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流浪地球觀後感怎麼寫電影
擴展閱讀
懷舊戰爭電影完整版100部 2025-07-05 15:53:43
兒童愛國電影排行榜 2025-07-05 14:35:03

流浪地球觀後感怎麼寫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6-13 07:34:59

① 流浪地球觀後感150字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像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盪氣回腸、驚艷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類型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製作的工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桿,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改動(嚴格說其實是擴充),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叛亂》希望能在續集看到。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硬科幻了!

② 流浪地球觀後感

寫作思路:可以把自己的感謝寫出來,例子如下:

今天老爸帶我去電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適合人類生存,為了尋找新的家園,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這個舉動,被稱為"流浪地球"。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航天員劉培強為了讓地球能夠成功脫離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駕駛星際空間站,使空間站中的30萬噸燃料引爆木星。

劉培強常常對自己的兒子劉啟說過一句話:"當你想你爸爸的時候,便遙望木星,倒數三秒就能看見我。我就在那兒。"可當劉啟長大後知道了父親是在騙他,並對父親的離開不理解,甚至記恨父親。

劉培強的離開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存,他為了地球文明的延續而不惜犧牲自己。在劉啟的心中,他並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偏偏是他的父親要離開他,別人卻享受看父親最終成功的果實。

我覺得,人要有正義感。當全世界的人都覺得地球將會毀滅,人類再無挽回的機會時,必須要有人站出來,他不是在逞能,他是在為了大局的利益上而不惜犧牲家庭,他具有顧大局,舍小家的精神。這才算是一個有看正義感的英雄。

③ 流浪地球影評50字

電影引用了原著的背景設定,太陽膨脹會吞噬地球,人類決定帶著地球逃跑。但是電影講述的是與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原著的故事中並沒有行星發動機因為木星引力過大而熄火的故事,電影可以說是選取了小說的一個時間點進行了創作和改變。因為小說只是一篇中短篇小說,大劉只有對大致的背景進行了解釋,其他的細節就需要電影創作者自行想像。科幻電影為了能讓觀眾能更容易的接受創作者的設定,通常會做一些類似於」接地氣「的改編。比如在《星球大戰》中把飛船變得修斑斑,用外星生物來拉著懸浮的拖車。《流浪地球》中也做了同樣的改編,電影創作者為了能夠讓我們能接受設定,只是單純的引進了行星發動機這個概念,但是地球整體的科技水平仍然是21世紀初的水平。影片中的科技程度能建造出天一般高的行星發動機,並且隨用用石頭就能實現熱核聚變,但是木星對地球引力的影響盡然沒有計算正確,作為一部硬科幻簡直是無法說的過去。運石頭的貨車,在現在AI已經非常普及的情況下開一輛貨車盡然需要四五年正兒八經的訓練,方向盤還是個球?發動機熄火,為什麼需要千里迢迢運送火石,而不是在旁邊存放備用的火石以防發動機熄火?再有一個是木星爆炸產生的沖擊波真的能把地球推出去嗎?而不是把地球炸個稀爛?人推人接力去推動一個火箭一樣大的撞針,真的可以嗎?這幾個嚴重的漏洞讓我覺得這部作品必定不能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除此之外電影還有一些小細節比如說難看的高中校服,存滿妹紙的VR,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我的天簡直尷尬死我。
再來說說我對裡面人物的看法。影片幾乎沒有對角色進行刻畫,裡面的人物我感覺非常的生硬,為了增加戲劇性特意加入了一番主角與父親的矛盾。電影一看到這個地方我就感覺怎麼又是這一套?最後結果一定是又是一番真情告白之後父親犧牲。然後為了讓主角成長而讓外公死掉?妹妹這個角色,好像有沒有都一樣?其他人???在觀影的時候便能感覺每一個角色到了特定時間點就要做特定的事情。為了能讓讓主角想出拯救地球的方法合法化不停的讓主角說「哥是個天才」,以色列科學家都是弱智了,這點概率都算不對,難怪地球要撞木星了。
最後便是這個父親為了拯救身在地球的兒子把存放人類文明延續的飛船撞向木星這個結局。飛船的AI還說了一句深刻的話:「
讓人類保持理性是一種奢求」。我不太能接受這個結局,如果是這個關頭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延續人類文明,當然可能是因為我還沒有孩子。我又問了坐在我身邊父親:」如果你的兒子我現在就在地球上,你是那個宇航員你會炸掉飛船救我嗎?「父親的回答是:」去救你不知道成不成功,如果飛船炸了你也沒救成,人類也跟著毀滅了,我選擇飛走。「看來人類還是有這點理性的(有可能我不是親生的哈哈哈)。就為了這個概率為零的希望,就拿整個人類的命運去做賭注,這個觀點我無法接受。
當然也需要鼓勵一下影片創作者,中華傳統文化就比較重文輕理,我們中國能有大劉這樣一個科幻作家我覺得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影片特效基本做足了,60分及格。

