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双重人格电影,主角是男的,因为女儿死后人格分裂,把自己当自己的朋友
形影不离(2011)
导演:伍仕贤
编剧:伍仕贤
主演:吴彦祖/凯文·史派西/龚蓓苾/闫妮/彼得·斯特曼/曾江/张默
类型:剧情/喜剧/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2-05-04(中国大陆)/2011-10-08(釜山电影节)
片长:93分钟
又名:Inseparable
2. 双重人格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部打着双重人格的幌子的《LES纯爱片》
双重人格包含在内,但不是主要内容,卖点依次是自恋,LES,中性,双重人格
既然你问到双重人格,我想这个话题应该是我比较熟悉的
你已经把它定义很清楚了,没错就是‘交替人格’!和多数人评价这部电影作‘双重人格’多少有点出入
当然为了票房,就解释成了大家都熟悉的‘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可以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人格的存在的。因为双重人格的表现多在社会环境中,大多是防御机制,因为曾经受过重大的挫折,安全感和存在感严重缺失,所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应激性。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人说‘双重人格’的人给人感觉忽冷忽热的了
交替人格是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表现为两种不完全不同的人格,在不同时间内交替出现。相比之下,交替人格比多重人格稳定规律的多,更利于病情掌握
怎么说呢,现实中的诊断多是臆断的,医生多和患者缺少交流,而且受很多客观环境的影响,所谓的心理测试也不是特别精准的可以分析出病情,真正可以确诊出来的,需要长期对患者的细心观察和了解,成本相对较高
回答完毕
3. 2013理查德·阿尤阿德执导电影《双重人格》什么意思
观影两次,将逻辑梳理清楚后,深深地对这部片子的演绎方式着迷
首先,对光影的运用是我大赞本片的原因之一,它营造出了一种阴森诡秘又不乏荒诞的感觉 --- 从一开始列车行驶在隧道时灯光的忽明忽暗,再到办公室的昏黄破旧的灯光,最后那暗白色灯光下了无生气的宿舍走廊。无不让观影者对电影中的世界产生了一种压抑感,这对之后的剧情也有了合理化的解释。
另外,对于光影的转换,本片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就是当Simon出门准备去舞会。原本昏暗的宿舍走廊伴随着Simon的舞步闪烁着蓝色和红色的灯光,还配上温馨的音乐,真得让我替Simon高兴。想着这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终于有了春天,虽然之后的结果却是那么地让人无奈。另一个场景是在片尾,Simon说完I just want to be unique之后,灯光从他的左脸转换到右脸,再从右脸转换回到左脸,再重复着。 这种光影的转换很好地表现了Simon和James两种人格存在于一副躯体之中那种纠缠,诡秘的感觉。
除了对灯光的运用,声效在这部电影上也十分完美。列车行驶的噪音,单调而重复,让人觉得烦躁压抑。意味着情景转折的那段小提琴声,无不让观影者对这个电影世界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躁,无奈与心酸。片子很好地利用动与静的声效对比,营造出了一种有点像默剧但有不是默剧的感觉
完美的灯光和音乐,定下了这个电影里的世界观 --- 单调,重复,阴森,压抑。这些都是把人逼疯的元素,也给本片中主角的人格分裂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铺垫。
到了故事,我觉得说双重人格的片子也不少,但本片的故事叙述方式很新颖,同时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很心酸。因为他和我们现今活着的社会有太多的类似。
Simon James,老好人到让人感到怯懦的那种人。他没有个性,被动,懦弱。 他不敢向自己想要的东西争取,他不敢对不公平的事情作抗争,他甚至不敢大声地向那个堵在地铁门口搬货的人说句请让开。 就这样的一个人,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社会对他一切的不公待遇,利用偷窥他心仪的女孩来得到一丝的慰藉。他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工作了7年却不曾被人记住,连最后系统里都找不到他的名字。在餐厅点菜还被服务员欺负,在舞会的时候被拦在了门外。他就是一个个彻头彻尾的No body
反观James Simon,这个Simon从舞会的失意衍生出来的人格。他傲慢,不拘小节,风趣,个性。他有着一切让Simon渴望的但又害怕具备的性格。 所以当Simon和James相遇的时候,从开始的害怕接近,再到见识到James的迷人而感到欣赏与接受。这都表明着Simon对于be unique的追求和渴望。
但同时,Simon的心理是存在挣扎的,因为他的性格就是一个wooden boy,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他想成为像James一样的人,受人尊重,生活在焦点之中。但是他又同时排斥着那种成为大人的元素。他天真地相信会有人欣赏他,所以他不愿意改变,也害怕改变,甚至对这种改变产生质疑。他不断地追问着Hanna为什么她和James没见过就对James产生着迷,James到底怎么Unique。再如James让Simon在和Hanna约会时代替他并给他出了许多交谈方式的主意,但最后Simon困惑地问到:But This is NOT me.
