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80年代大陸是怎麼看香港電影
擴展閱讀
懷舊戰爭電影完整版100部 2025-07-05 15:53:43
兒童愛國電影排行榜 2025-07-05 14:35:03

80年代大陸是怎麼看香港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11 05:44:47

㈠ 80-90年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群星薈萃。幾乎沒有大陸的電影,那時候大陸在幹嘛

當然有。孤陋寡聞而已。

㈡ 為什麼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電影能有那麼多經典的而現在沒那一部能夠看出當時的那種韻味!遺憾啊!

這是正常的,世事都是有規律的,有輝煌,自然也有衰落。
香港電影在以前,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確實非常精彩好看。創作人員,無論導演、演員、編劇、監制,還有各種幕後人員,都非常賣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電影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的產業。加之當時香港經濟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周圍國家地區文化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但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韓國電影工業脫穎而出,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相反,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優秀人才遠赴美國好萊塢發展,本地電影創作人員思維相對創新有限。這些都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日漸沒落。
說白了,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香港電影要走出目前的低谷,最好辦法就是北上神州,中國大陸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電影產業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人才,香港電影只有蛻變為中國電影,才有望重塑從前的輝煌!

㈢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電影都是在哪裡取外景的

多數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八十年代古裝武俠片很多是室內搭建的布景,像83版射鵰那些很多都是室內布景。
也有些電影去國外取景,日本、美國、歐洲等,比如成龍的福星高照、龍兄虎弟、飛鷹計劃、殺手壕等
八十年代中期合拍片時代很多港片來大陸取景,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
九十年代後期一些電影開始來大陸取景,比如超級警察等

㈣ 香港電影是什麼時候傳入內陸的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㈤ 八十年代在大陸電影院上映過的香港喜劇電影

《三笑》。

㈥ 按我看現在的大陸就是香港繁華的80-90年代,可為什麼就看不到香港那個時代的活力,看那時的港片最

80年代90年代香港是趕上了大陸改革開放的紅利了,大陸剛剛開發,上海和深圳都還未發展起來,很低外企金融企業都會去相對發達的香港落腳,所以造就了香港的80、90年代的繁榮。2000年後中國進入WTO,開放程度更高,和世界整體貿易融合更加緊,外企在華投資更加直接,無需香港作為跳板,所以香港從那時候開始就慢慢陷入平庸~再加上香港沒有抓緊時間做經濟轉型反而在政治自由這條路上越走越偏,最後變成了現在這種情況。香港背靠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一次次的錯過。

㈦ 如何看待8090年代港片

這是正常的,世事都是有規律的,有輝煌,自然也有衰落。 香港電影在以前,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確實非常精彩好看。創作人員,無論導演、演員、編劇、監制,還有各種幕後人員,都非常賣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電影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的產業。加之當時香港經濟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周圍國家地區文化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但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韓國電影工業脫穎而出,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相反,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優秀人才遠赴美國好萊塢發展,本地電影創作人員思維相對創新有限。這些都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日漸沒落。 說白了,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香港電影要走出目前的低谷,最好辦法就是北上神州,中國大陸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電影產業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人才,香港電影只有蛻變為中國電影,才有望重塑從前的輝煌!

㈧ 香港七八十年代影視為什麼走紅,並充斥著大陸而如今卻不行了

當年閉關鎖國,80年代末才改革開放的
剛開放,港台影視大量湧入,對於天天看革命劇樣板戲長大的國人來說,當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如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隨著兩岸三地合作加深,國產片與港台片已無明顯差距,再加上歐美日韓文化侵襲,人們選擇餘地大大增加。
而且香港電影目前本身也處於了低潮期。
所以現在港片想一家獨大已經不可能了

㈨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怎麼那麼好看你怎麼看

在近幾年之中,香港的電影一直都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真的不如80、90年代的好看了,每次都抱著期望看,每次都抱著失望結束。在這兩年除了在今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提名中,《紅海行動》基本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內地電影,其他的就只有《無雙》算是實至名歸。實際上,香港金像獎這種「無片可提、濫竽充數」的窘境,已經持續了快20年了。

而在那個年代的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張敏、王祖賢等等,都是拼演技的,而現在的香港片有什麼?演技沒有,全靠特效嗎?在眾多人看來,真的是太難看了。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80、90年代的演技和大咖們太多了,導致現在的無論是誰演繹,都不再有那種濃郁的香港味兒。再加上,現在社會的發展,很多演員已經不是再靠演技吃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