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鸟人讲的是什么
男主角年轻的时候因为饰演birdman而红遍大江南北,成名以后接连拍摄鸟人系列电影,鸟人这个角色形象在自己身上刻下了深深烙印。一方面男主角想要、却难以突破鸟人形象进一步发展, 加上男主角生活方面的一团糟:妻子离婚、女儿典型问题少年、与情人感情出现裂痕…男主角身心俱疲;另一方面,他又沉溺于鸟人带给自己的梦幻泡沫而无法自拔。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双重折磨下,男主角渐渐精神分裂。自己幻想出一个完美的自己——飞鸟侠来与自己对话。片头的一段话:审美低下的观众,操蛋的生活,完全就是男主角自己的心声,他把这个心声内化为飞鸟侠对自己的“训教”,其实就是自己在和自己互相安慰。对现实的不满催生出一个个“特异功能”,比如片头的凌空“修行”,和后面的手指一点定点爆破、闭上眼睛自由翱翔等等,其实都是幻觉。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男主角已经年过半百,自己心知肚明,如果再不抓紧最后有限的演员生涯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表演,哪怕自己是当年红透大江南北的飞鸟侠,也迟早淹没在纽约的娱乐泡沫中。而男主角在纽约娱乐圈摸爬滚打大半辈子,自然知道观众到底喜欢什么。他知道只有自己表演得越出格越大胆,才能博得网络时代观众的暂时驻足。也就是说,男主角一开始就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并且把这套说辞内化成了鸟人的“说辞”——那个与自己朝夕相处、外貌嗓音都堪称完美的自己的化身。而男主角自己则扮演了一个人到中年、内心惶恐不安的、在纽约讨生存的、被生活折腾出了赘肉和眼袋的最最普通的过气男演员。
男主角面对这个极端但正确的计划,其实又刺激又紧张,觉得自己应该听从鸟人的劝告,却一直喏喏害怕。每次正常的自己怀疑鸟人是否太极端太疯狂的时候,要么生活给他当头一棒让他无路可走,要么鸟人跟在身后嘲讽自己胆怯。整个电影其实就是精神正常的那一半男主角和已经癫狂的另一半自己——鸟人在斗争的过程。开始男主角还发脾气“赶走”鸟人,试图做最后一点挣扎;最后男主角走上顶楼,沉浸在英雄乐章和美好幻想之中的时候,就已经被鸟人彻底洗脑,这个时候英雄鸟人和男主角完全合二为一。
所以,男主角一开始就是精神分裂的,120多分钟是他从分裂走向癫狂的实录。
关于女儿,一个处在青春期的问题少年,自以为经历过苦痛,也看到了父亲的苦痛,觉得人生而皆苦。最后发笑是在庆幸父亲得以解脱。
② 求 电影《鸟人》影评 字数八百
谁疯了:《Birdy》
烦一个人是有原因的。我一直烦尼古拉斯•凯奇。不管他演什么,我都看不下去。所以这部《Birdy》,迟迟才看。
在《Birdy》里,尼古拉斯•凯奇出演Birdy唯一的朋友艾尔。艾尔在电影里有两个基本造型:一个是在越战前,他是一个快乐荒唐的小青年;第二是在越战中,他的脸被炸碎了,出境时始终包着大半边脸。这结果有二:一我看完了片子,二我终于发现他的讨厌之处了:一是他的脸,二是忧伤的眼神,他那闻名于世的忧伤眼神只堪“如丧考妣”四个字来形容,看一眼,就他妈想上去跺几脚才过瘾——敢跟我家艾尔•帕西诺比电眼,靠,也配。
好在他即不忧伤,也不常露脸,所以我认为《Birdy》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最好的电影。演Birdy的演员身材很好,身体语言也很丰富,好看。导演也很好,特别是那几个飞鸟视角的镜头,特别漂亮。当然,最好的是剧本。
剧本的好,好在改编自同名小说。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剧本,很少会出大问题。说到底,电影是艺术,需要文学基础。所以张艺谋的电影,只要好好的改编小说,问题都不很大,一旦没了好剧本,他就等同于一个MTV导演了。当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坏了,但《布拉格之恋》的坏和《十面埋伏》的坏,还不在一个档次上。
剧本的好,好的很玄乎,最后一个镜头才呈现出来的。影片结束前5秒,Birdy从屋顶飞身而下,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心想这他妈的算什么破电影?!但结果是还有一个镜头:Birdy安稳的站在下一阶屋顶,抬头问赶来的艾尔:what?让我评选电影十佳结尾,《Birdy》绝对算一个。试想这样一个结局:Birdy飞身而下,艾尔大叫一声奔过去往楼下看,发现Birdy血肉模糊的摔烂在地面上——这他妈算是一个什么电影呢?