现实是残酷的,就如上段对话中James回答Simon的困惑 --- “是的,这样就最好不过了”。我觉得这句话真得像一把刀一样深深地插在了Simon的心上。影片到了这里,也向观众们预示着Simon和James最后会走向割裂。随着James的得势,现实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冲击着Simon的底线 --- 自己心仪的女孩被抢了还要为别人买单,自己对工作所作的努力被认为是James的成果,自己没捡到便宜却被James用自己和将军的女儿拍的裸照威胁,到了最后甚至还丢了工作。他终于被逼得忍无可忍,他去抗争,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没有人会记得他,更别说相信他的话。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此时的他也的确被逼得崩溃了,才会在最后痛苦地呐喊着“He stole my face!”。
此时的Simon被逼到了绝境,以至于不得不以自杀了结自己。更可悲的是,原本写下遗书想为自己所受屈辱作最后的控诉,最后也只能划掉并改成悲凉苍白的只言片语 “I am a ghost”。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或许只有经历过那种奋力呼喊却听不到回音的人,才能感受到吧。
接下来的情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Simon在母亲的葬礼中意识到了James和他是同一人,顿然醒悟。他选择了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将James的人格杀死。此时,Simon和James成了同一个人,两个人格在Simon的肉身得到了并存,并恢复了Simon的身份。在救护车里,他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Hanna的微笑,将军的对他的赞赏。这是导演给Simon最好的礼物。
看完本片之后,我觉得这片子给了我一些启发。我觉得,每个人都活在多重的人格当中。对人格的极端割裂会让人格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人格世界的崩坏,留下来得人格必定是以其他人格的死亡作为条件的。
可是,人格之间是能够共存和融合的。 Simon在醒悟之后,他既有了James的勇气,又具备了Simon细腻的情感。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Simon最后杀死的,不仅仅是James,而是Simon和James这两个旧的极端的自我。最后活下来的,是一个混合了两个人格特点的,一个较为中性的自我。所以,我觉得个性的平衡很重要。
另外一点启发在于外部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片中的世界观描绘得很好 --- 十年不变的办公室,黑暗阴森的走廊,单调无趣的工作等等。无不给人一种压抑和焦躁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更加渴望去改变,渴望受到关注。所以被一些东西触发之后(片中是Simon在舞会中被拒之门外,无法和Hanna相会),另一个极端的人格就会滋生。这让我不禁地想到,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状况。之前看一篇报道说92%的都市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得不觉得环境是有可能逼疯人的,想到这我不禁地为这种现象感到担忧。
最后的一点是,片中有意无意地向观众描绘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的形象 --- James Simon。 不拘小节,自我,风趣幽默。 这都是在西方人眼中有趣的人的表现。 可是在个性被抹杀的中国,Simon James却应该比James Simon更加受领导的喜欢。所以国情不同,角度不同,Simon 可能活在中国如鱼得水,James 就得承受各种异样目光最后选择跳楼还不一定呢。Anyway,这纯粹是题外话了。
总结来说,The double是一部很完善的作品,从故事的立意到对灯光声效的运用,再到故事的叙事节奏,都很成熟。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的小品剧。本人推荐这部作品。(文/Kz)
4. 电影《双重人格》表达的是什么
超现实主义哲学惊悚片,围绕主人公孤独而自卑的心理展开。表达的是人们近年来爆发性增长的孤独心理状态的人群。
5. 电影《双重人格》好看吗
《双重人格》是根据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理查德·阿尤阿德担任导演、编剧,杰西·艾森伯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华莱士·肖恩、诺亚·泰勒主演的惊悚电影。该片于2014年5月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艾森伯格饰)突然发现生活中闯入了一个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家伙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双重人格》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幽闭的空间和昏黄的光线营造出
