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一些拍攝電影時的專業術語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具體製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藉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圈入圈出
「劃」的一種變化。以圓圈的方式,從畫面中心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圈出),或以圓圈將整個畫面逐漸收縮為圓點(圈入),並由下一個畫面所取代。有時圈入也用於強調或突出畫面上某一細節部分。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採用。
劃入劃出
簡稱「劃」。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狀的線,將前一個畫面劃去(劃出),代之以後一個畫面(劃入)。一般適用於表現節奏較快、時間較短的場景轉換;尤其是在描寫同時異地或平行發展的事件時,劃的組接技巧有著別種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處在於,如處理不當,容易使觀眾意識到銀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畫面形象的真實感。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長鏡頭
「短鏡頭」的對稱。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由於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長鏡頭的拍攝,由於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類型電影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好萊塢佔主流地位的一種影片製作方式的統稱。電影藝術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電影所特有的不同類型的影片。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的題材、技巧和格調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疇、種類或樣式。例如,好萊塢電影最重要類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獨特的題材領域、自然背景、地區特徵乃至於場景、服裝、道具等造型元素,並由此產生這一類型獨有的敘事方式、形象構造、場面調度等藝術手法。其他類型如喜劇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偵探片、恐怖片、戰爭片、社會片、倫理片、幻想片、心理片、歷史片、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體育片、災難片等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徵。類型電影是藝術產品商業化、標准化的表現形態,多以觀眾喜愛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觀眾感興趣的流於程式化的情節,富於刺激性的圖解式的銀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觀眾;但由於它保留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卓有成效的創造,形成電影自身的傳統,並隨著時勢的推移不斷有所變化,符合大眾化藝術的要求,因此為好萊塢電影贏得廣大的國際市場,並為其他國家商業電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調、各國新電影流派的興起、觀眾審美情趣的變異,電影類別及其內涵、技法、形式、界限均發生很大變化。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後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攝影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後景的表現最為明顯。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後景即構成背景。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近景
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視距比特寫稍遠。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近景有時也用於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攝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一般稱為「中近景」。
前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在某些移動攝影中,藉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後景。
內景
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內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同時較易於創造出所需的環境氣氛和視覺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資大,製作費時,某些場面容易顯露人工痕跡,缺乏真實感。因此,導演為了追求場面真實,近年多採用實景拍攝。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制進度。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
遠景
攝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發情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場記
影片拍攝階段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鏡頭號碼、拍攝方法、鏡頭長度、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音響效果、布景、道具、服裝、化裝等各方面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由於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場景和數百個鏡頭進行拍攝的,拍攝時不能按鏡頭順序進行,因此,場記所作的記錄有助於影片各鏡頭之間的銜接,為導演的繼續拍攝以及補拍、剪輯、配音、洗印提供准確的數據和資料。影片完成後,這些記錄還可供製作完成台本之用。
導演
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化裝師
