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設置的電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橋》。
《橋》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這部電影以工人階級作為主角,講述了鐵路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橋梁修復的故事。它不僅展示了新中國工人階級的英勇奮斗精神,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於建設和發展的熱切期望。
詳細來說,《橋》以生動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火熱實踐。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面對困難不退縮,團結一心,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種精神,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真實寫照。
此外,《橋》的成功拍攝和上映,也標志著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不僅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篇之作,更是中國電影從戰爭年代的宣傳工具,轉變為和平建設時期的文化藝術產品的重要轉折點。這部電影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刻的社會意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B.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麼電影
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49年的《橋》。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任務的故事。

《橋》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橋》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上映。
劇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頭大公無私、勇於創造,具有新時代工人階級的特點。該片藝術上追求在平易中見真實、於樸素中顯親切的創作風格。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於敏訪談錄中,講述了《橋》的寫作經歷。為創作該劇,於敏於1947年冬到哈爾濱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下廠呆了兩個月,寫一個月,共三個月就交上了劇本。
劇本很快通過了。《橋》拍出以後,反映很強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寫工人的,不管寫得怎樣,它是個新的東西,所以當時起的作用不小,到處是掌聲,上海工人看了電影之後還遊行慶祝。
這部影片在畫面的構圖,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種健康有力、樸素、明朗的風格,成為中國電影事業上的一座新橋梁。
當時影片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哈爾濱機車車輛廠,而演員們在開拍前去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工廠體驗生活,導演要求演員們必須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體驗生活繼而創作的傳統在整個國營製片廠時代幾乎是鐵打不動的定律。
當時,拍攝條件艱苦得難以想像,而電影人們不畏艱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現的主題高度契合。當時劇組里的攝影、美工都是新手,設備也十分落後,甚至燈光照明採用的還是大號的鎢絲燈。
為了表現「鋼水四濺」的熱火朝天場面,攝影師和好幾個工作人員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燒起來,只能拿濕棉衣捂著拍完了整場戲都沒有停機。當這一部電影完成時,導演王濱激動得淚流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