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比较经典的黄梅戏有哪些除了对花,女驸马,夫妻观灯,天仙配
韩再芬作品: 电影:《香魂》《生死擂》《徽商情缘》 电视剧:《郑小姣》《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桂小姐选郎》《龙凤奇缘》《桃花扇》《李师师与宋徽宗》《彩云坪》《挑花女》《小辞店》《秋》《潘张玉良》 舞台剧:《西施》《血狐帕》《孔雀东南飞》《女驸马》《郑小姣》《莫愁女》 CD:黄梅飘香的季节 还有网络收集及自己录制的韩再芬晚会表演专辑以及采访。 马兰作品: 影视剧:《严凤英》《龙女》《劈棺惊梦》《遥指杏花村》《西厢记》 舞台剧:《红楼梦》《女驸马》《无事生非》《秋千架》《女驸马、天仙配》(音配像) 《红楼梦》共三个版本。 CD:黄梅经典 还有网络收集一些唱段,还有自己录的一些。DVD的有七八个了吧。 马兰有采访、唱段等有自制DVD。 严凤英作品: 电影:《女驸马》《天仙配》《牛郎织女》《夫妻观灯》 专题片:《坠入凡间的精灵》《妇唱夫随》等 孙娟作品: 舞台剧:《春江月》《桃李无言》 电视剧:《花田错》《李清照》 孙娟个人DVD卡拉OK 郭宵珍作品: 舞台剧:《春江月》《荞麦记》 电视剧:《祝福》《黄山情》 周源源作品: 舞台剧:《半边月》《风雨丽人行》《小辞店》 电视剧:《平湖秋月》 周源源CD二十一世纪黄梅戏经典 杨俊作品: 电影:《血泪恩仇录》《孟姜女》《貂婵》 赵媛媛作品: 舞台剧:《孔雀东南飞》《桃花女》《柳暗花明》《卖油郎与花魁女》 电影:《山乡情悠悠》 吴亚玲作品: 舞台剧:《梁祝》《红丝错》《墙头马上》《游春、葬花》 电视剧:《春》 黄梅仙子专辑 李文作品: 舞台剧:《啼笑姻缘》《戏牡丹、打猪草》《扫花堂、戏牡丹》 《长恨歌》 吴亚玲作品: 舞台剧:《梁祝》《红丝错》《墙头马上》《游春、葬花》 电视剧:《春》 黄梅仙子专辑 省黄经典: 1、天仙配(严凤英)2VCD 2、女驸马(韩再芬)4VCD 3、三请樊梨花(孙娟、汪小铎、蒋建国)2VCD 4、游龙戏凤(周珊、何云)2VCD 5、双玉蝉(李文、梅院军)3VCD 6、姐妹易嫁(周珊、徐君、茆建琳)2VCD 7、孟姜女(李文、刘华)2VCD 8、孝子冤(余顺、梅院军)2VCD 9、打金枝(吴亚玲、蒋建国、黄新德)2VCD 10、清风亭(黄新德、胡玉洁)2VCD 11、秦香莲(吴亚玲、刘华、董成)3VCD 12、哑女告状(吴亚玲、蒋建国、何云)3VCD 13、罗帕记(黄新德、吴亚玲)3VCD 14、胭脂(余顺、刘华)3VCD 15、乔太守巧点鸳鸯谱(黄新德、何云、梅院军)3VCD 16、红楼梦(何云、魏蓓蓓)3VCD 17、李文专辑--仙女的传说1VCD 18、兰桥汲水、玩会跳船、打豆腐、挡轿2VCD (孙娟、汪小铎、王娟、张小威、程小君;王淮、吴凤霞、何云、琚翔、陈丹、王成) 19、做文章、补背褡、春香闹香2VCD (潘雪萍、周珊、何文顺、凌夏、袁伟、琚翔、潘雪萍) 20、黄梅戏精华选段卡拉OK 2VCD 省黄最近四大剧目: 《霸王别姬》 《雷雨》 《逆火》 《知心村官》 其它名家: 《喜荣归、挑女婿》(台湾公共电视台录制)这个感觉不错,比央视放的那个好! 《皇帝告状》(汪静、潘文革) 《贞娘怨》(张小萍、潘文革) 《玉堂春》 《朱门玉碎》(丁同) 《公主与皇帝》(满玲玲、马自俊) 《青铜之恋》 《半把剪刀》(汪静) 《蔡鸣凤辞店》(满玲玲、马自俊) 《双下山》(余顺、王娟) 《母老虎上轿》(李龙斌、陈小芳) 《七仙女与董咏》(汪静) 《啼笑姻缘》 《杨门女将》(胡静) 《鸳鸯配)(徐君) 《女驸马》(周莉)这个也不错,周莉演得别有一番滋味! 《二月》 《御河桥》(李萍) 《巧妹与憨哥》(徐君、刘华) 《渔网会母》(周珊、钱涛) 《金玉奴》(何云) 《游园惊梦、灵姑戏虎》(何云、梅院军) 《黄梅戏名家荟萃》(中国第一届艺术节晚会片断) CD 《中国戏曲名家唱段珍藏版》 《女驸马》(吴亚玲、周源源) 《周源源二十一世纪黄梅经典》 《天仙配》(严凤英)
⑵ 眉户梁秋燕哪年出品
只知道是五十年代,具体年份无从考究,下面附相关资料:
眉户
眉户,即眉鄂,或称“迷糊/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
眉户原名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更名为“眉户”。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眉户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为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口白。舞台演出形式的剧目则既有如同《反大同》、《火焰驹》等的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连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比较自由。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和海笛相辅。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扩,眉户的唱腔较为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练到50多个曲牌。眉户传统剧目收集整理已达二、三百种,不包含各地同曲异唱。广泛流传的有《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新编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现代戏《梁秋燕》是其中的代表剧目,享有极好的声誉,以至于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美.
