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心理學的分析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觀感:成長的蛻變
自幼便深受母親藝術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動人的大姑娘時,也已然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而母親的固執與特立獨行似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女兒的成長。眼下,年輕上勁的妮娜正迎來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參演並競爭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女一號。導演托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潛質,並對她進行了適時的提點。然而,托馬斯所要求的這個女一號不但要求擁有舞劇中白天鵝的高尚、純潔與善良,還要兼具黑天鵝的邪惡、狡詐、激情與淫盪。在競爭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現出了她天賦異稟的白天鵝的美貌與品質,而她有力的競爭對手莉莉也在對黑天鵝的演繹中精彩迭出,雙雙贏得了導演與同行的贊嘆。結果是,妮娜與莉莉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從藝術表現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擊與糾纏的局面。鉤心斗角、自殘甚至同性戀接連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激烈的競爭,妮娜出現了幻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覺中殺死了競爭對手,其實傷害的是自己,為了完美像白天鵝一樣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開藝術欣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無處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個強權、控制慾望極強、期望值極高的母親。丈夫的缺失、事業的失利,母親把女兒視為精神支柱,視為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為了生下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像一句咒語 ,禁錮著妮娜,只能做一個「貼心的女兒」,任憑媽媽控制著,包括從被迫小彈鋼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脫衣服、剪指甲,用愛控制著女兒,干涉著女兒的隱私。從小被迫去學芭蕾舞(劇中母親說:「如果不是我跟著你學芭蕾,你早就放棄了」),長大後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母親的願望、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妮娜,並且內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標。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便是母親用壓力和期許來引導或者是糾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否則,便會如同在妮娜得到領舞的資格後她讓妮娜吃蛋糕一樣堅持執拗。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妮娜這個28歲的小女孩。
隨著內在的潛意識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演,假想敵lily的啟發,妮娜對控制、束縛的代表媽媽發出怒吼:滾 ,並告訴她:「你的乖女兒死了」。 當母親發覺「黑天鵝」這個角色吞噬了女兒,為時已晚,母親的價值觀人生觀已深深的植入女兒內心,對成功的嚮往、好勝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勝一籌。成長的過程不只有快樂,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懼,就像蛇的蛻變,自己找一塊礪石硬生生的剝掉一層皮,很痛;還有有很多的慾望、誘惑,該何去何從,該怎樣去尋找自我——嗑葯,去酒吧放縱,交同性戀朋友,很迷茫;恐懼自己內心一些不被媽媽認可和被自己壓抑的慾望。所有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內心的沖突。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類型:1)母親,象徵著被內化了的超道德感、權威;2)導演,又是權威、又是內心的智慧老人,引導著妮娜的成長,「戰勝自己才能鳳凰涅槃,化繭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羈絆」;3)假想敵lily,是妮娜壓抑了的本能願望:性、自由。
為了將妮娜內心的成長視覺化,電影里用了大量的隱喻性鏡頭:
1. 母親作畫——是在畫自己希望成為的女兒,在現實生活中,母親也是在按照自己的願望雕刻自己的女兒。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頭流血——成長的覺醒,隱喻著妮娜決心破殼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價;
3.一次次被媽媽剪掉指甲——隱喻著媽媽再次失去的恐懼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業),阻撓妮娜自我的發展成長;
4.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28歲的妮娜被媽媽當小女孩一樣教養;
5.撕掉手指的皮膚——妮娜嘗試著去蛻變,但是很痛,就淺嘗輒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慾望不時的沖撞著自己(抓破脊背,破繭而出);
6.黑天鵝的翅膀——象徵著超越,從壓抑情形中解放出來。
7.手指流血——意味著內心的沖突,對母親背叛的罪惡感。
8.和莉莉的同性愛——人格的整合願望:單純、可愛 、脆弱 、順從 無主見的「白天鵝」與反抗、自主、桀驁不羈 、敢愛敢恨的「黑天鵝」的整合。黑白天鵝的互換與成長正貼合妮娜由壓抑控制中的人格,向開放自由的個性的轉變。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殺死亡——喻示著有著追求完美人格特質的最終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部影片的劇情中有心理學的背景,特別是一些潛意識的東西,是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高一個境界、更受人們歡迎的緣故吧,雖然故事讓人們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特別是對那些做了父母親的人們。
感覺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不只是一個導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大師,否則不會拍出這么專業的心理電影。很欣賞他!
