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声临其境红色经典电影
扩展阅读
刘德华彩票中奖电影 2025-05-20 05:49:52
千红玫瑰神马电影 2025-05-20 05:44:46
求泰国血腥的电影 2025-05-20 05:36:22

声临其境红色经典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0-17 11:53:04

A. 反映中国解放初期谍战电视剧有哪些

  1. 猎鹰1949

    该剧讲述了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务营营长燕双鹰与敌周旋,与军械制造专家赵雅琴以及日本731细菌部队二号实验室的研究员中村一郎合作一举击破敌特组织,取得胜利的故事

B. 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

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

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电影长津湖站在一个新视角,以志愿军连队为人物群像,真实地再现了那场战争的细节,重新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军人的勇敢和精神的伟大,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

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1

《长津湖》观后感1

近日,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该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作为党员干部,追片之余,我们也应该从剧中汲取精神食粮,扎牢“信念之根”“奋斗之根”“忠诚之根”,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书写新华章。

扎牢信念之根,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红色经典激励心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初入红色展厅,一组鲜明对比的数据十分引人注目,我国在钢产量、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都远远落后,简而言之为“气多钢少”。看似可怕的敌人,有着强大的装备和制空权,实则却钢多、气血不足,这些致命弱点在近战、夜战中暴露无遗。然而,正因为志愿军有着“气壮长津湖”般崇高的信仰,才能做到眼中有光、心中有磅礴力量,以顽强的意志信念,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守住一座又一座高地。虽然当下我们不必过度担忧寒冬,但是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前进之路势必坎坷曲折,坚定信仰是新时代的迫切呼唤,“强国有我”更是每一位青年人奋臂高呼的应有之音。

扎牢奋斗之根,让“战严寒、斗风雪”的红色基因浸润心田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零下40度的长津湖,寒冷比敌人的炮火还要可怕,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志愿军饥寒交迫,却依然热血沸腾,他们以炙热的奋进精神投入战斗,真正做到了摆脱“冷气”。被誉为“中国式保尔”的幸存者周全弟,在长津湖战役中因冻伤失去了四肢,但他坚决不屈服于命运,以钢铁般的意志力啃下硬骨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用断肢续写奇迹,其书法颇有造诣,屡次获奖。当今的青年人要拿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扎根沃土向上生长,不畏外部条件的重重阻碍,汲取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养,【赓】续红色血脉,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有温度、为民谋事有高度、为民办事有态度。

扎牢忠诚之根,让“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芬芳沁人心脾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走近抗美援朝纪念馆红色展厅出口,鲜红的凯旋门映入眼帘,不禁感慨当今之和平来之不易,那是千千万万最可爱的人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为了死守长津湖,志愿军时刻保持战斗姿势,瞄准敌人的方向,等待吹响进攻的号角,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坚决不撤退,“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坚冰不能损其骨,风雪不能摧其志。这种弥足珍贵的革命忠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发扬,并根植于内心深处,付诸于实践行动。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刻都要坚定立场,涵养精神傲骨,才能在大风大浪面前毫无畏惧、毫无退缩,才能在利益诱惑下更加坚定自我、傲骨胜梅,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傲雪凌霜,彰显英雄风骨。

《长津湖》观后感2

国庆前夕,电影《长津湖》上映,我在观看了电影后有许多感触。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相当的恢宏阔大,残酷逼真,枪林弹雨中仿佛一架架飞机就正从我头顶掠过,一颗颗手榴弹向我穿透过来,身临其境般不由得跟着揪心紧张起来。我同时由衷地感受到现在生活得来不易。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用血肉为我们拼下来的,我们觉得新时代离战争很遥远,是因为在边境,有一群可爱的人在守护我们,守卫国家,所以要更加珍惜当下。那时的他们为了下一代不再经受战争生活,不顾安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现在的新一辈,同样用生命保护人民安全,保护国土不容侵犯,向最可爱,最英勇的人致敬,谢谢你们。

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2

《长津湖》电影观后感篇一

看完国庆档《长津湖》电影后,心里有许多的感想。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951年11月27日,当时,陆战一师前进到长津湖西侧,这里连绵的山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十万大军的包围中。影片中一张战场形势图,显示了双方战场态势。蓝色为陆战一师的位置和突围路线。湖东侧是陆战一师的1团和5团共8000人,湖的南头是陆战一师师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东侧是陆军第7师31团在担任右翼掩护,有4000人。合计总兵力有18000人左右。另外,在战斗中陆战一师还得到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红色为另一方部队,形成一个包围圏,为9兵团的20,27和26共三个军,最终投入兵力计15万人。中间浅蓝色是长津湖,它是截流长津江的水库,长津江流入鸭绿江。