一种你在其他电影里体验不到的诡异阴森以及荒诞感。尽管影片的故事不是那么完美,但让人过目难忘的视觉体验依然足以成功俘获你的眼球,让你进入一场心灵之旅,窥视藏在一个人心“内部”的故事。影片最成功之处是创造了一个压抑晦暗的世界,实际上它放大了社会的冷漠残酷、讽刺了公司制度对人格的践踏,影片对人格分裂的解读也不卖关子,隐喻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
6. 双重人格的影片评价
《双重人格》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幽闭的空间和昏黄的光线营造出一种你在其他电影里体验不到的诡异阴森以及荒诞感。尽管影片的故事不是那么完美,但让人过目难忘的视觉体验依然足以成功俘获你的眼球,让你进入一场心灵之旅,窥视藏在一个人心“内部”的故事。影片最成功之处是创造了一个压抑晦暗的世界,实际上它放大了社会的冷漠残酷、讽刺了公司制度对人格的践踏,影片对人格分裂的解读也不卖关子,隐喻和想要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网易网评 )
在理查德·艾欧阿德导演的诠释下变成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惊悚片。围绕着孤独而自卑的主人公展开,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近年爆发性增长的孤独人群的心理状态。(凤凰网评 )
7. 鞠婧祎双重人格的电影叫什么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
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达到17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其实,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见诸报道的,还不足50例,而我国只有一些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正式报道。
解决或控制办法:1、减轻或缓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改善生存条件。从本质上说,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
2、由于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3、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4、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与友善的人建立友谊。
5、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禁止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
有各种见解,众说纷纭,但是绝对不是精神分裂什么的病
个人认为是好的,能让你更精明,认识事物能更完整,让你更潇洒跟智慧,让你能够感受到无比的强大,但是要正确利用到社交和生活之中,你就成为完整的人了~!!!
以下是各种说法
----------------------------------------------------------------
首先我们要明确双重性格的定义.在医学上讲,双重人格的解释是: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
双重性格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华医学会心理健康部2004年的统计结果中,百分之三的人明显感到有双重性格,其中百分之十三的人感觉双重人格对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双重人格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比较严重的影响.通常来说,患者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有两套思路在运转,影响了信息的采集,对于结果的选择也有不利影响:患者可能不能选择或左右不定,引发焦虑,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下面介绍一下日常要注意的问题.
1.工作/学习不可以过度劳累,尤其是有些学生在自己身体十分疲劳的情况下还要硬撑,只能让自己更加劳累,在休息与继续的选择上会产生分歧,进而导致双重性格的发生.
2.对于历史性(已成定局的)的问题不要在多加思考了.通常来说,双重性格的患者都是比较喜欢钻牛角尖的,这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却会让患者更加痛苦.
3.认清自己的位置.双重人格同精神分裂有本质上的不同.千万不要混淆!双重人格在经过仔细的心理治疗后绝对可以康复且在家即可,但精神分裂的治疗则必须在医院进行.
