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电影女排袁伟民经典台词
扩展阅读
日本电影有个刀锋剑圣 2025-05-26 12:50:12

电影女排袁伟民经典台词

发布时间: 2024-08-31 18:45:06

1. 看电影《夺冠》,试评论《夺冠》:艺术性、真实性统一之变幻!

作为40多年前,曾在漳州训练基地参与冬训。誓师大会上,与全国冬训队员们,包括陈招娣、曹慧英、孙晋芳和张蓉芳等人,一起喊过这样的口号:“打倒日本、打倒韩国,打倒美帝、打倒苏修。誓死迈向世界排球最高水平!”并且每天在竹棚馆“滚过一身泥芹态败”的排球老人。期待的电影《夺冠》,终于上映,迫不及待购票先睹为快。因为煽情的剧情宣传和首映上亿的票房!早就暗示着将享受一回万分感动和泪水横流,将伴随之互动共鸣!可惜,观后的感觉相当遗憾!是平庸的片子,硬伤不少。导演最大的贡献是,拍摄地点在漳州基地2号馆,笔者的家乡,正在拆迁地方。这对弘扬漳州,肯定国家首创第一排球训练基地,世界冠军摇篮之功勋,意义非凡。

(偌大影院,观众六名退场二人!)

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全凭画面动感、音响来引人入胜,告诉人们一个动人的故事。然而,《夺冠》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更可能是内容杂乱跳跃,剪不断理还乱。始终以大量的字幕堆积在银幕上,加上整段整段的画外音来解说。这样,艺术性几乎归零,当然观众感觉乏味。比纪录片或专题片还不如,因为纪录片是原始记录,毕竟原汁原味。于是,瞌睡感不断袭来。 体育 励志片带来的应是拼搏血性,是打死不回头的民族风骨,是被逼到绝境永不言败的信念,是中国女排几代人形成精神底气。可惜,此片显示的,只是冗长的剧情,拖沓的节奏,不停的说教。

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性与真实性必须高度统一,完美有机结合。艺术的真实,并非照搬 历史 ,必须在忠于 历史 的基础上升华。真实的力量威力无比,若是离此失真,感染力从何而来?为了生动和自圆其说,为了方便拍摄,导演编造了许许多多现实不可能发生的情节来。删除的“陈忠和抢吃鸡腿”画面,闹剧镜头是剪了,但同样凭“主观臆想创造”的荒诞不经镜头,却比比皆是:如“袁伟民要郎平负重深蹲达闭穗到100公斤,才肯给予打主力!”;如“郎平在1981年夺冠前,就提示陈忠和以后准备当主教练”。如“嫌颤2008年奥运会中美比赛前一天,郎平驾车邀陈忠和逛街聊天”。如“郎平逼朱婷扣球要叫喊,应答不对罚其晚上睡训练馆,全队陪睡,还出现陈忠和来现场说教”。如“陈忠和当主帅时,在训练中,拿话筒高唱《爱拼才会赢》”。等等桥段,简直太多了,不胜枚举。事实上,这些不仅脱离生活真实,也完全脱离了艺术真实。呆过专业排球队的人,只能苦笑。一般观众,成了丈二金刚。

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习惯,是正叙和倒叙为主。而片子的结构是“中段开始,补叙两头”。由于编辑功力问题,显得支离破碎,眉目不清,连不成片。电影从没夺冠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切入,然后倒叙追叙袁伟民老女排时代,陈忠和人物贯穿始终,却没有他率队夺冠的画面,只有中美比赛失败下台失落的过程。尔后补叙郎平1995年归来执导,最后再接上郎平2013年上位。郎平人物从头到尾,标签式,高展示,脸谱化。大场面有袁伟民夺首冠,有陈忠和“和平对话”大惨败,有郎平在里约对巴西一役。但这些镜头感觉是打群架一般,扣球大作战。由于片子框架混乱,时间线拉得太长,以此讲述新老中国女排的故事,叫人头昏脑胀,难分东西南北。因为是“中间切入,对接两头”结构,一般观众只能记住有标大名的郎平,和没有标名的袁伟民、陈忠和,最多加上朱婷、张常宁等人罢了。主体人物群像都记不住,如何了解故事推进全貌,以及想表明的主题和脉络?所以,片名为《夺冠》文不对题,叫《郎平》更为合适!

所有演员中,就白浪和巩俐饰演郎平较成功,朱婷演自己也挺好。但吴刚饰演袁伟民,显然木纳生硬。彭昱畅饰演少年陈忠和太傻,如白痴一样,黄渤演成年陈忠和,简直如小丑一般。通过演员刻意表演和身体语言,来演绎一个故事。通过画面,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从而感同身受。可是,形象、剧本和台词限制了他们。训练罚人也好,比赛暂停也好,没有行话圈内话,尽讲政治化心灵鸡汤话,说教训斥多于表演。反而是新女排队员的本色表演,更接近生活!关键的问题可能是,导演根本不了解中国排坛,对女排圈子仅限于一知半解,凭着自己想像而制作,不可能出精品。也许,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

2. 如何评价电影《夺冠》

整部电影场面调度做得非常棒,尤其是最后在里约和巴西队打的那一场,场上的表现和上场前的坦诚心扉相交织,通过闪回来刻画每一个运动员赛前的状态,以及在各种受挫后真正思考“我为什么打排球”的关键问题。节奏稳、细节多、梅林茂的配乐应景,人多但不乱,相当考验导演的技术。

闪回技术在陈可辛这被不断运用,但又却恰到好处,多年后郎平站在里约场馆里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确乎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但说到女排精神,这部电影有个我不太满意,但我认可这个策略的地方。无论是袁伟民还是郎平,他们的激励话语总是太过直白,我不以为这是高明的叙事方式,以细节传递情感更令深刻。

但是,对于一部描写女排的电影,这样的选择确乎有道理。这是一个全中国人几乎都熟悉的故事,太多人看过这一切,传递情感和精神成为最重要的,技巧性退而求其次。但这种直接的叙事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我觉得是有效的。

中国电影的未来考的是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吗?不是,中国三四线城市有极大的消费潜力没有被释放,数据表明《夺冠》的预售在三四线成绩更好。面向大众的一部关于女排的电影,如此选择,自然最稳妥,最保险。

电影在叙事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不得不说,在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感叹场面调度的水准,节奏、运动、剪辑、配乐配合得几乎是完美。另外,看片尾字幕的时候,发现这部电影还是运用了抠图技术,在这个层面上,当下的补拍和当年的影像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个技术做得还是很到位的。

至于那些背后的故事,我也无从得知,不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