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电影超脱属于什么剧情
扩展阅读
新不了情电影百度百科 2025-07-16 02:54:44
老师念名字那个电影 2025-07-16 02:54:33
泰国女子高校电影 2025-07-16 02:47:14

电影超脱属于什么剧情

发布时间: 2025-07-15 21:26:54

⑴ 为什么很多人推荐凯耶执导并于2011年上映的《超脱》

这是一部基调很丧的电影,它所带来的割裂感和漂浮感,是一种超脱。但它并没有一味追求丧,它在揭露人性真相的同时,又安排了一些暖心温柔的设置,从而完成一场艰难的救赎。

1)影片讲述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没有管理者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亨利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很快就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模范教师,并且成为了处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年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

⑵ 《超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超脱里外公在男主七岁的时候性侵男主母亲。

从男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在那之前他和他妈妈过的很快乐,直到他外公做了那些事。

亨利的童年阴影,电影的几处细节让我联想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亨利的外公很可能性侵了他的母亲。在医院里,亨利的外公屡屡幻想女儿来看他,到后来亨利甚至伪装成母亲的声音告诉外公,她原谅了他,并且告诉他,他可以离开。没过多久,外公就去世了,带着内心的释然。

影片评价

影片《超脱》,名不副实般无法给人带来超脱的感觉,影片压抑而沉重。总体来说,该片的感情基调是苦涩的,残酷和绝望的。

正常观众就不用想电影里找到任何多余的希望和救赎。整部电影的主体情境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美国的校园里,除去与现实生活的无缝接轨,电影本身也探讨了诸多重要社会议题如青春期教育,对于女性的社会认同等。

⑶ 超脱的剧情简介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是一个代课老师,他接触的是问题少年教育,因他知道要把一个人从某种问题的精神牢笼中完全拯救出来是很难的,并且这种徒劳的失败感让他选择当一个职业的代课老师,不用背负太多的责任感来做一些让他感觉徒劳的事。
他接了一份新的工作,到一间特殊的公立学校任教。这所学校集中了那个区最多问题的少年。他告诉自己应该在代课这一个月期间只需照本宣教,在课堂上不出现杀人事件,一切如常进行,他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到薪水功成身退。但最后还是逃不过内心对这些少年的同情和某种意义上的责任,开始尝试着引导和教育他们面对和改变这种内心病症。最后在影片结尾一个女孩的死亡又一次让主角陷入这种无力感。

⑷ 有谁知道这是哪部电影啊

是电影《超脱》豆瓣就有这剧照,首发命中,望采纳!!
导演: 托尼·凯耶
编剧: 卡尔·隆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詹姆斯·凯恩 / 刘玉玲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萨米·盖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4-25(美国翠贝卡电影节)
片长: 97分钟
又名: 人间师格(台)
剧情简介 · · · · · ·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⑸ 《超脱》一部致郁而又治愈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以一棵树的枯寂凋零,终化成片片萧索的落叶,动态的落叶不断变幻出阿尔伯特加缪的这句名言。

而这句名言也就奠定了本部电影灰色抑郁,压力无力,痛苦挣扎的基调。

Detachment在词典中,意为脱离、分离。中文片名译为"超脱"一词,指一个人不受传统的约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

而对于电影《超脱》中的人们,他们所面对和承受的仅仅只是传统的约束吗?电影所要表达的仅仅只是,自我救赎,自我追求吗?

《超脱》是2011年4月于美国上映的剧情类电影,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该片讲述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我想坦言:对于这样一部关于揭示人性社会复杂性,拥有致郁与治愈双重性的现象级电影,文笔匮乏的我,酝酿了好长时间才敢落笔抒发我的一些感想。

一部经典的电影,是有鲜活生命力的。 它不仅仅只再是一部能售出多少电影票,收益多少亿元的电影了。

电影的正式叙述是由男主的独白开始,亨利在一间色调阴沉而又灰暗的屋子里,面部特写对准镜头,不紧不慢的做着陈述。

他介于旁白与独白之间的陈述贯穿整部影片,也是我在极其复杂混乱的影片中寻到的唯一的一丝线索。

但讽刺的是,本以为他在做采访但最后才知道他的陈述只是自己孤独的呓语,其实并没有一个人在对面聆听。

整部影片弥漫着失落,伤感的情绪,让人感到莫名的无助与惆怅。故事的叙述能让观众从头到尾欲哭却无泪,这都归功于导演大胆而又精妙的影片设计:

穿插自如的焦躁爆点,回忆模糊的胶片絮段

色彩鲜艳而又昏暗的镜头,写意而又诗意的台词

乐器悲鸣混奏的背景音乐以及,无力改变的残忍事实。

有人说经典的作品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发现世界的极美,另一种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电影则属于后者。

电影的视角最多的聚焦在了最令人心痛的教育方面。

我是一名师范生,将来也会走上教书育人的这条路。因为所学教育专业的原因,但凡事触及教育,我都会本能的比常人更加敏感,对这部电影也就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

教育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甚至不是一部电影就可以说明和解决的问题。然而《超脱》则或多或少的正视和揭露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教育问题。

我想问你,在这里,在此刻,当你在读完"教育问题"这四个字后,你的第一反应,最先想到的是"学校"? "社会"?"家庭"? 还是"父母"?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只要提到"教育问题",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一个词是——学校!

认为只有学校才有教育孩子的职责和功能!为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理所当然!一语中的!

所有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在"学校教育"面前一律削弱和淡忘了它们与其同样拥有的职责和功能。

这部影片揭示和批露的就是造成整部影片抑郁无助基调最重要的悲剧根源——"父母教育"。

我最爱的天使迈克尔·杰克逊曾说过: 孩子是上帝赐予人间最纯洁的天使,最美好的礼物。

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更美好的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他们的身体,孕育他们的灵魂。

对于父母而言,"生育","生育", "生"和"育"本就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而在许多问题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职责和义务只有,甚至仅有:生!

也就是说只负责把他们生下来,"育",是什么?怎么样去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模糊,很麻木。

我只想问这些被孩子称为"爸爸妈妈"的父母:你们只负责把幼小而脆弱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而不负责教育他们长大,你们为什么还要将他们生下来呢? 为什么? 让他们孤独而又痛苦的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中亨利说过这样一句话引人深省: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老师曾提到过的一个疯狂设想: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应先去专业的父母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倘若领到了"合格证书",毕业了再回去做父母吧!

现在看来这一设想并不疯狂,因为做父母的人,必须得担起"父母"一词的重量。

我本以为,而且揪心期待着,影片中的角色都能如这部电影的名字《超脱》一般,最终都得到超脱,但是直到影片结束,电影中的任何人都没能获得自身的超脱。

正如亨利说的:

影片中人们都是孤独无助的隐形人,他们没法在现实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尝试着去和世界相容,也只不过是茫然无措的心理活动,和未知的恐惧。

影片的最后,亨利在最后的一次的课堂上,面对着一片事实上和精神上的荒芜狼藉,用低沉忧郁的嗓音诵读了艾伦坡灰暗惨淡的《厄舍府的倒塌》,雾霭沉沉的结束了影片。

但影片同时也是治愈的,艾瑞卡和亨利在温暖夕阳下的拥抱,即便只有一分钟的时长,也足以使一部极度致郁失衡的电影在爱的怀抱里找到了治愈的平衡。

《超脱》既冷漠又温暖,既致郁又治愈,是一部不可多得经典之作,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