《长津湖》这部影片,以老兵的视角回顾那场惨烈的战斗,无涉胜败。零下40度的严寒,使战斗变得更加悲壮。健在的老兵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充满感情。离开战场就不再敌对,他们对敌方军人流露同情和敬意。六,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爱吃冰激凌的年轻人,都垂垂老矣,但他们依然可爱。

陆战一师师长,作为主角,在影片中一带面过。史密斯将军是个富有经验而且非常谨慎的指挥员。陆战一师深陷重围未被歼灭,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指挥。

陆战一师最终突出重围,一路撤到兴南港,乘船离开了。同时带走了9万多北朝难民。此役美军伤亡5000人,其中第7师31团占到3000多人。战役双方共伤亡数万人。

陆战一师1941年2月1日成立,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了瓜达尔纳尔岛战役、格洛斯特岬战役、贝里琉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对日作战屡建奇功。二战后,参加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在索马里进行的“重建希望”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这部影片中除了几个历史学家外,其他的解说都是老兵们的语言,即使他们不出现于画面。他们心里没有仇恨,会拥抱昔日的对手。老兵们有自己对胜败的诠释他们觉得,虽然没有胜利,但是南韩还在,值得去战斗 。此生无悔,一点也不!

《长津湖》电影观后感篇二

冰雪【长津湖】讲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讲述了在长津湖战役的时候一个志愿军连在冰天雪地之下依旧镇守阵地,为长津湖战役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故事。整个电影非常的震撼,他们冻成冰雕的片段完美的展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不只是在冰雪【长津湖】里讲的这些人。在历史上中国从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变化成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国家,我认为转变的重要节点是二战时期一系列以弱胜强的战役。没错的,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比如说赤壁之战这种大家都耳熟能祥的战役,这些战役和二战差了那些?众所周知在世界大战的那个年代最好的杀人利器就是火器,原本可以用火烧、刀砍、剑劈、射箭、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的高超战略指挥来扭转战局可是在二战时期可没有联营让你烧、子弹不能重复利用、冷武器也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换成了一枪一个的火器,也就是枪。枪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同样拥有超强的威力,有与没有往往就代表了战争的走向。但是中国的大刀队一样能击败带有枪的日本军队。

正如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里说的一句话:“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未成年人。我无法想象他们的心情,也应该永远也体验不到。这也真是他们,也是历史上许多一样的人给我们带来的安稳日子。

长津湖观后感1000字3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1

《长津湖》,让观众对此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些回家的烈士,可能是个脾气倔强、从不服输的愣头青,可能是个希望早日和家人团聚的老兵,可能是个重情重义、时刻想着别人的好兄长……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和今天身边可爱的年轻人一模一样,就好像是我们的朋友、兄弟。

他们很“普通”,可在国家和民族面对挑战的关键时刻,他们又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护佑着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伟大的英雄也是最可爱的“人”,这正是广大观众看完后红了眼眶的原因。

从“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到对复杂人性的刻画和塑造,这不光是电影叙事语言的转换,也是国产电影审美风格的不断更新。可感的电影艺术才能真正动人,宏大的叙事、伟大的时代应该投射在具体的人物和生活之中。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伍千里及时阻止了弟弟杀害已经没有抵抗能力的美军指挥官。他说得很清楚:有些枪可以打,但也有些枪可以不打。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以前不会,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主动挑起战端。这个道理不需要过多的阐释,就隐藏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之中。

《长津湖》正和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主旋律电影一起,把“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讲得越来越精彩、生动。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2