心理驚悚片《黑天鵝》:潛藏在心中的黑天鵝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災難片在講述人類或地球滅亡的背後,反應的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而心理驚悚片《黑天鵝》講述了一位舞蹈演員為追求一個角色,不堪承受過重壓力,精神崩潰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後反應的則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
2010年,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鵝》,作為第67屆威尼斯影節的首映影片,並入圍該屆電影節金獅獎。這是一部關於芭蕾舞歌劇《天鵝湖》的心理驚悚片,影片展現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劇中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前前後後其內心出現的種種恐怖幻象。
原來,在歌劇《天鵝湖》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白天鵝和和黑天鵝。白天鵝善良、美麗;黑天鵝卻邪惡,極具誘惑力。白天鵝本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語,被變成了一隻天鵝,只有在午夜之後她才能恢復人形。有一天,白天鵝在湖邊偶遇打獵的王子,她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憐惜轉變為愛情,他決定要救出天鵝公主。白天鵝告訴他,只有一個真心愛她願意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語。於是,王子准備舉辦晚宴,請白天鵝赴宴,並真誠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讓自己的女兒扮演成了天鵝公主的樣子,只不過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參加宴會,誘惑王子。王子以為這只黑天鵝就是天鵝公主,於是跟她雙雙起舞,並宣布訂婚。白天鵝在窗外一聲絕望的悲鳴,振翅飛去……影片《黑天鵝》講述的不是《天鵝湖》中的神話故事,而是關於芭蕾舞演員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紐約劇團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並且乖巧、漂亮,很討人喜歡。這很大程度上應該得益於她嚴厲而冷酷的母親,在母親的管教下,妮娜從小就是個特別聽話、刻苦的乖女兒。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種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體現。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來追求完美,自我壓抑而缺少情感的釋放。因此,在劇團要重拍歌劇《天鵝湖》時,妮娜是擔任白天鵝角色的不二人選;但是黑天鵝的角色,其帶有邪惡、誘惑的特徵,妮娜一時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
而歌劇總監托馬斯要求新演員能夠同時飾演黑白天鵝兩個角色。眾所周知,在《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該角色的演員不但會事業會更上一個台階,而且還可能會一舉成名。妮娜心中極度渴望飾演這兩個角色。於是,妮娜一個人找到歌劇總監托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爭取到這個機會。托馬斯最終答應了讓她來演這兩個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學會釋放情感、展現誘惑,並在這方面一直誘導她。而劇團中還有位舞蹈演員莉莉,天性大膽活潑,充滿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鵝不但獲得眾人的贊賞,也得到了托馬斯的認可。雖然,莉莉是作為黑天鵝的替補人選,但這也給妮娜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練習,一方面卻始終心存恐懼,怕有人與她爭奪這個角色。整天拚命的練習,精神的高度緊張,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開始她練習黑天鵝的舞段時,就不小心扭傷了腳;後來因長期的練習,她的腳趾也因鞋子綁得過緊,腳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斷地出現傷痕,應該是壓力過大時自己用手抓撓的;她還在洗手或洗澡時,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滲出鮮血——當然這是妮娜出現的幻覺。後來妮娜不斷出現幻覺,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來後妮娜感覺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換——但是莉莉那晚並沒有跟她回家;還有一次她獨自練習的時候,聽到響動,跑過去卻看到了總監托馬斯正在和莉莉做愛——其實也沒有這回事。這個時候,妮娜身上已經出現了黑白天鵝並存的雙重人格。
在最後的演出中,妮娜一開始不小心動作失誤,使得托馬斯大為光火。後來妮娜來到化妝間,又發現莉莉在化妝間里,並諷刺地說不如把黑天鵝的角色讓給她,於是兩人激烈地爭吵起來,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當然,這個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屍體」拖進了洗手間,當她再次進入化妝間,鮮血從門縫下流出來,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門縫。就在這時,莉莉卻敲門前來向妮娜祝賀,稱贊她演得很好。妮娜驚訝得一句話也說不出,當她再去檢查毛巾時,下面根本沒有鮮血,洗手間里也根本沒有屍體。這時她發現她刺的是自己,玻璃還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傷地留下了眼淚……
就在妮娜悲傷地流淚的同時,我的心頭也在不停震顫——一個人就這樣殺死了自己,而她不過是追求飾演一個角色而已,值得嗎?再細細思考,妮娜的這種舉動,反應的恐怕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死亡有什麼可怕——正如北歐神話關於奧丁的傳說寫道:「富人會死,親人會死,而且你也會死,但我知道一樣東西不會死,那就是每個人對死去的人的評價。」不朽的名聲成了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為追求成名而「殺死自己」的不在少數,影片不過是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了這一現象而已。看看,我們人多少人一天在電腦前坐十幾個小時,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煙刺激神經,加班加點。現代社會慢性疲勞和過勞死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他們不過是無法抵抗生命中的那點虛無。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會空洞,沒有意義。但是,生命的本質卻不是工作,更不是通過工作獲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種自然的歷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輔助。我們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標,也可以挑戰自己,但是要記住,這些都是為了使生命更有意義,而不是抹殺生命,獲取聲名。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莊子的這一段話千萬不能截取前兩句,莊子的真正觀點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啊!知道了還這樣,真是危險極了!