就是这个结尾的好。它指出Birdy没疯,也没偏执狂,他始终很清醒。人人都以为他疯了,艾尔也差不多认为,连我都差不多认为他疯了。但导演在最后一个镜头交待清楚,他很正常。但如果他很清醒,那他一直神叨叨的做鸟状,算是怎么回事呢?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一个本能的反抗。
艾尔和Birdy曾是一对快乐年轻人。艾尔乐天,荒唐,冒失,而Birdy更温和,腼腆,内向。Birdy爱鸟,很正常,他只是个大孩子而已。他最爱的鸟,并非老鹰夜枭之类的,而是一只柔软的小黄鸟。这是人物性格的外化,体现他的温柔,敏感,内向的性格,和这小鸟一样。
接下来有两场戏,至关重要,一场是他们在街头追狗,一场是小黄鸟差点被猫吃了。
追狗这一场,是艾尔和Birdy为了弄点钱,帮着一个混混追街上的狗,街上晃悠着的狗们被围捕后,全都被送到一个屠场电死,血淋淋的剥下皮,然后被砍碎卖掉。镜头很血腥。两个孩子又怕又惊又怒。初看之下觉得很怪,干嘛写这么一场十三不靠的戏,跟鸟也没关系,跟什么都没关系。紧接着这一个场,就是一只猫溜进屋子,差点把小鸟咬死了。
等看完了翻过头再看,就看出来了这两场的用途了。当时整个社会气氛,就像个一个大屠场,街上的孩子们像狗一样被围猎、被追逐、最后被送去一批批的死掉,Birdy最早本能的感受到这隐约的恐怖,因为他最柔弱,也最敏感。整个影片里,Birdy在越南战场只有一场戏,是以一个鸟的视角来的,先是低空飞行,越过尸体和战火,最后高高的飞起来,把极端恐惧的Birdy扔在满是战火和尸体的人间地狱里。回忆到这里,Birdy哭了。
而艾尔,在战争中毁了脸,他愤怒,打架,怒骂,他知道自己被毁了,但不确信是被谁或者被什么。他不断的和Birdy谈话,Birdy始终不开口。直到艾尔说出以下这些话:“birdy,我俩都完了。我们从未掌握过我们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像没人要的狗,记得吗?……当炮弹打倒我脸上,我能闻到肉烧焦的味道,我不能触摸伤口,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了,这些绷带下还是不是我,或者变成军队屠夫的长相……Shit!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好!我们就呆在这不走了,你是对的,我们就藏在这不跟任何人说话,常常发疯,爬上墙!吐口水!拿屎丢他们!”