眉户传统剧目有100多种,《张连卖布》、《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是其传统剧目。建国后演出的新剧目有《兄妹开荒》、《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陕西省戏曲剧院编演的《梁秋燕》唱红全国,在关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其主演李瑞芳享誉全国。
李瑞芳
李瑞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眉户、碗碗腔、秦腔等剧种均擅长。生于1935年,祖籍甘肃天水。1952年春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原华剧团团长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李瑞芳嗓音浑厚圆润,扮相俊秀端庄,唱腔优美动听。代表剧目有《梁秋燕》、《借水赠钗》、《十二把镰刀》、《向阳川》、《蟠桃园》、《苦菜花》、《红色娘子军》、《红灯记》、《蝶恋花》、《杏花村》、《刘志丹》、《爱与恨》、《金碗钗》、《白玉钿》、《女巡按》、《杨贵妃》、《恩仇记》、《真的、真的》等。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从《梁秋燕》、《杨贵妃》到《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不懈的追求探索,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⑶ 杏花村的相关介绍
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环境研究
摘要:根据历代酒文化书籍的记载研究,古代汾酒酿造需要杏仁,唐代由于酿酒需要,汾州酒坊广栽杏树,所以杏花村名约定俗成。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千百年来从未更易。杏花村地区的古代环境与今日大不相同.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栅镇北,其地理区位是符合酿酒卫生的。酿酒需要清洁的水源,古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
山西汾阳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时,地方文献缺少明确记载,近代也研究不够。笔者数月来留心杏花村一名的起源和变迁,发现山西汾阳杏花村之名得来已久,并且从未更易。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
一、汾阳杏花村名源于唐宋时期与汾酒工艺有关。
1922年,作家萧湘在汾阳杏花村采风时,就已收集到当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时候,杏花村这个地方万树杏花,叫杏花坞。”笔者认为唐宋时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约定俗成,与汾酒工艺有关。杏花村之所以“万树杏花”体现的是实用价值不是观赏价值。
1、古汾酒工艺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区广栽杏树
江地先生在《汾酒历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叶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发展为羊羔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则记载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酿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说明唐代酿酒很重视杏仁,书中特别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酿酒著作中就进一步明确: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就意味着唐末宋初,汾州生产的几种著名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离不开杏仁。酒坊附近自然会广载杏树,所以人们将酒坊村,渐渐呼为杏花村。杏花村一词在唐末宋初成为酒村的代名词可能就源于此。笔者认为北齐时汾州生产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种保健酒,所以“帝日饮二杯”,这种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变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国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并汾故道汾州郭栅镇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坞酒坊,由于杏花村酒坊地势较高,过往客商一眼尽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饮为快。唐末诗人中有四位诗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词,这几位诗人都与山西有关,有两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阳人,即薛能和温庭均(其祖父封为汾州西河郡公),虽然,有学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渐演变为一种诗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词的酒文化意向当源于此。从诗歌的年代来看,唐诗《清明》“杏花村”则是这种意向的滥觞。
到了元代,政府便将羊羔酒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并在出口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商标上尚有一副题联:“金蹬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这是中国洒第一次贴标出口。也印证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2、山西杏花村杏花开放恰在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的背景究竟是什么,今天的的人们颇为好奇,早先流行安徽说,又流行泛指说,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杏花村指“杏花开放的村庄”,笔者还是坚持山西说。
从清明与杏花开的组合上来看,不可能在南方。至今汾州杏花始花时间仍是清明节那几天,而江南杏花开放时间早在二月,所谓二月杏花八月桂,于清明相去甚远。请看史志杏花统计资料:
《汾阳县志》和《北京物候志》现代北方杏花始花时间统计表
多年平均日期(阳历) 最早日期 最迟日期 距平天数
汾阳杏花始花时间 4/6 4/3 4/10 7
北京杏花始花时间 4/4 3/25 4/13 18
《汾阳外贸志》则记述“我县西部土石山区,多年来生长着家杏和野杏,解放前均有出口,解放后杏仁成为我县主要出口商品”。以上资料证明“清明,杏花,村酒”的组合当来自北方,所以笔者认为,“杏花,春雨,江南”是另一回事,与酒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清末山西举人在《申明亭记》里记载了酒工口述史,唐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酒竹叶青产地。
直到明代羊羔酒都是汾州特产,明代扬州人编的《事物甘珠》一书中说,羊羔酒产自汾州等县色白莹。随着汾酒工艺的演变,据说明末清初傅山对竹叶青的工艺作了改革,可能从那时起,羊羔酒就失传了,杏仁不再是酒料了,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杏树也就变得多余,于是渐渐的杏花村没有了杏树。
所以杜牧清明杏花村一诗也该指的是并汾唐汾州干和酒产地杏花坞。具体详述清参阅鄙作《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与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2005,3中国方域)