很多人都把自己说成是双重性格,因为他们很矛盾。这种矛盾深入骨髓。他们想活回简单的儿时,但是总也做不到,哪怕只有几步之遥。但他们的性格冲突绝对没有上升到精神分析学界定的程度,那同样很难。
人生来就是叛逆的,就是自由的。但是人们是不能容忍这些自由的。这么多亚当和夏娃随意追逐,那还不乱了套?他们必须有秩序,最好是排着队,唱着同一首歌。这些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有很多名字:法律——文化——意识形态。越来越叫人不好捉摸。人为什么要读那么多年书?很重要的是练就大家都一样的文化习性。而不是为了个性。
很多时候个性是不被阳光所允许的,他们只有寄情月光,月光很轻柔,很宽容。我们喜欢阳光,也喜欢月光,月光似乎是更多地属于自己的。
一半是阳光一半是月光,我们在徘徊中找到平衡回答完毕
8. 如何评价电影《双重人格》中演员的表现
这部片子主要的笑点在于:男主花样倒霉...说起这点也很奇怪,就像赵本山早期的小品一样,主角明明是一些很可悲的人,但是在特定环境下,你是一边同情他们一边克制不住想笑的。细思极恐。主角在这部片里明明是颜值担当,但就是成了小透明...还被所有人无视+厌恶,主演Jessy塑造的也挺好,两个“人”的步伐神态完全不一样。还有片中两个人在同一条走廊里走路,只有一个人的脚步声这个细节也很意味深长 这部片子主要的争论在于:到底是不是双重人格,个人认为不是双重人格,因为双重人格一般是没有一个可以把所有遇到的情况归类的主人格的,不同的人格处理遇到的不同信息。
9. 双重人格的剧情简介
怯懦的西蒙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勤勤恳恳在一个公司工作7年,却连个纪录都没有,走哪儿都被人忽视甚至被人欺负,不敢追求自己心仪的女神,只能躲在家里用望远镜偷窥。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意后,詹姆斯·西蒙出现了,两个人的个性同名字一样刚好相反,詹姆斯·西蒙风趣健谈,性格锋芒毕露,走到哪儿都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西蒙对詹姆斯从刚见面时的防备害怕,再到欣赏和接受。但随着詹姆斯在西蒙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动——抢走西蒙的劳动成果和工作,抢走西蒙心仪的女孩,取代了西蒙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这让西蒙走向崩溃。被逼入绝境的西蒙写下“我就是个孤魂野鬼”的悲痛遗书,决定自杀。但在母亲的葬礼上,西蒙突然开窍,将詹姆斯杀死——或者说杀死了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这时俩人合二为一,在西蒙的身体里得以共存,西蒙终于赢回了曾经失去的一切 。
10. 有人记得一部讲述人格分裂又叫双重人格障碍的电影叫什么名吗
一级恐惧?
片名:Primal Fear
译名:一级恐惧/致命内情/惊悚/基本的恐惧
类型: 神秘/犯罪/惊悚/剧情
导演: 格雷戈里·霍伯利特 Gregory Hoblit
主演:李察·基尔 Richard Gere
劳拉·林妮 Laura Linney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约翰·马奥尼 John Mahoney
弗朗西丝·麦克多曼德 Frances McDormand
阿尔法·沃德 Alfre Woodard
特里·奥奎因 Terry OQuinn
上映日期:1996-4-3
国家地区:美国
片长:129分钟
级别:R级
出品:哥伦比亚公司
剧情简介:
德高望重的老主教罗森被人谋杀,身上共被刺了74刀。警察在现场抓到了满手鲜血的少年艾伦。著名律师马丁·威尔决定经办此案。他在拘留所看到了面色苍白,稚气未脱的艾伦,通过交谈他认为艾伦是无辜的,并决定免费为他辩护。
在法庭上,威尔的前妻、女检察官瑞纳提出了大量不利于艾伦的证据,但都被威尔一一驳回。为了唤起艾伦的记忆,威尔和心理医生对艾伦进行了询问。随着问题的深入和严厉,艾伦开始逐渐由温顺变得凶狠无理。
威尔终于找到了被罗森收养的另一个男孩,并发现主教收养艾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淫癖。当他到拘留所就此质问艾伦时,艾伦突然象变了一个人。他自称“罗伊”,承认是自己杀死了罗森,并且保护了“艾伦”。在发泄后,“罗伊”又变回了艾伦,并且对刚才的一切毫无记忆。
心理医生在法庭上证明艾伦患有人格分裂症,在被虐待至极度痛苦时就会变成凶手罗伊,但是他们却无法证明这一点。瑞纳在对艾伦进行盘问时,步步紧逼,指出艾伦是因为在为罗森主教作色情表演时倍受虐待而杀死了主教。这时,艾伦跳出了被告席,变成了罗伊。他攻击了瑞纳,双手狂暴地卡住她的脖子,全法庭的人都被惊呆了。
法官决定取消陪审团,宣判艾伦入院观察30天,由医生进行治疗。审判结束后,威尔去探望已经恢复常态的艾伦。临别时,艾伦请他代向瑞纳道歉,问她的脖子有没有受伤,威尔随口答应之后才突然想到艾伦应该在发作后什么都无法记住。被识破的艾伦看着他狞笑起来。威尔终于明白,艾伦才是真正不存在的。从罗森收养了艾伦并把他带回那神圣的地狱时起,艾伦就已永远变成了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