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是如何拍攝的,有什麼要求嗎
1. 反打
反打是指攝影機、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2.變焦拍攝
變焦拍攝是指攝影、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3.主觀拍攝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4.跟蹤拍攝
跟蹤拍攝是指跟移,除此之外,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5.區別調焦
區別調焦 又名轉移調焦,是在被攝景物和電影攝影機的位置均相對靜止的前提下,邊拍攝邊連續移動攝影鏡頭的調焦環,以改變最能清晰成像的被攝平面的前後位置(俗稱前後移動的「焦點」)從而通過不同遠近的被攝物體,如近景人物與遠景人物虛實效果的改變,使所攝主體和陪體之間,發生相互轉換的一種調焦方法。
⑵ 影片的製作流程是什麼
伴隨著電影投資的興起,觀影人數在不斷的增加,國內的影視文化產業徹底變成了朝陽產業,正是這個產業的誕生,越來也多人參與到影視市場,大批人的注入,讓這個市場活了起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下,電影的製作流程是什麼
1初選備案
在主創團隊確定影片方向,並確立大綱後,會將電影的初稿送去廣電局備案,廣電局會根據提交的信息內容進行指導,如果內容不適,會讓其進行修改再進行審核。當審核通過後,會發放一個回執單,這個回執單就是拍攝許可證。審核時間為2個月左右。
2前期籌備
通過廣電局備案的電影就可以進行影片拍攝的前期籌備工作,比如籌備資金,選定器材,選定演員,選定拍攝地點、題材等。這些准備妥當後,就可以進行開機拍攝了。這個前期籌備時間基本是4個月左右。
3開機拍攝
籌備工作妥當後,就可以進行拍攝了。這個期間,投資者如果想去劇組探班,可以向公司申請,申請通過後公司會將目前的拍攝地點告知投資者,這樣也方便投資者去了解項目進程。拍攝時間根據項目而定,有的電影拍攝幾個月就完成了,有的電影則需要幾年才能完成。
4後期製作
電影拍攝完成後,就進入後期製作啦!剪輯師和特效師就得忙著加特效啊,修改啊。這個時間一般是2個月左右。
5宣傳發行
後期製作時,會先出一個簡片,也就是預告片,宣發團隊會根據公司提供的素材和預告片,進行宣傳這部影片,以此擴大影片的知名度,這階段一般為2個月。(不過現在一般會將宣發工作提前做,在電影開拍前就開始宣傳,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到上映後就會有更多的人去觀看)
6提交審核拿上映許可證
後期製作完成後,還要提交廣電局進行審核。審核的目的就是為了看影片的拍攝和製作是否符合規定,如果不符合則不發放上映許可證,再讓影視公司進行修改。如果通過審核,則發放上映許可證,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電影開頭的龍標這就是准許證了。
7定檔上映
當一切工作都妥當,也拿到了龍標後,影院會進行拍片,根據電影的題材和提交拍片申請的時間而進行定檔上映。這個時候,就可以坐等影片上映,進行獲得收益。
⑶ 拍電影到底要經歷多少個步驟才能完成上映
拍電影到底要經歷以下7個步驟才能完成上映:
1,創作劇本,磨合完成,把劇本送到廣電總局審核,備案。
2,備案通過之後,開始籌集資金,簽約導演和創作團隊。
3,建組,攝制組和服道化進組。
4,開機儀式,演員進組開始拍攝。
5,拍攝完成後把成片送到廣電總局審核,審核通過之後拿到上映龍標。
6,談院線,籌備上映。
7,上映,結算收益。
一部電影從籌備到上映所經歷的步驟繁瑣到超乎想像,尤其是一些大片,光是前期籌備可能都要幾年。比如陳凱歌導演籌備《貓妖傳》就花了6年的時間,並專門打造了一座唐城影視基地。
這也是很多電影在宣傳時,說自己拍攝時間有多麼長的一個原因,也是電影眾籌比電影版權認購風險更大的原因,畢竟拍電影還是非常專業的事,需要真正電影的人才能拍。
當然,如果投資者對電影製作流程等更熟悉的話,也是有助於對電影進行綜合的一個判斷:哪些場景難拍,周期可能要多長自己什麼時候進入是最佳時機等等。
⑷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
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4)電影是怎麼拍成的擴展閱讀:
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通過自己的發現確立了「視象暫留原理」,他根據此原理發明了「詭盤」。之後到1834年,霍爾納成功試驗出「活動視盤」。發展到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前面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出了原始的動畫片。
無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國有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們爭吵的問題是:「馬兒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一人認為必須有一隻蹄子著地,另一人則認為是騰空的。有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決定用照相機來幫助他們判定。
他架設了24架相機,用巧妙地方式讓馬兒在奔跑時,相機依次拍下照片。之後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兒在奔跑時,總有一隻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
⑸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拍攝的
關於電影的原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用人的視覺暫留來解釋,所謂視覺暫留是指人在觀看亮的景物時,由於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線刺激,當光線刺激消失時,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
