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戰爭片,一定要說是,它也只是一部扯到兩個民族生存斗爭「大戰略」的戰爭片。它是一個露骨的政治寓言,明喻暗喻指代漫天飛舞,甚至赤裸裸的宣傳說教直接扔在觀眾臉上。雖然遺傳了俄國電影傳統的悶,卻又搭上了現代歐洲「作者電影」的車,導演興之所致,愛扯啥就扯啥,結構敘事什麼的都滾他娘,只有中心思想一直很專注。鏡頭語言算得上有力,但如果要完全理解,你需要有俄國人/德國人和中國二戰迷宅男的悶騷,還需要懂得一點德意志和俄羅斯。
我最喜歡的鏡頭是白虎在少校(情報軍官)的視角下第一次出場。東歐春日靜謐的樹林,小睡醒來正在恍惚,洪荒巨獸無聲出現,虎式88炮巨大的炮口消焰器昂首挺立,猶如過度發達的龜頭直指T34的菊花。接著瓦格納的宏大音樂響起。這一幕噩夢的感覺營造得相當成功。白虎是什麼,到這里不言自明:德國人的武力,德國人的征服慾望,德意志民族強迫症一樣的不安全感,俄國人永恆的噩夢。瓦格納已經夠明白了,前面安排那個被俘的黨衛軍用大白話說「白虎是我們德國人的戰斗精神」,簡直是大敗筆,你要玩作者電影,就不能去照顧小白的接受度。導演這個錯誤後面還會一再地犯。
現在先跳到最後說說元首的鏡頭。有人說那是一間「豪華的別墅」,有人說那是不是暗示希特勒二戰沒死,導演聽了會吐血。那不是什麼豪華的別墅,那是「瓦爾哈拉」,日耳曼神話中戰士死後靈魂永恆居住的聖殿。屏風上的裸女,是神話中在瓦爾哈拉群集侍奉戰士英靈的女武神。背後的巨幅壁畫,戰象雲集,是亞歷山大征服印度的戰爭場面,歐洲「優越文化」征服東方的終極楷模。元首的客人是個猶太人,西服頭發眼鏡的造型猶太得不能在猶太,而且元首也明說了。這一段的政治說教,直白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希特勒為了拉幫結伙對付俄國,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猶太套近乎(還「其實我愛猶太人」),說俄國是最大的邪惡,已經不是歐洲人(德國向來宣傳俄國受中亞蒙古影響太大,已經成了半野蠻民族)。嘀咕了一陣民族優越,超人哲學之後,影片的結尾猶太人眼鏡反光,漸隱於迷霧之中,很拙劣的表現「陰謀」的手法。
俄國人仇恨猶太人的程度,並不下於德國人仇恨猶太人,或者俄國人仇恨德國人,或者德國人仇恨俄國人。歷史上的反猶排猶,俄國的劣跡比德國深遠得多,只是比不過二戰德國的大爆發。甚至二戰後猶太人翻身,德國人裝孫子的時候,蘇聯還在繼續排猶。電影結尾在導演民族主義的高潮迷夢中,兩個死敵盡棄前嫌,勾結在一起,准備再給俄羅斯挖坑。這也過於幼稚和迫害狂了一點,跟全片玩深沉的調調極不和諧。導演在一部寓言片里跳出來說教,就是給自己挖坑。
這樣調戲元首,也對不起元首的偉大偏執狂性格。但是片中對德國人的另一處調戲卻十分精彩,反正我是看笑了。三個德國軍官簽完投降書吃飯,一派古典普魯士貴族風范,對葡萄酒挑三揀四,結果人家甩過來三個冰淇淋,幾個土老帽都沒吃過。這也是導演對德國二戰敗因的總結。草莓冰淇淋,不是什麼俄國貨色,倒是美國物質文化的代表。德國人成天秀民族優越感,玩精神原子彈,物質上卻干不過西方,生生被美國的製造業給壓死了。
我准備先把導演那個「露骨說教」的錯誤手法說完---因為實在太多,再說我都煩了。最露骨之處就是「瘋聖」坦克手最後一次露面,說白虎過多少年都還會出來,老子一定要滅了他。這是俄國人對二戰後德國赤裸裸的不信任,總是害怕有一天德國復仇主義,德國的戰車還會卷土重來。這一段的話沒啥意思,最後玩消失更沒意思,但是這一段之前在柏林的街道上,放下武器的德國軍人行軍的鏡頭,卻是十分NB。看過兄弟連的倒數第二集嗎,美國將軍看著長長的德國戰俘隊伍感慨說,這支軍隊,即使戰敗投降了,也是帶著傲氣行軍。白虎中的這個長鏡頭就是「帶著傲氣行軍」的最佳詮釋。俄國人害怕德國人的尚武傳統,真是害怕到骨子裡去了,理解得多麼深刻!