这番话后,Birdy突然开口说话了。艾尔之前说了那么多,Birdy都不理他,因为他觉得艾尔说的都是废话,自己没话跟他说。这段话一出,说出了核心,所以Birdy说话了。Birdy在大多数时候,没有台词,只靠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和他真实的想法,是由艾尔的口一步步说出来。
Birdy在医院里的种种行为,并不是发疯,而是无声的抗议,是谴责:人的世界太他妈荒谬了,老子没话跟你们说,不但不说话,人我也不当了。所以他日夜看着那扇窗,日日夜夜想飞离这荒唐的人世。
Birdy想当一只鸟,这希望越是无望,也就越是反衬出这个世界的癫狂。两个孩子的少年时光,全都在血光里、在死亡里、在战争里被毁掉了。所以当艾尔出发去越南时,Birdy的小黄鸟一头撞在玻璃上自杀了。孩子们的好时光死了,一去不复返了,希望破灭了,一切都被毁掉了。
所以,最后的结尾,当然必须是那样的,否则,Birdy就真成了疯子。但事实是,疯掉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两个孩子。
《Birdy》和其它反越战电影有很大不同,比如《生于7月4日》。要我说,更深刻。它不是依靠展现战争的残酷场面,或者战后归来的失落,来谴责越战的,在《Birdy》里战争场面就那么三四个镜头。它的立足点在战争对人精神层面的摧毁。它不是理智的、思辨的,而是强烈的、本能的。这就是《Birdy》的深刻之处。它摧毁的不是人的信仰,不是国家荣誉,不是民主,不是理智,不是这些行而上的东西,而是直指人的心灵,这心灵创伤一点愈合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Birdy》的主角birdy不是一个侃侃而谈的社会批判者,而只是一个敏感柔软如一只小鸟的大男孩。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甚至很少讲话,但他的情感曾是完整的,饱满的。他爱风,爱大海,爱过山车,爱刚出壳的雏鸟,爱自由。但战争毁了一切。
比较《生于7月四日》,同样是讲一个青年的越战噩梦,《Birdy》这种抛离了理智的思考,直接入手展现心灵创伤的手法,明显更胜一筹。另外,看了太多战争里的人和事,我成了一个无条件反战者。战争的结果永远是负数,还没处补偿,是纯损失。
③ 电影《鸟人》到底讲了什么内涵
主要讲了:现实的迈克尔和曾经的飞鸟侠角色一直在不断对话,其实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羁绊和理想的前景在不断的冲撞。这样两条线索的并行,让影片充满魔幻色彩,一次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戏中戏,内外不分家,同轨进行,彼此影响,又彼此交融。窘迫的现实像无数干扰分贝一样在和迈克尔通往理想的境地较真、摔跤,成功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没有强大的精神磁场,一个人很难坚持到底。
(3)鸟人电影结局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主人公是一个过气的演员(迈克尔·基顿饰),他曾经凭借一个成功的超级英雄角色大红大紫,但后来家庭和事业却一落千丈。为了重拾往昔的荣耀,他计划在百老汇上演一场舞台剧来挽救事业。
但是跟他合作的傲慢男主角(爱德华·诺顿饰)却威胁着要把所有东西都毁于一旦。他的女儿(艾玛·斯通饰)也是问题缠身,刚刚从戒疗所里出来,之后开始做父亲的助手。
④ 鸟人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早已年过半百的里根·汤姆森(迈克尔·基顿 Michael Keaton 饰)曾经是一名风光一时的好莱坞电影明星,他所塑造的超级英雄飞鸟侠家喻户晓。而今荣耀早成明日黄花,不甘寂寞的里根转战百老汇,试图通过改编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重新赢得关注 与尊重。无奈现实总和理想有太大的差距,剧组经费吃紧,糟糕的男主角被灯砸头,刚从戒毒所出来的女儿萨米(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毒舌戏剧评论员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此外请来救场的好莱坞当红小生麦克·珊农(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乖戾张扬,屡屡染指篡改里根殚精竭虑打造的戏剧。
⑤ 鸟人结局是什么意思
这个结局让我瞬间想起了《盲山》的结局。虽然一个是中国陕西小山村,一个在美国纽约大都市,而且情节的意义完全不同,画面却同样是一位女性,低头看着一个可能已经死去的人,然后慢慢扬起头,看向天空。
