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有关戏曲的相关知识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此时,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渐冷落下来。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 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名“京调”。
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并成功地演出了许多现代题材剧目,为京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评剧】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渊源于陕西秦腔的梆子系统。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后来梆子和皮黄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艺术上日趋完整。北京的直隶梆子吸收皮黄精华之后,又称“京梆子”。辛亥革命后,许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员不断涌现,给梆子剧种带来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梆子流行时,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还有近百支用于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带农村得到广泛发展。但在国民党统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日渐衰落。解放后,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过分喧噪的锣鼓、梆子进行了革新,创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壮之中兼有柔和悦耳、优美动听的特色。
【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约产生于明朝末年。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区以河北保定为中心,分东路(高阳、安新一带)、西路(保定西部地区)、南路(石家庄一带)。各路唱腔无甚大区别,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调表演形式完整,行当齐全,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潘杨讼》是较有影响的剧目,已拍摄成戏曲影片。
【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部分地区。丝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又各有多种板式。解放前夕,丝弦仅存一两个专业班社。解放后,丝弦有了较大发展,并有女演员参加演出,丝弦的优秀传统剧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银幕。
【平调】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 称“武安平调”。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汲取了豫j[淮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成。
平调属于“梆子戢”,行当齐全,善演历史戏。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 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个板头。音乐伴奏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百余个。从前,伴奏乐器主要有二弦,轧琴等;;解放后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三进帐》、《铡陈士美》、《金钟记》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单弦是北京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第三人称说唱故事过去有时用两个以上演员化装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剧就是脱胎于牌子曲的戏曲形式。1950年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亲》叫做新曲艺,以后改称曲剧,陆续演出了《柳树井》、《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等剧目。
北京曲剧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当地小曲“丝玄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变而成。有近百年的历史。二人台的剧目内容多为生活小戏。二人台音乐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音阶跳动大,滑音,装饰音多,具有悠扬、开阔、粗犷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等,用“四块瓦”(竹制乐器)击打节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动统治的摧残。解放后在剧本,表演、音乐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很大的改进。
【吉剧】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流行于吉林省:
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柳 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这些曲牌是“二人转”音乐中有代表性,而且适于戏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剧中后,按照“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规律,形成了三节板、正板。快正板.抢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和唢呐。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唱,扮、舞、说,绝(手绢、扇子等绝活)等五功,并吸收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特长,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经过整理,恢复上演的《包公赔情》和《燕青卖线》等剧,展现了吉剧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
【晋剧】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一带,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为抗日战争服务。解放后,·晋剧出现了《打金枝》,《蝴蝶杯》、《刘胡兰》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蒲剧】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晋南群众又称之为“乱弹”。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山西、河北,河南几省的梆子戏,都曾受它的影响。蒲剧是晋南人民喜爱的剧种,在豫西、陕东、·甘肃、宁夏,带也有广大群众基础。追溯源流,它是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至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分为西路和南路:南路较文雅,细腻;西路则火爆,豪放。蒲剧的音乐高昂、强烈,音节跳动性大,调活泼,感染力很强。它的,吕腔板类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间板、滚白等多种。在表演上夸张性很强,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种特技。