二、明清时期的古杏花村名的沿革
1、明清时期杏花村地区里甲名的演化
《旧唐书》载唐代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区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栅镇,郭栅镇地处要冲当设乡长,位于今杏花村的东南方向二里处,古杏花村当属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到明代出现了尽善一名。
明代实行里甲制管理地方事务,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杏花村地区被划为尽善北里和尽善南里,尽善北里辖11村,尽善南里辖3村。明清时期杏花村属于尽善北里,里长可能就住在杏花村。
这就是说,明初尽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号,当时因为人口稀少,自然村没有行政村的概念,单户可成独村,三户可称小村,村落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明清县志多只记里甲名。由于明初里名“尽善”的设置,渐渐的才有了个尽善村,万历《汾州府志》汾阳堡寨中已有尽善南,尽善北,尽善镇。可见大约在万历年间有了尽善村的概念,并且取代了郭栅镇的地位。
尽善里名的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间,因“旌善亭”转化而来。明史记载,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事实上汾阳除杏花村镇外别的地方没有关于申明亭的记载,旌善亭南名为尽善南里,旌善亭北为尽善北里,渐渐的演化出个尽善村。无独有偶,著名的灵石县王家大院静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来。明清时期里与村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尽管如此,我们从别的资料中还是能证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旧在使用。最好的史证是《山西实业志》光绪初年的义顺魁酒坊和光绪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标明产地是:杏花村。其他诗文证书就多了,其一,现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笔,“得造花香”,古人写字与今方向不同,所以应该念作“香花造得”,香花当指杏花。其二,清代《汾阳县志》录清人曹树谷的《汾酒曲》诗:甘露堂荒酿法疏,空劳春鸟劝提壶。酒人好伴行春马,曾到杏花深处无?“杏花深处”当指杏花村。其三《申明亭酒泉记》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为最。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皆为此也”。也强调杏花村。其四,古代民谣唱的“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和“尽善尽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2、汾阳杏花村有别于明清南方园林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其实山西杏花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明清时期南方私家园林兴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辅以古代文人诗词的情调,如诗如画。于是江南几处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点美学效果而已。其实,清代《江南通志》也说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诗得名”。换句话说,就是借用唐诗起了个村名,造几处园林美景,满足几位秀才的“村花村酒两共幽”的自慰。从美学角度看,杏树很少作园林主景特别是南方,偶尔点缀那么一两棵到是常有的。
汾阳古村杏花坞不是一处园林,只是一处酒坊。那里杏林千亩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酿酒。那里没有鲜花,因为杏花的花期很短,佝偻的杏树也不值得一看,那里只有酒工的辛劳和酒糟的余香。张艺谋导演拍过一部电影叫《红高粱》,那种赤身露体,辛汗淋漓的场景,大概才是农业文明时期杏花村的本面。
山西杏花村不是一处园林,酒工自然也无暇去欣赏诗。考订名分,附会风流,与民生无关,自然也就不关杏花村酒工的事。所以山西杏花村史料较少,民间故事较多。
三、民国时期汾阳杏花村名的历史记载
1、关于村名的记载
见于报纸的记载是1922年作家萧湘在大公报发表游记《诗人歌咏的杏花村》一文,文中写道:“原来杏花村是山西汾阳的一个村镇,距县城约三十余里”。作家也感慨地说:“我本想借着杏花村的酒意来消我这积久难消的块垒,谁知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于人口的杏花村,除了此地乡老们传说的一段神话外,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和历史文化上公认参考的记载”。这则文献说明民国时期杏花村在民间就指汾阳杏花村
见于史册的记载,民国《山西造年鉴》记载“汾阳杏花村义泉泳酿造厂汾酒,1915年巴拿马获金奖”。 民国八年的《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第六十八章汾阳县物产介绍:“汾酒名扬天下,杏花村所酿尤佳”。而郭守谦先生从日本收集到的有关汾阳的民国典籍简介也是:“汾阳酿酒首推杏花村义泉涌,该厂通销全国,原料即从本县杏花村取得,名闻世界”。民国年间乡绅刘天成所写的《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这数则文献说明民国年间杏花村在官方称呼也是指山西汾阳杏花村。
可是在民国地图上,乃至于解放以后比较早期出版的《山西地图》上,在汾阳杏花村一带标名“尽善村”,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解释说,这是李闯王“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后,杏花村更名“尽善村”的。其实以上看法是没有搞清杏花村与尽善村关系引起的误解。杏花村与尽善村本非一村,由于二者距离很近,又由于尽善是乡府所在,所以民国时期的地图有的标出尽善村。
那么,民国时期尽善村与杏花村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明两者本非一村。
表2、民国25年《山西实业志》所列汾阳酒厂:
厂名 厂址 设立时间 组织 职工
义顺魁 杏花村 清朝光绪初年 合资 14
德厚成 尽善村 清朝光绪三年 合资 15
义泉涌 尽善村 民国二十三年 合资 14
三盛魁 杏花村 民国三十四年
从上面这则史料来看,尽善是尽善,杏花是杏花。民国时期实行区乡制度,杏花村一带设尽善乡,驻尽善村,管理着十多个自然村,其中之一就有杏花村。由于人口增长,尽善北的小村杏花村渐渐的与尽善连为一村,老百姓则将二者混称,形成一村两名的状况。
闯王立书:“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史料显示闯王进北京确曾途径杏花村,而且也一定会喝酒,不过所谓“尽善尽美杏花村”是闯王将两村村名联在一起而已,尽善不是闯王的发明,杏花村也没有为此更名。
2、民国古杏花村位置调查
《汾州沧桑》第二卷《杏花村西堡》一文对古杏花村的位置作了介绍:“地域内原有三个村其一名茂林庄,俗称毛儿庄,大致范围即今村北部。其二名杏花村,当地人讹称绣花村。《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其三名西南头”。《杏花村东堡》:“《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在西北,前多酒坊,杏花村井水甜”。
民国杏花村遗址在今杏花镇北部,河东和河西各有神井一眼,东部还留有义泉涌旧址,大门门楣上有清末砖雕“杏花村”三字,墙上有巴拿马赛会后的古碑。
四、古杏花村区位和规模的研究