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们,最坚毅的`军魂。时间回拨70余年,那场冰天雪地里的血泪之战,依旧让人不忍回忆。这是永远的伤痛,也是永恒的荣耀。历史不容忘却,英雄必须铭记。即将上映的《长津湖》,复刻了这惊心动魄的一战。但,再高明的电影叙事,终究也说不尽这段史诗的波澜壮阔与沉雄悲壮。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长津湖战役”,已成战争的传奇,已是信仰的图腾。纵使冰身冻骨,也不退让一分。就算凝成“塑像”,也不动摇分毫。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惊人意念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此一战役,也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一边是志愿军的寸土不让,另一边是敌军“路程最长的退却”,战争的天平就此逆转。而在这卓绝战功的背后,代价沉重。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们,冒着零下40度的极寒温度,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全连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不倾倒、巍然屹立的冰雕。钢铁一般的意识,铸成钢铁一般的防线。这是血肉之躯在苦寒之地立起的伟岸“长城”,御敌于外、退敌千里,守住家国安宁,守来长久和平。

凛冬已至,激情燃烧的青春舍生赴死。血战之后,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抢回一线生机。冰雪冻住了战士们的躯体,却封不住他们不朽的军魂。这军魂,是对国家和民族最澄澈的爱;这军魂,是军纪如山,是铁流浩荡。“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长津湖,也曾绵延冰封,也曾静水流深。岁月可证,流水有声。那是伟大斗士的号角,那是铁血军魂的咆哮。

长津湖一役,雄浑苍凉、动人心魄。纵使七十一年过去了,这场惨烈的、英勇的血战化作丰碑,愈发迸发出着澎湃的力量。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永记长津湖的冰雪,永记冰雪里那最可爱的人和他们的不朽军魂。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3

一部叫《长津湖》的电影,让数亿观众为之“入戏”,让这个国庆节多了份“英雄气”。

多年来,以《英雄儿女》《上甘岭》为代表,抗美援朝主题的电影佳作迭出,成为一代代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食粮,鼓舞全国人民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今天,《长津湖》站在一个新的视角,以一个志愿军连队为人物群像,真实地再现了那场战争的细节,重新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军人的勇敢和精神的伟大,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这部作品显示了特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一部电影,也不能缺少精神。《长津湖》所带来的观影热潮,并不是单纯依靠广告宣传力量,而是影片本身传递的情感力量,彰显了艺术作品的巨大精神感召力,并转化为票房数据、上座数量和好评度。

有位女观众说,昨晚看完了长津湖,出来之后,老公问她怎么样,她红着眼圈说,深受震撼、深受教育。电影场里,她的背后一直有抽泣声……不少观众特意选择国庆观看,他们把观影当作一次向祖国的“精神献礼”,电影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此。

精神是电影的“内核”,但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战斗戏,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战术指导,都堪称国产战争片的新标杆,堪称国产电影史诗级的战争片。电影艺术的境界,正是精神与技术的水乳交融,让精神在艺术中得到倍增和升华。

《长津湖》火了,精神的力量“无价”。对于电影人来说,拍出一部爆款“大片”,获得更多的市场效益,是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时下,有不少的所谓大片,并不缺少高技术、高投入,更不缺少大场面、大明星,但缺少了最关键的“精神”,一部没有精神的影片,即使金玉其外也是败絮其中,难以获得观众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

C.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

抗日战争是近代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你看过什么抗日战争电影呢?不妨写一下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希望你喜欢。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1

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那就是《地雷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抗日时期最艰苦的年月,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强盗斗争的故事。

那一年赵家庄的民兵赵队长刚学会了使用地雷的本领,当时的黄村还是鬼子一个重要的据点,鬼子还在黄村的周围设了很多据点。弄得赵家庄人心惶惶,都逃进山里了。

“我们”准备用地雷和敌人作战,并准备抢敌人的Q。赵家庄联合其他村子用地雷和鬼子作斗争,并趁敌人被地雷炸的时候趁其不备抢了敌人的Q。这时,“我们”的地雷不够用了,上级发了一些铁雷,“我们”还造了石雷…,又给地雷的打法取了很多名字,如子母雷、连环雷、碎石雷…赵队长还把碎石雷叫做天女散花。

日军调集工兵用了金属探测器,“我们”绞尽脑汁又发明了一种专门对付金属探测器的雷,这种雷十分敏感,只要日军一碰马上爆炸。有一次日军来了,“我们”用了新发明的雷:头发丝雷。“我们”果然再一次炸了日军。后来,日军来偷雷,想搞清雷的结构。“我们”特意给了他们一个延迟爆炸的雷。为了避免踏雷,敌人又想出了一条更毒辣的手段,这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跟在后面。为了不伤害群众,“我们”发明了“长藤雷”,前面的群众走后,埋伏的民兵迅速引爆地雷,就这样,敌人被炸,老百姓却安然无恙。“我们”又让其他村的老百姓掐断敌人供给,并教他们埋地雷。