解放前,这个剧种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摧残,戏班四散,艺人转业谋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挖掘整理和革新创造,蒲剧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窦娥冤》一剧曾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传明末起源于泽州(今晋城)一带,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上党”一词,是因晋东南为古“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唱腔高亢、活泼,曲牌相当丰富,特别是“花腔”一类曲凋,优美动听,独具格调。除梆子腔调外,过去也兼演一部分罗罗腔,昆腔口皮黄的剧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大约于明代在陕、甘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清初,得到蓬勃发展,广泛流传到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变为三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梆子。秦腔本来是陕西各路梆子的总称,后来习惯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长处,流传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成为梆子腔(乱弹)系统中的代表剧种。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在曲调上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滚板、摇板、代板等五种,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在表演上,朴实热烈,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很浓,并有喷火,跌扑、耍髯口等多种特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些秦腔剧团进行了戏曲改革工作,曾创作演出过《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目,深受抗日军民欢迎。解放后上演的《三滴血》,:赵氏孤儿》《红梅阁》等经过改编的传统剧目,展现了秦腔
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鄂剧】
鄂剧也叫“曲子”、“迷胡子”是西北人民喜爱的戏油形式之一。它流行于陕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由
郡县、鄂县的山歌、小调、童谣等发展而成。清代中叶已在舞台上演出.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多发挥小曲子的长处,活泼明快,健康优美。西略则重大曲’,曲调优雅、悲壮,唱时比较缓慢。中路则介乎二者之间,唱法上受秦腔影响较大,听起来高昂悲壮。
郡鄂的曲牌非常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上,在“地摊子”演唱时比较简单,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块瓦(四片竹板制成之节奏乐器)等。搬上舞台以后,吸收了秦腔等剧种的打击乐,加进了二胡等弦乐,使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十二把镰刀》等新歌剧,就采用了郧鄂的曲调。
【碗碗腔】
碗碗腔,原为流行于陕西省东部一带的皮影戏。由于乐器中有小铜碗,配合月琴,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因而得名。它虽是地方小戏,但形式完整,行当齐全,并具有悠扬清丽的音乐和生动感人的唱词。它的剧目大都是本戏,折子戏很少。碗碗腔在音乐上吸收了秦腔、蒲剧、郧鄂,晋剧等曲调因素,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头回南路、二回南路、东路腔.紧板,滚板、扬句子、花花腔、西厢调等。伴奏乐器以月琴、硬弦、二胡为主,运用起来非常和谐,而且极富变化。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流传于陕东.晋南,晋中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陇剧】
陇剧是建国后在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陇东道情是流行于甘肃东部环县,庆阳一带的皮影戏。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别是音乐上,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深为群众所喜爱.解放前,它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艺术上得不到发展。解放后,经过挖掘和整理,于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专业剧团,并正式定名为“陇剧”.以后,先后排演了很多大小型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大型历史剧《枫洛池》,受到观众的好评。
陇剧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飞板”、“新板”。“滚白”等多种,并有“伤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帮腔)的运用,形成了陇剧音乐的独特风格, 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当地民间戏曲结合而形成的。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带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工多,口白少,长于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现在的豫剧主要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凋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演唱用假嗓,声音高亢,多用花腔,较为活泼轻快,又称“上五音”“祥符调”和“沙河调”是其支派。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转,尾音低落;又称“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栽板、滚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瓢胡,月琴,横笛、梆子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种之多。流传的传统剧目达四百余出。解放后,豫剧在演出现代剧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刘胡兰》,《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都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豫剧现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越调】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区。它是在元,明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弦索的基础上,受到秦腔、汉剧的影响,至明末清初时形成的。
