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科幻片《人工智能》,雷声大雨点小,却感动了很多人吗
看过很多科幻片,能让你感动流泪的应该没几部吧,美国科幻片《人工智能》,从表面看确实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但是用心看的话,还是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可以说是科幻经典,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8.相信这就是看三次哭十三次的节奏,太虐了…,小海利的演技简直没得挑,那小眼神儿一过来整颗心都软了…,每次听到mammy都觉得心尖儿颤…,我能想到最难过的事,就是永恒的生命和不变的爱。小泰迪萌翻了,但是看到最后大卫和莫妮卡一直睡下去,泰迪一下子坐在床上呆呆的不动了那幕又是个大泪点…,好孤独…!总之:我倒是觉得,这是斯皮尔伯格最好的作品。对人文的关怀、朱迪·劳的艳男造型,以及堪称完美的细节处理,都有别于斯皮尔伯格其他的科幻片,代表儿童、未知的大卫,和代表性爱的朱迪·劳,这两人一起去寻找答案,这本身就充满了隐喻。
2. 急求!电影《人工智能》的影视分析.2000字以上.原创最好
总的感觉是有点儿不伦不类。因为我始终把它当作商业片看待,但是好像不够商业化,大概是因为有两位风格迥异的创作者的缘故——这个问题人们谈论得够多了——觉得影片前后有些脱离。本以为大卫沉入海底就结束了(那时,周围已有不少人落泪,但我只觉漠然,觉得那便是最好的结局,至少对大卫而言),没想到还有一个煽情而冗长的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它也感动了我)。
在很多科幻小说中,我看到的人类与机器人的未来多是后者对前者的代替和前者的压抑与即将崛起,这部电影却很残酷地描绘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憎恶和杀戮,这当然可以理解,只不过似乎颠覆了我头脑中的既成概念:被人类创造的将可能统治人类。其实我一直都认为电脑无法战胜人脑,就像不管和电脑下棋有多困难,它也是我们创造的,它赢只是表象,只是人类战胜自我的一中表现。所以人类应该不会等到被统治的那一天,也就是说电影里的情况很可能发生。
冷酷地说,尽管大卫能爱,但爱不爱他是人类的自由,因为他只是个机器,所谓的“爱”也只是个程序,销毁他就像丢掉垃圾。但是如果真有这样的机器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忍心毁掉它吗?
当大卫对马丁不利时,妈妈的眼中就只有自己的儿子了。这本无可非议,只是大卫的眼睛太蓝了,太清澈了,让并不爱他的妈妈也心软了。
我始终认为妈妈不爱大卫,从没爱过。大卫安抚了她的心,她却只把他当作机器,客客气气,又像对待客人,让人觉得家里的气氛是虚假的(大卫却对她和这个家念念不忘)。她始终在等儿子回来,儿子回来了,大卫显得很多余,也许妈妈心里会想:如果再等些天启动程序就好了,现在大卫没用了。
不是妈妈自私,这是人类的天性。
在那个年代,连人类的生存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谁还会在乎那些遍地皆是的机器?
销毁机器人的场景使我想到古罗马斗兽场,人类习惯做地球的主宰。
令我惊愕的是,大卫对妈妈讲给他的,其实是讲给马丁的《木偶奇遇记》深信不疑,于是寻找蓝衣仙女就成了大卫唯一的目标。
不幸的是,妈妈一直告诉大卫他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大卫发现自己不是惟一的,只是第一个的时候,竟绝望地跳入了大海。
幸运的是,在海底,他找到了蓝衣仙女。可是,那终究是皮诺曹的蓝衣仙女呀,所以大卫被困在了飞行器中,永生永世地与蓝衣仙女对视,永生永世地祈祷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儿,和马丁一样的男孩儿。
如果就这样结束,可能会给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觉得影片是完整的,是活着的人对逝去者思想的诠释。可是两千年后,活着的人想再现当初E.T.的风采,却破坏了两千年前的意境。
真是极尽煽情的功夫,大赚观众的眼泪,而且残忍地让大卫只获得了一天的幸福,然后让他永远地失去了妈妈,独自去面对他机器人孤独的永生。
讽刺的是,两千年后,在大卫无法成为真正的男孩儿的两千年后,外星人却把他视作珍宝,要通过他的记忆认识没来得及见面的人类,并且帮助他实现愿望,俨然他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的,他是,尽管是最后一个机器人,但在观众眼中,他就是最后的人类了。
以至当初对大卫的爱产生怀疑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肯定,他的爱是真的,他也是真的。
影片开头,面对“人类给机器人制造出感情是让机器人爱人类,那么人类能不能回报以同样的感情”的问题,教授的回答是:上帝在制造亚当的时候并没要求亚当爱他。那么,上帝创造亚当,是为了要爱他吗?