說到「瘋聖」,這是俄國神秘主義的深厚傳統。俄國人從來就認為一些民間草根,外表半瘋狂狀態,口出妄言的人,具有通神的性質,其實是行走於人間的聖人,是來帶領俄國人民干大事業的,相當於聖經中的彌賽亞。從俄國人受到薩滿教跳大神的影響開始,這種傳統就流行於俄羅斯民間,小瘋聖不計其數,影響巨大的大瘋聖有普加喬夫,拉斯普京。甚至朱可夫這樣的人物,也會在大戰前抓一把土聞聞,然後跟手下說自己對戰役的預測,手下敬若神明。白虎中的小強坦克手,就是典型的瘋聖。導演乾脆就把他上升為俄羅斯的戰魂了。90%燒傷滿血復活---俄國1941年被德國那樣爆,揉揉屁股又是一條好漢。他滿臉天真,嗓音童稚,以前干過啥混賬事不記得,只記得被白虎爆過菊。名字不重要(姓俄還是姓蘇不重要),老婆孩子不重要(老百姓日子過什麼水平,開不開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德意志戰車死掐到底。
希特勒不是說,俄國已經中亞化,不算歐洲文明了嗎,於是坦克三人組中乾脆弄個中亞人(一張標准蒙古臉),取個標准俄國名字,老子就這樣你咋地?
泥濘小村子裡的坦克戰,導演最痛心的就是最後路上那坑,俄國戰神掉進去粘了泥,打爆了炮膛,讓起火的白虎給跑了。蘇聯在二戰分贓會議中,一直建議給德國最嚴厲的懲罰,摧毀工業基礎變成農業國。結果西方列強吸取一戰的教訓,不以懲罰為宗旨,而是扶持德國重建。這大概就是那個坑了。其實俄國的主張,是部分實現了的,日耳曼精神的兩大發源地之一東普魯士(另一個是巴伐利亞),戰後被俄波全部瓜分,東德被蘇聯挾持幾十年,要不是冷戰開始,蘇聯需要東德做社會主義優越性樣本,說不定真給農業化了呢。
現在兩德統一,德國一躍為歐洲領袖,像導演這樣的大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怎能不深沉,憂郁和神秘喃?
解讀到此結束,順便說兩句技術流軍迷的視點(其實這是電影的細枝末節)。片中的德國坦克,全是俄國坦克底盤改裝的,白虎的底盤是JS-2。炮是真的虎式88炮。炮塔和車身裝甲,估計就是簡易材料新做的了,尤其是履帶前護板,虎式絕對沒有那個形狀的。白虎那個射速是來搞笑的,看到白虎連發打小強的時候,如果你是軍迷你就該明白這不是一部二戰片了。片中的蘇聯裝備,倒是貨真價實,那一排Su-152,其他哪個國家也拿不出來。
裝備制服上的小細節,十分用心。情報軍官拿的沖鋒槍是德國MP-40,這是事實,二戰後期蘇聯軍方十分欣賞MP-40,把繳獲的槍發給一些軍官和精銳部隊作為護身近戰武器。情報軍官穿的迷彩是美國貨,這也是事實,44年開始美國就開始效仿德國大規模生產迷彩軍服,並供應蘇聯了。
⑵ 關於蘇聯的二戰女狙擊手用反坦克狙擊槍的電影片名叫什麼
黑色夾克,很好電影
⑶ 俄羅斯的現代戰爭片:坦克,火箭炮,直升機,M4機槍,場面火爆電影名字叫什麼
俄羅斯和美國合拍的《硬核亨利》?
中文名:硬核大戰
英文名:硬核大戰
主演:沙爾托·科普雷、海莉·貝內特、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
上映時間:2016年2月12日
類別:動作,劇情
導演:伊利亞·奈舒勒
編劇:伊利亞·奈舒勒
影片片長:90分鍾
上映地區:美國
語言版本:英語
畫面顏色:彩色
拍攝地點:美國
製片地點:美國
⑷ 一部俄羅斯的電影愛情,戰爭,有個小夥子打下一個坦克放假回家路上遇到一個姑娘,忘了叫什麼名字
士兵之歌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1959)
二戰期間,19歲的通訊兵阿廖沙(弗拉迪米爾·伊瓦紹夫 Vladimir Ivashov飾)在衛國戰爭中用反坦克槍擊毀了德軍的兩輛坦克而受到嘉獎。但阿廖沙請求將軍不必為他授獎,只希望給他幾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親(安東尼娜·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飾)。於是阿廖沙踏上了為期只有六天的歸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無邪的少女舒拉(讓娜·普羅霍蓮柯 Zhanna Prokhorenko飾),兩人一見鍾情。然而他們乘坐的火車被炸,他救死扶傷耽擱了不少時間。當阿廖沙終於回到家鄉時,只來得及和母親在田邊說幾句話就要返回前線。可這一去,阿廖沙就再沒有回來
⑸ 求一部關於蘇聯斯大林之戰的電影
[兵臨城下] 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利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利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
這電影是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背景的。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蘇聯內河航運干線伏爾加河的重要
港口,又是蘇聯南方鐵路交通的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
德軍在圍攻列寧格勒不久,又於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萬的兵力進攻斯大
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
希特勒的陰謀再次破產了。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號召下,誓死抗敵,人人都投身到反擊
德國法西斯的斗爭中去。
德軍集中了40個師的精銳部隊,每天出動上千架次飛機,把100多萬顆炸彈投向這
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築幾乎全被炸毀。
9月13日,德軍17萬人,500輛坦克向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蘇聯第62集團軍發起
猛攻。德軍在幾個地段突破蘇軍防線,進入市區陣地。
在這危急的時刻,蘇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蘇聯人民也團結起來,人人手執武器在廢墟
中同沖擊市區的德軍展開搏鬥,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沖上去。一場最為殘酷、最為激烈的
市區爭奪戰開始了。
為了打敗法西斯,俄羅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犧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
神贊歌。
9月14日,爭奪市中心的激戰達到了白熱化的城市。德軍從早到晚沖鋒不止,他們死
傷殘重。據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團軍戰士,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和德軍浴血戰斗。
