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的撞車鏡頭是怎樣拍攝的求圖片圖解真相!
你指的是那種?說具體點兒啊,碰撞方式,以及視角都有不同的拍攝方式啊,而且最終畫面裡面是否體現出碰撞之後的效果呢?如果要效果,那就是真撞!如果只要懸念,不給碰撞後的鏡頭,那麼可以使用其他手法烘托出那種氣氛。
⑵ 電影特效製作--車禍
可以這樣。先是取外景,就是讓演員上車發動,然後在攝影棚用數字攝像機拍攝撞車的鏡頭,這時候人物為模型,撞車是真的。然後把攝影棚內拍攝到的鏡頭合成到外景里。
我沒看過《女教授的隱藏魅力》,但運用電腦特技把攝影棚內的鏡頭合成到外景中是肯定的,就算是要求一個連續的長鏡頭也可以,要知道,就算是車輛經過一根電線桿,就利用那麼一點點遮掩也可以進行實景與特效或者模型的銜接。
⑶ 求電影《撞車》結構分析
保羅•哈吉斯執導的《撞車》爆冷奪得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令行家大跌眼鏡。有人說它是歷史上最爛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之一,也有人說它從製作到故事都是當之無愧的奧斯卡級別。看完整部影片,感覺這是一部總是使人不斷思考的電影,首先你得費力地理清影片中大大小小的線索,各種各樣的登場人物以及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還有就是影片要表達的主題,若不花費一番工夫,根本無法看懂電影要說的是什麼。
因為它不像《斷臂山》那樣故事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故事雖然說的是一次撞車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圍繞著撞車出現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卻錯綜復雜,整部影片的線索多達九條,而且各條線索之間不分主次,彼此關聯交錯,為我們描畫的是一幅美國洛杉磯市民生活全景圖。
表面上影片反映的美國社會由來已久的種族問題,而它也不僅僅是將產生問題的根源簡單的歸咎於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每個故事的發生,每個人物作出的舉動和言論都有其各自的原因。比如說黑人導演卡姆隆從小受到高等教育,風度翩翩,習慣了上流社會的生活(身為一名黑人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是本人多年奮斗的結果)。一次和妻子克里斯蒂娜出席完一個頒獎典禮後,在驅車即將到家時,興之所至兩人在車上親熱。被白人警官雷恩(馬特•狄龍飾)執勤時小題大作地逮住,並當著丈夫卡姆隆的面侮辱克里斯蒂娜,面對卡屈辱卡姆隆卻無動於衷,致使其妻對他強烈不滿。而這一幕也被和雷恩共同執勤的新進警員漢森看在眼裡,他對雷恩的工作方式極為不滿,但作為下屬也只能把這種不滿藏在心底。
雷恩之所以羞辱克里斯蒂娜,是因其父重病,被主治醫生誤診。他希望能夠在有醫療保險保障的情況下把父親轉到更好的醫生那裡去醫治,但是診所的頭兒——黑人女子約翰遜卻不肯簽署放行單。在執行工作時不免遷怒於同是黑人的卡姆隆,雷恩的行為深深刺激了卡姆隆,加上妻子的冷嘲熱諷,他的情緒終於在一次撞車事件中爆發。他強烈抵觸前來處理事態的白人警察,千鈞一發之際,正巧也在執勤之列的警員漢森救了卡姆隆一命。然而後來,漢森卻開槍誤殺了一個搭便車的黑人,侮辱克里斯蒂娜的雷恩在前者發生車禍受傷時又奮不顧身地救了她……
一部《撞車》就是這樣,許多故事交錯回環,互為因果,它揭示的不僅僅是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還包括家庭、倫理、道德等等問題。一部不足兩個小時的影片,將千頭萬緒的故事逐一顯現在觀眾面前,卻雜而不亂,繁而不碎,哈吉斯的敘事功底確有過人之處。這部影片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它就是一幅美國城市洛杉磯的社會風情畫卷,故事情節真實可信,演員表演風格自然,沒有血腥暴力的場面,卻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嚴酷的現狀。故事與故事之間,故事中的人物之間,一個故事與另一個故事的人物之間,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發生碰撞。這些碰撞包含了信仰、親情、理念乃至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撞車在影片中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標志事件。人與人,人與社會發生矛盾勢必會碰撞,碰撞之後勢必引發各種後果,有的可以解決有的無法解決,但人們都要去認真面對。
《撞車》一劇要告訴我們的是:生活在社會的人,就像大海里的水滴,不斷運動也不斷發生關聯。就像我們的命運,其實是緊緊相連的,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是思想觀念,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為何不多些寬容,努力做到相互去理解,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哈吉斯沒有採取說教的口吻,也沒有刻意引導觀眾往哪個方向思考,正因如此,《撞車》才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隨著時間的洗禮,《撞車》這部結構精巧,內容寫實的的電影,其內在價值必將不斷被人們發現並審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