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唐代的郭栅镇何明清的尽善里,地处交通要道,人口聚居较多,所以为了保证杏花村水源不受居民的污染,日久天长自然地就形成了人口向南聚居,杏花村酒坊北移的格局。自古杏花村是酿酒基地,这是杏花村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
唐代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古杏花村的人口规模是很小的,唐诗“极目无人迹”正是历史环境的写照。酒坊是一个污染较重的地方,虽然里巷间时不时的漂来酒香,但是长期闻着酒味,也不是个事。酒坊的污染,一是对大气的污染,二是酒糟的堆放,三是酒坊要排污水,今天汾酒厂的污水还是难以清除,更何况生产条件落后的古代。可以想象那时的财主和东家不会住在杏花村,酒宴也不会在酒坊排开,所以,我认为那时在杏花村周围几乎是没有人居的,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才逐渐的在郭栅镇和杏花村之间形成了新居民点尽善村。这就是为什么,明末傅山先生题字杏花村,而写下了“饮酒尽善村,寄意在申明”的诗句。只有那些被称为酒腿子的穷苦酒工才会长期住在杏花村,这是古杏花村小的原因之一。另外,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水平有限,政府重农轻商,交通运输方式又较为落后,酒坊再多,其生产规模是极其有限的。直到民国年间,资本主义发展了,汾酒销往全国,那酒坊也不过大院大。这也是杏花村长期以来,村落娇小的另一个原因。
今天,单汾阳杏花村人口已增长到数万,兼并了周围的几个村庄,可是解放初全汾阳人口才12万。杏花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难怪我们难寻古邑了。
杏花村是酿酒的地方,古代这里只有酒坊和酒香,决不会有什么花香和花园,除了诗人们的酒后偶吟,就是酒工的汗水和贫困,据记载民国年间汾酒工人的月工资只有4元。所以作家萧湘才会感叹“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与人口的杏花村,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作家没有找到罢了,古井亭当时已经存在。
五、结论
山西杏花村起源于唐朝,由于当时的汾州保健酒汾清、羊羔和杏仁露等需要杏仁,所以酒坊附近广载杏树,久而久之村名约定俗成。后来随着汾酒工艺的改变,杏仁不再是酿酒原料,杏花村的杏树失去保护逐渐消失,村名也渐渐讹传为绣花村,并且被明清里名取代,杏花村名一直存在。解放后成立杏花村镇,杏花村由村名变为镇名。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西师大王国梁教授的悉心指导,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张志柳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萧湘,诗人歌咏的杏花村,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2、江地,汾酒历史初探,文景明柳静安编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3、张立新,杏花村西堡,王恺仁刘瑞祥编汾州沧桑[M]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4、李浴民,马夏民点较,汾州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汾阳县志办,汾阳县志[M],物候卷外贸卷,海潮出版社 1998
6、侯廷亮,试论开发静升古镇的可行性,文物世界[J],2007,1
7、郭双威,汾酒的文化[M],山西出版社 2004
Origin of village-name abaut Shanxi Xinghua Village
LV Shi-hong
(Th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hanxi Teachers’Universty,Linfen,041004 China)
Abstract:Tim
⑷ 求戏曲下载地址或资源地址
www.stuccess.com/welcome.asp?popid=117605015
其中黄梅戏的有:::
半把剪刀(电视剧:汪静)
春香闹学
打豆腐
打猪草
二月
桂小姐选郎(电视剧:韩再芬)
红楼梦(舞台剧:马兰、吴亚玲)
红丝错
皇帝告状
黄梅戏_孟姜女
黄梅戏《戏牡丹》--- 马兰
黄山情(电视剧:黄婉秋、黄新德)
家春秋
拉郎配(电视剧:李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剧:马兰、黄新德)
龙凤奇缘(电视剧:韩再芬、汪静)
龙女(电影:马兰、黄新德)
孟丽君(电视剧:韩再芬)
孟丽君(孙娟)
母老虎上轿
女驸马(电视剧:韩再芬 )
女驸马(电视剧:韩再芬)
女驸马(电影:严凤英)
女驸马(舞台剧:韩再芬)
女驸马(舞台剧:马兰 )
女驸马(舞台音配像:马兰配严凤英)
劈棺惊梦(电视剧:马兰、黄新德)
七仙女与董永(电视剧:汪静)
秦香莲(黄梅戏)
桃花女
桃花扇(电视剧:韩再芬)
啼笑姻缘
天仙配(韩再芬)
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
挑女婿
王熙凤与尤三姐
无事生非(舞台剧:马兰)
西厢记
戏牡丹,点大麦,补背褡
小辞店(电视剧:韩再芬、韩军)
严凤英(电视剧:马兰)
遥指杏花村(电视剧:马兰)
贞娘怨
郑小娇(电视剧:韩再芬)
⑸ 东方艺术——中国戏曲 中印电影
八大剧种让你重温戏曲之美
核心提示
今明两晚,“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演唱会”将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随后将于11月3日和5日先后在佛山和深圳演出。
市民有多久没有走进戏剧剧场了?传统戏曲勾魂之美在何处?如何让古老艺术的精华重新触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
在开演之前,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参加广州演出的京、昆、粤、越、川、梆、豫、黄八大剧种代表大家。名家眼中,戏曲之美无处不在:京剧《四郎探母》里“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的唱词和那惨烈紧张的长串拍板是美;川剧里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白脸、花脸、红脸看得人目眩神迷的绝技“变脸”是美;越剧《五女拜寿》里清一色全是“小白长红越女腮”的少女是美;黄梅戏《对花》里“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的俏皮深情还是美……
专家们感叹,相比歌剧《卡门》里玉石俱焚的强烈激情,中国人归根到底还是最喜欢昆曲《牡丹亭》里“水袖这么一勾,眼波那么一柔,20分钟只是眉来眼去”的爱情。多少年风云巨变,古老的戏剧在江湖草台漂漂泊泊之间,伴丝竹管弦说说唱唱之际,随名角票友哼哼哈哈之余,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刹那间“人生百味已尝九之”。然而,到了今天,老戏的状况却如“昆曲义工”白先勇所言,宛如一个放在角落里落满了灰尘的瓷器,没有人知道它的美。
如何细细擦拭戏剧,使之重放光彩?无论是豪言壮语、声称“川剧生存不是问题”的四川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还是认为“戏曲的曙光在前面”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或者是低调坦言“戏曲已经边缘化”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所有名家共同的心声是,夹缝之中的戏曲之美,虽暂时陷入低潮但注定无比蓬勃,因为它扎根于民间,扎根于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俗生活中的笑与泪。只有极低处的东西才能做到极大的包容。正如黄梅戏代表人物马兰所言,“它们是从孕育中国13亿人口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声音”。名家们由衷地赞叹,此次演唱会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发现戏曲之美的机会。
1
传统戏曲美在哪里?