影片的重要創作人員之一。化裝師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美學素養、繪畫基儲歷史知識和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夠掌握並熟練地運用化裝技法和技巧,帶領和指導助手完成影片所規定的化裝任務。化裝師根據影片總體造型設計的要求和演員形貌的特點,設計角色的化裝造型,指導製作各種化裝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試裝和定型。在拍攝過程中,化裝師負責保持人物造型的連貫性,並隨著人物性格、情緒、年齡、境遇等因素的變化,予以相應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實感。
美術師
舊稱「布景師」、「美工師」。影片造型設計的主要創作人員。美術師的工作,從研究劇本開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據劇情和劇本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資料積累,進行影片的造型設計。即以化裝、服裝、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創造劇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間環境——符合人物規定情境、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點、並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較多動作支點、有利於場面調度和拍攝的藝術空間。美術師應具有較高的文藝素養和繪畫造型能力,並能熟練掌握影片視覺體現的特有規律;應善於組織和指導有關美術造型部門的工作,以努力體現總體設計意圖。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制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後,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並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製片人
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
製片主任
攝制組的行政領導者與組織者。根據分鏡頭劇本及導演的創作意圖編制和執行攝制計劃和成本核算,參與選擇演員,確定外景地點,審核布景設計等工作。對影片的政治思想內容和拍攝進程負主要責任,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
環形電影
又稱「環幕電影」。一種在圍繞影院圓形內壁、呈360?的環形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由多台攝影機同步攝制,多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有三台、五台、九台、十一台等多種。環形電影院的放映機裝置在環形銀幕上方的放映室中,觀眾站立於觀眾廳中央,可隨意四面觀看。由於視野開闊,具有多聲道立體聲效果,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由於設備復雜,放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僅半小時左右。環形電影院不能兼放普通影片,故限制較大,難以推廣。
多銀幕電影
以特製放映機在多塊銀幕上同時映出不同畫面的電影。觀眾在觀看主要畫面的同時,還能在其他銀幕上看到有關細節。多銀幕電影可以豐富影片內容,加深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球幕電影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拍攝及放映均採用超廣角魚眼鏡頭,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於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後,且伴有立體聲環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
遮幅寬銀幕電影
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一種非變形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使畫面高寬比由原來的1:1.33,變成1:1.66至1:1.85,能得到與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拷貝
英文的音譯,意為「摹本」、「復製品」。用作電影術語,指以正片從電影底片復印出供放映用的影片。
後期製作階段
混錄雙片製作階段和完成片製作階段的總稱。攝制組在完成對白雙片,並經審查通過後,即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其中混錄雙片製作包括配錄效果、音樂和混合錄音;完成片製作階段包括洗印部門底片剪接(通稱「套底」)、配光和沖洗光學混合聲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貝和標准拷貝。
配對白
後期錄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指演員為剪輯完成的後期錄音影片或譯制影片配錄人物對話、獨白等。演員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須反復觀看銀幕上放映的鏡頭,熟記鏡頭中的表演,並使自己的聲音、情緒和口型與銀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裝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還音進行表演。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面結構的作用。(2)音畫對立。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並行」。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常用於動畫影片。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也常用於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後音樂也同步出現,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② 英語翻譯(電影專業術語)
英語電影術語:
Film instry 電影工業
cinematograph 電影攝影機, 電影放映機
cinema, pictures 電影院 (美作:movie theater)
first-run cinema 首輪影院
second-run cinema 二輪影院
art theatre 藝術影院
continuous performance cinema 循環場電影院
film society 電影協會,電影俱樂部 (美作:film club)
film library 電影資料館
premiere 首映式
