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不再演電影叫做什麼
擴展閱讀
日本情人旅館電影視頻 2025-08-18 02:09:16
吳彥祖劉德華是什麼電影 2025-08-18 02:09:07

不再演電影叫做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6-03 00:32:19

❶ 為什麼演員都把「拍電視劇」或者「拍電影」叫做拍戲 戲不是唱的那種嗎如果這個叫戲,那唱的叫什麼

因為拍電視劇拍電影都是在演戲呀。簡稱拍戲。唱戲是指唱京劇唱花鼓戲那種,那種就是以唱為主呀,兩者的說法與意義是不同的。

❷ 什麼叫做無聲電影

一、出現時間不同

1、無聲電影:出現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2、有聲電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

二、特點不同

1、無聲電影: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2、有聲電影: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

三、製作方法不同

1、無聲電影: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

2、有聲電影: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

❸ 放映的「西洋影戲」,是我國第一次放映電影。是什麼時間地址在那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中國人第一次看到電影。此時,電影這種新奇玩意兒,是穿插在「戲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藝雜耍節目中放映的。而電影也不叫電影,叫「西洋影戲」。人們坐進烏煙瘴氣的茶館或戲院,像看京劇一樣看電影。在他們眼裡,西洋影戲確實奇妙幻化、出人意料。他們驚奇地看到俄國皇帝游歷巴黎、西方蠻夷為人行刑;看到西班牙人跳舞、印度人執棍;看到少女水池戲浴、壯漢造鐵擊車……一切,都是那麼匪夷所思。在他們身邊,小販們走來串去賣吃食,他們也就一邊喝茶,一邊磕瓜子,看到精彩處,還要大聲喊:「好!」 8年後,這種淹沒在市井俗流中的「西洋影戲」,竟也進入滿清的宮廷。 那是在1904年,慈禧太後70壽辰時,英國駐北京公使為了投太後所好,敬獻一架電影放映機和幾套影片,為太後祝壽。影片運到宮內,剛放映到第三本,發電機就發生爆炸,嚇出慈禧太後一身冷汗,再也不許這勞什子進紫金城了。無獨有偶,第二年,清朝政府派五大臣出國考察,回國時,五大臣之一的端方也禁不住誘惑,帶回了放映機一架,並在宴請載澤時演電影自娛,令一名叫做何朝樺的通判在旁邊做說明,演到中途,放映機突然爆炸,何朝樺等一幹人均被炸死。 上流社會眼中的西洋影戲,盡管新奇好玩,卻顯得十分的不吉利。但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普通民眾對電影的熱度有增無減。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里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在上海,葡萄牙人在北四川路修建了愛普廬影戲院,西班牙人雷瑪斯在上海各個地區分別開設了夏令配克、恩派亞、卡德、萬國等數家影戲院。 為了宣傳自己的影片、招徠顧客,電影商人們用心良苦。他們僱人扛著寫有簡單文句、繪著醒目圖畫的廣告牌穿行於大街小巷;在放映室門口,則有身穿洋裝的吹鼓手擊鼓奏樂,弄得熱鬧非凡;老闆還不時地命令手下揭開放映室的門簾,露出正在放映影片的銀幕,吸引行人駐足。 西洋影戲的神奇風光,使中國人躍躍欲試,萌動了自己動手拍攝電影的念頭。1905年秋天,一位叫做任慶泰的照相師,從德國商人經營的祁羅孚洋行里,購買了一架法國造手搖攝影機和14卷電影膠片,開始了中國人拍電影的最初嘗試。 任慶泰請來了著名京劇演員「譚派」創始人譚鑫培,讓他表演京劇《定軍山》。這部影片在北京大柵欄影戲園和吉祥戲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後上映,引發了「萬人空巷」的轟動場面。《定軍山》僅僅是用電影將京劇原原本本搬上銀幕。中國人自己正式編導並開拍的首部電影應該是1913年的《難夫難妻》,這部以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為內容的電影由鄭正秋編劇、並與張石川聯合導演。 花絮 1906年12月8日,天津法租界的權仙茶樓連續上演美國電影,不久就改名為「權仙電戲園」,此後直至清亡,該園一直以上演電影為主。這或許稱得上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比人們習知的上海虹口大戲院早兩年。

記得採納啊

❹ 什麼是電影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4)不再演電影叫做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❺ 張國榮去世前拍的最後一部影片叫什麼

張國榮去世之前拍的最後一部作品是靈異影片《異度空間》,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張國榮的另外一面,讓許多人猜測或許這就是他的另外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部影片的上映時間是2002年3月28日,就在這部電影上影之後的第二年愚人節,就傳出張國榮自殺的消息,當時大家都以為這不是真的,以為只是一個玩笑而已,事實卻讓大家都很痛心。所以,許多人都認為張國榮的離去和這部片子有關系,覺得他可能入戲棚敗太深了,我們不能排除這是原因之鏈叢顫一,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重度抑鬱症。

