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美習俗倫賽·娜米奧卡寫的什麼
全美習俗
倫賽·娜米奧卡
不同地方的人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不了解這些不同,有時可能會導致文化上的誤會。讀下面這則故事,了解一下作者在日常小事諸如餐桌禮儀上對本國以及對西方文化的看法。
在美國,我們一家人第一次受邀出席晚宴,便在吃芹菜時出了洋相。我們從中國移民到了美國,剛到這里的一段日子裡,我們遇到的一個困難便是美國的餐桌禮儀。
在中國,我們從不生吃芹菜,或是其他任何蔬菜。我們總是先用沸水給蔬菜消毒。當主人給我們呈上第一道美味時,擺在我們面前的生芹菜著實讓我們措手不及。
邀請我們的是我們的鄰居,格林森一家人。進門之後,我們先與主人握了手,然後便擠坐在一張沙發上。我們一家四口綳緊身體坐成一排,我和弟弟偷偷瞟著父母,想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做。
格林森夫人把菜餚端給了母親。盤子非常漂亮,上面擺著紅紅的小蘿卜,彎彎的胡蘿卜,還有那細細長長的淡綠色芹菜。"一定要嘗嘗芹菜,林太太,"她說,"這是鄉下種的菜,味道很不錯。
"媽媽拿起一根,爸爸隨即效仿,然後我和弟弟也都拿起一根來,這樣我們每個人右手都拿著一根芹菜。
格林森夫人仍然微笑著,"林太太,你想嘗嘗 嗎?這是我自己設計的菜譜:酸奶油和洋蔥片,又加了一點塔巴斯可醬油。"
多數中國人是不喜歡吃奶製品的,在那些日子裡,我甚至連鮮牛奶都不喝。酸奶油聽上去很反胃,所以我們一家人都一致搖了搖頭。
格林森夫人端著餐盤向其他客人走去,我們謹慎地看著別人怎樣做,可每個人似乎都在津津有味地享用著這些生蔬菜。
媽媽咬了一口芹菜,呵赤一聲,"還可以,"她咕噥一聲。
爸爸也咬了一口,呵赤,"是的,不錯。"他說著,一臉的驚異。
我和弟弟呵赤呵赤地咬著,不僅不錯,簡直是美味可口。生芹菜微微有點發亮,味道與熟的芹菜截然不同。當格林森夫人端著餐盤走過來時,我們每個人又都要了一根芹菜,弟弟除外,他要了兩根。
不過,有一個問題:芹菜里長長的細絲,塞在我的牙齒里了。以前在家裡廚房裡幫媽媽做飯時,我總是在切芹菜前,把裡面的絲抽掉。
我把絲從芹菜里抽掉,嗤,嗤,弟弟也學我一樣,嗤,嗤,嗤。在我的左首,我的父母也在忙乎著,嗤,嗤,嗤。
突然間,我意識到周圍一片靜寂,只有我們發出的嗤嗤聲。我抬起頭,看見屋子裡每個人都在盯著我們一家人。格林森夫婦,他們的女兒麥格,(也是我的朋友),還有他們的鄰居,巴戴爾一家-----他們都盯著在忙碌著給芹菜抽絲的我們這一家四口。
可這還不算完。格林森夫人說晚餐准備好了,請我們到餐桌旁去。桌子上擺滿了一盤子一盤子豐富的食品,但我們看到在桌子周圍沒有椅子,於是我們主動幫忙,搬來了幾把椅子,然後坐了下來。這時其他的客人們仍然站在那裡。
格林森夫人俯身對我們低聲說道:「今晚是自助晚餐,你們可以隨便選些吃的,然後到客廳去吃。」
我們一家人象是被敵兵追趕似的又撤回到了沙發上。剩下的時間里,由於羞於再回到餐桌邊,我整晚都只守著盤子里那一點點土豆沙拉。
第二天,我和麥格一同乘校車去學校。在我們一家人餐宴上的洋相百出之後,我不清楚,她對我是何種感覺。可是她還是和往常一樣,唯一提到晚餐的是,「我希望你們昨晚都吃飽了,你吃的真是不多,媽媽從來不注意該准備多少吃的,她只是把東西都擺在桌子上,然後就萬事大吉了。」
我鬆了一口氣,其實格林森家的晚宴與中國的無甚區別。我媽媽也總是把所有菜都擺在桌上,然後萬事大吉。
麥格是我到美國交的第一個朋友,後來我與學校里其他的孩子也熟識了起來,但是麥格仍然是我唯一真正的朋友。
弟弟在交朋友方面很順利。他整天與那些教他打棒球的孩子們呆在一起,很快,他的英語說得與我快多了,不過只是比我快,但並不比我好。
我很擔心說錯,因此我說英語很是小心翼翼,只在確信無誤後才張嘴。至少我的口音比父母要強,他們根本無法不帶中國口音,甚至數年後也沒有改掉。父母在來美國之前,都在學校里學過英語,可是他們學的多數是書面語,而不是口語。