film festival 電影節
distributor 發行人
Board of Censors 審查署
shooting schele 攝制計劃
censor』s certificate 審查級別
release 准予上映
banned film 禁映影片
A-certificate A級(兒童不宜)
U-certificate U級
X-certificate X級(成人級)
direction 導演
proction 製片
adaptation 改編
scenario, screenplay, script 編劇
scene 場景
exterior 外景
lighting 燈光
shooting 攝制
to shoot 拍攝
dissolve 漸隱,化入,化出
fade-out 淡出
fade-in 淡入
special effects 特技
slow motion 慢鏡頭
editing, cutting 剪接
montage 剪輯
recording, sound recording 錄音
sound effects 音響效果
mix, mixing 混錄
bbing 配音
postsynchronization 後期錄音合成
studio 製片廠,攝影棚
(motion)film studio 電影製片廠
set, stage, floor 場地
dolly 移動式攝影小車
spotlight 聚光燈
clapper boards 拍板
microphone 麥克風,話筒
scenery 布景
電影攝制filming shooting
camera 攝影機
shooting angle 拍攝角度
high angle shot 俯拍
long shot 遠景
full shot 全景
close-up, close shot 特寫,近景
medium shot 中景
background 背景
three-quarter shot 雙人近景
pan 搖鏡頭
frame, picture 鏡頭
still 靜止
double exposure 兩次曝光
superimposition 疊印
exposure meter 曝光表
printing 洗印
影片類型films types
film, motion picture 影片,電影 (美作:movie)
newsreel 新聞片,紀錄片
documentary (film) 記錄片,文獻片
filmdom 電影界
literary film 文藝片
musicals 音樂片
comedy 喜劇片
tragedy 悲劇片
dracula movie 恐怖片
sowordsmen film 武俠片
detective film 偵探片
ethical film 倫理片
affectional film 愛情片
erotic film 黃色片
western movies 西部片
film d』avant-garde 前衛片
serial 系列片
trailer 預告片
cartoon (film) 卡通片,動畫片
footage 影片長度
full-length film, feature film 長片
short(film) 短片
colour film 彩色片 (美作:color film)
silent film 默片,無聲片
bbed film 配音復制的影片,譯製片
silent cinema, silent films 無聲電影
sound motion picture, talkie 有聲電影
cinemascope, CinemaScope 西涅瑪斯科普型立體聲寬銀幕電影,變形鏡頭式寬銀幕電影
cinerama, Cinerama 西涅拉瑪型立體聲寬銀幕電影,全景電影
title 片名
original version 原著
dialogue 對白
subtitles, subtitling 字幕
credits, credit titles 對原作者及其他有貢獻者的謝啟和姓名
telefilm 電視片
演員actors
cast 陣容
film star, movie star 電影明星
star, lead 主角
double, stand-in 替身演員
stunt man 特技替身演員
extra, walker-on 臨時演員
character actor 性格演員
regular player 基本演員
extra 特別客串
film star 電影明星
film actor 男電影明星
film actress 女電影明星
support 配角
util 跑龍套
工作人員technicians
adapter 改編
scenarist, scriptwriter 腳本作者
dialogue writer 對白作者
proction manager 製片人
procer 製片主任
film director 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副導演,助理導演
cameraman, set photographer 攝影師
assistant cameraman 攝影助理
property manager, propsman 道具員
art director 布景師 (美作:set decorator)
stagehand 化裝師
lighting engineer 燈光師
film cutter 剪輯師
sound engineer, recording director 錄音師
script girl, continuity girl 場記員
scenario writer, scenarist 劇作家
放映projection
reel, spool (影片的)卷,本
sound track 音帶,聲帶
showing, screening, projection放映
projector 放映機
projection booth, projection room 放映室
panoramic screen 寬銀幕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Zekeria Ebrahim飾演)與僕人哈桑(Ahmad Khan Mahmidzada飾演)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別人欺負的時候總是哈桑站出來保護他,盡管哈桑比他還要瘦弱。
在一次盛大的風箏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
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後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躪強暴,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他們強暴。
阿米爾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倆偷東西,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隨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他和父親一道辛勤的工作學習,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了他們的家業。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阿米爾意識到過去的從來都未曾過去。他始終無法擺脫對哈桑的歉疚。為了贖罪,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違二十多年的故 土。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謊言......