我大爱《鸟人》这个结局,原因在于,导演细细地铺了这么长的路,却能在最后一刻将强烈的情绪猛然一收,大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内在气质一直高飘的电影,这个结局实现了一个有趣的功能:它为那些莫名其妙摸索进黑漆漆的剧场的观众开了一扇小门,让他们直接出到了大街上,所以他们即便不能看到这悲剧的最后一幕,也能感受到一场心情舒坦的离别。
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样的结局安排赋予了近乎炫技的长镜头足够的合理性。
没有这个结局,《鸟人》也鹤立鸡群;有了这个结局,《鸟人》在鹤群里也拔萃出类。
⑥ 如何理解《鸟人》的结局
《鸟人》的结局算是开放式的结局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个人认为是主人公的女儿觉得老爹
死的洒脱,释放了。
以下附有知乎大神的见解
https://www.hu.com/question/27661197
本解答由【谁染兰色凉薄意】的【月落潇殇】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
助人为乐也不易,万分期待您的【采纳】。若有疑问请继续追问,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⑦ 2014年电影《鸟人》的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男主角到底死没死
死了,可以仔细结尾听有120的声音。
什么样的人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什么样的自己吧,
男主最后奔溃自杀,他追求的是艺术而人们的关注点是他穿内裤上街的视频和真枪演戏的点
⑧ 电影《鸟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鸟人》是根据威廉·霍顿1978年发表的一部招人非议的不寻常小说改编而成,在198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被评委们认为是当年该电影节“最优秀的一部影片。不仅获得198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金棕榈提名,而且还获得1987年华沙国际电影节观众奖。该片故事以越南战场为背景,片中摄影、配乐核剪接都具有高度的实验性,也使得这部交织于过往记忆和现世惨痛的作品,始终维持著极强的戏剧张力,深具震撼效果。《鸟人》-剧情简介 艾尔是一个参加越战的美国军人,因伤回国后他找到了好友伯第,但他们相遇的地方竟然是一个冷清荒凉的精神病房里,因为伯第得了精神病被关了进来。在医生的建议下,艾尔常常来到精神病房跟伯第诉说童年的往事: 艾尔原本是一个无业青年,在一次打架事件中认识了”鸟人”伯第,因为伯第整天都幻想自己化身成飞鸟,所以别人都是这样叫他,艾尔和伯第一见如故,成为了情同手足的好友。从此,两人进行了各种与飞行有关的疯狂行为。但慢慢地,伯第开始从疯狂走向了极端。整天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甚至和鸟睡在一起,极端行为最终令艾尔再也无法忍受,于是独自一人跑去参加了越战。 在艾尔走后伯第也参加了越战,在那残酷的越战前线,柏第目睹战火摧毁一大量的人和鸟,终于因身心不堪负荷成了精神病患者。在病房里伯第整天卷曲着四支和身体,有时坐到洗手盘下、有时蹲在床边呆呆地望向那扇仅有的天窗。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他,始终相信自己是一只自由翱翔的飞鸟……在精神病辽逗留的日子里,艾尔眼看自己的好友变成这样,伤心之余精神亦陷入了低潮。他开始感受到了柏第苦痛的,身体也开始像鸟一样卷缩起来,在精神崩溃之际,伯第终于醒了过来。在抱头痛哭之后艾尔打伤了两个管理员,扶着被精神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伯第离开了这个可怕的”鸟笼”。
⑨ 如何解读《鸟人》
电影《鸟人》有丰富的层次感,像一颗结实、饱满的洋葱。它贯穿了神话、戏剧、小说、电影、现实等多个层次、媒介,还把它们嘲讽得体无完肤。如果想弄明白这颗洋葱,应该从里到外慢慢撕开。
第1层:神话,坠落的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人物,他穿上了用羽毛和蜡做成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可惜他飞得太高,离太阳太近,蜡都融化掉了。最后,失去翅膀的伊卡洛斯掉进大海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形容人的欲望膨胀,导致自我毁灭。伊卡洛斯的神话是《鸟人》的核心,伊卡洛斯的故事不断变型、演绎,贯穿始终。在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有个莫名其妙的火球,像个凄惨的陨石从天空中坠落,那就是伊卡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