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死契闊」是什麼意思
「生死契闊」意思:不論生死離別,都跟你說定了。
《詩經》原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意思是:不論生死離別,都跟你說定了,我要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到老。
② 「生死契闊」是什麼意思
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成說(shuō):成言也猶言誓約,「說」不通「悅」。
直譯下來應該是「無論生死,我們都要在一起,你我當初早已約好」
意譯:
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此句至理真言體現了中國人最為典型的詮釋「愛」的方式——含蓄而堅決,生死而不渝。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生死離合。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不變著你我怦然心動的愛戀,海誓山盟,不知歸期,痛徹著心扉。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有兩種的解釋,a:無論聚散離合,我與你已經發過誓。b無論生死離合,我們兩情相悅。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生死契闊 什麼意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相悅。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到白頭,不管生死如何,和你幸福的生活,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范柳原曾向愛妻白流蘇說的一句話。
④ 生死契闊的意思
契闊這個詞的解釋還是比較多的,但在這里是相交的意思,生死契闊的意思簡單的講就是生死之交的意思,任務完成,解釋完畢,很高興為你回答
⑤ 生死契闊是什麼意思~
生死契闊
出
自
《詩經·邶風·擊鼓》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解
釋:
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
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⑥ 『死生契闊』什麼意思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的意思是:
生死,不用多說,是人與鬼兩重境界;契:合;闊:分;與子成說:古時媒人講的是說和,這里是與你達成婚姻的言語。
「生死挈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用現在的話講應該是:生死相依,我與你已經發過誓了,牽著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頭到老.
⑦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是什麼意思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意思是:生死離合,(曾經)與你盟誓約定。
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合;闊,離。
成說(shuō):約定、成議、盟約。雖然古文中「說」字經常通假成「悅」,可此處例外。
這句話原本用來描寫戰士之間的感情,現在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白話譯文】
戰鼓鏜鏜作響,士兵忙於操練,國都也築起了城牆。
自我選擇從軍南行,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之亂至今,已經許久。
久不見我回,你一定很擔心吧。
行軍居無定所,我的馬兒也曾慌亂走失。
你可知我在哪兒尋到它?荒郊山林深處,可能它也嚮往安定已久吧。
我已歷遍了生死離合。
我曾許諾,要牽著你的手,與你一起走向垂暮。
但如今我們相去甚遠,甚至不知有生之年可否與你重逢。
現我與你天各一方,你一定不相信我們曾經的誓言了吧。
(7)生死契闊電影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全詩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
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⑧ 生 死 契 闊和 與 子 成 說 是什麼意思
契闊即聚散、離合,成說即約定、成議、盟約,意為無論生死離合我們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當初早已說好的約定。出自《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
雖然古文中「說」字經常通假成「悅」,可此處例外。(從古至今《詩經》翻譯著作一般多用此釋義,較為通用。另有,成說(yuè),同「誠悅」,從內心相愛悅。與子成說,和你相親相愛。此釋義在少數《詩經》翻譯著作中亦存在,較為罕見。)
(8)生死契闊電影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吁」)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此說由《毛詩序》首倡:「《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吁伐鄭之事實之。
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衛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提出「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衛穆公兵救陳」說:「此乃衛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
姚際恆以為《毛詩序》所說「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清代學者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
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不管是哪種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詩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參考資料:網路-國風·邶風·擊鼓
⑨ 生死契闊是什麼意思
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