③ 電影里的特效畫面叫什麼,求專業解釋
都說《變形金剛》的特效「牛」,可能大家都沒意識到,我們所指的,實際上只是該片特效的一部分或者說一個種類——也就是那個被媒體宣傳至耳熟能詳的「電腦特效畫面」(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簡稱CGI)。
有趣的是,無論是在中文還是英文語境里,「特效」(Special Effects)一詞都是這么稀里糊塗用的;甚至在我們所看過的老外專業影評人那裡,也有很多指代不明的情況。可實際上,在電影製作術語中,「特效」 (Special Effects,簡稱SFX或FX,還有叫SPFX的)與「視覺特效」(Visual Effects,也有用Special Visual Effects的,簡稱VFX)、「電腦特效畫面」(CGI)雖然有所聯系,但還是有各自嚴格界定的,不能混用。
在當代電影的語境里,「特效」一詞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大了,幾乎包括除真人實景拍攝之外的所有元素。一般來說,它又包括兩部分:「現場特效」和「視覺特效」。前者在英文中表述為mechanical effect s(機械效果)、physical effects(物理效果)或practical effects(實際效果),後者的英文表述為visual effects或者optical effects。兩者的主要區別為:一,前者是與電影的實際拍攝同期的,而且多在拍攝現場完成(所以稱之為「現場特效」),後者則多是在現場拍攝結束之後的後期製作中完成;二,前者的工作對象和「正常拍攝」沒有區別,都是真實存在的人或物件,後者則是通過對已有膠片畫面的加工、或者用攝像機以外的視頻處理設備(如電腦)來產生新的畫面。
此外,「現場特效」也應與「特技」(Stunt)區分開來的,二者雖然都有人的參與,但前者主要作用對象是物,如各種爆炸、崩塌、彈坑、煙霧、降雪、洪水等效果;而後者是要靠「人」(也就是俗稱的「替身」)親自實施的效果,如追車、墜樓、著火、跳水、翻滾、挨打等。在IMDB的電影資料分類中,與「視覺特效」(Visual Effects)平級的是special effects,其實指的只是電影製作意義上的「特效」中的「現場特效」(practical effects)部分。
現在人氣超旺的「電腦動畫」,其實只是「視覺特效」中的一部分,進而只是整部電影「特效」的一小部分。在電腦發明之前,「視覺特效」主要通過對膠片和播放設施做手腳來達成,包括直接在膠片上作畫或者重新剪接膠片等「原始手法」,影迷們熟悉的《如來神掌》和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許多技巧到今天仍在適用,例如「停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和「後投影」(rear-projection)。電腦作為視覺特效先鋒的興起,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最早是2D應用,後來因為電腦處理能力的突飛猛進,如今CGI已經成為處理3D靜止畫面或者動畫的中堅力量了。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依靠電腦三維動畫為主的「視覺特效」主宰了近年來「好萊塢大片」的畫面,相對傳統一些的「現場特效」和「特技」仍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別是在大型動作場景中,它們有著純電腦特效難以替代的優點。.....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北京數字影視學院 的變形金剛」中的特技效果。
④ 關於英文電影的製作詞彙
如下:as follows
製作: procer
友情客串:guest actor
拍攝:filming
電影劇組名詞英文解釋
主演 lead
出演 supporting cast
友情客串 guest actor
藝術顧問 artistic consultant
文學策劃 associate screenwriter
編劇/導演 screenplay/director
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場記 scriptgirl
出品人 executive
監制 procer
策劃 associate procer
執行製片 proction director
製片主任 proction manager
外聯製片 location manager
製片助理 proction assistant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攝影 cameraman
攝影助理 camera assistant
燈光 gaffer
燈光助理 lighting assistant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
幅美術 assistant art director