世界上並沒有鬼,所有的鬼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怪,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是因為阿占曾經失去心愛的人太痛苦了,所以才有了後面那樣的情節,這種精神世界的異變把人逼到絕境。在影片當中,張國榮扮演的阿占最終並沒有跳樓自殺,但現實中的他卻這樣做了,確實讓人浮想聯篇的,大家把他的死跟這部影片聯系起來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樣的前因後果感覺真的不是巧合,鄭巧而是一種埋伏。

❻ 靜態電影是什麼

靜態電影又稱靜像電影,其實有一個更確切一些的名字叫做圖片蒙太奇,是所有電影導演專業學生在低年級時的必修課。其實就是用靜態的圖像,也就是照片(相對於電影而言,電影是活動影像),講述一個故事或者一個情景。

一般人印象中的電影應該是運動的,是以每秒24幀膠片進行連續放映,然後投射在大銀幕上,讓人看後產生動感效果。而靜態電影,顧名思義就是不用動態視頻,而是採用一幅幅精彩相片來講述故事。和一般寫真不同,「靜態電影」有故事性,而且像拍電影一樣,劇本、服飾、演員、道具,一樣都不少。「最大的好處就是製作周期短、作品質量高。往往只需幾十張照片就能表現一個故事。 目前最早廣為人知的靜態電影是,《非常真人》系列:《非常真人》就是以幾個真人所組成的團隊,他們以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話題為題材,通過誇張的神情演繹,把他們拍成照片再加上詼諧的解說文字組成四格、六格或者八格漫畫。有些題材是涉及兩性,不過總的來說還是不錯。 由於「靜態電影」不需要人物有過多肢體動作,因此備受一些歌手、模特的喜愛。歌手阿朵曾經在時尚雜志《男人裝》里推出過一部「靜態電影」《黑色魅力》,一展其性感形象;演員、模特吳辰君在電影《色,戒》放映不久,就立刻推出自己的「靜態電影」《戒,色》,她穿著3身風格各異的旗袍,和男主角一起上演了一段愛情故事。據了解,騰訊女性頻道每月都會邀請明星拍攝一部靜態電影來吸引人氣。 靜態電影,也可以稱之為平面電影或主題攝影。 主題攝影相信大家是比較了解的,一般在婚紗影樓花一兩千元拍攝的一套相片,影樓那邊通常會用一個類似故事敘述的旁白將各個照片聯繫到一起。這個就可以說是最簡易的一種靜態電影。 目前市場上專門有靜態電影板塊的電子雜志《少年之上》,從導演到劇本,到拍攝到後期,全部由雜志團隊原創,是靜態電影的典範。 靜態電影在比較典型作品:被放逐的少年 發生在一群少年之間的故事,以類似四各漫畫的表現方式進行敘述,當然用的不是鉛筆畫的畫面,而是照相+PS出來的圖片 靜態電影——融合 1.攝影: 首先,風格的統一這很重要,其次就要看攝影師的功力,是否能在一個畫面表達出足夠的內容,(這比DV攝相要難的多,一個姿勢遠遠要比一個動作表達出來的東西少的多) 2.道具與背景: 彌補了攝影表達不充分的缺陷,(不多說,參考<死亡筆記>中L手中紅蘋果的作用) 3.後期製作: P圖的作用顯現了出來,修復模特外貌的不足以及使各個圖片風格統一,並且是一部好平面出彩頭的地方. 4.劇本:其實就是圖片附屬的那小段文字,這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文字是最直觀的表達出整部作品思想的環節. 如果把演員、服裝、化妝劃分到道具中的話,這四部分便是整部平面電影的核心了.融合的概念並不是泛泛的混合,而是使各部分准確的表達出各自的意義,互不幹涉,相互有所聯系卻不失空間.簡單說就是全部的內容不能單用圖象或單用文字表達出來,那樣就會狹隘了觀者的想像空間,融合搭配的作用就在此體現 靜態電影的發展與平民化 靜態電影,電影蒙太奇,本只被電影專業學者所熟悉,但漸漸的被大眾所熟知,首先不能不提圖片電腦後期合成技術的發展,直接使攝影的可觀賞性大幅度提高。之後部分雜志的插圖從原先的繪畫轉變為攝影照片,接著cosplay文化蓬勃發展,開始有專業COSPLAY社團為雜志配插圖,之後靜態電影被以攝影專欄的形勢出現在雜志上。最後2009年china joy cosplay大賽在封面大賽的基礎上開設了靜態電影比賽,在巨大的宣傳下得以廣泛流傳。

網路里搜的。。。。

❼ 曾經被央視緊急停播的抗日神劇,一部比一部辣眼睛,都有哪幾部

抗日劇里有《亮劍》這樣的好作品,也有《怒江之戰》這樣的作品。曾經有些作品被緊急停播了,主要是這些作品的內容,有點「辣眼睛」,例如《抗日奇俠》、《孤島飛鷹》、《鐵血使命》、《雷霆戰將》、《向著炮火前進》等等。

編寫歷史劇的前提,是尊重歷史。雖然我們抗戰勝利了,我們應該反思歷史,應該尊重那些抗戰老兵,可以看看《亮劍》是怎麼做的,也可以看看《偽裝者》是怎麼做的,別秀智商下限,可以嗎?大家對這些抗日神劇,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