看來,莊子的對生命的了解還是最透徹的。莊子認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對此人們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時,人類要把思維的方向轉向自身,不要將生命的過程當成是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東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莊子那段話的後半部分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就是莊子的生存哲學,所謂「保身」是指社會生活中讓自己不受社會非理性的傷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為生命活動的目標,人生存就應該要維護一個完整的生命;「養親」是指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和照顧;「盡年」是指「全壽而歸」。這才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並不是所有的白天鵝都要能飾演黑天鵝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鵝也很好!
一旦我們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們便不會再那麼恐懼虛無。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話說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領悟了這個道理。莊子說:「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的妻子死時,一開始他也傷心至極,但後來想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最原始的氣也沒有,一切都是從混沌中開始,最後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因此,人死了並沒有什麼好悲傷的,虛無也沒什麼好恐懼的。因為我們都是從虛無里來,並且最好都要到虛無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進了虛無,也是走出了虛無;希望人類都能夠進出虛無而毫無畏懼。
㈡ 電影黑天鵝講的是什麼
電影《黑天鵝》劇情簡介:
紐約劇團要重拍《天鵝湖》,因前領舞Beth(薇諾娜•賴德 飾)離去,總監Thomas(文森特•卡索爾 飾)決定海選新領舞,且要求領舞要分飾黑天鵝與白天鵝。Nina(娜塔莉•波特曼 飾)自幼練習芭蕾舞,在母親的細心關照下,技藝出眾。
這次,她希望可以脫穎而出。然而,在競爭中,她發現心機頗重的Lily(米拉•庫妮絲 飾)是自己的強勁對手。在選拔中,她的白天鵝表演的無可挑剔,但是黑天鵝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還發現了背部的紅斑與腳傷。她一個人找到總監,希望爭取一下。
總監趁機親吻她,卻被她強硬拒絕。結果,總監居然選了她。隊友懷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會上,Beth甚至當眾發泄。這種壓力外加傷病,一直影響著她的發揮。總監啟發她要釋放激情,表現出黑天鵝的誘惑。在強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鵝的角色。
(2)阿妮娜電影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一、影片介紹
《黑天鵝》,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執導,娜塔莉·波特曼、文森·卡索主演的驚悚影片,於2010年12月3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
2011年,影片獲得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馬賽羅·馬斯楚安尼獎。娜塔莉·波特曼憑借影片獲得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68屆美國金球獎情類最佳女主角、第6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獎。
二、角色介紹
妮娜(娜塔莉·波特曼 飾),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新一季《天鵝湖》中,妮娜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莉莉(米拉·庫妮絲 飾),一名芭蕾舞演員,在新一季《天鵝湖》的競爭中,她是妮娜成為第一候選人強有力的競爭者。
㈢ 啥叫阿妮娜現象
一般叫拉尼娜現象(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去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現在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復雜。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范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枉過正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㈣ 《黑天鵝》到底是要說明了什麼