道具 property master
化妝 make-up
音樂 music composer
錄音 sound design
現場錄音 location sound
錄音助理 sound assistant
剪輯 editor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
會計 accountant
媒體聯絡 public relations
平面設計 graphie design
英文翻譯 english translation
英文字幕編輯 english subtitles editor
技術顧問 technical consultant
視頻技術 video technical support
後期技術 digital postproction
電腦特效 digital effect
視覺特技總監 visual effect supervisor
數碼特技主任 digital effect supervisor
數碼調光 color grading
燈光器材 lighting equipment
鳴謝 acknowledgement
協助拍攝 line proction
⑤ 電影術語 後期製作
常用軟體
合成軟體:AE、Combution 、DFsion、Shake等,各有不同分別是層級與節點式的合成軟體(前兩個是層級後兩個是節點式)。三維軟體:3D MAX、MAYA、和Softimage、Zbrush等。
[編輯本段]影視後期製作
影視後期製作
利用實際拍攝所得的素材,通過系列軟體如三維動畫等技術合成手段製作特技鏡頭,然後把鏡頭根據邏輯順序剪輯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並且為影片製作上聲音。
傳統的電影剪輯
傳統的電影剪輯是真正的剪接。拍攝得到的底版經過沖洗,要製作一套工作樣片,利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剪輯師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和膠片,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台上觀看剪輯的效果。這個剪開、粘上的過程要不斷地重復,直到最終得到黨章的效果。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很原始,但這種剪接卻是真正非線性的。剪輯師不必從頭到尾順序地工作,因為他可以隨時將樣片從中間剪開,插入一個鏡頭,或者剪掉一些畫面,都不會影響整個片子。但這種方式對於很多技巧的製作是無能為力的,剪接師無法在兩個鏡頭之間製作一個疊畫,也無法調整畫面的色彩,所有這些技巧只能在洗印過程中完成。同時剪刀加漿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
傳統的電視編輯
傳統的電視編輯則是在編輯機上進行的。編輯機通常由一台放像機和一台錄像機組成。剪輯師通過放像機選擇一段合適的素材,然後把它記錄到錄像機中的磁帶上,然後在尋找下一個鏡頭。此外,高級的編輯機還有很強的特技功能,可以製作各種疊畫劃像。可以調整畫面顏色,也可以製作字幕等。但是由於磁帶記錄畫面是順序的,你無法在已有的畫面之間插入一個鏡頭,也無法刪除一個鏡頭,除非把這之後的畫面全部重新錄制一遍。所以這種編輯叫做線性編輯,它給編輯人員帶來了很多限制可以看到傳統的剪輯手段雖然各有特點,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剪輯人員的創造力,並使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繁瑣的操作過程中。基於計算機的數字非線性編輯技術使剪輯手段得到很大的發展。這種技術將素材記錄到計算機中,利用計算機進行剪輯。它採用了電影剪輯的非線性模式,但用簡單的滑鼠和鍵盤操作代替了剪刀加漿糊式的手工操作,剪輯結果可以馬上回放,所以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時它不但可以提供各種編輯機所有的特技功能,還可以通過軟體和硬體的擴展,提供編輯機無能為力的復雜特技效果。數字非線性編輯不僅綜合了傳統電影和電視編輯的優點,還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發展,是影視剪輯技術的重大進步。從80年代開始,數字非線性編輯在國外的電影製作中逐步取代了傳統方式,成為電影剪輯的標准方法。而在我國,利用數字非線性編輯進行電影剪輯還是近幾年的事,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大多數導演都已經認識到其優越性,對於數字非線性編輯,我們在本章節將會詳細討論。< 隨著影視製作技術的迅速發展,後期製作又肩負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責:特技鏡頭的製作。特技鏡頭是指通過直接拍攝無法得到的鏡頭。早期的影視特技大多是通過模型製作、特技攝影、光學合成等等傳統手段完成的,主要在拍攝階段和洗印過程中完成。計算機的使用為特技製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也使許多過去必須使用模型和攝影手段完成的特技可以通過計算機製作完成,所以更多的特技效果就成為了後期製作的工作。
