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
鲁迅刻画的祥林嫂是个弱势群体的代表,一开始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的时候她将问题推到自己身上就是个很好的表现,当时她是觉得因为自己是因为是灾星,很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这个设定,虽然祭祀这一活动不是一定要参加,但祥林嫂已经将这件事当作是自己改变命运的的一个目标,天真的认为能被接受参加祭祀就等于完美的人生了,所以才有后面的拼命赚钱捐门槛。只是在别人眼中,祥林嫂已经是一个远而避之的存在,更不可能让她去参加祭祀,不管她有没有捐过门槛,她已经是灾难的化身了。因此当祥林嫂第二次被拒绝的时候,她只会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更多的自卑,更多的堕落,因此是不会出现愤怒的情绪,违背了鲁迅先生想要体现一个旧时代妇女无奈与心酸的本意。。。啦啦啦~无聊写着玩的,那篇文章还是十年前上学时候读的,细节早已记不清了
② 由夏衍改编剧本的电影是什么
《祝福》。
电影《祝福》,原著为鲁迅小说《祝福》,夏衍改编剧本,桑弧导演,白杨主演,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角色介绍:
祥林嫂,原是卫祥林的媳妇,祥林死后,被婆家以80吊钱的价格买到山坳里再婚。因不愿再嫁逃到乌镇打工,后来还是被婆家发现,强行抓回去与贺老六成亲。后因丧子、丧夫,再次回到鲁镇打工。
贺老六,祥林嫂再嫁后的丈夫,因态度友善,使祥林嫂被感动,自愿与其和解成婚。婚后育有一子阿毛。结婚时欠下债务,为还债受伤,遭受丧子打击致死。
③ 电影《祝福》里有一个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一样被排斥,于是拿着菜刀去砍门槛,你觉的这样合适吗
我认为这个镜头的出现与祥林嫂的性格表现不太合适。
怒砍门槛,应该建立在跟封建迷信彻底决裂的思想基础上。纵观祥林嫂的思想发展史,一直到临终,她都不敢断然否定柳妈的阴司地狱之说。砍掉门槛?那不是要加重自己的罪孽吗?谁知道还会有什么样的酷刑在等着?如果有阴司,砍了门槛必定会得罪神灵,就算没有阴司,砍掉门槛也并不能找回那十二块鹰洋了,为什么要砍呢?
再说,祥林嫂是个不具反抗性格的悲剧人物,她有的只是顺从。捐门槛,就纯粹是为了争取一个做奴隶的资格而向封建迷信思想低头的。一个并不具备反抗性格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砍门槛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来的。
④ 电影<祝福>中,结局中加有祥林嫂怒砍庙门槛"情节,大家认为添加这个情节,妥不妥当说说你的看法。8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妥当”的观点进行描写,先从具体剧情着手,描写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全因后果,之后在进行总结为何觉得妥当的原因,正文: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被搬上了银幕,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一情节是小说里没有的。
为什么改编加入了这一情节呢?答案我想可能是突出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增加反封建的力度。改编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改编不能脱离原作率性而为,好的改编要和原作中人物性格相符,要有助于深化小说主题,而不是削弱小说主题的表达。
先看祥林嫂这个人物,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劳,有着中国妇女传统的优良品质。可是不要忘了,她仍然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同样深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影响。
她所生活的环境——鲁镇及鲁四老爷家决定了她不可能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和引导,她也不可能有勘破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本质的能力,因为她不过是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妇女。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祥林嫂有一种反抗精神,她从婆家逃出来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她刚到鲁镇时,“二十六七岁”的她“脸色青黄”,表明她营养不良;从“直到十多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可以知道她们婆媳关系不好。
这里想引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的一段话来说明女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否有对儿媳的妒忌不得而知,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对于儿子的死,她会把责任推给这个年轻的女人,理由是她是个白虎星,命里克夫。有此一条便足以把祥林嫂打入十八层地狱,且为作为婆婆的这个女人虐待自己的儿媳找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从“春天里没了丈夫”到“冬初”卫老婆子领她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近一年的时间里,祥林嫂的日子肯定是牛马不如,因为从和在鲁四老爷家里的劳作――“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相比,这时候的祥林嫂不但没有觉得苦,“反满足;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可以推知。所以她的营养不良应是婆家虐待的结果,这是她要逃出来的原因:不堪其辱。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时期妇女的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处于依附地位,祥林嫂要自食其力,她的想法和行为都表现出一种抗争精神。但同时还要注意,这种反抗是自发的,是逼出来的,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再有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她的哭、骂和撞破头更是激烈的抗争,但也不难发现她这样做的深层原因中有“好女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在左右着她。
总的来看,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是是停留在自发状态下的反抗,因此不能脱离人物性格的真实而过分夸大她的反抗精神。
⑤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不会的,祥林嫂是被描绘成了一个弱势群体的形象,而且在那时候祥林嫂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灾星,她可能也相信神的存在
⑥ 谁看过夏衍爷爷的电影《祝福》的告诉我讲的是什么
我看过
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电影版。
讲的是一个名叫祥林嫂的旧社会女人的悲惨遭遇。
简介: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毙于风雪之中。
*只找到这么一个电影观后感,写得并不好,参考一下。