④ 電影流浪地球的觀後感

看完了這本書,我在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所有的人都關心金錢和物質,沒有人去關心環境,關心未來。如果人類都這樣,為了自己的貪欲,無休無止的向地球母親索取,那麼電影里的情節,也許會很快發生在我們身邊。氣候巨變,動物消失,河流乾涸,土地貧瘠,人類將面臨生存的挑戰。

⑤ 流浪地球這篇電影怎麼寫觀後感

今天第一次跟我爸一起去影院看的,還是蠻有紀念意義的……整部電影特效震撼,場面宏達,劇本畢竟是大劉作品底子改編,硬核科幻片的構架,邏輯性上沒有問題,畢竟是中國科幻片里程碑氏的電影!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大部分人物形象沒立住,人物情感方面有些突兀,不自然,不細膩,沒有完全的代入感,特別是幾處想表達在危機時刻樂觀精神的幽默台詞,讓人覺得一點都不好笑,導演有在刻意模仿好萊塢電影人物幽默氏談吐,想在這種災難片里營造些許輕松氛圍,結果留給觀眾最記憶猶新還是場面,特效,還有硬核科幻片邏輯……觀影後,我本以為老爸會很興奮,會誇片子拍的好,結果他摸了摸胸口說「這電影特效音效震得我害怕,不建議心臟不好的人看」我說,「太久沒看電影了,怪就只能怪現在的影院視聽設備太好了,咱們以後換個文藝片看看,多適應適應。」

⑥ 流浪地球觀後感

在這部電影之前,我們的文化中,有著厚重的歷史和人文,這部電影之後,我們的文化中,將會擁有星辰大海!這是我在看完《流浪地球》後,第一個出現在我腦海的理性思維。

流浪地球書籍

希望,是如同鑽石一樣正規的東西。電影中那個時代的人認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希望是最彌足珍貴的東西,但在電影外的我卻以為,希望這東西,對於現下的我們而言,一樣很是珍貴。

劉慈欣,中國科幻第一人

人生在世,只有內心有希望,有嚮往,有目標,有夢想,才有生活的動力和價值,否則渾渾噩噩的生活將毫無意義,在空虛寂寞之中消磨生命,浪費時間。電影裡面有兩個關於為了希望而奮斗的片段,讓我記憶深刻。一個是在上海某荒廢大樓的電梯里,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犧牲的那場戲,眼見這電梯解鎖下落了,救援隊的剛子用盡全力也要打開電梯門,把年老的韓子昂丟到安全的位置去,他內心的希望,便是韓子昂得救,即便是犧牲自己,他也要做到,可結果呢?他真的打開了電梯門,真的把韓子昂丟到了安全區,他自己也真的被下落的電梯給砸死了,可韓子昂得救了嗎?多活了幾分鍾,得到了坐著凍死的機會而已。

最後的救援計劃

在電影外,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國的科幻電影,覺得不是神劇就是坑,覺得拍攝科幻電影唯一的結局就是失敗就是惹人嘲笑,拯救世界,科幻,宇宙,就應該是歐美,就應該是外國人做的事,可《流浪地球》團隊他們還是做了,而且把電影拍得很漂亮!票房口碑雙豐收,打了無數人的臉!從這部電影之後,中國的影視,不僅有厚重的歷史人文,我們還將擁有星辰大海!

⑦ 寫一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 一千字,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未來2500年的大逃亡,但喚起的卻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動。例如從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的長鏡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則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蚍蜉撼大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種悲壯,還有陳勝吳廣式的干勁與豪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夫死,死國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著傳統古典的文化內核。

這部電影真正觸動我的,並不在於那些溫情和犧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個數千年古老文明的靈魂,彷彿在一堆重工業的機甲外殼中重新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直認同這樣的觀點,農耕文化屬性、標准意義的傳統中華文明其實早在南宋崖山海戰之後魂滅,其後明清不過是僵屍一般苟延殘喘的存在。文明的內涵高低,與物質文明成果的體量不一定有那麼直接的關系。所以那些本質無非是在歷史故紙堆中摳摳索索,沉溺於千年文明古國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輸出。

正如電影里所呈現的,脆弱的人類,包裹上堅硬機甲與外骨骼,在險惡的極端環境中艱難求生。那麼,眷戀故土、鄉愁無限的農耕文明,在重工業鋼鐵基建的龐大外殼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復活,還是新型文明的誕生?

