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
晚上看了《穆斯林的葬礼》的电影,记得小说是9年前上学时候看的,后来听说拍了电影,就一直想找来看,找了好多音像店,都没有找到。那天上网突然想到在讯雷里找一下,结果真的找到了。
9年前看小说的时候,是在宿舍半夜里熄灯后自己点蜡烛看完的。记得当时看到韩新月一个人看妈妈和自己小时候照片,想念妈妈那段,看的我一个人在被子里哭。
后来98年和同学们去北京的时候,我特意去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看着灵秀的博雅塔和深邃的未名湖,告诉自己:这就是当年韩新月和楚雁潮并肩散步,朗诵诗歌,萌发爱情的地方。那时侯很为他们的爱情鸣不平,心中充满了对新月后妈碧儿的怨恨,新月哥哥天星和奶妈对她越好,更衬托出她后妈碧儿对她的不好。那时候最大的感觉是觉得得不到母爱是最不幸的,也是其他的爱所无法补偿的。
9年前看小说的时候曾经为韩新月楚雁潮那段不畏世俗的爱情而流泪,想不到今天在看到新月读母亲留给她的那封信时,我的眼眶还是湿了:“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一觉醒来,会怎样哭着、喊着去寻找妈妈。你永远也不要原谅妈妈。我在你还不到三岁的时候,就扔下你,在你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没有带走你。妈妈的心太狠了。可是我却非走不可了,我把你托付给你的爸爸,我的姐姐,你的大姨。请她代替我,做你的妈妈。随着岁月的推移,在你幼小的心灵里,不会留下太深的记忆。你很快就把我忘了。妈妈什么也没有留给你,只留下这封信,它将长久的等待着。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应该是个二十几岁的大姑娘了……”。一个女人,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便要被生活所迫,离开自己的女儿,此后一生无法相见,这会是怎样的苦痛啊?相对这样的“生离”,似乎比“死别”都要更让人唏嘘感慨。
如果说9年前我更多是为了她和楚老师爱情的不公鸣不平的话,今天再重温这段故事,我更为她失去的母爱而伤心。一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失去自己的母亲该是怎样的痛苦和残忍的一件事情啊?
更多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可以一直在母亲的身边长大又是多么的幸福。
在韩子奇师父去世的时候,碧儿的果敢和坚强,曾让我很是赞叹。可是是什么让她后来变的那样强势和霸道呢?她耍手段干预了儿子的幸福,又想去控制女儿的命运。明明知道女儿的心脏病已经无法医治,可还要去干预新月和楚老师的爱情。除了战争和命运的作弄,我想是因为她自己感情的破灭让她已经丧失了正常的心智和善良的本性吧。就像周芷若对张无忌的爱一样,她开始也是爱着韩子奇的。可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韩子奇和自己的妹妹玉儿一起带着他们的女儿韩新月从英国回来后,碧儿的心已经死了,她的感情已经破灭了。她只所以留下韩子奇,除了维护自己的家庭,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她和韩子奇后来的几十年生活在一起早就没有什么感情了。有的只是算计和表演。在她心里,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一起便是对自己的背叛。而新月很无辜的正好成了那段背叛的感情的见证和产物,所以在母亲离开后,新月注定已经无法拥有正常和母爱和温暖的家庭了。
而当年那个胸怀大志,卧薪尝胆重振师父家业的韩子奇最后又为什么会那样的懦弱,连自己的女儿都无法保护呢?在他报复逼死师傅的蒲老板时是那样的快意恩仇,可后来在面对自己的妻子碧儿时又是怎样的懦弱和无助?是什么让曾经意气风发的韩子奇变的那样畏畏缩缩,唯唯诺诺呢?我想是他心中认为自己对妻子的愧疚。为了补偿这份愧疚,他舍弃了爱着自己的玉儿和无辜的女儿新月。
对于韩子奇来说,和自己妻子的妹妹玉儿在一起本不应该,但是在二战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再去评判他们的对错似乎已经很不公平。两个流落异乡又一起经历生死的人走到一起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
问题在于他们后来又回来了,回来就要面对碧儿,这个韩子奇的妻子和玉儿的亲姐姐。回来就要面对矛盾,面对选择。如果让我们每个人站在韩子奇的角度再重新选择一次,在刚回国的时候是留下和碧儿一起生活还是和玉儿、新月回英国的话?我不知道会是什么答案。 也许这个命题本来就没有正确的答案。
留下来?会伤害到玉儿和新月,是对爱情的背弃。
离开?那会更对不起碧儿,是对道义和责任的逃避。
在那个时候,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留下。即使知道留下没有幸福,也要留下。因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感情往往都会被道义扼杀。
最后的结果也是韩子奇真的留下了。于是他从此没有了爱情,一生郁郁寡欢。从那一刻起,他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失去了控制的能力。曾经卧薪尝胆、力挽狂澜的韩子奇终究无力挽救自己的爱情,甚至于最后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
而玉儿告别了丈夫和三岁的女儿,告别了两个她最珍爱的人,一个人流浪异国它乡,一生孤苦。这个北京大学的高才生,可以自信的去考牛津大学,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当她回到国内,面对巨大的世俗观念压力,她却无力维护自己的爱。一个人一生无法和自己爱的人以及自己的女儿在一起,该是怎样的痛苦?
