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票房是指觀影人數賣出的票數還是賣電影票的盈利
票房是指觀影人數乘以單位票價。要算盈利的話,一般影院能分到票房的30%,投資方(就是我們看到的出品公司)能分到票房的30%(也有說25%的),就是說一部電影的票房要達到投資額的2.5—3倍才能收回投資,當然一部電影投資的收回不止是票房這一塊,還有其他的如版權啊什麼的。
目前票房的統計一般水分不大,但是投資額的宣傳水分比較大,目前很多電影的投資動輒說投資了上億元,這個真有點扯。
目前電影票房的最高記錄是阿凡達(全球票房27億美元),中國電影的最高票房也是阿凡達(大陸票房13億人民幣)。
中國國產電影的最高票房是唐山大地震(大陸票房6.7億人民幣)
㈡ 電影票房怎麼算的是按看的人數,還是買票的錢
主要按賣票的錢 每隔一定的時間 影院會把放映影片時售出的票數及價格總額計算出來 報給影片發行方 由發行單位統計匯總這個時期的票房
㈢ 為什麼電影排名是看票房而不是看賣出的票數
1、票房對比不但是電影之間的單項對比;而是也有國家間地區間的對比。
如果用票數,對於很多票價高的電影不公平。例如有些電影票價60元一張,跟20元一張的相差3倍,用人次統計,很不公平。
2、電影也有地區國家間的對比,而比人次,肯定是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佔便宜,日本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吃虧!
3、電影公司是要賺錢的;而拍電影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一個電影不賺錢,但是能得大獎,可以,但是一個公司,每一部電影都不賺錢,不就倒閉了嗎?哪怕有100億人去看電影,有有什麼意義呢?
4、人次在電影統計中是一個次要參數,但也是參數之一。不過不如票房重要而已。
例如戰狼2觀影人數1.6億,是世界單體市場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
㈣ 為什麼電影票房看賣出的價格而不是看的人次
商業電影,都是奔著錢去的,不看票房投資商是要吃虧的,還有一些電影,比如科教片,專題片,愛國之類的,一些非盈利性的機構組織拍攝和發行,這個是要看觀影人次的
㈤ 用票房來評價一部電影並不客觀.為什麼不統計觀影人次
認同,口碑重要!
票房代表看的人多,沒有好口碑,看的人不會多的。
比如捉妖2高開低走,再比如,紅海行動,口碑起來後,逆起!
㈥ 票房是指人數還是錢數
票房是指每一個人看,因為每一個人看就代表著售出一張票,也代表著所出售的票數。
票房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在現今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中國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6)電影票房為什麼不用觀看人數擴展閱讀: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
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
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
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㈦ 什麼是票房指的是觀眾的人數還是每個人買電影票花的總錢數為什麼每個電影院的票價都不同
不是指票價,是觀眾的人數。那張藝謀什麼的不經常講『票房過億不成問題』什麼的嘛,就是指各地區觀看電影的人(或說賣出的影票)的總數量。
至於票價不同的話……可能是各影院的設施或環境什麼的好壞之分吧……
㈧ 為什麼韓國電影的票房是統計觀影人數
韓國選擇統計觀影人數是因為很多影院為納稅等問題拒絕計算票房收入,導致缺乏准確的電影票銷售數據。
好處是可以讓票價較低的大受歡迎的2D電影、小成本電影走在排行榜前列,壞處是按照這個觀影人數來計算票房成績會出現較大誤差。
不過,據說這個統計方法快要取消了,以後韓國也會開始只統計票房收入。
㈨ 韓國電影為什麼是算人數而不是票房
韓國用觀眾人數來統計票房排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各大影院都實施統一的電影票價。除了極個別的優惠之外,每個影院平日里的票價為8000元韓幣(約40元人民幣)、周末是9000元韓幣(約45元人民幣)。因此觀眾人數乘上平均電影票價(一般以7000元計算)就會很快計算出影片的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