尚长荣:唱词以诗为主,唱功韵律动人
京剧美在既有阳刚,又有阴柔。它的表现魅力多元化,具有深厚的美学内涵。既能演帝王将相,又能演西厢红楼;既有金戈铁马,又有才子佳人。京剧唱词以诗为核心,唱功以韵律动人,念白十分讲究音韵。
朱世慧、王立军:京剧能成国粹,因它美在写意
京剧能够成为“国粹”,是因为它美在“写意”。京剧可以用简单的、艺术化的形式再现复杂的世界,用舞蹈、身段来表现不同的场景。舞台布景极尽简单,只有必不可少的一桌二椅。演员通过表演,再加上马鞭、船桨等简单道具,就可以表现门、表现船、表现马,甚至表现千军万马,表现时空转换。如台上演员拿一根马鞭,可以表示他在骑马;拿着一根木桨,可以代表划船;4个龙套台上转一圈可以说“走了十万八千里”,也可以表示“带领了800万人马”。而京剧演员的“行头”却繁之又繁,从化妆到服饰,浑身上下从点翠的头面到绣花的袍服无一处不是艺术品,以简衬繁,十分妥帖。这种写意的表现方式,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张火丁:不同颜色脸谱,京剧美的体现
脸谱是京剧美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除颜色之外,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例如象征凶毒的粉脸,有满脸都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面积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标志着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面积越大就越狠毒。总之,颜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画法则表示性格的程度。
张静娴:唱腔一唱三叹,昆曲独具神韵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最能体现东方艺术之美的杰出代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之美,首先美在剧本。昆曲剧本文学性强,格律严谨,里面运用了大量古典诗词,意境优美深邃,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其次美在唱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昆曲唱腔往往是一唱三叹,委婉缠绵,有一种特别的神韵。昆曲的舞台集歌、舞、诗、画于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唱腔上字少腔多,繁复精到,有着丰富的表演身段;舞台画面感强,全方位体现传统艺术的古典美,演员像画中人一样。
许荷英:河北梆子高亢,特别善演悲剧
河北梆子高亢悲壮,委婉动听,其中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有潺潺流水之声。河北梆子的独特之美在于它的音腔高亢悲壮。常言道: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河北梆子善演悲剧,它的悲腔,音区高,能把戏中人物的悲愤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观众也听得酣畅痛快。
陈智林:川剧诙谐幽默,融入百姓生活
川剧是中国戏曲中十分罕见的以昆、高、胡、弹、灯5种声腔为一体的剧种,可谓是中国戏曲声腔之集大成者。在200多年的发展衍变之中,它与四川方言土语、各地入川移民的乡土风俗、民间歌舞、说唱曲艺、民间小调融合,最终形成了四川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凝聚了四川人诙谐、幽默的性格,戏剧剧本文学功底很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犹如川菜,色彩浓郁、手法丰富。例如托举、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绝技,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扎实经验,既神秘又亲切。
2
能否适应现代生活?
尚长荣:有人说京剧节奏慢,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时间观念来表现古人的休闲与高雅,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应该说,戏剧艺术的“慢”,在网络时代的“快”节奏里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茅威涛:现代人也不是一成不变、一概而论的,也不一味都是追求快节奏,现代的文化精神是多元化,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总会有人喜欢戏剧这样有韵味、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我想喜欢越剧的人,可能要他去喜欢摇滚乐会比较困难。剧场艺术发源于希腊,具有一定的宗教气质,现代人在解决温饱之后,一定会在精神上寻求一种寄托的媒介。“慢悠悠”的古代戏剧,正好可以引发部分人的心灵共鸣。
红线女、陈小汉:现在年轻一代嫌传统戏曲节奏太慢,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就比如粤剧,并不是所有节目所有唱段的节奏都是缓慢的,我们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冲突的需要,来决定何时快何时慢。在表现人物内心激烈斗争的时候,节奏相对加快,甚至紧张到扣人心弦。因此说,戏曲的内容决定了程式。粤剧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地与时俱进,并不是一味地把节奏、速度加快就是创新。谈革新不能离开“传统”这个“源”,不能离源断流,否则,我们传统戏曲就会丧失立身之本。
3
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于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传统戏曲改革不一定要取悦观众,作为京剧艺术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把艺术水平提高,把艺术作品打磨成精品。随着年轻观众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到时他们会真正意识到传统戏曲之美的。传统戏曲是个细水长流的行业,不像流行文化一样追求轰动效应,追求大红大紫,流行文化终究会昙花一现,而京剧却是历久弥新的。
王立军:前不久天津市组织了两批“京剧艺术走进大学”的活动,学生观众反响非常强烈,甚至到了“追星”的地步。可见,只要我们的传统戏曲主动走近观众,走近年轻人,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坐下来欣赏、回味的。
张静娴:不同戏曲有着不同的观众群,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昆曲普及工作,目标主要是针对文化界人士和高校学生,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努力成果。我们上海昆剧团每年定期到高校开讲座,举办“昆剧走近青年”、开展免费开班教唱、低票价优惠等活动,向年轻人介绍昆曲的表演、行当、选段等,邀请他们上台参与,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到昆曲的独特魅力。
马兰:我倒并不刻意去迎合年轻观众,我觉得好的东西一定就是好的,寻求刺激的观众不要到剧场去。到剧场就是为了给人一种美的陶冶。我相信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对传统的东西一定会有一个记忆储存,一定有一个密码,在某个时候一定会触碰到,他不需要天天来看戏,只需要一年中有那么几天来剧场看看,他内心一定会被唤醒。
李胜素:我认为年轻人应该主动走进剧场,如果在家看电视播出戏曲的话,根本感受不到现场的那种唯美气氛。这几年,我们经常送戏进大学,有些学生看了之后才感叹:原来京剧是这么美的。当然,我们也要对传统戏曲进行包装。这就要求我们的舞台设计、灯光舞美、服装布景等视觉效果要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如我们新排演的《梅兰芳》,就在形式方面吸收了话剧的长处。所谓“越守越没有”,传统戏曲在保留原汁原味内容的基础上应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有针对性地进行革新。
名家简介
尚长荣(京剧)
京剧大师尚小云第三子,中国戏剧梅花奖首位获得者。5岁登台演出,师从侯喜瑞、陈富瑞、苏连汉诸位名净。嗓音宏亮宽厚,融“架子”“铜锤”于一体,追求“性格化”表演。所塑造人物或大气磅礴,或质朴雄浑,表演唱念并举,张弛有度,激情四溢,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代表剧目:《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
于魁智(京剧)
先后上演杨(宝森)派名剧《杨家将》、《伍子胥》和李少春名剧《响马传》、《野猪林》等,以清新的演唱韵味和舞台风貌赢得老中青观众的喜爱,先后荣获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
朱世慧(京剧)
被专家称为“当今中国京剧第一名丑”。主演《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等剧目,时称一绝。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
张火丁(京剧)
中国京剧院著名程派青衣,唱、做、念、舞俱佳,表演突出了程派艺术的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的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唱腔方面被称为“程腔张韵”。代表剧目《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创新首演程派剧目《秋江》、《绝路问苍天》、《白蛇传》、《江姐》等。曾获戏剧梅花奖。
王立军(京剧)