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过去它以善演悲剧著称,解放以来,由于音乐的革新和剧目的变化,在表演喜剧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现在河南流行的越调分两个流派。一是南阳地区的越调,它保持着大越调的特色,唱的节奏较慢,慢板第三个字要用假嗓拉后腔,唱腔用的曲牌较多。另—是豫南,豫东的
越调,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有了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后腔,所唱的节奏比较快,适于表演现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说唱音乐——鼓子曲均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时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伴奏;曲调委婉动听,但缠绵曲折有余,跳荡激越不足,为着适应群众新的欣赏需要,一些轻快活泼易于上口的曲牌,开始在洛阳一带的鼓子曲中演变分化出来,以踩“高跷”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戏,音乐伴奏也变为以音量较大的坠胡为主,人们称这种曲子为“小报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这种改革是从说唱过渡为戏曲的一个重要转折,到1926年前后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后,曲剧音乐唱腔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些腔调已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时又对 原有的曲调加以丰富变化,从而增强了表现力。
【吕剧】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的琴书艺人时殿元、 谭秉伦等将“坐腔洋琴”里的节目化装上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化装演 员要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和演唱分开,发展成为“洋琴戏”。它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尤为妇女群众所喜爱。
吕剧的传统剧目除部分本戏外,多系以民间传说及家庭故事为题材的小戏。吕剧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它的曲调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两种,演唱时由演员根据剧情自由运用,长于抒情和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对吕剧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剧种的音乐特色,创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调,充实了吕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吕剧已经发展成为较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明末清初时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黄莺儿”、“山坡羊”等弦索小曲发展而成;后来又吸收了更为通俗的七字句说唱一一“柳子调”,便以“柳子戏”命名。它是皮黄剧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说的我国“南昆、北戈、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区。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还包括了一部分离腔、青阳,昆曲,乱弹、罗罗,娃娃、微调剧目及唱腔。曲调曲折委婉、优美动听,有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曲牌二百余支。伴奏乐器为三弦、笙,笛。柳子戏在表演艺术上,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风格,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粗犷细腻兼而有之。
柳子戏在解放前备受摧残,近于湮没。建国后,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使这个剧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该团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其中《孙安动本》一剧获得人们的赞许。
【黄梅戏】
黄悔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悔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为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秤黄悔戏,
黄梅戏早期多演出“两小戏”(小丑,小旦)和“三小戏”(加上小生)。后来受“高腔”影响,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道光以后,黄梅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曾与徽剧同台演出,深受徽剧的影响;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得到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黄梅戏用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加之唱时一律用本嗓儿,所以使人感到语言易懂,字音清晰。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流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
参考资料:http://bbs.zahuopu.com/thread-25279-1-14.html
B. 豫剧墙头记讲的什么意思
善良的张木匠辛勤劳动,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由于妻子早亡,他对他们很溺爱,长子大乖从小学做生意,后来发了财。他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他的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次子二乖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家产,他们吃喝不尽,对此十分得意。但二乖也不愿奉养父亲,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圣贤年"。张木匠年老体衰,已失去动能力,不得不依靠儿子为生。可这两个儿子都嫌弃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门口,二乖夫妇恼于大乖又占了便宜,便装聋作哑,任凭大乖叫骂,就是不开门。大乖无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领回家,于是逼着老爹骑在二乖家的院墙上,并对爹说:"你要掉往墙里掉,掉到墙外可没人管饭。"遂拔腿躲走。张木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这天,他挑着银匠挑子走街串巷,忽见张木匠昏倒在墙上,就将他救了下来。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计上心头,要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让他们养活老父,同时也趁机整他们一下。于是,王银匠从怀里掏出一个苞米面饼给张木匠,让他找个地方晒太阳,等着儿子来找他。王银匠先到大乖家,接着又到二乖家,都以要账为名,叙说当年张木匠怎样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大乖、二乖夫妇听后又惊又喜,各自都想先把爹弄到自己手里。于是,一场"争爹战"开始了。最后,还是张木匠提出的仍"照章"办事,以半月为期轮流养老,这场"争爹战"方告结束。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这两年中,大乖和二乖争相对爹大献殷勤,都希望爹能把藏银给自己。张木匠表面上生活是好多了,但内心痛苦却加重了。因为他没有银子,不愿在欺骗中生活,不久抑郁而死。张木匠死后,大乖和二乖想到他临终前说的一句话:"看见那堵墙,想起王银匠。"认为这里一定有文章,于是他们又争着去找王银匠。王银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难过。大乖、二乖争相表白自己为爹的后事准备得齐全,王银匠听后也就放心了,哀悼一番准备回去。谁知,他们夫妻四人却苦苦缠住不放,一定让王银匠说出老爹藏银的地方。王银匠决心再一次戏弄他们,便让他们去刨墙。他们拼命地刨,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惩罚。
