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茶館》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茶館》是國內非常難得的一部經典黑白影片。它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2年,本片改編自老舍先生所著同名經典話劇,是由謝添執導,於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等主演。該片以在老北京,茶館是公眾中心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老舍以一個典型的茶館為背景,講述了20世紀初期中國苦難和社會崩潰的歷史的故事,從市井的角度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
在影片的最後,王利發徹底絕望了,他想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找幾個知心人吐吐胸中的悶氣。正好這時,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的常四爺來了,那位辦實業最後垮台的秦二爺也來了。三位老人談啊,笑啊,用他們親身經歷在揭露著人吃人的社會。三人拿出揀來的紙錢,提前勾自己「出殯」,他們圍著桌子撤呀,喊呀,那凄涼聲在空中久久回盪……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然後懸梁自盡——安然了結了一生,隱喻著當時社會像一團黑霧,始終籠罩著每一個小人物,最終導致其崩潰的故事。
㈡ 電影《茶館》影評: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這部電影根據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改編。在各個平台上有很高的評分。
「改良啊,改良啊,一輩子都沒忘記改良。」 這是電影中茶館的王掌櫃在最後與常四爺,秦二爺說的其中的一句話,這也是茶館的命運。
故事開始於滿清時期,維新變法失敗後,具體時間是光緒二十四年,此時在這看來貌似繁華的背後,隱藏著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由一個大茶館的從興到衰,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
茶館名叫「 裕泰茶館 」,位於當時的老北京城,是一所大茶館。掌櫃的名叫王利發,繼承了父親留下來的茶館與開茶館的本事。
隨著打鼓板大傻楊的出場,介紹了大茶館裡面的人與穿著。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中出沒著各種人,有達官貴人,也有貧窮的吃不上飯的人,有愛國青年,也有「吃洋飯的」等等。茶館中有條規矩,禁止談國事,但仍有人會隨口說上兩句。
常四爺與松二爺在茶館中喝茶,松二爺是個膽小,老實,特別愛鳥的人,走哪都得拿著鳥籠子;常四爺則是愛國青年,他看不上那些「吃洋飯的」,對於沒飯吃的難民伸出援助之手。這是秦二爺來了。秦二爺有錢,也特別會掙錢,這座茶館就是租的他的地方。他來茶館後看了個遍,找掌櫃的要漲房租,要不然就把他的這個地方,連同其它的一同賣掉去建工廠。突然,有一個難民小姑娘她太餓了,想拿秦二爺桌子上的食物,秦二爺讓他走開。她媽此時跪到了地上說:「哪位行行好,買下這個孩子, 二兩銀子,就當是買個小貓小狗了。」
常四爺此時說「拿兩碗拉熱面,帶他們去門外邊吃去。」
王掌櫃說:「四爺,您這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可眼下這種事實在是太多,咱們管也管不過來。二爺,是這話不是?」
常四爺對身旁喝茶的松二爺說:「二哥,我看那,這大清國 是要完那。」
秦二爺:「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人給窮人一晚面吃。」「我真想把這店收走,鄉下的地全賣了,把本錢攏在一塊,開工廠,那才能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
茶館裡面有個倒賣人口的叫劉麻子,現代的我們統稱劉麻子這類人為「人販子」。有個曾經農村種地的鄉下父親,現在種地不行了,不想讓女兒跟著自己吃苦,沒飯吃。 劉麻子把他女兒賣給了當時的大總管 龐太監(一個又老又丑的太監)做媳婦。 十兩銀子給了鄉下父親,一百九十兩留給了自己。茶館裡面還有個唐鐵嘴,給人算卦的,喜歡抽大煙,在茶館里蹭了一輩子的茶喝。
劉麻子在又一次的做他的生意時,被冤枉成了逃兵,就地正法,死在了公寓的那條街(當時茶館為了不關門,被改為公寓,專租給大學生)。
當時被賣給龐太監結婚的女孩,二十年後找到了當年的裕泰茶館,現在的公寓。現在都三十多 將近四十了,帶著一個領養的男孩子,在茶館裡面留了下來。在龐太監死後,他們娘倆就被趕了出來。那個孩子叫康大力,長大後當了八路軍。
茶館一共經歷了4個變化。
1.老茶館(日本侵略者佔領北京時期)2.公寓(內戰時期)3.評書4.接待
最後沒有出來的結局是茶館的被迫消失。
松二爺: 那麼老實的一個人,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常四爺給他弄得棺材。
秦二爺: 二十多歲時就主張實業救國,建工廠,實業失敗。日本人在這說勤上,工廠就勤上了。可國民黨政府回來後,工廠卻成了逆產,被拆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啊,就這么沒了。