爸爸學習英語頗具科學性。因為漢語動詞沒有時態,因此他便迷戀上了英語動詞在現在時、過去不定式、完成時、過去完成時、將來時以及將來完成時的轉換形式。他總是把動詞及其變化繪製成表,然後便尋找機會以炫耀他的兩個最愛,過去完成時和將來完成時,「我到下星期一將完成我的計劃」,他總是自鳴得意地說。
媽媽學英語的方法便是把所有可能出現的社交場合中會用到的禮貌用語背誦下來。她嘴裡不住地念叨「我很好,謝謝,你呢?」有一回她偶然踩了別人的腳,馬上脫口而出道,「噢,沒什麼!」她被她的口誤弄的狼狽不堪,決心下次一定不會再犯此種錯誤,因此當別人踩了她的腳時,她叫道,「不用謝!」
盡管學英語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我們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那一天終於到來了,父母宣布他們要舉辦一個晚宴。我們以前曾經邀請過中國朋友來吃飯,但這一次卻大不相同。另外,我們還將邀請格林森一家。
「齊,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去你家吃飯了,」麥格對我說,「我只是喜愛吃中國菜。」
那不用擔心。媽媽是個廚藝不錯的烹調能手,不過我也沒有把握那些吃酸奶油的人們是否吃得貫醬爆雞肫。
媽媽決定不用醬爆雞肫來冒險,因為我們請的都是西方客人,她在桌子上擺上大盤子,這些是我們吃中餐時從不用的。實際上我們根本沒用單個的盤子,而是把吃的從桌子中間的大盤子里直接弄到我們的飯碗里。按照美國中餐餐館的做法,媽媽在大盤子上也放上了一些大勺子。
晚宴開始很順利。格林森夫人看到那些擺放精美的一盤一盤的食物時,不由得驚呼起來。有糖醋肉加色彩斑斕的甜水果,有雞絲燒豌豆,還有閃閃發光、粉紅色的龍蝦。
起初我只顧自己大吃狂嚼,而無暇顧及客人們。但很快我便想起了我的責任。有時候客人們太客氣了,不願意再吃,你只好親自為他們添加菜。
我瞟了一眼麥格,想看看她是否再要些吃的,可是我一看到她的盤子,眼球差點暴了出來。她的盤子上堆得尖尖的:糖醋肉與雞絲摻在了一起,龍蝦泡在了雞絲醬湯里。只見她第一個盤子里弄的還沒吃完,便又接著從第二個盤子里弄吃的了。
我震驚之餘,又轉臉看了看格林森先生。他正忙著應付盤子里一顆豌豆。好幾次他把它弄到了盤子邊上,可當他試圖用筷子把它叼起來時,豌豆骨碌又滾回到盤子中央去了。最後他索性放下筷子,用手把它拿了起來,他真這樣幹了!這個男人成熟了!
我們一家人,還有其他的中國客人都駐箸觀望格林森一家的行為舉止。我真想笑出聲來,可我的眼睛與媽媽對視了一下,見她眉頭一皺,輕輕搖了一下頭,我明白了:格林森一家是不習慣中國的餐桌風格,他們正在竭盡全力地表現,以求最佳效果。不知怎麼地,我想起了抽芹菜絲的事來。
主菜完了後,媽媽端來了一盤子水果。「希望你們沒有在盼著吃甜點,」她說,「中國人不吃甜點,我也沒想著去准備。」
「噢,我不能再吃甜點了,」格林森夫人叫道,「我脹死了!」可麥格卻不這么想。桌子收拾完之後,她大聲說要和我一道去散散步。「我不知道你怎麼樣,可是我是喜愛吃甜點,」她在外面告訴我說。「走吧,街上有一家奶品之王,我可以到那兒吃一大杯巧克力泡沫奶。」
盡管我不想再吃東西了,可我還是堅持付了帳。畢竟我還是主人哪。
麥格要了一大杯巧克力泡沫奶,我只要了一小杯。盡管如此,她還是在我只吃到一半時便已經一掃光了,喝完了,她還使勁用管子呼、呼地吸。
「你喝泡奶時,總是再呼嚕幾下嗎?」我情不自禁地問道。
麥格咧嘴一笑,「當然,美國人都這樣。」
(張春芳譯)
您好
您好!如果你會說英語,那麼你一定認識許多的英語單詞。你會讀,會說並且也能明白別人的意思。然而,你還應該了解另外一種語言,那就是肢體語言。
在全世界范圍內,人們藉助他們的雙手、頭部以及雙眼與人交流。日本人一見面就相互鞠躬。而當印度人相遇時,他們則會雙手合十。那麼,美國人和英國人是怎麼做的呢?