C. 吕剧墙头记内容简介
1、善良的张木匠,妻子早亡,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长子做生意发了财,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次子粗通文墨,为人虚伪、狡猾,其妻赵氏从娘家带来一份厚家产,他们吃喝不尽,对此十分得意,也不愿奉养父亲。
2、张木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可这两个儿子都不养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逼着老爹骑在老二家的院墙上。
3、张木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计谋,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叙说当年张木匠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
4、两个儿子都想得到银子,争先供养老爹,但张木匠不久抑郁而死。两个儿子找到王银匠,一定王银匠要说出老爹藏银的地方。王银匠决心再一次戏弄他们,便让他们去刨墙。他们拼命地刨,结果墙倒被压在墙下,受到了惩罚。
(3)豫剧墙头记电影全集扩展阅读:
1、《墙头记》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这出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2、吕剧《墙头记》移植于山东梆子剧团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以后多年收视好评。这出戏被改编有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
D. 豫剧名家卢士元
豫西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卢士元.
1、早在“1956年,安阳市豫剧团排演了由河南著名戏剧家王镇南的整理本,崔兰田饰姜桂枝,卢士元饰罗艺,曾引起轰动。1957年,崔兰田就带着这出戏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因公事忙,后来赶到剧场,只看了这出戏的后半场,并接见全团演职人员,给了极高评价。1959年这出戏获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奖。”
2、“豫剧磁带:《对花枪》选场(一)(二)崔兰田演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1962年录音”,戏中“崔兰田饰姜桂芝,渠永杰饰秦琼,崔少奎饰罗松,贾武臣饰罗成,王香芳饰罗焕,卢士元饰罗艺,段玉峰饰程咬金,张振武饰史大奈,郑长明饰尤通。”
你看下面这个磁带封面,姜桂芝毫无疑问由崔兰田扮演,罗艺的扮演者就是卢士元了。这清楚不过的说明卢士元最早是安阳市豫剧团演员,并且在《对花枪》中,无论是进京演出,还是录制磁带,他都与崔大师配戏,出演罗艺一角。
3、文革期间,因他是山西潞安府卢寨村人,回到老家,加盟于“临汾市豫剧团。该团于1973年7月1日,由市京剧团改组成立。演职员工有50多人。演出主要剧目《朝阳沟》、《李双双》、《红云岗》、《三滴血》、《佘赛花》、《假婿乘龙》、《三看御妹》、《穆桂英挂帅》、《杨八姐游春》、《花打朝》、《麻疯女》等十几个现代戏和古装剧。主要演员有赵艳萍(毛毛)、冯小玉、王奇英,刘宝生、卢士元,王新贞、邰书林、彭森、李柏录。王九菊、韩爱玲等。1979年,赴省巡回演出,受到省城观众好评。”
4、后来又回到安阳市豫剧团。“1980年,崔兰田与张宝英参加了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师徒二人主演了《桃花庵》。渠永杰嗓音高亢,唱做兼具特色,所演生净脚色,备受观众欢迎。其他演员如辛玉兰、崔兰玉、王香芳、崔少奎、辛玉祥、宋保筠、魏进福、卢士元、沈宝爱等,均为团内艺术骨干。”
5、至于说到他是山东梆子演员,在山东梆子电影《墙头记》里扮演王银匠,这不太靠谱,因为名字就差了一个字。在查阅豫剧传统戏《三上关》时,最后在《河南传统剧目汇编 · 豫剧》第六集收有卢士元口述本,这应该是真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学者型的演员,大型古装豫剧《王华买爹》由他做舞台导演。
艺术中国
能够搜索到的卢士元演出视频共有三个:
1、十集大型豫剧连台本戏《王华买爹》,他既是导演,又是主演;
艺术中国
2、《周奇送女》一折,在戏中他饰演周老汉;
3、《杨老将碰碑》片段。
他全凭真嗓,采用大腔大口“下五音”的唱法,吐字清晰真切,唱腔浑厚质朴,完全具备豫西调的演唱特点。 就其行当,他扮演的角色无论的《王华买爹》中的八贤王,还是《周奇送女》中的周老汉,或者是《碰碑》中的杨老将,都是年迈之人,扮相上既老且衰,演唱上始终保持深沉低回,我看应该归入衰派老生。
这篇博文只介绍他执导并担当主演的大型古装豫剧《王华买爹》,后两个戏随后将另文给出。
《回龙传》又名《王华买爹》、《八王江南历险记》、《寻儿记》。源于民间传说“王华买父”。原为山东老艺术家卢卢胜奎先生改编的山东梆子戏,后被豫剧移植。讲述的是宋仁宗年间,八王赵德芳赵年老无子,皇帝又无太子,堪忧无人继位,八王据卜算有子尚在苏州苏,八王即改装至苏州卖身访子。适时状元之女杨秀英因与父亲口角,被父亲硬配给乞丐王华为妻,此后谨守妇道,生活虽然清苦,夫妻感情却很好。王华受人愚弄,买回一位老人做父亲,谁知此人竟是化装寻子的八贤王赵德芳,而王华正是八贤王失落民间的儿子。经过若干曲折,父子终于相认团圆。因传说中王华后来做了皇帝,故名《回龙传》。
豫剧《回龙传》可是传统老戏啦,目前可以找到好几个演出版本,其中以卢士元借助济源市豫剧团的演出班底演出的《王华买爹》,和豫东调刘忠河的高足刘立河演出的豫剧《回龙传》最为有名。正戏全集各有十集,刘立河还有续集若干本。
剧情简介:大宋四帝仁宗年间,八王赵德芳与狄后苏州游湖,归途中狄后生产一奇胎(肉卵),八王将其抛入渭水河中。胎儿被以打鱼为生的王彩夫妇所救,取名王华(王启太)。王华八岁,父母双亡,家产被地痞抢占,只好讨饭为生。王华十八岁,状元之女杨秀英因与父亲口角,被父亲杨继风赶出家门并硬配给乞丐王华为妻,此后谨守妇道,打鱼为生,后生下粱儿、柱儿二子。生活虽然清苦,夫妻感情却很好。万岁身患重病。朝中没有继位太子,八王受卜人指点,江南访子,扮作庄稼老儿,自卖自身,王华受人愚弄,把化装寻子的八贤王赵德芳买回家中。王华为奉养八王爷,耗尽家产,为办御宴,将梁柱二子卖到了天官府。经过若干曲折,父子终于相认团圆。八王挂念朝廷形势,连夜修书一封,以找兵部司马刘文晋借银为名,差王华两次进京搬兵,让王华进京传旨接驾。却被奸臣刘文进定计迫害,多亏司马府刘半成相救。八贤王卧龙岗被困,命杨秀英进京卖衣,被刘文进外甥苏州知府押进南监,包拯伸张正义,最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幼主王华,王华登基。
(上图是豫剧《王华买爹》光碟的封面,清楚写着八贤王由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卢士元扮演八贤王)
艺术中国
豫剧卢士元版本《王华买爹》连台本十集,由苗富华、李爱武总策划,卢士元担任舞台导演,兼演戏中的赵德芳,借用济源市豫剧团的演出班底,并聘请了省内不少名家担当就戏中角色。如由郭志成(省团)扮演杨继风,许青枝(洛阳团)扮演佘太君和狄皇后两角,“梨园春”擂主李春景扮演包公,还有几个豫剧新秀出演其他角色。
艺术中国
连台戏除了“角”好之外,另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故事能吸引住人。该剧早就以评书、坠子等形式流行于民间,这台连续剧虽然属帝王将相戏,但故事多半发生在市井百姓之家,距离一般观众的生活很近。又整个故事安排得当,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像看今天好的电视连续剧那样,看完这一集还想看下一集。对于不看连台本戏的观众,你可能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最近新浪网作了改版,上不去所选视频。我只能将这十集视频给出一个连接:
麻烦您了,你只好多动动鼠标啦!下面给出这十集的目录:
1、豫剧 《王华买爹》 第一集 弃子、赶女
八贤王游湖弃子杨天官酒醉赶女
2、豫剧 《王华买爹》第二集 招亲、访子
王华天官府招亲八王苏州城访子
艺术中国
3、豫剧 《王华买爹》 第三集 王华买爹
八贤王大街卖相应小王华醉酒买父亲
4、豫剧 《王华买爹》 第四集 病中思女
八贤王进住卧龙庄杨夫人病中盼亲生
5、豫剧 《王华买爹》 第五集 王华买儿
试孝心八王餐餐吃御宴进孝心王华大街卖亲生
6、豫剧 《王华买爹》 第六集 王华下书
王华讨帐进汴京 兵部大臣行奸心
艺术中国
7、豫剧 《王华买爹》 第七集二次进京
逃王华田虎受酷刑试忠邪王华二进京
8、豫剧 《王华买爹》 第八集 幼主被害
二进京王华被陷害救幼主包公被贼绑
9、豫剧 《王华买爹》 第九集 金殿除奸
刘文晋企图篡朝 佘太君金殿除奸
艺术中国
10、豫剧 《王华买爹》 第十集 王华登基
杨秀英告别卧龙庄小王华金殿登大宝
E. 墙头记什么意思
《墙头记》最初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
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
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78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墙头记》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
198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此剧制作为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可能受电影的影响,这出戏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都有移植。
《墙头记》是出轻喜剧,在欢快的气氛中,也凝结着张木匠一辈子的苦辣酸甜,同时也鞭挞着不孝儿女的扭曲心灵。从以上剧情介绍还可以看出,这出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意义。
F. 洛阳豫剧一团的《墙头记》全剧曲谱哪里有啊
是词啊
还是曲
G. 河南豫剧下载
http://www.fs2you.org.cn/show.php?tid=8585
http://houlinbo.blog.bokee.net/bloggermole/blog_viewblog.do?id=3081819
http://www.henanxi.net/newbbs/down_default.asp
http://lib.verycd.com/2005/10/31/0000072269.html
http://lib.verycd.com/2005/02/14/0000039020.html
《秦雪梅》 秦雪梅吊孝 周 桦
http://lanyuw.vip.sina.com/mp3/zh.MP3
《卖苗郎》 摔碗 赵凤兰
http://lanyuw.vip.sina.com/mp3/zfl.MP3
《日月图》 见小姐 徐 军
http://lanyuw.vip.sina.com/mp3/xj.MP3
《花木兰》 思 家 吕红霞
http://lanyuw.vip.sina.com/mp3/lhx.MP3
《穆桂英挂帅》 出 征 孔 英
http://lanyuw.vip.sina.com/mp3/ky.MP3
《风流才子》 作 画 芦顺萍
http://lanyuw.vip.sina.com/mp3/lsp.MP3
《大祭桩》 打 路 苏良玉
http://lanyuw.vip.sina.com/mp3/sly.MP3
《拷红》 红娘 朱晓兰
http://lanyuw.vip.sina.com/mp3/zxl.MP3
《卷席筒》 小苍娃我离了登丰小县 张亚光
http://lanyuw.vip.sina.com/mp3/zyg.MP3
盘丝洞选段
http://lanyuw.vip.sina.com/meg/psd.rm
八珍汤视频选段
http://lanyuw.vip.sina.com/meg/bzt.rm
日月图选段
http://lanyuw.vip.sina.com/meg/3.WMV
---
《阿Q与孔乙己》
http://www.quju.net/jumu/media/aqykyj.ram
《风雪配》
http://www.quju.net/jumu/media/fxp.ram
《背靴访帅》
http://www.quju.net/jumu/media/bxfs.ram
《五女拜寿》
http://www.quju.net/jumu/media/wnbs.ram
《三错姻缘》
http://www.quju.net/jumu/media/scyy.ram
《江姐》
http://www.quju.net/jumu/media/jj.ram
《婚姻大事》
http://www.quju.net/jumu/media/hyds.ram
《陈三两出家》
http://www.quju.net/jumu/media/cslcj.ram
----
郑州市曲剧团 陈素菊 曲剧《见皇姑》
http://www.xqds.com/rm/chensuju.rm
河南省郑州市豫剧班 王风琴 豫剧《钓金龟》
http://www.xqds.com/rm/wangfengqin.rm
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 武兰香 山东梆子《吵宫》
http://www.xqds.com/rm/wulanxiang.rm
河南省洛阳市曲剧团 刘爱云 曲剧《孟姜女》
http://www.xqds.com/rm/liuaiyun.rm
河南太极宏恩豫剧团 崔玉荣 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
http://www.xqds.com/rm/cuiyurong.rm
南京市京剧团 郭贺军 京剧《挑滑车》
http://www.xqds.com/rm/guohejun.rm
辽宁省大连市京剧团 范金秋 京剧《窦娥冤》
http://www.xqds.com/rm/fanjinqiu.rm
山东省梁山县豫剧团 曹红 豫剧《秦雪梅》
http://www.xqds.com/rm/caohong.rm
河南省曲剧团 杨帅学 曲剧《阿Q梦》
http://www.xqds.com/rm/yangshuaixue.rm
河南省平顶山市曲剧 方素真 曲剧《孟姜女》
http://www.xqds.com/rm/fangsuzhen.rm
山东省齐鲁音乐学校 陈玉平 豫剧板胡独奏《忆亲人》
http://www.xqds.com/rm/chenyuping.rm
山东齐鲁音乐学校豫剧团 曹华 豫剧《风流才子》
http://www.xqds.com/rm/caohua.rm
甘肃省华亭县秦剧团 薛红芳 秦腔《罗成叫关》
http://www.xqds.com/rm/xuehongfang.rm
河北省邯郸市东风豫剧团 陈春霞 豫剧《拾玉镯》
http://www.xqds.com/rm/chenchunxia.rm
江苏省泛水县淮剧团 蔡山河 淮剧《包公泪》
http://www.xqds.com/rm/caishanhe.rm
四川省简阳市艺术团 李旭东 川剧《司鼓演奏》
http://www.xqds.com/rm/lixudong.rm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 李夕果 河北梆子《春闺梦》
http://www.xqds.com/rm/lixiguo.rm
山西长冶上党梆子剧团 索伟琴 上党梆子《三关拍宴》
http://www.xqds.com/rm/suoweiqin.rm
郑州市曲剧团 郭秋芳 曲剧《岳母刺字》
http://www.xqds.com/rm/guoqiufang.rm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 陈瑛 京剧《状元媒》
http://www.xqds.com/rm/chenying.rm
南京市京剧团 范乐新 京剧《扈三娘》
http://www.xqds.com/rm/fanlexin.rm
山西省河津市蒲剧团 马建义 蒲剧《红灯记》
http://www.xqds.com/rm/majianyi.rm
甘肃省兰州市秦剧团 郭金芳 秦腔《小二姐做梦》
http://www.xqds.com/rm/guojinfang.rm
香港天马音乐艺术团 梁宛华 粤剧《梦蝶劈棺》
http://www.xqds.com/rm/liangwanhua.rm
浙江省义乌氏婺剧团 搂巧珠 婺剧《小宴》
http://www.xqds.com/rm/guojinsheng.rm
内蒙古二人台剧团 黄淑芳 郭金生 二人台《挂红灯》
http://www.xqds.com/rm/guojinsheng.rm
河南省开封市豫剧团 桑艳红 豫剧《打神告庙》
http://www.xqds.com/rm/sangyanhong.rm
