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電影的歷史和發展歷程.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它涉及到物理學中的光學、電學、化學、生理和心理學以及機械製造和攝影技術,當這些技術發展到相當水平後才促使電影的出現,並隨著這些學科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首先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確立為電影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什麼是視覺暫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時候可能見過並玩過一種叫做幻盤的玩具。
在一張圓形的硬紙板上,一面畫著一隻小鳥,另一面畫著一個鳥籠。
當你拉緊系在紙板兩端的繩子,讓紙板快速旋轉時,好像小鳥關在籠子里了。
如在黑暗中點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圓圈快速揮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圈。
這些就是視覺暫留現象。
這時因為反映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象不會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視象有視網膜上具有滯留性的特點。
科學家試驗並確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仍然能夠在視網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時間。
今天的電影,膠片上每畫格中的影像都是靜止不動的呆照。
但是,通過給我們以連續運動的幻覺,這就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而產生的效應。
其次,電影的發明是在攝影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
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而普通攝影的拍攝對象,一般只能是靜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攝和表現出連續運動中的人和物。
據說19世紀50年代,有位攝影師想6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他採用的辦法是: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未曝光的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如此這般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
拍攝一個簡單的動作竟如此困難和煩瑣,如要拍攝快速復雜的連續運動盯稿,自然更加無能為力了。
如:1872年美國有位富商和人打賭,他認為馬在奔跑時,它的4隻蹄會同時離地騰空。
為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請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在奔跑時的實況。
攝影師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機進行連續拍攝的試驗,花了幾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項實驗,雖獲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
可見一般的攝影技術是不可能適應電影攝影的需要的。
1888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經過多年探索,終於困局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才首次為電影攝影奠定了初步基礎。
還有,適應電影攝影需要的膠片,必須依靠化學工業及其技術才能生產,而膠片必須通過放映機平穩、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銀幕上也並非易事,它有賴於機械工業為製作放映機提供先進的技術條件。
1894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每次可放映半分鍾,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盧米埃爾從縫紉機的運作工藝得到啟發,在前人探索試驗製造放映機的基礎上獲得較大突破,發明了膠片以每秒16畫格的均衡速度通過放映機片門的放映技術,遂使影象清晰穩定地投射到銀幕上供大家觀賞,終於迎來了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
這一天,法國里昂的企業家、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7內,向社會正式公映了自己製作的幾部「活動照相」,如《火車到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
世界影壇和電影史學家們公認,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結束和電影時代的正式開始。
偉大的電影先驅者盧米埃爾,為世界電影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1896年8月11日電影傳入中國。
當時外國人在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中放映了一部表現凱尺孝外國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轟動,被稱為西洋影戲。
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人也紛紛把自己國家的影片輸入中國,在酒樓茶肆中放映。
中國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當數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拍的《定軍山》。
這是一部短戲劇片,主演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定軍山》是譚派的保留劇目。
京劇是當時中國人最喜愛、最熟悉的劇種,譚鑫培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京劇藝術家。
任景豐當時的選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因此,影片大獲成功。
報載,放映時有13「萬人空巷來觀之勢」。
當然,由於那時還是默片時代,所以任景豐等人只拍了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或舞蹈比較多的場面。
本世紀20年代前後是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萌芽時期。
1917
年,中國有了第1所自己的電影企業——商務印書館影片部。
一些影片的樣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紀錄片、風光片,動畫片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還是在探索階段中。
那時拍出的一些影片,如《嚴瑞生》、《紅粉骷髏》等,無論在影片的內容上、藝術性上,都很低劣。
不過那時也確有一些影片具有積極意義。
如我國的第1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辦婚姻的不合理。
1913年,由美國人出資、中國人拍攝的
《莊子試妻》成為第1部送到外國去的影片。
1931年,還誕生了我國的第1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左翼
文藝運動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左翼電影的興起。
「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在中國 *** 的領導下,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拍出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又有相當藝術水準的影片,如《春
蠶》、《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狼山蝶血記》等。
孫瑜執導的《野草閑花》不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其中的
《尋兄詞》開了我國電影插曲的先河。
蔡楚生的《漁光曲》,在中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這一時期,我國電影藝術家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更加純熟了,推、拉、搖、跟、升、降的攝法,各種蒙太奇手段的運用,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1937年以後,我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拍攝了《塞上風雲》、《八14百壯士》、《長空萬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 *** 統治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 *** 反派的腐敗和反革命的本質。
而物質條件技術設備極差的解放區也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企業,1946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在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成立,為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我國的電影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不僅成立了許多新的電影製片廠,一些著名的優秀電影藝術家創作。
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秀。
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鋼鐵戰士》、《梁山伯與祝英台》、《聶耳》、《我這一輩子》等還在國際上獲獎或者獲得好評。
十年浩劫,曾給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
打倒「四人幫」以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
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辦法、新的電影藝術家大量涌現,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
以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導演們拍攝了一批《天雲山傳奇》、《黃土地》、《紅高粱》等有國際聲望的電影,中國的電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穩步走向世界。
② 求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考研參考書資料目錄
2022年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化研究院、電影學系、人文學部、基礎部及教育中心考研專題解讀
復試的分數變動比較多,單科線趨向國家線,總分則是有比較大的提升。
復試形式
外語聽力及口語測試10%;專業面試90%
復試內容
1.專業素質和能力
(1)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2)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
(3)外語聽說能力;
(4)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2)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3)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性和心理健康情況;
(4)人文素養;
(5)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基礎部
往年復試分數線
電影文化傳播
總分:347 政治:60 外國語:60業務課一:110業務課二:11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無
北歐電影研究
總分:347 政治:60 外國語:53業務課一:100業務課二:11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無
復試形式
外語聽力及口語測試10%;專業面試90%
復試內容
1.專業素質和能力
(1)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2)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
(3)外語聽說能力;
(4)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2)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3)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性和心理健康情況;
(4)人文素養;
(5)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電影學系中外電影史論(含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中外電影史論)往年復試分數線
中外電影史論(電影學系)
總分:360 政治:50 外國語:60 業務課一:95 業務課二:12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340
中外電影史論(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
總分:347 政治:60 外國語:38 業務課一:110 業務課二:11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340
復試形式
外語聽力及口語測試10%;專業面試90%
復試內容
1.專業素質和能力
(1)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2)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
(3)外語聽說能力;(4)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2)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3)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性和心理健康情況;
(4)人文素養;
(5)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七、復試導師
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
許航、趙謙、王垚、孫紅雲、葉航、趙斌、吳冠平、王海洲。
電影學系
李九如、康寧、劉軍、李彬、張愉、楊遠嬰、張東鋼、吳瓊、林黎勝、賀紅英、張沖。
基礎部陳文穎、宋雁蓉、莫琳、譚慧、葉遠厚。
③ 論文《中外電影史》
首先,介紹電影的初始產生。中外產生都需要講解。
然後分別對中外的早期電影特點及其發展進行闡述,加一些例子引證。
然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