《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娜塔麗·波特曼飾),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 納塔麗波特曼從來都不是什麼戲骨,但她總能將靈魂注入到角色之中,讓自己和角色都獲得新生。在《黑天鵝》中,她扮演了一個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的芭蕾舞演員。
抑制不住的抓撓、厭食或者貪吃都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症的表現,而片中的母女無疑都有此類的病症,不同的是母親的是強勢的外顯,而女兒顯得精神薄弱。她膽小怕事、謹慎克制。如同boss所言,只能演好白天鵝,不能演黑天鵝。
電影越深入,你越會發現,她強迫的個性除了和狹隘、封閉、緊張的家庭關系有關之外,其最深處還帶著原始的宗教性。
母親嚴格的管教讓她對性諱言莫深,純潔的不去觸碰「惡」。這同時也是基督教心靈世界的割裂的寫照,「善」與「惡」的絕對化和通過克制慾望的懲罰達到超脫肉體的純精神境界。而性的「力比多」的力量很強大,長期的壓抑就會變成了懲罰自我和身邊的人的強迫症。
善與惡、純潔和慾望、黑與白,這些看似對立的元素其實都混雜在一起,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而已,我們只有以放鬆的心態,沒有感情色彩的審視雙方,才能在混雜的世界中把持住自己。
白天鵝純潔優雅,與慾望絕緣;黑天鵝熱情奔放,充滿誘惑。這對同卵的雙生卻有著分裂的個性,讓她們在一個精神脆弱的人身上表現,帶來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分裂。妮娜的挑戰是顛覆性的,在她的自我認同中,自己只能是母親的乖乖女,她想讓自己成為大膽、叛逆、追逐慾望的莉莉,卻只能望之興嘆。妮娜站在惡魔的雕塑旁,看著這個因屈服慾望而面目全非的天使,此刻一定充滿好奇、憧憬還帶著不安。
她開始嘗試慾望,反抗母親並強迫自己,心路的改變在化妝間搏鬥那一刻達到高潮,在心中她殺死了莉莉並取而代之,其實是將玻璃刺向自己,殺死了那個糾結在自製節欲不能自拔的妮娜,舞台上,一個全新的妮娜誕生了,她強大、高傲、充滿著進攻性的誘惑。她將靈魂賣給了慾望,成就了完美的演出,而純潔,在慾望飛升的那一刻也象白天鵝一樣成了藝術的殉道者。
不管是柴可夫斯基或者是阿羅諾夫斯基,《天鵝湖》或者《黑天鵝》僅僅是他們內心善惡割裂的表象,他們和基督教的教義有著相同的無意識根源。百年前,榮格在印度的斗拱飛檐上發現男女雙修的雕像,感受到東方獨有的善惡一體的觀念,他預言,這將是拯救西方割裂精神的良葯——善和惡乃是動態的統一。
㈤ 《黑天鵝》電影解析是什麼
如下: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將《黑天鵝》的格局控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無論是在故事、角色、內涵上都沒有太大的野心,觀眾只要認真欣賞,注意細節,片中所涉及的懸念就不會有含混不明的地方,這樣就容易拍出一部比較完美的小巧精緻的作品,讓藝術氣息充滿整部影片。
在精神分裂和角色關系的種種懸念設計上,導演採用了一種「快速解謎」的方法,那就是製造懸念和驚悚之後,迅速揭示謎底向觀眾挑明,不讓觀眾產生虛實不分、晦澀難懂的感受。
劇情簡介:
圍繞娜塔莉·波曼飾演的妮娜,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展開,她與母親——退休的芭蕾舞演員艾麗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好機會終於降臨,當導演托馬斯(文森特·卡塞爾)決定為新一季《天鵝湖》挑選新演員時,妮娜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不過,她還有一個競爭者,莉莉(米拉·庫妮絲),托馬斯要求舞者不僅僅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淫盪。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漸漸的,兩位舞蹈演員的競爭與對抗進入扭曲的狀態,妮娜開始魯莽、不顧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這也將毀掉她。
㈥ 為什麼被愛轉瞬即逝愛則永存不滅
新現實主義出身的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生佳作無數,他以長鏡頭洞悉人類情感疏離,以疏闊空曠的場景表現心靈荒蕪,以簡單書寫復雜,以沉默反襯吶喊。他擁有不同凡響的審美品位,尤其在選擇女主角的一貫傾向上,向來為人稱道,女性在其電影中是最亮彩的一抹顏色。
《夜》
《夜》匯集了兩大女神---莫尼卡·維蒂與讓娜·莫羅。維蒂在影片中依然是若即若離的疏離觀望者,以輕盈的姿態順手抓住露水情緣,以完美的方式告別。莫羅氣場強大,飾演的女主雖然意識到婚姻的岌岌可危,仍能擁有足夠的自製力剋制與冷靜,隻身回到以前住過的地方,企望找到舊日愛的蹤跡,然而徒留殘垣廢墟,昔日存有美好的家園已為工業文明替代。一天一夜的心路經歷,就足以摧毀她對丈夫的信任與愛意,慢慢累積的怨艾大概從很多年前就萌芽了,因為他只談論自己——只愛自己。