山东省德州市京剧团 王连亭《京胡独奏》
http://www.xqds.com/rm/wanglianting.rm
菏泽市单县豫剧团 刘翠芳 豫剧《大祭桩》
http://www.xqds.com/rm/liucuifang.rm
宁夏固原市秦剧团 秦等梅 秦腔《悔路》
http://www.xqds.com/rm/qindengmei.rm
内蒙古包头市晋剧团 范爱桃 晋剧《引路》
http://www.xqds.com/rm/fanaitao.rm
齐鲁音乐学校豫剧团 王长磊 豫《闹房》
http://www.xqds.com/rm/wangchanglei.rm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豫剧《朝阳沟》选段 王岩)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1.rm
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 (豫剧《花木兰》选段 王希玲)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2.rm
洼洼地是好庄稼 (豫剧《李双双》选段 孟祥礼)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3.rm
我家住山东 (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马金凤)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5.rm
将军暂平你的心中忿 (豫剧《破洪州》选段 王慧)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5.rm
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 (豫剧《断桥》选段 虎美玲)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6.rm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豫剧《大祭桩》选段 王慧)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7.rm
我未开言心如焚 (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路艳菊)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8.rm
听孩儿把书馆之事细说原因 (豫剧《秦雪梅》选段 原淑静)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09.rm
劝驸马休要性情急 (豫剧《包青天》选段 吴心平)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10.rm
斩驸马本是把孤王欺 (豫剧《打金枝》选段 刘忠河)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11.rm
青纱轿坐着我七品官 (豫剧《七品芝麻官》选段 王艺红)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12.rm
九尽春回杏花开 (豫剧《桃花庵》选段 张宝英)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13.rm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 (豫剧《春秋配》选段 袁秀荣)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14.rm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豫剧《花木兰》选段 小香玉)
rtsp://www.hnr.cn/stream/enterment/ram/Track15.rm
H. 豫剧《墙头记》台词
《墙头记》最初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两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78年,山东省梆子剧团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墙头记》创下了连续演出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198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此剧制作为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可能受电影的影响,这出戏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都有移植,
I. 中国戏曲四大怪杰是哪几位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周本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均被评为“新时期戏曲怪杰”。
1. 魏明伦,男,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童年失学,九岁唱戏。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与蜀中才子陈恩田(大清康熙帝师陈廷敬后人)并称巴蜀双杰。
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连中三元”,剧坛罕见:《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80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1987年新华社《半月谈》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2.余笑予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他的艺术品格。他的创作和导演横跨京、汉、楚、花鼓、黄梅、曲、豫、桂、粤、闽等十多个剧种,编导了数十台剧目。他执导的京剧《法门众生相》、黄梅戏《未了情》等十多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徐九经升官记》等更是成为经典。
涉及多个剧种 堪称奇才
余笑予是湖北武汉人,1935年生于楚剧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剧,聪颖过人。他三岁登台亮相,初写戏剧人生;七岁顶角救场,从此一炮而红;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剧坛新秀。后来,他改学导演,依托楚剧功底,跻身京剧门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所执导的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法门众生相》都引起轰动,《徐九经升官记》被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主演朱世慧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一直在幕后吐丝织锦的余老,不仅京剧,在豫剧、桂剧、黄梅戏、锡剧、北京曲剧、荆州花鼓戏十几个剧种,都杰作连连:《虎将军》、《丑嫂》、《少年天子》、《太阳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奖获之作,在戏曲界备受瞩目。
绝不重复自己 创新不辍
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他首次将丑行作为主角;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中,他为剪着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加上了长辫子;楚剧《大别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他别出心裁地设计“电话舞”……余笑予坚持创新,让戏剧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神来之笔。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终生成就奖”。他说这是对他最重的奖励,但他却并未“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今年以来,余老身体每况愈下,五次住院,但从未放弃拍戏。大师已去,风骨犹存。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师身后,留下的是繁花似锦的戏剧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风趣幽默