也許,兩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並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歷史上的中華文明曾因野蠻民族征服而漸漸形存神亡,但古巴比倫文明卻與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誕生出古希臘文明,並延續為一脈相承的古羅馬文明,又在文藝復興中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源頭。

《流浪地球》呈現了某種傳統文明與現代工業的融合,煥發出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力,才是這部影片最值得激動的地方。

「沒有利他主義就沒有真正的文明」,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卻顯然違反人性。盡管抒情詩朗誦式的台詞對白比較影響觀感,這部電影中多處「利他」行為,其實都沒有脫離自利的基礎。

救援隊長王磊如此執著運送火石去杭州,是為了杭州的妻兒(電影因刪減而未明確交代),劉培強若不是為了地球上的兒子,恐怕不一定會選擇為了地球存亡的一線生機(盡管AI計算的成功率為0)而放棄空間站,而最終聯合政府批准這一行為,也不過基於他們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絕對理性。

電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詞來自AI,「讓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然而個人更喜歡另一句,「沒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類似於奇跡。如果電影最終人類沒有選擇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個保存著受精卵和種子的小小空間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補給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談不上讓文明存續。倘若文明的內涵沒有具體而微地體現為每個鮮活個體的精氣神,就算保留歷史遺跡,文明實際上已經斷絕。

盡管國內電影工業水平與好萊塢存在著客觀上的水平差異,但《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盡最大努力用可能爭取到的資本和人力物力進行了尊重行業規律與標準的合理投入,並為內容產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因此電影在市場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或僥幸。

原本,科幻小說在國內大眾文學中算是相對冷僻的類型,而國內落後的電影工業體系裡,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更缺乏清晰區別的產銷流程。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佳作的誕生或許更取決於天才型電影人。而商業電影的製作,如果總靠靈光一閃、情懷一現或流量明星,則註定不可能持續。作為商業電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嚴格來說還算不上精品,不過相比市場上多年充斥的粗製濫造精神垃圾,已經是「物以稀為貴」了。

希望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帶動國內科幻小說題材從冷僻轉為熱門,也能推動電影工業體系逐漸完整和成熟,可以穩定批量產出具有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意義的合格品,這才有更大可能性創造出高質量的經典作品。

⑧ 《流浪地球》電影觀後感,字數400字左右。

回顧電影,我先沉默了幾分鍾,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銀河系的中心——太陽,降吞噬地球,地球表面所有人類創造的文明幾乎被毀滅殆盡,除人類之外的生物皆不復存在,溫度驟降在零下近網路……不敢想像,那是怎樣的災難!
而受木星影響,地球運轉軌道便宜,面臨地木相撞的毀滅性災難!
影片從兩兄妹偷偷跑回地面描述,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還不知道災難就要眼前,從我熟悉的家庭倫理開始吧,我的體會是,孩子對於父母的誤解從一開始就要疏導開,尤其是劉啟對於身為宇航員的父親有著無法理解的恨與難以割捨的愛,有對媽媽離世的痛苦與不解,從他看似冷漠孤傲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缺乏愛,但內心其實對「回家」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強烈,可以在最危險的時候不放棄身邊最後一個親人!
對於父親,這個角色有著很矛盾又很鮮明的特點。無法兩全的選擇,讓他十幾年未能見兒子一面,未能和兒子通話,妻子患絕症,面臨去地下城有限的名額,他萬般無奈卻只能理智地選擇放棄妻子,埋下了兒子對他的積怨……所有的不理解,在這次拯救地球的行動中化為烏有。父親沒有按照聯合國政府的要求執行休眠命令,他沒有叛逃,完全履行了一個男人對家應有的擔當。義無反顧的犧牲,也許不是全部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壯舉,但他的兒子卻完整地感受到了父親對他毫無保留的愛!那是對生命延續的希望和寄託!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愛!
「想要人類理智,簡直就是奢望……」如果人類是無感情的程序執行機器,那麼世界也就沒有了奇跡。我想這部電影還是通過流浪的地球,通過浩瀚的宇宙、精密的航天儀器、復雜的技術編程等等這些背景,來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的愛,以及對生命延續的希望都是永恆……最後,很多人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時間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動,就是希望的力量和驅使!哪怕一線希望,人類都不會放棄,這也是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