[編輯本段]電視畫面編輯
電視畫面編輯是電視片創作的後期工作,它是根據節目的要求對鏡頭進行選擇然後尋找最佳剪接點進行組合、排列的過程。目的是最徹底地傳達出創作者的意圖。
與有詳盡分鏡頭腳本的電影、電視劇片的編輯不同,以紀實性為特徵的電視片的編輯,由於面對的是一堆雜亂的即興式的抓取的鏡頭,這時的編輯過程是創作味很濃的。創作意圖的修正和表達,都依*編輯過程逐步完成,只有好的編輯才能賦予電視片以生命。各種鏡頭在未經巧妙地組合統一起來為表達意義或敘述之前,只是許多零碎的片斷,構圖再美、信息量再大、表現力再強的鏡頭,若沒有認真挑選和進行有意義地編輯,在段落中和成片之前,也只能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難以展現自身的光彩。只有對它們進行切割、磨洗、造型、鑲嵌等過程的整治,才能展現出其天生麗質,供人充分欣賞。這些切割、磨洗、造型、鑲嵌等工序也就是電視片編輯過程中對前期拍攝的鏡頭的整治過程即挑選、切除、組合和排列。它最終給人的不僅是視覺心理上的流暢,更讓人從中獲得一種積累的效果。這種積累是由於在編輯中融合了巧妙的構思,使得鏡頭的組合效果往往比多場景段落加在一起的效果更大。在這個意義上說,編輯決不僅只是重造,而是一種創造。正是藝術性和技巧的巧妙結合,使得鏡頭在組合和排列中完成其功能,並傳達出豐富多樣的意義。
電視創作中的編輯工作只是它的後期部分,在此之前還有以下的環節:選題、采訪、撰寫提綱、拍攝等等,編輯工作是以上這些環節的延續和最終完成。盡管在電視片創作中,編輯是主創人員,人們認為編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質量乃至成敗,但是他若離開了其他創作成員,如導演、攝像、燈光、錄音和操作人員等等,沒有這些人員的合作,編輯也就無所作為。
編輯之前各環節的工作,主要為獲取與節目有關的有意義的原始圖像素材和原始聲音素材所進行的種種工作。它包括對選題的確定,選取合適的采訪對象並進行采訪,確定合適的節目形式,撰寫拍攝提綱,選擇符合節目內容與形式要求的現場並進行拍攝,從而獲取符合節目預想效果供後期編輯的圖像、聲音素材,並在拍攝現場作一些粗略的場記。要使這些零碎雜亂的原始音像素材最終形成一個能夠達到原先設想效果的完整的節目形態,後期的編輯過程也是很繁雜的,因為挑選有用的組合、有意義的段落,並根據構思完成敘事表意目的,且有節奏感的排列,每一手都需反復斟酌,幾經推敲,而且編輯過程中除考慮畫面效果外,還得注意聲音的效果。所以說編輯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系統工程。
[編輯本段]電影剪輯
電影剪輯是一個結構的問題,所以必須從剪輯師所要遇到和處理的素材出發。如果你不熟悉那些素材,那你如何用它們來結構呢?那麼剪輯師所遇到的素材有那些種類呢?剪輯是一部電影作品的最後一關,在製作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在這里全都要經過剪輯這一關。把關人把不好就麻煩了。
再有,剪輯是一門獨立的學問,比如說,在舊好萊塢,導演是不準進剪輯室的。剪輯有它自身的專業問題要研究,導演沒有在這個專業下過功夫。在我國不知怎的興起了導演剪片子的風氣,很壞的風氣。一般大陸的導演都不懂剪輯,可以拿成龍拍的片子來對照。人家在拍攝的時候連剪接點都找好了。有的導演說,不需要剪輯,北京電影學院也不需要成立剪輯系。一些導演並不懂剪輯,就拿一個小問題來說,他們丟掉了許多剪輯點,或者說,根本沒有看到那些剪輯點。他們所謂的懂得剪輯是指把故事很通順地串起來而已,他們剪的東西沒有視聽效應。剪輯是另外一門學問。
電影是心理學的產物。不用那機器,用手動,也照樣可以看到電影。比如說,你可以把一系列連續動作的照片,用手來掀,照樣出現視覺的運動現象。機器只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放出來的活動影像的動作更流暢。而且還可以准確地進行剪輯等等。所以我們要著重研究心理學。電影里的許多心理現象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依然處於實證階段。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心理學是前途無量。既然心理學目前還更多地處於實證階段,那麼實驗是非常必要的。要多做實驗。視聽語言遠遠沒有達到完善。你如果有實驗精神的話,那麼在你的任何一次創作中都可以有創新的東西。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墨守成規。
⑥ 視頻剪輯 | 影視製作必看專業術語詳解
一.影視製作前、中、後期
前期策劃:
a.影視工作的基礎
b.確定題材定位,策劃內容,設計腳本
c.團隊工種溝通,拍攝准備工作偏重策劃能力及整合資源的能力
中期拍攝
a.依託腳本進行拍攝