當蔑視浮現的瞬間,我們之間土崩瓦解,戈達爾的《蔑視》也表現了相似的主題,菲利普·加萊爾2013年作品《嫉妒》亦有接近的描述。婚姻中遭到忽視的莫羅,終於在雨夜也讓自己心動了一回,遠景中的對話悄無聲息,切到近景,我們卻能聽到她冷靜地拒絕婚外情的開始,這大概是她真正死心的瞬間。於是,她回去告訴丈夫:「我感覺如同行屍走肉,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希望我不再存在」這段話與路易·馬勒的《鬼火》之「我自殺是因為你不愛我,因為我不愛你,因為我們的關系冷淡了。」幾乎如出一轍,而《鬼火》也恰有莫羅出演。
鬼火 Le feu follet
8.5
主演:莫里斯·榮內特 Maurice Ronet/Léna Skerla/Yvonne Clech/於貝爾·德尚 Hubert Deschamps/Jean-Paul Moulinot/Mona Dol/Pierre Moncorbier/René Dupuy/Bernard Tiphaine/Bernard Noël/Ursula Kubler/讓娜·莫羅 Jeanne Moreau/Alain Mottet/François Gragnon/Romain Bouteille
導演:路易·馬勒
類型:法國/路易·馬勒/新浪潮/LouisMalle/法國電影/Louis_Malle/1963/1960s/CC/劇情
結尾莫羅讀了一封多年前丈夫寫給她的情書:「今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你還在熟睡,我聽到你溫柔的呼吸。透過遮住你臉龐的頭發,我看到了你的雙眼,強烈的感情讓我無法呼吸。那一刻,我意識到我是多麼地愛你。感情是那麼強烈,讓我熱淚盈眶。」這段話後來也出現在安哲羅普洛斯的《三分鍾》中,是2007年為慶祝戛納電影節六十周年而拍攝的三分鍾短片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里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
7.8
主演:喬什·布洛林/大衛·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貝爾·阿佳妮/碧姬·芭鐸/拉斯·馮·提爾/讓娜·莫羅/威廉·達福/南尼·莫萊蒂
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比利·奧古斯特/簡·坎皮恩/尤瑟夫·夏因/大衛·柯南伯格/邁克爾·西米諾/伊桑·科恩/喬爾·科恩/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雷蒙·德帕東/阿托姆·伊戈揚/阿莫斯·吉泰/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侯孝賢/阿基·考里斯馬基/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北野武/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克勞德·勒魯什/肯·洛奇/大衛·林奇/南尼·莫萊蒂/羅曼·波蘭斯基/拉烏·魯茲/沃爾特·塞勒斯/伊利亞·蘇雷曼/蔡明亮/格斯·范·桑特/拉斯·馮·提爾/維姆·文德斯/王家衛/張藝謀/陳凱歌
類型:短片集/法國/短片/合集/2007/電影/王家衛/多國/侯孝賢/張藝謀
「被愛意味著被消耗,被染成灰燼,愛則意味著永不枯息的明燈放射光芒,被愛轉瞬即逝,愛則是永存不滅。」從來沒有人教給過我們何謂愛情,我們都是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絕望。
㈦ 黑天鵝的完整劇情是什麼詳細一點啊。。。
故事圍繞著主角妮娜(娜塔莉·波曼飾)展開。
主角是一位芭蕾舞演員,從小在一位身為退休芭蕾舞演員並且有著強烈控制欲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只有舞蹈和職業目標。
隨著導演托馬斯(文森特·卡塞爾飾)為新一季的《黑天鵝》挑選演員。妮娜終於得到了她期待已久的機會,並且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然而,妮娜還有一位十分優秀的競爭者,莉莉(米拉·庫妮絲飾)。妮娜可以很好地表現出白天鵝的優雅高貴,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
托馬斯卻要求舞者不僅要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淫盪。兩位舞者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扭曲。
為了能夠得到這個角色,妮娜開始不斷地發掘自己的陰暗面。並且她為追求完美和對手之間的競爭形成了雙重人格,並沉溺於幻象之中難以自拔。
《天鵝湖》中白天鵝、黑天鵝兩個角色映射她的雙重人格,一面是她現實中的一面,在母親的督促、照顧下努力習舞,面對導演的「潛規則」不為所動,像白天鵝一樣純潔;
另一面她潛意識中的東西全面爆發,恐懼、嫉妒、對一成不變的壓抑生活的抵觸,包括對性的飢渴全都展露無疑,像黑天鵝一樣邪惡。
影片最後,妮娜抵擋著幻覺帶來影響和傷口的疼痛,化身白、黑天鵝為觀眾獻上極致之美,她含淚將目光投降熱烈鼓掌的觀眾和激動的母親,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切都不重要了,躺在彈簧墊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她對著鏡頭說:我感覺到了,我是完美的。
(7)阿妮娜電影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大眾日報》2011年3月24日評價節選:
《黑天鵝》:我與我,爭斗久
......