常四爺: 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曾在老茶館的時候說「大清要完」被人抓起來做了一年半的牢,最終大清還是完了。「七十多了,只落了個賣花生仁。」卻又說「個人算得了什麼,盼呀,盼呀,就盼著國家能像個樣,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咱盼著,就盼著誰都講道理,誰也別欺負誰。」「可是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 誰愛我呀」最後只怕死的時候也沒人管。
王掌櫃:「改良呀,改良呀,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對誰都彎下腰」 茶館改為公寓,不行了又引進評書,又找招待。 「我不過是想盡了辦法活下去,不過是為了活去。」 「沒干過缺德的事,沒0干過傷天害理的事,我得罪誰了。就那娘娘,小劉麻子,沈處長,這幫狗男女,可他們都活的滋滋有味,幹嘛就不準我吃窩窩頭。」 茶館想引進招待時,家裡連白面都沒有。
在王掌櫃准備離開人世間前,又遇到了五十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得常四爺和實業失效後的秦二爺, 三位老人共同回顧近半個世紀的種種經歷,凄凄的聲音在空中久久回盪。
故事的最後王掌櫃獨自一人仰望屋頂,想找個掛腰帶自盡的地方結束這一生。
PS:中間省略了一小部分,但真的是一部特別好的電影,值得一看。
㈢ 老舍先生的《茶館》被改編成電影,評價如何
小時候大家去學語文課本的時候,其實都學過老舍先生寫的茶館,在這一部小說當中,她去講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館的一個心衰千變,也反映出了北京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不同階層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狀態,那麼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個電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非常的高,有9點5分,那麼現實生活當中,第一次把這樣的一個有歷史文化背景沉澱下來的話劇搬上銀幕之後的一個巨大改變,不斷給中國的影迷,同時也給世界的影迷帶來了返璞歸真的一個感受。
能夠讓人瞬間回到那個歷史時代,去了解當時的人們生活的實際情況。都說藝術是來源於生活,這句話是完全沒有錯的,在現實生活當中,這部電影也完全是改編老舍先生的一個茶館,那麼在茶館裡面作為一個公眾場合,自然會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聽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這樣的一個茶館當中,能夠很好的去濃縮出這個社會的一個實際情況,所以會給人們非常真實的感覺。
㈣ 老舍的《茶館》結局是怎樣的
老舍的《茶館》結局是:
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這時的裕泰茶館更加破敗,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多,字也寫得更大。康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
由小劉麻子介紹來當女招待的小丁寶,也走進茶館與老掌櫃攀談。小劉麻子向小唐鐵嘴炫耀著他那一套拐騙婦女的缺德計劃,被國民黨黨部僱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館來抓人。
龐四奶奶則來恐嚇王利發,讓他交出康順子。包辦滿漢全席的有名廚師被迫到監獄去蒸窩窩頭,出名的評書藝人一次掙不上三個雜合面餅子錢,常四爺的生活更加艱苦,秦仲義的工廠被搶走。
王利發的茶館也將被人霸佔。這時,常四爺、秦仲義相繼來到茶館,找闊別多年的老掌櫃談心。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里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4)茶館電影里人老了怎麼拍的擴展閱讀:
茶館背後故事: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老舍先生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
十分喜愛流傳於北京市井和茶館中的曲藝戲劇。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楊家胡同附近,在那裡附近有家茶館,他總愛駐足觀看裡面的熱鬧景象。成年後,他喜歡與朋友一起上茶館啜茗談天。
他對北京茶館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老舍對茶的興趣很濃,不論綠茶、紅茶、花茶、黑茶,他都愛品嘗,一邊寫作一邊品茶更是他的工作習慣,他的茶癮很大,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
老舍曾回答為什麼寫《茶館》,他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
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
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茶館》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里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
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