昨天晚上,语文老师组织我们看了电影版的<<祝福>>.电影演得固然真实,但却不及看完原版后给我们的震撼之大,我想这就是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吧.况且,电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头脑中的那个形象也不相符,情节也演的太快了,总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说到读原作与看电视剧电影,我想我们大家更偏爱后者吧.电视剧电影无疑是表现文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更易于人们的理解,给人以视觉享受,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它容易使人物在人们心中形成定格.在没有电视剧<<西游记>>之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孙悟空,而看了电视剧 ,孙悟空就只有一个形象。同样,人们也想当然的认为林黛玉就是这样的,贾宝玉就是这样的,这或许也是众望所归,但却大大扼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前几年的内地版<<射雕>>曾一致被人们给予不好的评价,尤其是戏中郭靖、黄蓉的形象.其实并非演员的演技太差,只是人们看惯了港台版中那个满头小辫子的黄蓉,更不习惯如今傻的可爱的郭靖.这还不是人物已在人们心中定了格?而阅读文学作品却并不这样,你不必像看电视那样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断,因为你可以有无限想象的空间.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要花费的力气大的多.因此从小就要让孩子多读书少看电视,以不断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历史剧会使人产生一种误区,以为现在的历史戏几乎都含有戏说成分,而谁会在看电视剧时总是想“这是假的”,于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见惯了,什么皇帝微服出访,康熙打铁,乾隆蹲监狱,硬是把侠客的性格加强在几个皇帝身上,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的形象,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戏吗?而这些任务并非如此吧,这会给曾经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过着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试想,如果人们提起某个历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个有名的演员,这岂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人们想起某段屈辱历史,联想到的却是一段风花雪月,这岂不是一个悲剧。
(下边这帮人真行,这样也能发出来。不是发出来,是粘出来)。
⑦ 比较《祝福》原文和电影《祝福》,思考电影中祥林嫂砍门槛细节安排得好不好,原因是什么 想象祥林嫂
安排的比较好。因为这样可以把祥林嫂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掉。
⑧ 1956年白杨主演了什么故事片
1956年白杨主演的故事片是《祝福》。
电影《祝福》,原著为鲁迅小说《祝福》,夏衍改编剧本,桑弧导演,白杨主演,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影片看点:
《祝福》的改编体现了夏衍以往的编剧风格,以严谨的结构、精炼的笔触,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保持了鲁迅作品中冷峻、深沉、凝重、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术风格。
夏衍这些创造性的丰富和改动,使影片既完整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又突出了电影表现特点,为名著改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⑨ 老电影《祝福》祥林嫂是在哪里拍摄的具体地址 是不是在绍兴
是的,在柯岩,安昌等
⑩ 电影版<<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仍受冷落 所以拿着刀去怒砍门槛的片段 这样做合适吗
依我看,剧中添加这样的情节很不妥当,为什么呢?
一是当时强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笼死死地束缚着像祥林嫂这样的中国千百万的穷苦妇女,她们只能忍受着政权、族权、夫权三座大山的压迫,罪恶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着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就连参加祭祀这种极其普遍又有内心极度渴求的参与资格也没有,在封建者看来,总认为女人是祸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颇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着男人们随意蹂躏,这一点从好多史书可以见证,马克思说过:“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狱。”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个体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禁锢去反抗,在当时极不可能,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才这样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沦为乞丐,或者成为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述,更加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把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个神经麻木的乞丐。这不是祥林嫂生来的命运太悲惨,而是封建制度太残忍,太不公正。
二是错综复杂的封建关系网针一般地一寸寸地刺着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变得思想愚钝,神经麻木,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认为女人天生就该伺候男人们,就该顺从着封建的三纲五常的约束。比如,鲁迅在文中列举的四叔、四婶、卫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许许多多的穷苦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在一天天地备受着这些封建卫道士的剥削,如果说靠祥林嫂这样的个体女人真正冲出封建势力的束缚,在当时是极不可能的。依我看,鲁迅之所以写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妇女觉醒,鲁迅的本意不是让祥林嫂出来和封建卫道士明干,这样做的结果在当时只有一个——死,被封建势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艺作品必须遵从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点,就是文艺作品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望。电影《祝福》添加这样的情节,是和当时社会现实极不合拍的,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设想,我想这恐怕不是鲁迅的本来的心中所愿吧。这种情节事实上就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像《祝福》这样的文章,鲁迅只想着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恶,一边唤醒部分妇女觉醒,这一点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视作品比如《红高粱》中也有体现,电影《祝福》添加这样不妥当的情节,不就是拿现代人的意识来衡量那时的社会处境吧。
总之,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必须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使加工浓缩也得特别考虑当时的社会形态,如果把文艺作品始终架在一种极度设想的状态下,这就不会使多数人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始终坚持文艺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文艺从生活中来,应该合理科学地升华生活才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