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部很久前的抗日電影,講的是一群小孩子一起抗日打鬼子的故事,他們想方設法搶鬼子的槍 有誰知道嗎
紅孩子!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 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 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 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細妹 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衛團團 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屠 殺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 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 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嚴酷的斗爭使他們經受了鍛煉和考 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 就是紅孩子!
② 小兵張嘎這部電影中主要內容,簡介也行。
《小兵張嘎》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的河北白洋淀,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安吉斯飾)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逃跑被日寇殺害後,隻身來到縣城要找到游擊隊排長羅金寶(張瑩飾),好讓他幫忙為奶奶報仇,哪想真遇見羅金寶時,他將對方當作了漢奸,鬧了笑話。
誤會解除後,張嘎夢想成為一名小八路,並想擁有一把槍,結果因為太想得到槍,他不但在和胖墩(吳克勤飾)打賭時耍賴,還違反紀律將某次戰斗中收繳到的真槍偷偷藏在了樹上的鳥窩里,再鬧笑話。張嘎可沒將笑話當笑話看,想不通的他約上胖墩又來到縣城,要自個替奶奶報仇。
在縣城,張嘎遇到鬼子龜田(葛存壯飾)和胖翻譯(王澍飾),一番鬥智斗勇,兩人沒從張嘎身上撈得什麼好處。一些列事情經歷後,張嘎由魯莽搗蛋的少年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
(2)抗日少年兵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一、影片介紹
《小兵張嘎》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崔嵬、歐陽紅櫻聯合執導,安吉斯、張瑩、葛存壯、於中義主演。該片於1963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徐光耀的小說《小兵張嘎》,講述了小嘎子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故事。
二、角色介紹
(一)張嘎(安吉斯 飾)
張嘎年齡13歲,綽號嘎子,他配合偵察員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活潑淘氣。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日軍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烏鴉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日軍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日軍,救出了鍾亮,也替奶奶報了仇。
(二)羅金保(張瑩 飾)
偵察排長,武功高強,心思縝密。上級派他帶著三塊銀元和五發子彈從根據地出發潛入日佔區。他將嘎子帶到八路軍隊部。隊伍轉移後,他和嘎子留下來裝成賣西瓜的農民,制服日軍翻譯官,帶回隊部。羅金保率領隊伍攻進鬼子據點,救出區隊長和嘎子,打敗了龜田。
(三)區隊長(於紹康 飾)
八路軍區隊長,在隊部見到了羅金保帶來的嘎子,對嘎子表示歡迎。區隊長對一名被俘虜的翻譯官做工作,使他願意為八路軍效勞,之後放他回去。嘎子堵煙筒家煙筒,區隊長批評嘎子,罰他蹲禁閉。嘎子俘獲一名偽軍官,區隊長誇獎了他,並發現他受傷,送他到荷花塘養傷。區隊長帶領戰士攻進日軍據點,解救了鍾連長和嘎子。
(四)奶奶(李健 飾)
張嘎的奶奶,與張嘎相依為命。她為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被押到祠堂前的廣場上,龜田抽出軍刀威逼奶奶交出八路,鍾大叔挺身而出並且狠揍了龜田,奶奶見鍾連長被帶走,跑了過來,被龜田殺害。
③ 有哪些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
我看過的抗日戰爭片子不少,神劇也同樣看過,但是能說得上經典的,有三部。
一、《亮劍》yyds。
《亮劍》這部劇可以說是抗日劇的天花板。亮劍一直以來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抗日影片之一,因為它裡面的精神和氣氛都在影響著我們。李雲龍更是有著不怕輸的精神,死也要咬下敵人一塊肉來,這更是反映著我共產黨的偉大精神。
這幾部片子是我看過的比較經典的,還有一部比較好的《雪豹》,其實也很經典,但是因為我沒有完整的看過,在此不提。
④ 急!!!有抗日小英雄的電視劇的簡介
《小兵張嘎》。