同英國人相比,美國人更為隨便一些。他們總是很友好。他們樂意直呼其名,提一些問題,並且他們會很隨意地談論起自己。在椅子上入座的時候,他們會讓自己徹底放鬆,座得舒服自在。
英國人則比美國人來得保守。在交朋友的問題上,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他們希望先對你有所了解,然後再邀請你去家中做客,。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與人初次見面時,會相互握手致意。通常他們不會與非常熟識的人握手。有時,女士之間會以接吻的方式來向自己的朋友表示友好,而男性只能(在一邊的面頰上)吻女性朋友以示友好。男人們相遇的時候,通常他們只是相視一笑,或者隨意地說聲「你好」。男人之間不會彼此親吻。
衣著如今衣著,無論是生活在英國還是美國,人們都不會穿得很正式。但有時穿著得體也是至關重要的。
許多英國人並不很講究衣著。他們只在乎是否穿得舒適。在外出盡情娛樂時,他們幾乎可以穿任何衣服。
在戲院、電影院、音樂廳,你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從優雅的西服套裝和長裙到牛仔褲和羊毛衫,什麼裝束都可以,只要看起來干凈整潔就行。
但在英國和美國,在辦公室里工作的男士通常要穿西裝打領帶,而女士們則穿長裙或短裙套裝(不能穿長褲)。醫生、律師、商人總是穿得很正式。在有些酒店和餐廳,男士們必須配戴領帶,女士們必須穿禮服,穿牛仔褲或敞開的襯衫的人士有時會被拒之門外。
在許多方面,美國人比英國人更為隨意,但美國人卻比英國人更在乎他們的衣著。在居家或度假時,多數美國人穿休閑或運動型的服飾。但如果晚間外出的話,他們喜歡打扮的優雅得體。在高級的賓館酒店裡,男士們必須打領帶穿西裝,女士們必須衣著漂亮,發型入時。
由於每個人各有所好,因此很難准確地說出英美人是如何穿著的。如果你不知如何穿著,就看看別人是怎麼穿的,然後依樣照搬就行了。或者問問朋友或主人的意見。穿著上不是過於與眾不同,會令你感覺更自在一些。
對不起,我遲到了! 在英國和美國,大多數人都很守時。
如果英美人要約見朋友或商業夥伴,他們會先打電話約定見面的時間。很多人不喜歡不速之客。他們需要知道拜訪者何時會到。
你是否曾安排在三點鍾同人會面?提前幾分鍾到達顯得十分禮貌。當然,任何人都有偶爾遲到的時候。也許車子壞了,火車誤點了,或會議延長了。如果遲到了,就說對不起,並且說明自己遲到的原因。有時也會因有事而不能赴約。但是,如若你不能趕到的話,對方定會感到十分不快。因此,要打個電話向他們解釋。
有些人在正式開始商務會談之前,通常會先花些時間閑聊,飲茶或喝咖啡;但英美人卻決不會這樣。他們會先談生意,再聊天——當然,聊天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
在英國和美國,辦公時間是從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但有些辦公樓是從早晨八點三十分或九點三十分開門,到晚上五點三十分或六點才關門。人們通常有大約一小時的午餐時間(中午十二點至午後兩點之間)。商店一般在九點或九點三十分開始營業,直到五點三十分或六點才關門。多數商店周六全天營業,而周日則全天休息。
生活面面觀 你是否曾邀請你的朋友去餐館用餐?你邀請就應當由你來買單。你的朋友可曾邀請過你?那樣的話就應當是你的朋友買單。如果男士和女士一起參加社交聚會,通常是由男士們來買單。
現今,在許多方面男女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在英國或美國工作的話,你的上司可能是一位男士也可能是一位女士。有些女性在政治、法律、醫學、商業領域身居要職。但對男士們來說,為女士們開門,請女士先行,仍被認為是禮貌之舉。同樣,當男士們被介紹給女士認識時立即起身也一樣顯得彬彬有禮。當然,在非正式的場合,每個人都會更為放鬆一些。
姓名 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名,另一個是姓,或稱為家族姓氏。現在舉例如下:
名字 姓氏
瑪麗蓮 夢露
瑪格麗特 撒切爾
埃爾維斯 普萊斯利