為了爭奪火車站,德蘇雙方爭奪激烈,一周內火車站13次易手。
為了爭奪被德軍佔領的馬耶夫崗高地,近衛軍猛撲高地東北面的陡峭斜坡,沖入戰壕與
德軍展開了白刃搏鬥,終於把高地奪回。
守衛「巴甫洛夫大樓」的激戰持續了58個晝夜,敵人用火炮、迫擊炮進行射擊,還派
飛機向樓房轟炸,樓房雖被炸得面目全非,卻始終未被摧毀,蘇軍堅守樓房,給敵人一次又
一次的還擊。
一名護士為了掩護傷員,端起機槍消滅了30多個德軍,自己身負重傷,仍堅持到自己
的部隊趕到。
有7.5萬名姑娘,成為高射炮手、無線電兵、衛生員和護士,她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
給偉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全城的人民和蘇軍密切配合,共同奮戰。拖拉機廠的工人們一
邊反擊敵人,一邊在彈片橫飛的車間里堅持生產。在激戰的九月份里,他們生產了1200
輛坦克和150輛牽引車……在參戰期間,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戰士,到處都是戰場,
希特勒的軍隊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久戰不勝。希特勒原想速戰速決,但斯大林格勒
人民的頑強反擊,使德軍陷入困境。從9月13日到26日,德軍每天幾乎傷亡3000多
人,但仍然不能佔領全城。德軍的士氣一天天低落下去,一個德國士兵在家信中哀嘆:
「我們不久就可以佔領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們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卻同時
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嚴寒的冬季終於來到了,毫無過冬准備的德國士兵陷入飢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凍死,
德國的戰鬥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戰爭的形勢逐漸開始變化。
11月19日,蘇聯紅軍終於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斯大林發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蘇軍把33萬德軍困在了包圍圈中。德軍彈盡糧絕,他們處在死亡的恐
懼之中。德軍司令鮑羅斯在筆記中寫道:
「士氣低落了,解圍的希望破滅了。越來越疲憊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為自
己尋找避難所,越來越經常聽到關於反抗已毫無意義的抱怨聲。」
鮑羅斯向希特勒發出沖圍撤退的請求。
剛從阿爾卑斯山賞雪歸來的希特勒發來一份急電:不許投降,第六軍團必須死守陣地,
直至一兵一卒一槍一彈。鮑羅斯陷入萬分絕望的情緒中,垂頭喪氣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
行軍床上,向希特勒發出最後一份急電:「部隊將於24小時內最後崩潰。」
萬般無奈的希特勒急忙發出一份電令,升鮑羅斯為陸軍元帥,其餘117名軍官也各升
一級。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強德軍將士「光榮殉職」的決心。
接到電令的鮑羅斯徹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癱倒在地上。
2月2日,堅持了六個月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終於結束了。9萬1千多德國官兵,其中
包括鮑羅斯在內的24名高級將領,穿著單薄的衣衫,抓緊裹在身上滿是血污的毛毯,在零
下24攝氏度的嚴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
斯大林格勒大戰給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擊,德軍再也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反攻了,他
們一步步後退,開始走下坡路。蘇聯紅軍則開始大反攻,陸續收復了失地,並攻入德國本土。
蘇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從斯大林格勒大戰的勝利中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也堅定了徹底
打敗德國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戰的勝利,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轉折。
斯大林格勒之戰的殘酷性在世界戰爭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如此評述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狂轟濫炸:「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平民,摧毀蘇軍士氣,散布恐慌氣氛。」一名德軍軍官在日記里寫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屍體來計算。」蘇軍指揮官崔可夫回憶說:「我們的部隊在這里經受了從殘酷到頑強程度來說都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惡戰。」
德軍在會戰中傷亡約150萬人,占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
⑹ 至少要看三遍的電影《莫斯科保衛戰》,文戲、場面、裝備怎樣
如果假期的時候你不想出門的話,筆者推薦給你一個健康有益的休閑方式,看電影。
當然,該片也一定少不了當年剛剛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莫斯科保衛戰》中再現了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打坦克的壯觀景象。
綜上,《莫斯科保衛戰》以其宏大的歷史畫面和精彩的文戲表演,再加上還原度甚高的武器裝備,使它成為二戰經典電影之一。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如果你對二戰歷史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要忽略這部《莫斯科保衛戰》,也一定不要泛泛的看一遍就拋到腦後,好的電影一定是值得你多看幾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