《小兵張嘎》,改編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說。是由潤亞影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北京中亞廣告有限公司出品。
由徐耿執導,徐兵編劇,謝孟偉,杜雨,張一山,王莎莎、錢哆多聯袂主演的一部20集電視連續劇。
講述了河北省保定市張嘎在老鍾叔,羅金保,錢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軍戰士的過程。
劇情:
故事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為背景,以嘎子(謝孟偉飾)夢想參加八路,夢想得到一支屬於自己的真槍展開。奶奶(黃素影飾)為了保護八路老鍾(杜源飾)犧牲了,嘎子隻身上縣城找羅金保(金宏飾),打鬼子替奶奶報仇。
在縣城結識了集賢居少掌櫃佟樂(張一山飾),嘎子仇沒報,反而陷入鬼子追殺。在佟樂和一個神秘便衣的幫助下,脫離險境。便衣原來是羅金保,將嘎子帶到區隊秘密隱藏之地,錢隊長(崔金華飾)收留了嘎子。嘎子從此以小八路自居。
⑤ 很多兒童在鐵路上抗日那個電影叫什麼
小兵張嘎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惟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枝手槍,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傷未痊癒,就偷偷離開養傷的老鄉家在歸隊的途中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英勇反抗,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軍事題材影片。它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一身「嘎氣」,倔頭犟腦卻又聰慧勇敢。編導緊緊把握住分寸,不讓他超出時代及兒童的特點,使之令人信服。具有含蓄和抒情意味的白洋淀風光,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長的環境與氛圍。張嘎及片中其他幾個純朴兒童的形象,整整影響了一代小觀眾。本片導演手法純熟,畫面流暢而富有韻味,在同類題材的電影創作中具有典範意義。
下面是鏈接
http://ke..com/view/93396.htm
胖墩是嘎子的好朋友
⑥ 《八佰》槍殺日本俘虜的情節到底應不應該有呢
影片《八佰》有這樣一個橋段,四行倉庫守軍採取關門打狗的戰術,全殲了沖入倉庫的一隊日軍,並且還生俘了四五名俘虜。然後,守軍的七班長朱勝忠逼著幾個逃兵把日軍俘虜當靶子來練習射擊。這個情節到底應該有嗎?
然而,電影在內核思想上,對歷史的“狗血”改編,卻已經和那些已經吃果果不要邏輯,只要熱鬧的神劇比肩。我很理解編導要表現抗日將士的熱血,為此不惜把《八佰》拍成抗日將士壯烈犧牲的場景集錦。為了湊出這些場景,連日本兵手舉鋼板排個烏龜陣,就可以擋得住機槍和手榴彈的場景都出來了,這不是神劇是什麼?既然這樣,何苦費勁費錢在道具服裝上死摳細節?為了增加人性討論,更添加八百壯士居然俘虜了日本兵,還要當活靶子來練射擊?!管虎管大導演,真的,你拍這電影不合適,你連四行倉庫之戰的目的都沒搞清楚,你來還原什麼歷史?這場戰斗的實際情況怎樣不談,不爭論?
這一戰國民政府留八百壯士(實際就88師524團1營四百多人)下來,就是自嗨打個國際觀瞻,換句話說就是自說自話打給洋大人看的,目的就是想佔領道德制高點,賣苦情賣悲壯,現在突然加個殺俘戲,那麼請問打這一仗的目的還剩什麼?我沒有道德潔癖,如果我在戰場上,手裡有俘虜,我明著告訴大家,我不會圖解氣虐俘殺俘,但是有很多情況下我會毫不猶豫,毫無心理負擔的殺俘,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做,為什麼省下自己嘴裡吃食給俘擄吃,犧牲自己來掩護戰俘—— 對不起,我做不到,誰來領導我,事後會給我什麼樣的處罰我都不管,我就是做不到,但是這是桌面下的事情,我不會二兮兮犟嘴說我做不到,戰場上殺俘的理由和時機、借口不要太多?
善待戰俘,但我不會為此犧牲我的利益。可是我分得清輕重和是非,事情已經擺到檯面上了,四行倉庫這種戰斗真抓到戰俘,連圍觀的群眾都知道,這時候殺俘不又變成二兮兮的了嗎?無論洋人檯面下有多無恥,殺俘這種事,在檯面上他就是違背國際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事情,四行倉庫八佰壯士,如果真的有殺俘行為,恕我直言,連歷史上躲進租界的後路都不會有,所有洋人會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殺光他們!管導演加這場戲,是典型的戰術影響戰略,典型的因文害意,情緒是出來了,可惜因此這場戰斗的唯一一個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殺戰俘的橋段是個徹頭徹尾的大敗筆。
⑦ 問一部江南地區少年抗日的電視劇
不知道具體的。
但是給點建議你看。