记得乔被抓走时说了两句话:“I am.”(稍顿)“I was.”。仿佛是对所有机器人的一种肯定,肯定他们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像是一边儿写,一边儿说服自己,至此,连我自己的想法都有些改变了。
对人类来讲,赋予机器人的感情不过是个程序,但对机器人而言呢?既然他有了感情,又怎能视而不见?就好像自己的感情被忽视,心里肯定不好受,那大卫呢?他的爱简直比任何真正的人的爱都更加坚贞和深刻,但他得不到回应,得不到这世上他惟一所爱的妈妈的爱,甚至连怜悯都得不到——可是只有爱才是他需要的!他的痛苦也应更为深刻,他的眼泪也会更加冰冷。因为对他自己来说,他就是个真正的男孩儿。
虽然完全不会写影评,但如果硬要我说些理论上的话,那我觉的这部电影的的确确体现了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功利不功利自不用说;作为科幻作品,“科”就代表了理性,“幻”就代表了形象;电影中那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它是认识的,而观众满脸的泪水也足以证明它是情感的。(都是一己之见。)
也许有那么一天,人类和机器人的分别只剩下生物体属性了,社会体属性的差别可能已被人类自己消除了,那似乎就达到一种平等了,不过人类一定是不甘心的。所以还是庆幸现在吧。
至少现在,人类是毫无疑问地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更重要的是,这不是程序,而是我们的一种本能。
3. 电影《人工智能》影片的结局是什么
影片最后两千年后的部分,一直是为人诟病的。尖刻的影评人们甚至说,这是斯皮尔伯格画蛇添足的,把一个深邃的故事变成了温情泛滥的电影。
但根据我看到的资料来看,这是不对的。斯皮尔伯格所修改部分,仅仅是大卫最终从醒着看见母亲消失到自己也睡着了。故事大抵的脉络,依旧是依照库布里克的设定在运行的。
那么为什么要设置出这样一个结尾呢?是为了滥情么?
当然不是,那温情的背后,库布里克的冷酷依旧浸透了这一切。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整个结尾的故事:2000年后,地球被冰封,人类灭绝了,神秘的来客从曼哈顿的冰层中救出了大卫,并出于对人类感情的好奇,满足了大卫的愿望,让莫妮卡复活了一天,母子二人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后莫妮卡永远睡去。大卫或者醒着睡着,故事结束了。
4. 人工智能影评
人工智能影评主要聚焦于电影《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与评价。以下是对该影评的归纳:
电影地位与评价:
- 高度赞誉:《人工智能》被赞誉为继《现代启示录》之后最无畏的好莱坞电影,体现了其在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 意外合作:影评中提到斯皮尔伯格作为库布里克的继承者拍摄此片,这种合作被视为电影界的一大惊喜,如同奥逊·威尔斯与华特·迪士尼合作一样不可能但却极具意义。
电影主题与意图:
- 核心目的:电影《人工智能》旨在让我们人类更加理解和爱这些未来的人工智能,这一深刻主题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
- 科技与时代背景:影片中的科技和时代背景被强调为凌驾于故事之上的重要元素,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影评主要强调了该电影在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意外的导演合作、深刻的主题意图以及超越故事的科技与时代背景。这些评价共同构成了对《人工智能》这部电影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5. 如何看待机器人和人的关系(人工智能)影评
公主与王子的童话世界是经不起推敲的,《人工智能》这部科幻的电影的逻辑也一样。电影的前半部份是残酷而现实的,后半部份是唯美而童话的。感觉这部电影的前后衔接不是很搭,但《人工智能》还是一部攒人热泪的电影。
科技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机器人似乎成为不可以替代的存在。机器人是为了人类生存的便利而存在,它是一样被人类制造为人类所服务的工具。但机器人被人类赋予了感情、思维、独立的行动能力时,机器人还仅仅是工具吗?
