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八百电影剧情不连贯
扩展阅读
唐季礼导演新电影 2025-05-10 14:34:50

八百电影剧情不连贯

发布时间: 2025-05-10 10:26:18

① 电影“八佰”引争议,究竟是铁骨铮铮还是在歪曲历史呢

近期一部电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爆火的的八佰这部影片,影片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后期,在全面战败的情况下,派一小股部队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四行仓库后面就是英法租界,前面则是硝烟纷飞,虽然上海已经失守,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干涉,甚至调停和援助,所以才打了这一场几乎是必输的守卫战,四行仓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打败日军,其更具有战略和政治上的意义。


可以说,四行仓库保卫战,有时候政治意义更加大于现实意义,而作为整个淞沪会战的极小组成部分,如果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的话,那么四行仓库保卫战,则进一步的显示了国军英勇抗争的决心和勇气,也让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展示在世界面前,从这一点来看,它无疑来说是很成功的,而从另外一点而言,这却几乎是一场没有太大意义的战斗,因为从后续的情况来看,最后谢晋元所率领的大部分守卫官兵最后还是迫于日军的压力,还有上面的命令,选择了退入了租界,最后大部分人在后面的日子里面都是结局悲惨,除了极少数人最后存活下来,大部分人都是屈辱的死去,甚至做了日军的俘虏,从后续来看,故事的结局却是不太好看!

② 看完电影《八佰》后,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情节与现实的严重脱离

首先先定个调。八佰讲述了一个魔改于真实事件的战争故事。电影包含了导演认为的真实,以及导演认为的人性,以及导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这些真实、人性、还有精神都过于自我化、狭隘化,符号化,甚至是偏离事实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内涵层面空洞有余,高度不够,情节方面严重与真实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说服力大幅度下降。

这种英勇,这种无畏是具有极高可信度,是真实的。我相信,很多人会感动也是因此。但这种感动不该,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电影本身的感动。它的内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来自电影本身。且不论这个桥段设计所带来的逻辑争议。就在精神内核上出现问题时,这种表达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③ 八百电影为什么下架了

八百电影下架的原因主要是涉及历史事件的改编问题。

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然而,在电影的改编和呈现过程中,存在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内容,这引发了部分观众和历史学者的不满和质疑。

具体来说,一些观众认为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存在夸大和虚构的情况,这可能对历史事件产生误导。例如,电影中展现的四行仓库战斗场景被一些观众认为过于夸张,与真实的历史事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一些观众还指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设定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也让电影的历史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和机构对电影进行了审查,并认为电影存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对历史事件的误导和影响,电影被下架并进行修改和调整。

总的来说,电影《八佰》下架的原因主要是涉及历史事件的改编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在改编历史题材的电影时,需要更加谨慎和尊重历史事实,避免对历史事件的误导和影响。同时,观众和历史学者也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电影改编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避免过度解读和误解。

④ 《八佰》为什么骂声一片

《八佰》没返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对于守仓库这个情节,电影对故事的还原很贴切,但问题是,前因后果被淡化了。

故事的背景是国军在淞沪会战中败退,八佰壮士其实是蒋刻意留下来,给英美列强演的“一出戏”。这个大背景,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简单来说,就是屁股有点歪。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隐察磨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影片评价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灶斗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