可能會有。。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路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兒童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在他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兒童劇團——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和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兒童藝術團體。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得知情況後,立刻派人前往,於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抗日救亡愛國宣傳。小團員大多是10-15歲的孩子,他們在老師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宣傳抗日節目的排練,然後再深入到各地特別是抗日前線去演出,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的足跡遍及8個省市和幾十個農村集鎮,演出過《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等優秀節目,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
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還有v王二小
張嘎子
沒看清楚是解放戰爭
加上個小蘿卜頭
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庄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伙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准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⑧ 適合中小學生看的兒童抗日戰爭電影
1、《小兵張嘎》。
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題材影片,這部影片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片的構圖精緻、簡煉,盡量防止和隱蔽一些繁瑣的線條,力求人物和主要線條的突出。
2、《閃閃的紅星》。
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3、《雞毛信》。
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
4、《二小放牛郎》。
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安徽電影製片廠共同出品的一部抗戰電影,張馳執導,丁儼、沈丹萍、李加西等主演。該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放牛娃王二小與敵人鬥智斗勇並最終英勇犧牲的故事。
5、《狼牙山五壯士》。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老百姓和主力部隊轉移,與數十倍於己的日本侵略者激戰一天,最後全體縱身跳下懸崖的故事。
⑨ 《黑太陽731》這部電影中的內容它可以聯繫到;歷史中的那些事情
731細菌部隊,tmd小日本滅絕人性的見證。
731部隊全稱滿洲731部隊,是日本侵略軍細菌戰制劑工廠的代號。為掩人耳目,先後叫過「加茂部隊」、「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總部」。731部隊是在抗日戰爭(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731部隊偽裝成一個水凈化部隊。731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建有佔地300畝的大型細菌工廠。這一區域當時是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認為超過10,000名中國人,朝鮮人,以及聯軍戰俘在731部隊的試驗中被害, 但是對於數量的多少還存在爭議。 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為毀滅罪證將工廠炸毀,大批帶菌動物逃出,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731部隊遺址大門
日本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是日本軍國主義准備細菌戰的特種部隊,在戰略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軍人所謂的"小小的哈爾濱,大大的平房",在某種意義上正說明了這一點。就其規模來說,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工廠。就其地位來說,它歸屬日本陸軍省、日軍參謀本部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雙重領導。人事配備是很強的。擁有從事細菌戰研究工作人員二千六百餘人,其中將級軍官五名,校級軍官三十餘名,尉級軍官三百餘名。從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七月由石井四郎中將為部隊長,一九四二年八月到一九四五年二月北野政次少將接任部隊長,一九四五年三月到同年八月石井四郎又重任部隊長。它的直屬各個部以及各個支隊都配備佐級軍官負責,對一些重要部門都配備了少將級軍官負責。
第七三一部隊分為八個部和四個支隊:
第一部(細菌研究),菊地少將為部長。下屬有專門從事鼠疫研究的"高橋班",從事濾過性病毒及當地風土病研究的"笠原班",從事細菌媒介——昆蟲研究的"田中班",從事凍傷研究的"吉村班",從事赤痢研究的"江島班",從事脾脫疽研究的"太田班",從事霍亂研究的"湊班",從事病理研究的"崗本班"和"石川班",從事血清研究的"內海班",從事葯理研究的"草味班",從事立克次氏體(包括跳蚤)研究的"野口班"。 第二部(細菌試驗),由太田大佐兼任部長。這個部下設一個分部,專門培育和繁殖供散布鼠疫菌用的寄生蟲。下屬一個航空班和在安達東三十五里的鞠家窯的特別試驗場。這個部的主要任務是除了用人作細菌試驗之外,還通過"八木澤班"對植物進行病毒研究和試驗。 第三部(細菌武器製造),由江口中佐任部長。這個部下屬兩個工廠,一個是濾水器製造廠,這是為掩人耳目而設的。另一個是在楊馬架子的瓷彈殼製造廠,專門生產"石井式"細菌炸彈等細菌武器。 第四部(細菌生產),由川島少將任部長。這個部下設兩個分部,每一分部按照分工獨立地進行各種細菌的生產。 第五部 總務部,起初由中留中佐為部長,後由太田大佐兼任。該部是七三一部隊本部的綜合部門,權力很大,它不僅負責整個部隊的財務管理、生產計劃、人事分配,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與憲兵隊聯絡和接收作細菌試驗的人。 第六部 訓練教育部,起初由園田大佐任部長,後來由西中佐接任部長。這個部專門負責培訓從事細菌研究、生產和使用細菌武器的專業人材。據資料記載,僅少年隊員的培訓就進行了四期。 第七部 資料供應部,由大谷少將任部長。這個部負責各種器材、設備的供應。 第八部 診療部,由永山大佐任部長。這個部負責對細菌傳染的預防和日本人的疾病醫療事宜。 與各部平行的還有一個石井特別班,由石井四郎的家族人員親自把持。石井四郎的二哥次男剛男負責「特別秘密監獄」的管理,石井四郎的三哥三男負責試驗動物飼養的領導工作。編輯本段得名由來
「731」在「背蔭河時期」(1932~1934)有三個歷史名稱: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班」,而內部的秘密稱呼是「加茂部隊」或「東鄉部隊」。日本學者松村高夫在《戰爭與惡疫》一書中寫道:「(1932年石井四郎)在哈爾濱東南約70公里的五常縣背蔭河的防疫班(東鄉部隊)開始了細菌戰研究。」台灣學者藤井志津枝在《731部隊———日本魔鬼的生化恐怖》一書中寫道:「1932年,陸軍省、參謀本部和關東軍的軍頭聽從石井的建議,首先在哈爾濱附近的背蔭河設立『關東軍防疫班』,匿名是加茂部隊……」據此可知,在背蔭河時期「731」的公開名稱是「關東軍防疫班」;而其秘匿名稱有兩個:「加茂部隊」和「東鄉部隊」。《惡魔的飽食》一書的作者森村誠一在他的書中也談到, 731部隊老兵們告訴他當時有兩個隱秘名稱:加茂部隊和東鄉部隊。
731部隊暴行
關於「加茂部隊」名稱的來歷,是由於「加茂」是石井四郎家鄉的名稱,而跟隨石井到背蔭河的人員大多是由石井從加茂招募而來。關於「東鄉部隊」名稱的來歷,是由於石井四郎的化名叫「東鄉春一」(一說「東鄉肇」),因石井崇拜日俄戰爭(1905年)中日軍擊敗俄軍的統帥東鄉平八郎。在「平房時期」(1935~1945), 731部隊的對外名稱先後為「關東軍防疫部」和「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秘匿名稱則為「石井部隊」、「奈良部隊」、「滿洲第731部隊」等。隆二在伯力法庭上曾供述:「該部隊在成立初期是稱為『防疫部』,而在(1940年)改編後則稱呼為『防疫給水部』了。」另一次庭審中又供述:「1941年前,這部隊還沒有正式番號,只稱呼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同時又叫做石井部隊,因為日軍中各個部隊通常是按該部隊長官姓氏來稱呼的。1941年,關東軍總司令下令全軍所有各部隊及機關都採用番號時,於是這部隊就開始命名為第731部隊。」「731部隊」一名, 1941年以後才開始使用。但今天的人們把日軍任何時期的在哈爾濱的細菌戰部隊都稱之為「731部隊」。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把「731部隊」用作「日本細菌戰」的代名詞。 關於「奈良部隊」,這是731部隊在1940~1942年間向華中地區派出的細菌戰遠征隊的秘密名稱。據當時日軍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課參謀井本雄男大佐的工作日誌《井本日誌》記載: 731部隊1940年9月至10月曾在浙江寧波一帶實施細菌戰; 1941年11月4日曾在湖南常德實施細菌戰; 1942年7月至8月曾在浙贛鐵路沿線一帶地區實施細菌戰。731部隊在實施這三次細菌戰時,都組織了一支遠征隊,由這支遠征隊與南京的1644部隊配合去完成實施任務。這支遠征隊為什麼被稱為「奈良部隊」曾在1940年參加過遠征隊到浙江實施細菌戰的原731部隊老兵石橋直方說:當時負責組織遠征隊的731部隊總務部庶務課主任叫飯田奈良,於是就以「奈良」作為遠征隊的秘密代稱。
⑩ 有一部抗日電影講述一個男孩有21顆子彈打死23個日本鬼子
狩獵者
十六歲的山子打小跟著爹打獵。練就了好槍法。鬼子血洗了山子的家鄉。爹娘慘死在鬼子的屠刀下。山子成了孤兒。
我八路軍小分隊伏擊鬼子的輜重車,一個落單的鬼子被山子下的機關弄倒,山子奪了鬼子的槍就跑。被戰士們堵了回來。戰士們走到那,山子跟到那。山子參加了八路軍,那桿槍被分給了耍大刀的李三槐,山子不服氣,去找筆桿連長,連長說你這年齡是讀書的年齡,不能摸槍。山子只能在炊事班跟老戰士老河南打打下手,根本沒機會摸槍。看到別人練射擊,山子的心癢癢的。
鬼子掃盪根據地,後方機關大撤離。連里的任務是掩護大部隊一個小時,這是一個幾乎不能生還的任務。還沒有準備好工事鬼子就到了。戰士們與鬼子展開了拉鋸戰。戰斗異常慘烈。老河南了帶幾個人上後山打敵人的側翼,山子也去了。側翼的伏擊吸引了鬼子的主力,眼看就要突破防禦,山子拾起一桿中正式,一槍就撂倒一個,大傢伙驚呆了。山子的槍法成了阻擋敵人的最有效的辦法。為了吸引鬼子的機槍手,三槐和戰士們用身體做靶子,讓山子狙擊。鬼子沖上了陣地,戰士們一個一個倒下,危急關頭,老河南一把把山子推下了山澗。
山子從昏迷中醒來。陣地上已經無人生還。山子從土裡扒出老河南,和其他的弟兄共十三人,山子就要殺十三個鬼子給大家報仇,從此山子開始了他獨自的復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