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工武生兼习老生。1992年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历慧良亲授“截江夺斗”、“艳阳楼”等剧目,扮相俊美,功底扎实,戏路大方,唱做俱佳,代表剧目有《挑滑车》、《英雄义》等。曾获梅花奖和“首届京剧之星”称号。
张静娴(昆曲)
主攻闺门旦、正旦,戏路宽广,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声情并茂,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如大型昆剧《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司马相如》中的卓文君等。曾两度获梅花奖。
许荷英(河北梆子)
从艺20多年来,借鉴姊妹艺术的演唱优势,形成了一种既有剧种特色,又富时代美感的新型演唱风格,为当今河北梆子领军人物,代表剧目有《杜十娘》、《窦娥冤》等,曾获梅花奖。
红线女(粤剧)
从艺60多年来,创立了红派艺术,曾主演数十部脍炙人口的粤剧和一百多部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艺术形象,所创造的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代表着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曾获联合国亚洲表演艺术协会授予的“杰出艺人奖”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授予的“表演艺术奖”等。
陈小汉(粤剧)
表演艺术儒雅温文,潇洒大方,做功细腻,身段优美,尤其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见长;善于以传统程式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其唱腔发展了粤剧生行的声腔艺术,形成了个人风格——以情带腔、以腔传情、腔随情转、因情造腔、灵活变化、韵味浓郁、细腻传神,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流派唱腔“B腔”。
李胜素(京剧)
工青衣,扮相雍容华贵,妩媚动人,噪音清亮甜美,表演规范自然,文武兼备,是当今梅派艺术最具光彩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曾获梅花奖。
茅威涛(越剧)
师承越剧尹派,工小生,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4次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两次获梅花奖,是中国当代越剧创新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在舞台上准确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赋予越剧“女小生”以崭新的人文精神和行当魅力。
虎美玲(豫剧)
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而为“常派”优秀传人。善演闺门旦、花旦、青衣、刀马旦,形成了委婉曼艳、清越高远的演唱特色和扮相俊美、含蓄质朴、追求京昆风范的表演风格。代表剧目有《抬花桥》、《花木兰》、《大祭桩》等。新版《白蛇传》曾获梅花奖。
陈智林(川剧)
二度获梅花奖。曾先后主演《巴山秀才》、《托国入吴》等几十出大小剧目。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工文、武小生、正生,扮相俊美。
马兰(黄梅戏)
主演过《风流杏花村》、《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红楼梦》、《戏牡丹》等剧;还拍摄了电影黄梅戏艺术片《龙女》和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劈棺惊梦》、《西厢记》、《西游记》等。扮相俊俏,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动听,曾获文华奖和梅花奖。
广州演出曲目
于魁智《上天台》、《三家店》选段
李胜素《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
于魁智、李胜素合唱《四郎探母》选段“坐宫”
王立军《野猪林》选段“大雪飘”
张火丁《春闺梦》
尚长荣《铡美案》、《曹操与杨修》(清唱)
朱世慧《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京剧)
张静娴《牡丹亭》选段“寻梦”、“如杭”(昆曲)
许荷英《王宝钏》选段“大登殿”、《杜十娘》选段(河北梆子)“用手儿打开了百宝箱”
茅威涛《陆游与唐琬》选段“浪迹天涯三长载”(越剧)
虎美玲《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豫剧)
马兰《红楼梦》选段“如此红尘”(黄梅戏)
陈智林《巴山秀才》、《斩黄袍》(川剧)
红线女《昭君出塞》(粤剧)(清唱)
陈小汉《范蠡觅西施》(粤剧)
重温经典 回归传统
陈志
中国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高绝千古的丰神美韵,千百年来令人沉醉。《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等无数经久不衰的精品剧目,其摹写胸中之理想,时代之情状,真挚之理,秀杰之气,在“戏场小天地”中,展现“天地大戏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一个个千古不朽的风流人物,让中华民族的风骨长存。
今天揭幕的“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将为您带来一台中国传统戏曲盛宴。国内8大剧种、14位名家在广东同台演出,其阵容之盛,剧目之精,可谓全国多年难得一见的戏曲“高峰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鼎力邀请,玉成了这次盛会,体现了广东传承民族文化精粹的深远用心。
不可否认,今天的传统戏曲艺术正面临挑战,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正在急剧消失。曾有一位年轻演员非常“不敬”地说:“如果梅兰芳大师活到今天的话也不可能像当年那么红。”的确,与戏曲几乎是人们“唯一”娱乐活动的年代相比,如今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要丰富得多。如何让戏曲和观众走得更近,像流行音乐一样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这方面创造了成功的先例,他改编的昆曲《牡丹亭》,在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连演50场,场场爆满,在北大、清华的青年学生中掀起阵阵旋风。《牡丹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们:那些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戏曲艺术,本身并不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当呀呀学语的孩童惊诧于戏曲频道上艳丽的舞台造型,当年轻的学子们眩目于水袖的曼妙流泻,当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突然小憩于一个悠长的唱腔中,我们会赫然发现,传统文化的根,早已深埋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为我国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也为广东观众提供了一次发现戏曲之美的机会。它撒下的种子,在一个民族正在复兴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热望的阳光下,将使我们重新寻找5000年文化宝库中遗失的珍宝。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郭珊 见习记者 何东运(除署名外)
图:
越剧名家茅威涛
京剧名家于魁智
京剧名家李胜素
粤剧名家陈小汉
⑹ "杏花村"在哪
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池州市城西,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是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池州杏花村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也由此名扬千古。古时的杏花村,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是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
杏花村1987年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区。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西郊一公里处,交通便利,是在杏花村古井遗址基础上建成的新的旅游景点。园区占地面积约13520平方米,主景区由黄公井院、酿酒坊、杏花亭、村志馆、焕园等组成。园区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古戏台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淡淡的酒香不时迎面扑来,是现代游人凭吊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来,汾阳县政府为扩大杏花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使名特酒(汾酒、竹叶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于四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独立的汾酒博物馆,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书画作品3000余幅,并兴建了“酒都碑廊”。现在,酒乡杏花村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正期盼客人的光临。
