与黄平同,但衣服颜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为基调,刺绣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种“山”字形银冠,顶端各系一束白鸡毛,所用蜡染袖片均为传统的“涡妥”纹饰。丹寨龙泉式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领、布扣,长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寻常。从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紧身,衣袖细长,系一倒三角形的绣花肚包于腹下,穿青色长裤。榕江平永式最别致的是“鸡毛带裙”,裙长中等,细褶,以竖条蜡染与青布相间,每条花纹呈横向三段,段与段之间用红、黄色或红、蓝色相间隔,并在每条花片的下端系两束白鸡毛,故名“鸡毛带裙”。

贵阳花溪苗族盛装“黔中南型”是指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安顺、长顺及安龙等地的苗族服饰,它兼有东、西部服饰的特点,妇女上装多缀有后披领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蜡染花裙。初步调查,属这一类型的有贵阳花溪式、贵阳—龙里式、龙里式、贵定贵东式、贵定云雾山式、清(镇)平(坝)式、安(顺)清(镇)式、安顺关口式及安龙鲁沟式等。贵阳花溪式可以作为一种典型,这里的妇女用一条彩色挑花带束发于脑后,自髻后向前斜插一排银簪,多达十余根,形如筷子。上装是前短后长的贯首衣,因其领口镶有一条白布边,向外翻露,犹如一面旗帜,故名“旗帜服”。衣片的前后不合缝,两袖仅与衣肩上部连缀,胸前系一条呈交叉状的挑花带,下着多褶青色中裙,饰以长及脚背的挑花围腰,腰带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圆珠,上端系三组银链和银铃,脚缠挑花绑腿,整个服装皆以挑花为特征。在贵阳与龙里、贵定、惠水毗连地区的苗族,妇女束发挽髻于顶而将发际下端剃光,用数幅青布缠头,形成一个硕大的包头,正面看去为圆盘形,侧面看去有如橄榄形状,顶部是一个圆圈,圈内有玫瑰色和浅蓝色的绸帕。龙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种风格,内穿白色衬衣,外面套着一件浅蓝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宽大,袖口长及腕下,披一领绣花坎肩,着细褶短花裙,裙的上段为蓝色织花图案,下段为白色。贵定云雾山式的特点,是姑娘们喜欢将头发四周剃光,而将头顶的长发挽成小髻,然后用红、蓝、白、黑长条布缠成圆盘形大包头,最外层为黑色,帕的两端有白贵州望谟苗族银饰边,帕端外露而呈蝶状。平坝、清镇、长顺一带的苗族,男子也包头帕,里层为青布,外层为黑白竖条布,形成一个大圆圈,上衣为大襟右衽有领长衫,腰部缠宽腰带,带两端有花边及玫瑰红排须,穿青布长裤,并戴有项圈一只,还系一把银锁和一排银铃。安清式苗族服饰,妇女用绣花帕包头,少则两块,多则十余块,呈圆筒状,并用三条红色绣花带依次从前向后包住头帕,挽髻于后,而将头帕两角向上翘起,穿大领对襟衣,后背正中缀一块黑底玫瑰红挑花图案,上衣前后摆依次接有多层挑花衣摆,俗称“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围腰,脚缠挑花绑腿。安顺关口式苗族姑娘的头饰特别,束发于前顶,编成独辫,弯曲成弓状,然后用一条韧性树皮做成一个桥形的发架板,覆在发辫上,并用长银簪将发架板与发辫加以固定,同时将包在发架板上的挑花头巾与包在额上的绣花巾连成一体。安龙鲁沟式妇女的盛装,外衣为“旗帜服”,领口一开在左,一开在右,将内衣的领向外翻起,两条白边相交于胸前和背后,有如旗帜环肩,下着青布中裙,然其套头却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贵州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部分散见于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因为这种类型与四川、云南多有相似之处,故以“川黔滇”相称。这种类型的服饰,色调较浅,女裙多以蜡染布绣花,但银饰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毕节地区式、毕节燕子口式、安(顺)普(定)式、普定长田式、镇宁江龙式、安龙普坪式、贵阳乌当式、望谟乐旺式等。六枝特区梭戛乡的苗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着传统式样,显得原始古朴。女子的发型很特别,用约两公斤重的假发挽成“∞”字形发髻,横卧在头顶上,其宽度远远超过两肩,奇特极了。梳成这样的发型,必须先在后脑部位装上一把长约65厘米的木梳,将沉甸甸的假发支撑在木梳上,然后用一根白毛毡带将发髻系于木梳,再系在妇女头上,称为“戴角”,有了这种标志才能参加社交,表示已经成年。盛装的上衣为三层,在两件衬衣之外再穿一件蜡染的对襟无领紧身衣,衣袖细小,前摆至腰部,后摆达于脚跟,前胸、后背及两袖皆饰以蜡染图案。下穿百褶长裙,终年围着一方用羊毛织成的围腰,造型独特,腿上缠着羊毛毡剪成的绑腿,脚穿形如草履的绣花鞋。男子包青帕数圈,上衣为和尚领、紧身衣,下穿百褶裙裤,宽大而呈灯笼状,腰间缠挑花带,据说花带愈多愈为女子所爱。六枝式的特征,头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着大襟右衽白布长衫,系黑白方格腰带,外披宽大厚实的坎肩,以黄色和朱红色为主,间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绣纹为几何图形。毕节式有两种,一种是赫章、纳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饰,另一种是毕节、大方一带“木梳苗”的服饰,姑娘发式为掺假发和红、黄色毛线缠成的辫状大包头,上衣为对襟无扣胴体衫,并缀有红、黄色织花披肩,下着多节细褶裙,上段及下段为蜡染,中间一段为白色。毕节燕子口式,妇女以红毛线盘头,并将掺有黑毛线的长发绕头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体白色披肩,其上有几何纹织花,下穿数条花褶裙,裙上段为青色,下段为白、青、灰三色横条,围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装饰。安普式妇女的发式颇有特色,仅掺少量假发,绾红色月牙状木梳,盘髻于顶,外用细银链绕髻数圈,而将银链一端的方银片及银铃垂于脑后。普定长田式的头饰又别具一格,将长发盘成辫子,以青色长头帕折叠起来,绕成大圆盘形,外围一条缀穗须的花带。镇宁江龙式妇女的发型特别,将一根两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红色竹片,一端固定在发髻内,另一端则悬挑于头的左侧70厘米,然后将长发分为三股,分别绕在竹片上,形成一种呈长角形的蓬松发型。安龙普坪式妇女上衣,两襟从左向右交叉于胸前,前襟长至脚背,后摆长过臀部,两侧自肋下开衩,衣领及两襟为深红、白色织花边,前襟为横向的五段细几何蜡染花,段与段间以织花边相隔,两袖亦分三段,系黑围腰,下穿蜡染细褶中裙。贵阳乌当式,妇女盛装时,头顶横插一只木质月牙形的角,将长发和假发绕在角上以为头饰,上衣为胴体长衫,衣领叠为两三层,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两层衣状,穿蜡染细褶中裙,有的穿裙数条,形成向外扩散裙式。望谟乐旺式妇女的盛装,在平盘于顶的头发上,裹以青帕,帕上缀五只圆锥形银花泡,泡上垂一根细链和银铃,穿白色对襟衣,领后缀红、黄色几何纹样的背牌,下穿蜡染细褶花裙,系青布长围腰。威宁“大花苗”的男装颇有特色,头用布包成套头,身穿麻布长衫,披一件用羊毛织成的披肩,其上布满几何图形,而背后的一块尤异,为回纹背牌,下缀四根带子。