余老有一子一女,他给儿子取名余勤勤,女儿取名余端端,希望他们“勤勤恳恳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的余老,内心也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尽管桃李满天下,子孙后辈却无人继承衣钵。他尊重儿女的职业选择,但总会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不甘。他会对女儿说:“你这么聪明,这么不学戏呢?”儿子余勤勤当年因为生计原因,学起了厨师这一行当,此后,余老总觉没能让儿子读书心中有愧:“别人背的是书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每逢出国,他都会买回大量的菜谱,供儿子学习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总是能给家里带来欢笑”,余端端回忆说:“我妈妈在世时,有时候饭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会指着刚炒好的小白菜说:你炒的这个菜披头散发的,帮我捋顺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时候,五万已经碰了,他还要坚持和五万,他说:‘和不了我还有一种信念,我可以和赖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览
■京剧《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创作一等奖。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1980年),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
■京剧《药王庙传奇》(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
■京剧《膏药章》(198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楚剧《虎将军》(1991年),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京剧《法门众生相》(1992年),第二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桂剧《瑶妃传奇》(1993年),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楚剧《悠悠柳叶河》(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汇演演出奖、优秀导演奖。
■闽剧《拜石记》(1993年),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导演奖。
■黄梅戏《未了情》(1997年),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
■花鼓戏《原野情仇》(1998年),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
■京剧《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导演奖。
■楚剧《娘娘千岁》(2000年),文化部文华导演奖。
■楚剧《大别山人》(2006年),全国地方戏南方片汇报演出一等奖。
3、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周本义
他是一位舞台艺术名家。样板戏《海港》、“文革”后的“平地一声雷”话剧《于无声处》、1988年首度被搬上大陆舞台的白先勇版话剧《游园惊梦》、新世纪初“一出戏拯救了一个剧种”的甬剧《典妻》……新中国戏剧史上诸多里程碑作品以及多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晚会的舞美设计,就是他——常州人周本义。八旬人生,参与创排160多部戏剧,横跨20多个剧种,5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美大奖,多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奖项。
他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陈逸飞、蔡国强、韩立勋、韩生……这一串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受教于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舞美、服装班底,大多由其学生担纲。
1931年,周本义出生于武进奔牛一户普通农家,1950年考入上海剧专(上海戏剧学院前身),1954年,受院长熊佛西力荐,成为我国派遣至苏联列宁格勒(现为俄罗斯圣彼德堡)列宾学院深造的6个留学生之一,如今坚持舞美设计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周本义在学院油画系M.鲍勃晓夫教授工作室学习了6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在苏联,外国师生的教学方法让他大开眼界。起初,他和在国内一样,埋头苦学。他感觉外国同学是另类:画几笔,跑一边抽烟喝酒。一次,老师提醒他:“你们中国学生真笨啊,模特都走了还在画?”一语点醒,绘画最讲究的是第一眼感觉、是灵感。
这么多年,绘画始终是周本义的最爱,他当年的许多素描稿,多年来是不少“60后”画家的临摹范本。他至今保留了大量当年的油画习作。有幅画面上一个俄罗斯小伙转头凝神张望,寥寥几笔,一抹一撇一捺间,人物神态、光影对比,处理得干净利落,引得同去的、在沪上小有名气的常州籍油画家刘伟光忍不住连连赞叹。
中国戏剧舞台舞美第一人
1960年,周本义回“上戏”任教,勤勉耕作,佳作迭出。以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舞美设计,周老评价为“一戏一格”,他反对一味搞包装、出花头,主张简约的多样化,“不用钱‘堆’,照样能出好戏。”
比如得意之作甬剧《典妻》。《典妻》改编自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周老曾到柔石故乡体验生活,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长年潺潺不息的街边流水,最后都被糅入舞台模型中,反衬着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时又与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还设置了一道大宅门,门内外构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物命运也有极大的反差。这个物景的运用,为揭示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部《典妻》成就了新甬剧,使一个未老先衰的剧种,焕发出新生机。
虽为舞美,周本义对戏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编剧和导演。由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阿炳》,最早叫《雷震电》,十分拗口,经周老提议改为现名,并为其重新整理剧本大纲,其舞美设计简单大方,仅用了两组道观的建筑立柱,两块活动布景多次变化移动,就营造出剧情所需的包括道观在内的多个场景,上演后获得一致好评。1986年,困境中的广西柳州市桂剧团创排《泥马泪》,周老为一个封建迷信故事提炼出抵制造神运动的全新主题。演出结束后,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赞许该剧是“桂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从中央到地方,连篇累牍地报道,《人民日报》等十几家大报及期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北京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戏剧评论》副主编吴乾浩撰文《翻旧案、立新意——评桂剧〈泥马泪〉》专论十数篇。