麻城市岐亭镇杏花村
据专家学者考证,即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
这是一座文化名村,风景幽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随着历代文人的吟咏,早已闻名遐迩。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从此,他三次来杏花村饮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
杏花村处在106国道和京广—京九汉麻联络线旁,民风淳朴,好客多礼,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代建筑的风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枚特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县,梁置歧亭县(为十八蛮县之一),“古赤这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还载《唐书地理志》云:“麻城属黄州齐安州。”又《读史方舆纪要》云:“歧亭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歧亭县,变是蛮县之一,今为歧亭镇。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古镇歧亭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亦亭县,梁畦歧亭县作(为十分蛮县之一),“古亦亭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阳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坡、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有杏林、杏泉,陈季常隐居处。”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为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有证。请看《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此过杏花会。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醇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里,并于杏花村驿避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这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电影名:杏花村
导 演:王志杰
编 剧:母致 南怀容 杨淑琴
主 演:李瑞芳 吴德 解冰 焦瑞霞 贺林
上 映:1983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戏曲片
杏花村 (1983)故事梗概
眉碗腔
八十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早晨,陕西某地的杏花村生产队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生产队长冯二强为新房的落成举行庆祝仪式。这时,冯二强的哥哥冯大强却在为儿子根田结婚没有住房而发愁。大强认为除了厚着脸皮向二强借房以外别无他法。妻子文英坚决反对。大强又急又气,最后还是不听妻子的劝阻到二强家借房去了。结果,房没借成,反遭弟媳玉琴一顿尖酸刻薄的辱骂,气得原来住在二强家的老母冯大娘也含着泪水随大强走了。当时的杏花村,因为生产队长冯二强拒不实行生产责任制,整个生产队还是在吃大锅饭,而且越吃越穷。得到只是少数"灵虫虫"。为此,原县委书记、曾在杏花村蹲过点的韩云亭特来找二强商议解决的方法。韩云亭是二强的大舅,知道家中因借房而引起了风波,批评了二强。最后,二强不得不同意将新房中的一小间借给了根田、杏花办喜事。婚后第二天,玉琴借故当众大闹了一场,辱骂了杏花。杏花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桃岭村。由此,根田、文英都责怪大强,说不该去低三下四地借房。大强抱怨自己没本事,拖累了孩子和家人。杏花经过思考,返回杏花村。正好韩云亭来宣布杏花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决定。大家满怀希望,干劲倍增,但二强等人却不肯善罢甘休。正当大强和乡亲们喜庆丰收,吃开园瓜的时候,牛铃奉二强指令宣布"全部农作物收归集体拉平分配",又引起一场"瓜田风波"。二强在风波中丢了队长的职务。群众推举文英当队长,文英挑起了这副担子。韩云亭又以自身的经历,做二强的思想工作,使二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文英不计前嫌,诚恳帮助二强,使二强一家人认识了错误,决心痛改前非。冯大娘一家人团聚了,杏花村的面貌改变了,人们高声欢唱党的富民政策,大家沿着党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
⑺ 《杏花村(1983)》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杏花村》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gOH2gv9zmAQ6AqaiMsxK2w
《杏花村》
导演: 王志杰
编剧: 毋致、南怀容、杨淑琴
主演: 李瑞芳、吴德、解冰、焦瑞霞、贺林
类型: 戏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眉碗腔
上映日期: 1983-08
片长: 101分钟
八十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早晨,陕西某地的杏花村生产队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生产队长冯二强为新房的落成举行庆祝仪式。这时,冯二强的哥哥冯大强却在为儿子根田结婚没有住房而发愁。大强认为除了厚着脸皮向二强借房以外别无他法。妻子文英坚决反对。大强又急又气,最后还是不听妻子的劝阻到二强家借房去了。结果,房没借成,反遭弟媳玉琴一顿尖酸刻薄的辱骂,气得原来住在二强家的老母冯大娘也含着泪水随大强走了。当时的杏花村,因为生产队长冯二强拒不实行生产责任制,整个生产队还是在吃大锅饭,而且越吃越穷。得到只是少数。
⑻ 著名黄梅戏演员有哪些
黄梅戏职业班社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班社和演员:
双喜班
班址在桐城,班主是踞光华。演出活动范围很广,主要在桐城、潜山、怀宁、枞阳、岳西、贵池、东流等地,演员阵容强大,早期是吴汉周、胡金发、方立堂等,其后则是严风英、桂月娥、丁翠霞,号称“三大坤角”,以及丁永泉、了紫臣等。班规很严,管理有序。还请了京剧艺人传授技艺,藉以提高自己的演戏水平。这个班子,勇于改革,演出中减少帮腔,加入京胡托腔伴奏取代锣鼓过门。1936年琚光华与丁永泉、潘孝慈、查文艳、郑绍周、檀槐珠等人,带班到上海,在上海九亩地、陆家浜演出。1944年,“双喜班”停止活动,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才恢复演出,1947年,“双喜班”荟聚黄梅戏精英严风英、桂月娥、丁永泉、丁翠霞、柯砚秋、潘犹芝、程积善、潘泽海、潘璄瑮、丁紫臣、王文治、饶广胜等于一堂,演出于大通,引起很大的轰动。这可能是黄梅戏一个最强的职业班社,一次质量最好的演出。
小白伢班
成立较早,约在1911年。班址在岳西,班主是崔小白和刘金秀两个女子。她们原本都是童养媳,黄梅戏的艺人住在她们家隔壁,教戏时她们隔墙偷听学会了黄梅戏,后冲破阻碍拜师学艺,师满试演获得成功,后两人以“二小戏”到处唱“堂会”,很受欢迎。随邀人自己组班,被称为“小白伢班”,不仅演唱“二小戏”、 “三小戏”,更多的是演出“本戏”。因当时女子演戏是件新奇的事儿,尤其是两个女伶领班并同台演唱,轰动四乡八村,数十里外的人也赶来看戏。这是黄梅戏的历史上,第一个女子领班的班社。
张翰班
班址在岳西,班主是张廷翰。这个班子,活动于岳西、潜山、怀宁、太湖、舒城、霍山、六安一带。班子里的成员,是集中潜山、岳西、怀宁的精英,如王宏元,朱昌运、吴汉周、王风阳、方立周、方立堂等.老旦朱昌运被誉称朱奶奶,花脸方立堂被誉称“活文王”、“活姜维”、“活包公”。由于阵容强大,演出质量上乘,故有“岳潜第一班”之称。
黄梅戏荣誉榜
1985年
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 丁同、刘广慧
1986年
马兰 第四届全国戏曲梅花奖(主演莎士比亚戏《无事生非》)
1987年 1988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2)马兰 第六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主演电视连续剧《严凤英》)
(3)马兰 第八届“飞天奖”优秀女主角(主演电视连续剧《严凤英》)
1989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3)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荣获“十佳”演员 周莉
1990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 全国第三届“乌金奖”特等奖
1992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
(3)胡连翠 全国第五届戏曲电视剧优秀导演奖