属于“湘西型”的服饰在贵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东北地区,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带。这一部分苗族,因为长期与汉族交往,服饰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妇女已不穿裙,改穿无领大襟上衣和宽腿长裤,头帕盘于头顶呈圆筒形,仅见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这些特点,头包蓝、白相间的小方格帕数圈,上大下小,高达33厘米。戴细耳环,环下垂梯形银片及四五只细银链。上衣为大襟右衽,无领,衣袖宽大,衣袖四周镶深蓝布边,中间镶一条细蓝花带,袖口饰以花边。戴胸围,上呈圆角三角形,正中镶有一块呈三角形的蓝光缎,上角饰云纹,再于蓝光缎上绣有几朵鲜艳的荷花,上缘边上嵌有两排白花,衬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阴丹蓝布长裤,裤腿宽大,膝以下镶有花边,花边下为青布,绣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与松桃式大同小异,但少女的发式为单辫,缠白色长头帕,发辫由后往前缠于帕外,而婚后则挽髻于顶,呈圆锥形,罩以青帕,帕两端垂于脑后。

以上所述,大体可以看出苗族服饰的若干特点、若干样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应当说上面所举的只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形式没有提及。尽管如此,共同性还是存在的,譬如头饰以“锥髻”为主,服饰以“百褶裙”为主,首饰以银饰为主等等。

⑽ 有一部苗族电影是爸爸把妈妈打成牛的那这部苗族电影叫什么呢

新木乃伊

8.8分加入收藏
主演:汤姆·克鲁斯罗素·克劳安娜贝拉·沃丽丝索菲亚·波多拉
导演:艾里克斯·库兹曼
类型:动作惊悚奇幻冒险
时长:106分钟
年代:2017
地区:美国
别名:盗墓迷城 神鬼传奇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