b.拍攝場景、手法、光線、機位等調控拍攝時要考慮周全,溝通很重要
後期製作
a.作品的剪接、音效、技術合成
b.剪輯要有思想,有目的性的連結故事剪輯師需具備導演思維
二.名詞術語解釋
1視頻的原理
連續播放的靜態圖片,造成人眼的視覺殘留,形成的連續的動態視頻。
2時長
指視頻的時間長度。基本單位是秒。時:分:秒:幀。
3幀
視頻的基礎單位,可理解為一張靜態圖片就是一幀。
4關鍵幀
素材中的特定幀,標記為進行特殊的編輯或其它操作,以便控制完成的動畫的流、回放或其它特性K幀就是打關鍵幀。
5幀速率
每秒播放幀的數量,單位是每秒多少幀,也就是fps幀速率越高,視頻越流暢。
6幀尺寸
幀(視頻)的寬和高。寬和高用像素數量表示,幀尺寸越大,視頻畫面也就越大,像素數也越多HD視頻是1920*1080,就是寬1920個像素,高1080個像素,那麼可以算出HD的一幀畫面里包含1920*1080=207萬個像素。
三.影視後期剪輯從業人員必備
1.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
2.剪輯素材並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
3.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以及製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
4.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給影像注入生命。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影視製作專業術語的分享,希望對想要學習視頻製作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歡迎關注本平台。
⑦ 電影中使用的「電腦特效」 用英文怎麼說
電腦特效的英文是:computer special effects。
電腦特效是指電影或電視劇在拍攝製作或後期製作的過程中,當有無法使用的自然環境或人物表現的場景和情節時,將採用特殊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獲得最終畫面的技術。與特技等同。特效技術是一個外延不斷變化的概念。
隨著技術發展,一些技術已經不再屬於特效,比如彩色電影和剪輯中的一些手段;同時,一些新的概念不斷被納入特效領域,比如電腦動畫、數字立體技術等。
(7)電影電腦製作術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電腦特效的發展歷程
回顧電腦特效的歷史,早在1963年,就有了第一部電腦影片,1969年出現世界第一部用電腦影像完成的廣告片,1973年第一部電腦2D動畫《West World》面市,電影界也逐步把各種電腦效果,少量地應用在電影當中,例如電影《星球大戰》即是例子之一。
1977年,奧斯卡電影頒獎禮主辦單位意識到電腦效果對電影的重要,增設最佳視覺效果一獎,而《星球大戰》和另一部電影《第三類接觸》一起入圍,由前者拿下這個獎項。
1980年,迪士尼集資製作史上第一部電腦動畫長片《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1991年《魔鬼終結者2之審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賣座,其電腦特效運用促使電影界重視大量使用電腦特效。
⑧ 關於英文電影製作詞彙怎麼說
Post-proction
⑨ 影視後期初學者需要了解的一些專業術語
1、柔體
簡單說柔體就是柔軟的物體,在Maya中通過動力學的解算,使物體得到柔軟的運動。例如:衣服、國旗、有彈性的皮膚、窗簾或者是會隨風飄動的毛發等等。
2、摳像
摳像屬於後期特效部分,摳像就是摳素材,去除實拍素材中的多餘部分。比如我們在看電影時經常看到很壯觀的場景,有一個人站在山上,在遠處火山爆發,火光沖天,實際上拍的時候一般找不到這種景觀,這就需要做後期處理。我們經常在電影花絮中看到,演員站在以藍色或綠色布為背景的前面進行拍攝,這樣使前景角色和背景之前產生顏色差異,由製作人員將藍色或綠色拍攝區域摳掉,然後再通過電腦圖形技術將特效場景與拍攝人物合成在一起,得到真實的震撼效果。
3、合成
前期拍攝後,根據劇本,把現實無法拍攝的東西用軟體製作出來,然後將虛擬作品與現實拍攝結果相結合。它需要我們在一定的素材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加工,以達到完美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它通常是需要和創作軟體相結合使用的。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影視後期特效專業術語的相關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及時關注本平台並進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