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90年代的电影讲的是两兄弟小时候被爸妈处罚而离家出走 然后兄弟在外面发生的事 。结局是两兄弟后面上
千里难寻(1994)
该剧讲述的是一对少年兄弟天天、欢欢在幼年时代对大海的渴望。在父母不断争吵和充斥着火药味的的家庭环境中,兄弟俩最终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找他们渴望中美丽浩瀚的大海,但却被人贩子拐卖,在经历众多磨难之后终于与家人团聚。
本片的主演是两位不满十二岁的男孩,哥哥天天十一岁,弟弟欢欢只有九岁。故事的开始是因为爸爸在外面有了情人,因而每天妈妈都与爸爸在家里争吵,不但用各种尖酸的语言谩骂对方,还乱摔东西,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每天胆战心惊,无心学习。
忽然有一天,哥哥问弟弟:“欢欢,你喜欢大海吗?”。
“喜欢,听别人说大海好蓝好美”。弟弟托着下巴,眼睛里充满渴望。
“那哥哥带你去看大海好不好?”。
“好”。
于是,兄弟俩拿了一些简单的行李,在父母的争吵中,悄悄的离开家,踏上了寻找大海的征途。可梦想的实现又怎会如此容易,在路途上兄弟俩走失,哥哥天天在流浪一段时间后被人贩子拐卖到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因不愿当他们的孩子,整天与买主夫妇对峙。而年幼的欢欢却被拐卖到大山里一个贫穷且充满暴力的家庭,每天不但要做饭、割草、放羊,还要忍受女主人的打骂。
他们的父母,在争吵中回过神来后才发现孩子不见了。张贴寻人启事,借助电视寻找,却仍然没有任何音讯,此时两人才后悔莫及。爸爸再也不管什么情人了,妈妈也再不计较丈夫的过错,两人偎依在一起,整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
剧中的一些画面至今让我想起来都很心痛。片中欢欢被农家女主人用棍子打的满院子跑,打完后还不给饭吃。
他们的父母连工作都停了,四处奔波去寻找孩子,也在欢欢所在的那个村子去过。在村子的土路上,他们开着车,神情哀伤,而欢欢正弓着腰在用力的推一辆装满麦子的架子车,就这样,他们错过了。
故事的最后,两年后,通过公安局抓捕的人贩子的供词,他们终于找回了两个孩子,相见的地方是在一间很大的房子里,夫妻俩进去后却不见两个孩子的踪影。妈妈哭着说:“天天,欢欢,快出来,别在和妈妈捉迷藏了好吗!”。但任凭怎么叫就是不见两个孩子的回音,妈妈哭倒在爸爸的怀里,此时两个孩子才从房间的沙发下钻出来,陌生的望着他们,胆颤的拉着手向后退,他们已经被折磨的不成样子,夫妻俩哭喊着奔过去抱住自己的孩子。
故事的结局是美丽的,夫妻俩和好如初,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他们梦想中的大海,我还记得片尾的那首主题歌:“大海为什么蓝又蓝,海水为什么咸又咸,平静的大海为什么起风浪,海边的贝壳为什么拾不完,啦…….只有到海边去找答案,看海去,看海去,一直向东走,哪怕千里远。”
⑵ 有个外国电影,主角名字翻译成中文叫骨头的一个地下拳手,
电影《血与骨》。
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正处于复苏后的上升期,大批劳工从济州岛前往大阪淘金。在那里,朝鲜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他们互相扶持平安度日。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异类,甚至连黑道都畏惧三分。他就是性情粗暴的金俊平(北野武饰),这个孔武有力的男人,常常让周围的人陷入恐慌。
金俊平在鱼糕工厂打工,工厂附近有一家居酒屋,老板娘李英姬(铃木京香饰)勉力维持着小店,还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女儿。金俊平对老板娘垂涎三尺,用武力强奸了她,并胁迫她和自己成婚。
不久,女儿花子、儿子正雄相继诞生,但是两人仍很疏离。金俊平每日大醉而归,便打老婆、骂孩子、摔东西,闹得全家恐惧、四邻不安。
(2)摔东西电影片段扩展阅读:
《血与骨》的镜头非常精致,布景的搭建、灯光的打法都很“美”,这样就凸显出北野武演的那个恶魔父亲的暴力格外膨胀、可怕。影片所表现的空间都特别封闭,在封闭的空间里总弥漫着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的恐惧感,只有开场。
白衣飘飘的年代,载着年轻父亲的大船驶向大阪的画面,充满着梦想,广阔而开放。满船韩国移民靠近日本海岸的时候,发出欢呼——这个场景在讲述美国移民历史的电影里常常看到。
人们望见自由女神像,如醉如痴,然而在《血与骨》里,人们望见的是烟囱林立。这预示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浪漫,只有被压榨的生存。
⑶ 海伦凯勒的电影叫什么
海伦凯勒的电影就叫《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一部根据海伦凯勒生平故事改编创作的电影。海伦凯勒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名伟大的女性,在聋哑盲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发表了14部著作。但童年时期的海伦凯勒却是一个让父母家人感到头疼的小孩。
因为失去了视觉和听觉,海伦没有办法感受真实的外在世界,她的内心是混乱和迷茫的,她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本能:一发脾气就会动手摔东西,只有妈妈用糖才能让她情绪平复、吃饭的时候从来不用餐具,而且是绕着餐桌,想吃谁盘里的就直接用手拿。
可以说儿童时期的海伦凯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父母和家人不知道怎么对待她、不知道怎么去安抚她的情绪、怎么让她懂事听话,最后只能由着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幸运的是,海伦凯勒在她七岁那年,碰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启蒙老师。
老师并没有宠着海伦,她知道这个女孩在迷茫混乱的世界里生活了太久,需要有人带她走出迷茫,而不是在同情和保护中愈发沉沦。
在电影中有一幕,老师教海伦用餐具吃饭,但是海伦非但没有配合,反而扇了老师一巴掌,而老师也没有惯着海伦,直接扇了回去。两人就在餐桌上互相打脸,直到海伦主动停手。对于海伦凯勒而言,老师就是她的伯乐。老师坚持不懈的教导,让世界上多了一名伟大的盲人女作家。
海伦凯勒的个人经历
1880年6月27日,在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出生。1882年2月,因突发的疾病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1887年3月3日,开始学习美式手语。1888年5月,受到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的接见。1894年10月,开始就读于赖特—赫马森聋人学校。
1896年10月,被剑桥女子学校录取,为就读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做准备。1903年3月,创作自传《我的一生》。1908年7月,出版文集《我感知的神奇世界》。1909年春,加入马萨诸塞州社会党。1918年1月,出版文集《走出黑暗》。
1927年10月,出版自传《我的信仰》。1929年春,自传《中流》出版。1932年12月,入选美国盲人基金会理事会。1933年,发表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938年春,出版自传《海伦·凯勒日记》。1955年12月,出版传记《我的老师》。1968年6月1日,在睡梦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