舞台剧之外,周老还担任过多台大型运动会、晚会的总设计。1998年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周老让演员们随着《春天的故事》进场,组成圈晕,越来越大,音乐一完,灯光甫亮,观众豁然开朗:改革开放,讲“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邓小平”。这一幕,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成为当场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亮点。
周老还是“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组委会元老级评委,22年来,他是全国唯一一个历届比赛的评委,每年他被邀请观摩六七十部大戏。“可不是光懂舞美就行的,必须是全方位通才。所以说,我是个综合人才。”这样评价完自己,周老的寿眉扬得更高了。
周老坦言“多次受到诱惑”,各种头衔、各种身份还有出国定居的邀请,名利接踵找上门,但他一一婉言谢绝,因为他认定,人的精力有限,耕耘舞台之余,自己再顾不得其他了。他笑称,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傻瓜”。“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60多年,我为之付出很多,其间偶有所悟,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培养第一流艺术人才的教育家
多年实战累积,周老总结了诸多格言:精于心、简于形;多则惑、少则明;心中能容忍,身边无是非;眼见为山,心见非山,境界愈大,自视愈小,舍去繁华,方得升华;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些简单而精练的话语,张贴在他的工作室里,影响着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
老一辈教育家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对周老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周老回忆,当年师生同住学校,学生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找老师交流。在异国求学6年,周本义年年都能收到熊院长的亲笔信,询问生活、督促学习。周本义结婚时,熊院长还为他准备了婚房。“一个来自常州奔牛农家的贫寒子弟,得到院长如此眷顾,真是很幸运。熊院长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也成为我的育人观。”
周本义笑称学生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就也很高。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陈逸飞、以“烟花脚印”在北京奥运会上震惊全球的蔡国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上戏”院长韩生……个个都是各类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多年来,周老也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在美国街头,隔着一条街,看到恩师,陈逸飞会飞奔而来;深知周老心愿的蔡国强,计划为老师举办一场个人油画展。
虽然身在上海,周老也始终关心家乡舞台剧发展,他曾经为《风流母女》、《我要做个好孩子》担任舞美设计。谈及有什么经验与后来者分享,周老沉吟了一会,答道:“多读书,多跑,多看!”
人物简介
周本义,1931年生于江苏武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人文艺术舞台美术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1955.7上海剧专——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9—1955.7经国家考试选拔,在北京俄文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接受出国俄语培训。
1955.9—1960.10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M.鲍勃晓夫教授工作室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0.10—上海戏剧学院任教。
获奖情况
中国第一、二、七、九、十一届文华舞台美术大奖
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多次
全国歌剧、音乐剧汇演舞美大奖
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
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突出贡献奖
话剧百年文化部优秀话剧工作者称号
主要舞台美术设计作品
第三届农民运动会美术总设计
第八届运动会美术总设计
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美术总设计
《游园惊梦》、《蛾》、《阿炳》、《李清照》、《快乐推销员》、《典妻》、《孔雀东南飞》、《一片桃花红》等
近期作品
粤剧《青青公主》、《小周后》;话剧《雷雨》;黄梅戏《春江月》;川剧《李亚仙》;儿童剧《宝宝回家》;话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龙兴晋阳》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
也许说起裴艳玲先生不会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说起林冲,钟馗,武松这些精典的演绎我想没有人不知道的。裴艳玲先生已经把男人演透了。
裴艳玲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裴园系京剧著名武生,继母袁喜珍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裴艳玲先生5岁登台,九岁就可以挑梁演出,师承候永。12岁和“冬皇”孟小冬的妹妹孟幼冬“大战天津卫”,《群英会》、《借东风》,再加武生戏,整整唱了一个月,红!
裴艳玲先生代表剧目有:《宝莲灯》、《钟馗》、《哪吒》、《八大锤》、《夜奔》、《武松》、《闹天宫》、《火烧连营》等广受广大观众喜爱
八六年八月,裴艳玲先生率团到香港,给香港观众及文化界观众及文化界均认为演出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文章,赞他演活了钟馗。在丹麦的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女演员”八九年在日本演出他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观众称之为“人间国宝”。
裴艳玲先生取得成绩
裴艳玲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表演艺术家”。曾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年11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赢得了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获得当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国际大奖。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专家称她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员,荣获特别演出奖。1995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跨世纪之星”称号。迄今为止,荣获这一称号的只有两位艺术家
现任职务
裴艳玲先生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河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团长。历任乐陵京剧团、束鹿京剧团演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团长、名誉院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京剧院院长。为第六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