1993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全国第九届戏曲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 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4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中国首届戏曲展播优秀戏曲片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 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5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全国第十五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孟丽君》 第十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3)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于1995年获华东田汉戏剧奖。
1996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第十六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全国戏曲二等奖
(5)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家》 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优秀作曲奖
1997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全国第十七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第十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一等奖、最佳戏曲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舞美奖
(3)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春》 “97”中国电视戏曲展播一等奖
1998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全国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 第十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1999年
(1)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全国第十九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2)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 第十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
2000年
韩再芬 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黄梅戏《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戏曲类大奖
黄梅戏《红楼梦》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 文化部首届“文华奖”
黄梅戏《风雨丽人行》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
黄梅戏《生死擂》荣获第21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2002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著名演员吴亚玲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华奖:
黄梅戏 《红楼梦》 安徽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 《徽州女人》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三团
梅花奖:
第四届 马 兰 《无事生非》
第九届 黄新德
第十三届 杨 俊
第十七届 韩再芬
第十九届 吴亚玲
⑼ 黄梅戏电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导演:刘琼
摄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江南电影制片厂协助
导演:郭筠
副导演:乔志良
摄影:张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闹学》(黄梅戏)、《拾棉花》(泗州戏)、《借罗衣》(庐剧)
1963 2部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特技摄影:周诗穆
美工:张曦白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柳(槐)荫记》(黄梅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长虹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桑弧
艺术顾问:严凤英、王少舫
导演:顾而已
摄影:吴蔚云
美工:卢景光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庆市文化局,汪存顺、王寿之执笔
导演:邓一民、徐纪宏
摄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红霞万朵》(黄梅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红霞万朵》创作组
导演:陈岗、李鸣
摄影:黄永湖、姚梅生
美工:罗声繁
演出: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
1984 2部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沙丹
导演:沙丹
摄影:李永福
美术:潘姚根、程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龙女》(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
导演:舒适
副导演:冯笑
摄影:陈晨祥
美工:黄洽贵、黄剑锋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86 4部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冠亚、渐知
导演:沙丹
摄影:瞿金楼
美术设计:赵金声
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余治淮
导演:王枫
副导演:曲长科
摄影:冯秉镛
美术: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县黄梅剧团
《香魂》(黄梅戏)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刘云程
艺术顾问:傅超武
导演:张鸿眉、王金声
摄影:王文锡
美工:张林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汪自毅、张亚非、潘忠仁
导演:陈怀皑
副导演:骆航民
摄影:黄心一 美工:屠居华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1991 1部
《血泪恩仇录》(黄梅戏) 湖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文礼
导演:李俊岩
副导演:姬鹏
摄影:李俊岩
美术:隋壮基
演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2000 1部
《山乡情悠悠》 安徽省电影公司
编剧:李光南、邓新生
导演、摄影:黄乔
演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金芝、草青
导演:王好为、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尹其武
⑽ 李瑞芳还在世吗
在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于甘肃天水,眉户戏艺术家、戏曲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旦角。 [1-2]
1953年,李瑞芳在长安大舞台首演眉户剧《梁秋燕》。之后连续出演该剧目一千场从而被观众熟知。1956年,主演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金琬钗》。1958年 ,全国巡演《梁秋燕》,并得到梅兰芳、曹禺、田汉、马少波、郭沫若等艺术家指导;同时获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1960年代,开始主演革命题材剧目,如秦腔《雷锋》;眉户剧《红灯记》等。1970年代,主演碗碗腔《红色娘子军》;眉户剧《杜鹃山》等。1982年,凭借戏曲影片《杏花村》获得了艺术节金奖;同时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同年,被调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3] 。1986年,凭借主演碗碗腔《杨贵妃》获得陕西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4] 。1987年,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首次将地方戏推向国际舞台。1992年,主演芬兰神话移植剧目《真的·真的》 [5] ;同年赴芬兰演出 [6] 。1993年,出席了文化部艺术局邀请的北京公演;同时获得中央领导、文艺界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 [6] 。
2005年,地方政府为表彰她对艺术的突出贡献发行了《李瑞芳五十年艺术生涯》、《李瑞芳纪念邮票》。2011年,获得了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5] 。2017年12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