家庭成員之間或朋友間總是以名字相稱,但美國人在稱呼上的習俗比英國人更隨意些。他們幾乎都用名字稱呼別人。不過,待到別人要求你用名字相稱時,你再由稱呼姓氏改為稱呼名字,這樣做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當人們希望顯得正式一些時,或是他們之間並不十分熟悉時,他們會在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夫人」或「小姐」這樣的稱呼。「夫人」是指已婚的女性,而「小姐」是指未婚的女性。有些女性不希望他人知道她們的婚姻狀況。因此當她們寫自己的姓名時會用「女士」,而不是「夫人」或「小姐」。 「先生」、「夫人」、「小姐」或「女士」這樣的稱呼從不在名字之前單獨使用。
有些人的名字中間有另一個名字,如: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英國人通常不用他們的這個名字,但美國人卻常常使用自己中間名字的首字母縮寫,如:John F. Kennedy, Richard M. Nixon。
婦女結婚之後不再使用自己婚前的姓氏,而是跟隨丈夫的姓氏。孩子們通常也跟從父親的姓氏。如果約翰?史密斯同蘇珊?布朗結婚,蘇珊?布朗就成為了蘇珊?史密斯,他們的孩子就是伊麗莎白?史密斯和湯姆?史密斯。
有些美國男性與他們的父親名字相同。兒子通常會在姓名的後面加上Jr. (Junior),而父親會在姓名之後加上Sr. (Senior)。如,Martin Luther King Sr.
爵士是英國人授予那些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的頭銜。「爵士」這一封號是與名字一同使用的,它不能與姓氏單獨使用。如,Sir Winston或Sir Winston Churchill (Sir Churchill 就是錯誤的用法)。
許多英文名字有自己的簡寫形式。這些名字的簡寫形式比原來的全名聽起來更隨和,更友好。但有些人並不喜歡自己的名字的簡寫形式。在使用名字簡寫形式之前應先聽一聽你的其他朋友是怎樣使用的。以下是一些實例。
你可曾聽說過吉米·卡特、查理?卓別林或泰迪?肯尼迪?
參加晚會 現在的大多數晚會都是非常輕松愉快的,尤其是年輕人的晚會。如果你希望盡情娛樂,可以不必穿長裙,或打黑領結。事實上,通常你可以隨意穿著——從牛仔到西服套裝和長裙,什麼都可以。英美人常常是很隨意的。
非正式邀請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即使是非正式的邀請,人們也總是希望對此得到答復。無論接受與否,打個電話告知即可。
如若有人邀請你去「喝茶」,你怎麼辦?
對英國人來說,「喝茶」指的是在午後四點半至五點之間飲一杯茶,用一些餅干。對於其他人來說,「喝茶」或者「用正式茶點」,准確的地說,是指晚間六點半至七點的晚餐。
「正式場合的服飾」通常指的是男士們應當穿西裝打領帶,女士們穿漂亮的裙裝。「黑領結」則意味著男士們穿晚禮服戴領結,女士穿晚禮服。這樣的裝束只有在很特別的場合穿著。
請客吃飯! 有些英美人喜歡邀請朋友或同事來家中吃飯。不過,如果你的英國朋友沒有邀請你去他家的話,大可不必為此不安,因為那並不表示他們不喜歡你。
晚宴派對一般在晚上七、八點開始,至十一點左右結束。去之前,應當先向主人詢問到達的時間。去時,為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或一瓶葡萄酒。這樣做十分禮貌得體。
通常晚宴一開始,先提供點心和飲料(如果你不喜歡喝酒的話,你可以要一些不含酒精的飲料)。如果你想表現得特別彬彬有禮的話,那麼就盡情贊美這里的房間、繪畫或者女主人的服飾。但記住,詢問東西的價錢是很不禮貌的。
晚餐一般在八、九點正式開始。大多數人家是丈夫和妻子分別坐在餐桌的兩端,陪同他們的客人一同用餐。
第一道可能是湯,或者以一些小菜作為開胃菜;接著上的是肉或魚,並伴有蔬菜;之後是甜品(有時稱為「甜點」或「布丁」),最後是咖啡。將盤子里所有的東西吃完,如果需要,接著再點,這樣的做法被認為是禮貌之舉。一些人吃飯時還會吃點麵包,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你在晚宴上過得愉快嗎?第二天,可以打個電話或寫一封簡短的感謝信,向女主人表示感謝。
也許這看起來有些可笑,可英國人和美國人總是一天到晚說「謝謝,謝謝,謝謝」。
(劉蘊秋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