我以前总觉得新月没有得到母爱很可怜,可现在站到玉儿的角度,才发现她其实是做出牺牲最大的人。在女儿三岁的时候就要离开她,一生再也不能相见,又会是怎样的苦痛?我甚至无法想象她一个人要在国外怎样度过?要怎样忍受对女儿的思念?
最可怜的是无辜的新月从此就要生活在一个没有母爱的家庭。只能每天夜里一个人对着和妈妈小时候的照片一遍遍的问自己:为什么小时候妈妈对自己那么好,现在却一点不爱自己,难道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吗?她不知道在那些夜里自己真正的妈妈玉儿一定也在遥远的异乡思念着她。
而碧儿看似保全了家庭,维护了尊严。可实际上,她又何尝会生活的好呢。明明和韩子奇之间已经没有了感情,却还要生活在一起。连给儿子结婚的钱都要趁女儿上学的机会向丈夫打劫,算计。仅仅是新月想上北京大学,就可以让碧儿莫名火起,因为北京大学正是以前新月母亲玉儿上过的燕京大学。这足以说明她内心里也是不幸福的。她知道自己比不上玉儿,“自己不识字,又不懂英文”。可她却偏偏不愿让韩子奇和玉儿在一起,而是要生生拆开她们,宁可自己守着没有爱情的家庭。苦了韩子奇,苦了玉儿,更苦了无辜的新月。
悲剧就这样注定了,“玉”和“月”,母女两代人的悲剧,同样的让人唏嘘,感慨而又无奈。
也许再过十年之后,我再来看《穆斯林的葬礼》,才会有新的答案。
②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会有120分钟、140分钟和160分钟三个版本
月落玉长河 (1993) (THE JADE KING-HISTORY OF A CHINESE MUSLIM FAMILY)
◎导 演: 谢铁骊 赵元
◎编 剧: 霍达
◎主 演: 王诗槐 薛淑杰 史兰芽 郑振瑶 盖丽丽
◎上 映: 1993年1月1日
◎地 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类 型: 剧情片
韩子奇是个孤儿,被穆斯林琢玉高手梁亦清收为徒弟,他聪明勤奋,琢玉技术日臻完美,名振京城。长大后,韩子奇与梁师傅的大女儿梁君碧结为夫妇。根据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改编。1919年初夏,流浪儿韩子奇随吐鲁耶定去麦加圣地朝拜。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与琢玉高手梁亦清相遇。从此,韩子奇便走进琢玉的世家,拜梁亦清为师。他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将全部青春倾注在玉器事业上,使濒临绝境的“奇珍斋”重振雄风。梁亦清去世后,韩子奇与梁亦清的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亲如手足,并与大女儿梁君璧结为夫妻。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为了不使珍藏的玉器落入日本人手中,忍痛告别不愿离开家园的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前往英国。在火车上,韩子奇意外地见到了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妻妹梁冰玉。冰玉因不愿当“亡国奴”执意与韩子奇一起去伦敦。1940年,二次大战的硝烟笼罩在伦敦的上空。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使孤身在外的梁冰玉,对唯一的亲人韩子奇由依恋发展到爱情。终于,他们在异国他乡结合了。抗战胜利了,韩子奇和梁冰玉带着两岁的女儿新月回到了北京,见到了几经劫难的梁君璧母子。然而,重逢后的同胞姐妹却成了情敌。面对着冷酷无情的姐姐和懦弱的丈夫,梁冰玉不得不抛下女儿离开了这已不再属于她的家。时光荏苒,转眼已到了60年代,新月已成了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她与班主任楚雁潮产生了纯洁的爱。但梁君璧坚决不准新月与一个异教徒相爱。母亲的冷酷使新月痛苦万分。在新月的苦苦哀求下,韩子奇终于将17年前梁冰玉与爱女诀别时写的信交给了新月。谜底终于揭开了,新月无力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心脏病突然发作,带着满腹的哀怨和思念离开了人间……80年代初,梁冰玉回来了。然而,故国虽在,人世沧桑。她想见的、不想见的,都已不复存在。
我没看过这片,引句网上的话:"在网上搜的时候才知道,这部电影在当时曾经被禁7年,不用想也可猜得,一定是民族宗教的题材较为敏感的缘故所致。"