精神分裂、妄想症,一直是好萊塢編劇青睞的藝術片主題。
《黑天鵝》的故事,基本脫胎於一個名叫《替補演員》的故事,講述紐約戲劇界一個演員通過角色,一步步發現自我內心的黑暗。著名的《天鵝湖》舞劇恰好擁有這樣兩個互為鏡像、彼此映照的一黑一白。於是導演阿羅諾夫斯基為故事找到了更好的軀殼。
在他看來,舞台上的分裂促成了現實中隱性人格的曝露,現實中的裂變反過來成就了舞台上兩種極端角色的塑造。而芭蕾舞者追求至純至美藝術境界的瘋魔勁頭,令故事的主題更加濃縮經典。
好電影總喜歡為人心做X光片,而人心卻總最經不起窺視,它神秘多竅,曲徑幽暗。好在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激烈的機會,去和身體里的另一個我甚至許多個我照面。
相見爭如不見——誰能預料那些本我的摧毀力呢?還是盡享電影的魔力吧:它引領我們深入內心,再把我們平平安安地送回來,久立中宵,回味無限。
㈧ 對《黑天鵝》這部點影的評價
《黑天鵝》雖然是文藝片,但顯然已經不是小眾片了,它所受的關注度從有關它的評論就可見一斑——從開始的一片叫好聲,到後來的質疑。僅僅關於片子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就已經有很多說法。從我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成長故事,而且不是特例,而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長故事。從影片伊始,我們看到的妮娜,正如托馬所說的——美麗、脆弱、略帶恐懼,當然還有妮娜母親無時不刻不掛在嘴邊的sweet girl。這是她性格的寫照,更折射出了她的生活狀態——她已經28歲了,但是她所過的卻是一個8歲女孩的生活。從擺滿毛絨玩具的粉色房間,到母親為她料理一切,都說明妮娜從來沒有真正成年,她的心理和情感從未發育完全,就像她纖弱的身體一樣。沒有成長,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我。向黑天鵝的蛻變,正是妮娜尋找和挖掘自我的過程,這樣的變化是妮娜極其渴望的,但渴望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讓這個過程變得格外痛苦和極端。(這突然讓我想到小時候換牙時的經歷:原來的智齒才剛剛松動,新的牙卻已經冒尖了,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聽之任之,隨後新牙長歪,要麼將智齒硬生拔出,痛到要死)在妮娜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托馬、莉莉、貝絲是最重要、最具象徵性的四個人物。有人討論過這四個人物存在的真實性(主要是母親、莉莉和貝絲三個角色),但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建立在「分裂」這個主題上的。而我認為,這三個人物是真實而客觀的存在。雖然這部電影完全是屬於妮娜的,大多數的鏡頭都是緊跟著她,觀眾所看到的,就是妮娜看到的;配樂也完全貼合妮娜心理和情緒的起伏變化。但這並不代表電影將主體的概念強化到了如《搏擊俱樂部》之高的程度,從這個角度說,兩部電影並無可比性。《黑天鵝》所展現的心理過程是相當真實的,而現實的成長中,很多人身邊都有如母親、托馬、莉莉這樣的人。母親這個角色不應該被當做專制和壓抑的象徵,這就是一個母親,每個人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或者說,都有這樣的一面,不論他們的性格如何。父母在給予我們庇護的同時,必然會延緩我們的成長,在真正長大之前,我們的生活,甚至人格都是依賴於父母的。獲得父母的肯定、達到父母的期望在某一階段是孩子最大的追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我的追求開始萌芽,當兩種追求發生沖突時,陣痛就開始了。影片中妮娜和母親的關系正是沿著這一線索發展的。開始的sweet girl,對母親的溫順和依賴,在選拔中表現失常後抱著媽媽抽泣、被選為天鵝皇後後第一時間往家裡打電話(這段nat的表現太出色了,看得我眼淚都流下來),都是小女孩的典型表現。妮娜和母親的追求從表面上看是一致的,但深層的沖突已然存在:妮娜對在舞台上的完美的渴望勝過一切,所以她必須釋放黑天鵝;而母親期待的永遠是那個sweet girl,托馬和莉莉都被視為入侵者,妮娜的變化更讓她不安和無所適從。隨著妮娜的成長,即對黑天鵝的挖掘,沖突不斷升級:關於托馬的爭吵、關於莉莉的爭吵,其實都是關於妮娜變化的爭吵。在二人沖突達到最激烈的時候,母親哭喊的是:「where is my sweet girl」,而妮娜給出的回答異常決絕:「she has gone」,最後,妮娜不惜傷害母親,掙脫出目前的阻止,甩下一句:「I am the swan queen,you are the one who never leave the corpes」這一刻,妮娜其實在精神上「弒母」了,這樣說不免有些殘忍,但如果沒有這一幕,最後黑天鵝也不可能那樣淋漓盡致。影片從妮娜的角度敘事,很容易讓人忽略另一方的心理。其實在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中,不適應是雙方面的:蛻變成長中的妮娜無法適應母親的限制,而母親也很難接受女兒的自我覺醒。這樣的情況恐怕不止出現在電影中。如果片子真的就將這條線索止於這一幕,那未免過於殘忍:難道自我尋找要以眾叛親離為代價?好在最後一刻,人群中出現了滿眼淚光的母親,滿是對女兒的憐惜和擔憂,而妮娜在看到母親時微微鄉下的嘴角也表明,無論長大與否,在最脆弱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小孩,對家終有本能的依賴。