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高考1977电影剧情
扩展阅读
最新国产吸毒电影大全 2025-08-25 19:47:09
在海边教孩子画画的电影 2025-08-25 19:33:32

高考1977电影剧情

发布时间: 2025-08-25 18:04:56

1. 求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

最近派搏电影《高考1977》热播,有很多家长带了他们90后的孩子去看,并谆谆教导要从中学习不怕艰苦,顽强学习的精神。这实在很有一点买椟还珠的意思。

从情节上看,本片确实讲述了一个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的故事:生活在东北某农场的一群知青,在1977年夏天获悉了即将恢复高考招生的消息,遂发奋苦读,最后成功实现了目标——但由此就把本片归为教育励志类型却是不妥的。正如导演江海洋自己所说,曾有人建议他在2007年推出本片以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但他却认为这部电影更适合作为向“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的献礼。他希望观众从电影里认识到“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的多”,我想这话正是解读本片的关键。

自1968年底大规模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前后历时十年,1600万城市青年进入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七十年代后,政策有所松动,开始允许知青以病退、顶职、招工、读大学等方式回城。而在那个“组织意见”决定一切的时代,要获取这样珍贵的“回城指标”必须先得到领导的垂青,由此如电影《天浴》中女知青文秀慨然献出贞操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高考1977》中,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就是代表了“组织意见”的领导。套用吴思的说法,他对手下知青们拥有“合法伤害权”。比如在确立修路先遣队队长问题上,他可尘祥祥以出所有人的意料让“黑五类子女”陈琼担纲,轻松浇灭一大批人试图藉此“立功、受推荐、读大学、离开这里”的梦想。可他这样做的目的,又仅仅只是为了把陈琼支开,拆散其与自己麾下“爱将”潘志友的恋情。老迟对农场事务拥有最高决定权,又不能被质疑或弹劾,必然使知青产生逃离的愿望。逃离的方法上面讲过多种,本片单挑考大学来谈,相信确与其“献礼”性质有关。

对于潘志友、陈琼、强子、小根宝等知青来说,考大学是功利的。在获取知识文化之前,那一纸录取通知首先可以成为自己离开农场、回到城市和家乡的船票。在“工农兵大学”时代,这张船票就是唯有老迟才能签发的“推荐表”,所以众人不得不埋头开垦冻土、扛大包期待获取垂青。然而当高考招生的消息传来,即意味着通过考试能够自主改变命运,知青们的学习热情就不可遏制的迸发出来了。影片中知青们雪地飞奔追赶送考火车一段是惹出观众大量眼泪的。确实,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列车。

由孙海英扮演的老迟在新浪人气调查中胜过了男主角潘志友。这里的原因除了孙演技精湛外,更主要在于老迟本身复杂冲突的形象定位吧:作为农场场长必须捍卫自己的权威,作为革委会主任必须执行“文革”遗留的政策,而作为一个人,内心的人性、父性却在催促自己以平等和善的心态去对待知青。渐渐的,随着潘志友的劝诫,随着目睹陈琼父亲不惜造假为女儿获取考试资格,随着惊闻小根宝死去……老迟终于开始了转变,他支持了知青报考,并亲自开拖拉机送他们去赶火车,甚至为陈琼担下了递交假证明的罪名,理由是——“这些都是我的孩子!”有人说设计这种转变过于煽情,我倒不这么看。恢复高考实际上是整个民族回复理性的标志之一,无论知青还是革委会主任都必然从中受益。

潘志友和陈琼的恋情是令人伤感的。他们有过快乐,却最终守不住。陈琼是重感情的女子,她甚至为此放弃自由和幸福。然而最后结果是她考取了北京大学,潘志友却选择了留在农场,留给观众无限的遗憾。不过跳出人物看演员,陈琼的扮演者周显欣倒是值得称道。这位靠着与巩俐身材相貌绝似而出名的美女此次终于跳出了模仿的阴影,开始独立展现自有的演技了。

本片末尾,老迟通过农场的广播一一播报知青的录取情况,“宴迟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皮奉山,上海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录取……”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和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此刻,虽已物是人非,但人的心情已经获得了安宁。想要离开的,不会再被“公章”限制;想要留下的,也都是心甘情愿。从这个意义上说,1977年参加高考的绝非仅仅是报名的570万人而已。这是一次从制度到政策的松绑,从肉体到心灵的解脱,老迟、陈甫德、所有人,都是成功的考生。

-------------------------------------------------------------------------------------------

今天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后,内心只有一种感觉——感动。

十年的文革动荡,破灭了广大学子的大学梦,而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无法体验那种梦碎的痛苦。

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就此诞生了。

《高考1977》中,一批因文革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那种对高考的执着鼓舞了我,给我树立了榜样。

看完整部电影,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情景。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雪天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但半路上拖拉机抛锚了,时间不等人,他们便索性跑步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充满艰辛,但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有几个学子摔倒后实在无法走了,就大声鼓励其余考生,脸上全是遗憾,那一场景令我十分感动。他们追赶的是一列希望列车。

影片无时无刻都折射出一系列社会劣态。“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主人公老迟起先面对知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没有他的盖章谁都不许参加高考。老迟层层阻拦知青参加高考,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不减少“北大荒”工程中的收入。直到女主人公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高考,冒着风险伪造证明,并把证明和一封给女儿充满深情的信寄给老迟。老迟这才被打动,并开始支持高考,最后成了知青们顺利参加高考的关键人物。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句话。高考,让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他们从没畏惧过,跟他们比,我们的条件太好了,一心一意学习,没有任何干扰,我们又何必畏惧?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说明高考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应懂得珍惜,用汗水书写这段美好的时光。

2.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颇深。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尽管过去了30年,世事变迁,不过,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电话粥,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世界”,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更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国家的资源,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