就这样,敌人陆地运粮被地雷炸。海上运粮被民兵发现,民兵又用水雷炸。空中运粮矮了怕被攻击,高了又不能运,运来的大部分都投到民兵那里去了。从此以后,日军天天被炸,死伤无数。最后,民兵们终于获得了胜利。

这时,电影结束了,可我还未缓过神来,依旧沉醉在民兵用地雷炸鬼子的场面上。《地雷战》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他们使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特别佩服他们,因为他们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才能有我们现在美好的日子。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2

《八佰》上映这么久,迟迟不愿去看,因为知道看这种令人悲愤的电影注定会让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但是管虎导演的影片,还是非常值得看的。

他在这部影片中十分严谨地还原历史,并艺术升华,有历史典故,有文化内涵,有深度思考,有让人血脉喷张的惨烈战斗,也有令人破涕为笑的儿女情长,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四行仓库战斗的历史过程,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紧张刺激的情节一波接一波,背景音乐也很恢宏,就是有点费纸巾。

九一八刚过,这个时候看比较有纪念意义。

就是不知道丹东人是得罪管虎了还是怎么,为什么把姜武扮演的怂货说成是安东县八里沟人,满嘴丹东口音的脏话,辨别力太强,埋汰丹东人呢?

最震撼的情节无疑是敌人攻打西墙时,战士们身背炸弹排队跳楼,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郑恺眼神中透着的那种视死如归的豪迈,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那种毫不犹豫毫不畏惧的纵身一跃,简直像一种荣耀,一种大丈夫以身许国的壮烈,震撼,感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哭的稀里哗啦,生活在和平年代,真的无法理解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一个个贪生怕死的怂货,在战斗中觉醒、牺牲,一个个稚嫩的少年、学生,在战斗中牺牲、成长,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骨气,中国军人的血性,中国人民不会怂、中华民族不会亡的民族气节。

马在这个电影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象征作用。影片展现四行仓库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一个前蹄腾空、昂首挺立的马的雕塑开始的,影片里贯穿始终的也是一匹从四行仓库跑出的大白马,引用的是赵云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典故,“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惟有常山赵子龙”,影片里对白也讲到:“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谊,赵子龙他护着国呢。”白马孤独地在四行仓库周围徘徊,它仿佛在等待它的主人赵子龙归来,单Q匹马冲入敌阵,杀他个七进七出。我想这匹白马代表了一种奔腾的力量,既象征国人威武不屈、奔腾不息的精神,又在呼唤赵子龙式英雄的出现,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但白马徘徊,子龙安在?

没有什么比自己强大,更有说服力。

感谢这个时代。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3

我利用了暑假的时间看了一部红色经典抗日战争片《铁道游击队》。每当想起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眼前便浮现出游击队员们趴火车,打鬼子的情景,想到这些事,我的心对游击队员的精神与勇气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主要叙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路上有一支活跃的游击队,他们专门破坏日本铁路运输,使日军得不到互相照应。游击队员控制了火车头,也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有力的打击敌人。在日寇和国民党两派的夹击下,很好的互相配合。他们沉着稳定和破灭不了的执着信念、勇于拼搏的精神,多次阻击了敌人的进攻,最终,他们消灭了鲁南地区上的鬼子,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无比的自豪,当日军说出‘‘我们失败了。’’中国人民的心是那么的一致,那么的高兴,那么的自豪!如果,人们永远记住抗日战争时期,那么中国人民永远走的是上坡路,中国永远是最伟大的。‘‘中国人是打不死的。’’因为中国人有着不怕困难的精神,才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这时,我感到骄傲。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不能真正体会的抗日的辛苦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游击队失去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生活,SO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浪费几百条的性命换来的1分钟,为国效力。最后,我想呼吁: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

《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很大,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4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作文5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电影观后感

D. 怎么评价电影《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作为建军90年献礼的作品,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本身就是回顾性质的,结局没有悬念,情节也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了,留给编剧们的发挥空间并不大。背景宏大,人物庞杂,也没有办法对个别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这些都是作为电影的硬伤,但这些并不妨碍电影带我们回到那段光辉岁月,去体验那些年的抛弃一切闹革命的决绝和押下性命赌未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