托馬之所在妮娜的蛻變中舉足輕重,之所以成為妮娜和母親爭吵的焦點之一,只有一個原因:性,這一點毋庸置疑。他對妮娜的指導,同時是一個性啟蒙的過程。關於托馬「潛規則」妮娜,這一點是徹底站不住腳的。對於托馬這樣的情場老手和性格奔放的人來說,妮娜是毫無吸引力的,否則他不會帶妮娜回家而不有所行動,也不會再親吻妮娜時那樣冷淡地突然離開。托馬知識在教導妮娜釋放自己的魅力,而妮娜在化身黑天鵝後的那個吻,給托馬帶來的是一種驕傲和喜悅(文森特卡索的表情萌翻了)。性覺醒是成長的一部分,黑天鵝最重要的特質正是對異性的誘惑,這是作為女人才有的能力,而還處在女孩狀態的妮娜沒有。因此,釋放女性魅力成為導演最著重強調的一點。不僅以托馬作為啟蒙的象徵,還以貝絲和莉莉作為「榜樣」的象徵加以強化。貝絲和莉莉對妮娜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合一的。她們身上擁有妮娜缺乏的危險、魅惑的氣質——黑天鵝的氣質。這種氣質一方面讓妮娜感到壓力和恐懼,但同時,對妮娜又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妮娜自我定位時,成為一種榜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出現與莉莉親熱的幻覺的第二天,妮娜的表現取得很大突破,她的服裝也首次變成了黑色。這當然不是因為某種性幻想,而是她在潛意識中已經成為了莉莉(現實中,她也確實在葯物的作用下,放縱了一次)。同樣在那天晚上,妮娜扔了所有的玩具——成長即將完成了。影片最後半小時,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輪番在妮娜的幻覺中出現。我想這是在蛻變徹底完成前的一種極端的不確定和不自信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恐懼,這是最痛苦的階段,妮娜臨近崩潰。最後在化妝間對「莉莉」的傷害,鞏固了妮娜對新的自我的信心,於是,黑天鵝終於震撼全場。而妮娜也為蛻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妮娜的《黑天鵝》是一次被放大和極端化的成長。但對母親的依賴與反抗、對競爭者警惕和欽羨相交織的感情、在渴望下不斷埋積的壓力、不自信和不確定的折磨,還有總被隱晦的性覺醒,都被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還有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對節奏收放自如的掌握和對細節的完美追求真實地展現出來,成就了一部運用超現實手法的寫實佳作。
㈨ 哪部電影的結局最令人失望呢
如果對導演最有心得的獎項有獎,那麼應該直接去找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他是其中一些導演會歸類為「藝術,深奧,神秘」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是其中一本沒法告訴你沖突或敵對者的作品。坦率地說,這令人不安。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結局不佳的人,但是他2012年的電影《黑天鵝》使我無言以對,感到不寒而慄。
完美的。妮娜為了完美而犧牲了自己的未來,生計和理智。
老實說,什麼是完美的惡心話。敬畏之心與我的感覺不盡相同-我感到自己受到攻擊和侵犯。《黑天鵝》是一個警示性的故事,我當時需要看一下。我在妮娜(Nina)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我認識到完美無缺對我的身體和我的靈魂都是有害的。
我不再努力追求完美-更加完美-因為完美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人也不是完美的。
㈩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的影片評價
生與死
也許生與死並不是這個電影的主題,但在影片中導演阿莫多瓦有意識地向人們透露著關於生與死的微妙聯系。曼妞拉的兒子依斯特班在17歲生日的晚上為了拿到嫣迷的簽名而意外車禍死去,露莎修女生下自己的兒子之後也離開了人世。在電影的開始和依斯特班的意外死去之後兩次講到器官捐贈,一個生命的消逝也許不是一種絕望的終止,而是另一個生命的延續和希望。
有時候生與死就像一對伴侶一樣互相伴隨著,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變遷,生死總是被人們聯系在一起。生死的輪回在世界上悄然進行,帶著人們的喜悅和眼淚。
自我的迷失
在這個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里,人們的生活依然紊亂,燈紅酒綠的社會一如電影中炫麗迷人的色彩,太多的男男女女在這種參雜著原始慾望的色彩中迷失。
曼妞拉的情人羅拉成為了一個不男不女的「人妖」,一直沉迷在情慾中的「他」也許是為了滿足更多的慾望而放棄自己的性別,影片中的「人妖」其實不止羅拉一個,性別迷失帶來的不單單是雙性的性慾滿足,還伴隨著男人與女人兩種不同的痛苦和罪孽。羅拉的罪過在「他」兩個情人曼妞拉和露莎身上的留下了深深的傷痛,同時「他」自己也得到了命運的報應,他在自己第一個兒子依斯特班死去之後才得知自己有過這個孩子。
年輕的妮娜有著無限光明的前途,卻在毒品中沖昏頭腦;事業有成的嫣迷因為迷上妮娜而不能自拔……電影中似乎每一個女人都迷失了自我,修女露莎看上去是最有信念的人,她的工作是要幫助別人,她甚至要到有戰爭的地方去做修女。但其實她是一個感情家庭雙失的女人,羅拉的離去,和母親無法很好相處,她還有一個老人痴呆的父親。她深愛著他們,但自己卻無能為力,遠離家鄉是要堅持信念還是逃避,抑或去尋找自我呢?