③ 有谁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部电影或书。能不能告诉我他的主题是什么
我也看了,但我感觉,如果抛开宗教和玉的内容,那和琼瑶小说没两样,女主角韩新月美丽、聪慧,英文呱呱叫,与教师相爱,但有疾病在身,而且自己的养母不关心自己,反正是一个完美、人见人怜的美人,当然了,既然不是爱情小说,所以这种完美的人得不到完美的结局,否则它也得不到矛盾文学奖了!
书要看了才有自己的感想,反正这本书矛盾冲突很多,人物设置比较复杂,戏剧性很强,放在那个年代可能的确是好书,可要是看多了言情片,再看它,就觉得雷同的地方太多了,但也说不定不少言情小说家也有抄袭它的可能性喔!!
④ 电影版穆斯林的葬礼(又名《月落玉长河》) 究竟为什么被禁
是民族上的问题,有些禁忌.
因为它置疑了伊斯兰教规!
伊斯兰教规规定不得与异教徒或者无神论者结婚,只能与伊斯兰教教徒结婚!
原著是很优秀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几代的荣辱兴衰;电影在九十年代初投拍,起用当红的盖丽丽,史兰芽,王诗槐主演;被禁确实有此一说,与当时涉及少数民族问题有关.
⑤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的一些背景资料、其他人的评论,看过的也可以自己说说看法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背景
着眼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
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融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性之美与价值之美于一体,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 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与汉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
名家点评:
1、冰心:“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2、张丽君:《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
(5)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讲述了流浪儿易卜拉欣被“玉雕”的魔力摄住魂魄,在前往麦加朝圣的途中突然改变方向,留在古都北京学艺。
十余年后,他成了名冠京华的“玉王”韩子奇。然而世事沧桑,历经坎坷,当他在白发暮年回首往事之时,旧日的富豪不仅一贫如洗,而且感情世界也已伤痕累累,不堪一击。
清纯少女韩新月正如一弯初升的新月,出色的天赋,痴迷的事业,悄然而至的爱情,为她描绘着一幅灿烂的未来图景。
⑥ 《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霍达,为何《穆斯林的葬礼》没有被拍成电视剧呢
看到有位朋友说《穆斯林的葬礼》(以下简称《葬礼》)可能算不上名著,对这个说法,真不敢苟同:《葬礼》是作家霍达于1987年创作完成的,书中讲了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的变迁,写出了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展现了源远流长、令人陶醉的玉文化。我喜欢上玉,全因读了这本书。
不断有读者给霍达写信,问为什么还不把这本书拍成电视剧,也不断有各种制作单位找上门来,和她谈合作事宜。更有朋友劝她:如果现在不拍,等你去世了还是会被拍。这句话提醒了霍达,“我现在还活着,还能控制他们,如果我死了,我都控制不了”,那样的话,自己最心疼的“孩子”还不定会被装扮成什么怪模样。因此,拍电视剧的工作才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很早之前就看过《穆斯林葬礼》这本书。其中妹妹抢了姐姐的老公,并且生下一个女儿,女儿最后还死了。女儿的男朋友也就是她的老师,最后给她拉琴,那个画面简直就是太难忘了。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这也是大家对他的共鸣。但是他这个文章有点凄惨,并且有点违背公序良俗。估计这也是没有把它拍成电视剧的一种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