在自然界中,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为了生存而屠杀或者伤害其他物种。那按照相同的逻辑,在人类社会里,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性化的机器人是否也是万物之灵,也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伤害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种族呢?
机器人和人是怎样的关系?
1.绝对服从
影片中,发明者对机器人的爱的定义是:机器人对人的爱是永远烧录在它的硬件上的,不可磨灭的。但人对机器人的爱呢?影片中有感情的智能机器人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情需求而存在,但(部分)人类却单方面的要求机器人需要对人类付出无私的永不枯竭的爱,等到人类不再需要机器人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求时就把它送去毁灭----因为设置的机器人对人类的爱是永远烧录在它的硬件上不可逆转的。这种绝对服从式的爱,能称之为爱吗?
当一切都用科学来解释时,人的感情就变成了一种不必要的化学反应。
科学与荒谬的距离只有一线之差。
爱是一种互动的情愫,不是单靠一方不求回报的付出的。爱是一种互动的情愫,需要两者共同付出。爱是一种互动的情愫,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人能要求别人无私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特别是要求一个有思维有感情有感知的人。
在人类追求绝对的爱的同时却又拒绝了爱。那也就不是爱,只是人类的一种自私的欲望的体现。
那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将变得如何?
2.和平共处
人是一种情感的动物,用久了的东西都有感情,更何况是对着一个同样有感情需求的完美的人形机器人?
于是乎,慢慢地有感情的智能机器人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与人类趋向一致。因为它们有感情有思想,也有作为万物之灵所有的特性。
于是乎,这种机器人慢慢地替代了某一部分人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有感情的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
于是乎,有感情的智能机器人被视为一个新的物种,是新型的物种的雏形。
于是乎,人类与机器人处和乐融融地相处。
但,机器人具有了人类所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思维能力时,机器人还愿意任人类摆布,当人类的副产品吗?
正如黑人和美洲土著居民一样,能不为了自己的权益而反抗到底吗?
当机器人智能地产生这种想法时,问题已不在与机器人是否具有和黑人或土著反抗其压迫者的权利,而是在与它已经具备了人的素质—好的性情、坏的性情甚至难填的欲壑。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颠覆现有社会架构的能力。
那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将变得如何?
3.竞争淘汰
有感情的机器人可以算是人类的高级进化版。有思想有感情,不用吃不用喝而且不用休息,生病了零件也能换,不老不病不死。除了身体的构造不是肉体,它,可算是人类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但,它也有可能成为淘汰人类的另一个种族竞争者。
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的科学定律又发挥作用了。有了社会地位的机器人遂慢慢地为自己的种族争取权利,正如当年黑人向白人争取人权一样,机器人也为自己争取人权!机器人不再纯粹是人类的工具、人类的奴隶,机器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类应该为所有的机器人装上人工智能装置,并在往后的生产在不能再生产非智能的机器人,以保障机器人的利益。有思想有感情的机器人不仅复制了人的聪明才智,还拷贝了人类的欲望与私心。
环境的变化更加恶劣了,地球已经变得很不适合人类生存,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在此刻表露无疑。人类,也正慢慢地被地球淘汰。未来的地球环境真的发展到这个阶段,人类真的能如《星球大战》、《未来世界》一样,战胜机器人,夺回人类的主导权?
那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将变得如何?
以目前的科技的水平,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尚是明朗的。机器人尚不具备智能和感情,现今的机器人是人类的工具,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未来的某一天,有感情的智能机器人产生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会变得怎样呢?梦想有变为现实的一天,童话故事也有实现的一天吗?我们有两千年的时间去等待地球再发生变化吗?我们有两千年的耐心去祈求蓝仙女把世界变成我们想的那样吗?我们有两千年的寿命吗?
目前,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是绝对服从的。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能与人类和平共处?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与人类开战,人类真的能在那时的地球环境下战胜机器人?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是不是;却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到底会怎样发展,并不是单靠人类定几条机器人守则就能使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朝人类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故事里的事说是就不是,说不是就是;仍有待历史为我们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