男人,傷害
在這個電影中,男人一直是一種缺失,男人在這里好像沒有一點力量,但他們卻讓女人們留下很多的眼淚。正如開篇時所說的「男人只給女人帶來了傷害」。
18年前曼妞拉懷上了羅拉的兒子,但她並沒有讓羅拉知道,她一個人獨自離去,甚至連她最好的朋友啊悅也沒有告知。就像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慾望號街車」里的情節一樣,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男人,孤獨地承擔著一切的痛苦。本來一直是曼妞拉的幸福和希望的兒子意外離去,讓這個苦苦生活十幾年的單親媽媽一度處於崩潰的邊緣,這種痛苦猶如那個雨中的慢鏡一樣漫長而嘶啞。出於對兒子的承諾,曼妞拉決定去尋找羅拉,把一切告訴這個男人,但卻遇到了另一個被羅拉傷害的年輕女子露莎。露莎懷上了羅拉的兒子,更加讓人絕望和痛心的是她也被傳染到了艾滋病……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男人所帶來的傷害……然而,電影中所談到的羅拉一直沒有出現,直到最後露莎的葬禮才帶著那張不男不女的面孔出現。顯然,阿莫多瓦有意讓男人「消失」,而痛苦和傷害留下。
片中露莎的父親也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男人,但他只不過是一個連自己女兒也不認得的老人。當露莎抱著從父親身邊走來的沙皮時,他卻說這只狗什麼人都跟。沙皮雖然只是一隻狗,但它也能認出露莎,而這位父親卻只能用「什麼人」來稱呼自己的親生女兒。面無表情的父親跟平時一樣問「你幾歲,多高」的問題,露莎只能強忍著眼淚回答這兩個熟悉的問題。也許關於母親的電影都無法避免的去削弱父愛,但在《關於我的母親》中的這種父愛缺失並不僅僅是刻意的削弱,它同時讓人感覺到了孩子對父愛的渴求。露莎父親的行為雖然並不是有意的,卻無形中傷害了女兒脆弱的心。
女人,愛,忍受
有人說女人忍痛的能力比男人要強很多。
這是一部傷感的影片,它細說了女人很多的痛苦。如果說阿莫多瓦是個女性主義者,大概一點不錯。雖然女人們承受了很多的苦難,但她們並沒有怨恨,曼妞拉沒有怨恨間接害死她兒子的嫣迷,羅莎沒有怨恨使她懷孕患病的羅拉,她們沒有埋怨命運,啊悅甚至還給一個對她動粗的嫖客指路……在這部電影中,所有痛過的女人都無比寬容地去忍受了一切。也許是因為她們可以流淚,有時候能哭出來也是一種勇氣。有時候我會想,女人比男人長命,是不是因為女人比男人哭的多呢?
曼妞拉說:「女人為了避開寂寞可以忍受一切。」單純的露莎說:「女人寬容,是種美德。」而曼妞拉的反應卻是「女人都是狗屎」。我認為這里並不是在否定容忍,而是一種自嘲,也許是因為女人有很多時候都無能為力,對命運的折磨無可奈何。
失意的女人,帶著各自的煩惱走在一起會怎樣呢?抱頭痛哭?曼妞拉救了啊悅,露莎幫曼妞拉找工作,曼妞拉一直在照顧患病的露莎……她們如此走過來,幾個女人在房子里喝酒談笑風生,生活的陰霾好像根本不存在。女人在痛苦中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巨大的,這種能量也許就是愛。有了這種愛,她們才能堅持下去,不被命運所打倒。雖然所這是一部傷感的電影,但故事中沒有人去嘗試自毀,她們都如此地堅強。
影片的最後,曼妞拉帶著露莎兩歲的兒子依斯特班回來,這是另一個依斯特班,這時他身上的艾滋病病毒已經完全清除了,也許這是個母愛的奇跡。兩歲的依斯特班象徵著希望,他是羅拉和曼妞拉的依斯特班的延續,是生命和愛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