這種說法根據視覺暫留現象,認為當第一張畫幅移去之後,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時,第二張畫幅又來了,這樣將各個逐漸改變動作的影像連接起來給我們觀看,便看成是活動的了。
另一種說法則用人的心理作用來解釋電影的活動原理,認為人在觀看電影時,能感受到有活動的效果,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於「動」的經驗,並經過心理的聯想而造成的。
(5)電影是怎麼拍成的擴展閱讀: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並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台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
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⑹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一般的拍攝手法如下:
1、推鏡頭指攝影機向被攝物體推近或是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拉長焦距,使觀眾有一個移近被攝物的感覺。
2、拉鏡頭則和推鏡頭正相反,造成畫面上的被攝物逐漸遠離觀眾視點的感覺。並逐漸擴展視野范圍。
3、搖鏡頭是指攝影機在原位置不變,通過機身的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畫面呈現動態構圖,產生巡視、環視周圍環境事物、揭示動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烘托情緒的藝術效果。
4、移動鏡頭又稱「移動攝影」,將攝影機放在可移動的車輛或升降機上,對被攝物體作各方向移動所拍攝的畫面。
幾種特殊的攝影方法:
1、變速攝影:在拍攝時使膠片的速度高於或低於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產生「慢動作」和「快動作」的畫面效果,在現在的電影中是一種常用的攝影方法。
2、逐格攝影:也稱為分格攝影。使用「逐格電動機」驅動攝影機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逐格拍攝。如要表現花開、細胞分裂、日出等。
3、顯微攝影:將光學顯微鏡放大的影像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到膠片上。廣泛用於微觀世界的分析和研究。
4、航空攝影:用航空飛行器對景物進行電影、電視等的攝影方法。
5、水下攝影:將攝影機和人潛入水下進行拍攝的一種攝影法。
6、紅外線攝影:用紅外線為光源和用紅外線膠片的攝影方法。
(6)電影是怎麼拍成的擴展閱讀
電影攝影,電影是連續的畫幅,一個隨著一個在銀幕上出現而成的,觀眾們則由這些畫面再加上對白(或旁白)和聲音效果的幫助,把握了整個連續畫幅的「視覺暫留」的錯覺,按照發光速度與發聲速度的比例,這些連續畫幅進行的速度是每秒二十四畫幅。
電影攝影,通常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首先要看它的主題表達方式和觀眾對象來決定題材而拍攝。
文藝片,對於光和影的格調要柔和高雅,攝影機運動率按主體方位變化應宜緩慢,帶有詩情畫意的深度感和節奏美。
武俠片,動作快速強烈,多用特寫短鏡頭,光與影的比差盡量顯著,色調對比宜強硬,處處描寫富有力與美的表現。
傳記片,畫面構圖要平穩;光、影、色與音效要有氣氛效果,以刻畫出劇中人物的形象、事物和發生的問題。
神怪片(包括鬼怪片),每一鏡頭按情理需要配以燈光色紙或濾光鏡改正,再加上特殊化妝及布景道具,以構成科幻神奇效果而增加恐怖氣氛。
歌舞片,鏡頭運轉宜輕松活潑;對於俯、仰、搖、跟、推、拉等運動取景,都是旨在表達主體韻律美,處處表現運鏡的開朗。
電影在進行攝影之前,攝影師應與導演、燈光師、布景師和特技師。(包括化妝師)先行協調,分工合作,任何人均應詳研劇本內容與中心意識,而後共同探討建議改進再來攝制。原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電影攝影》。
⑺ 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的拍攝是一項非常復雜和耗費心力的工作,特別是商業大片,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協作才能最終完成。一般來說,電影拍攝離不開前期准備、現場拍攝、後期製作三個步驟。
最後就是後期製作,現在的電影很多場景和特效都要靠後期來完成,所以這部分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現場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聲,那也得處理現場的雜音等等,做到聲畫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還要補拍補錄等等,特效團隊負責做影片中無法直接拍攝出的特效,這都是非常繁復的工作。
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這些事情想想都會覺得可怕,其實也只要有經驗的導演統籌調度,嚴格執行片場制度,各部門人員很快就能適應,然後就是默契配合,尋得最佳的拍攝效果。
⑻ 電影拍攝手法有哪些
1、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2、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3、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4、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5、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