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較一下電影和文學的表現力
我覺得 文字最大的優勢在於它不是直接表現出來的 而是通過文字這個媒介來傳達 可以給人留下無限的空間去構想 你可以憑借文字的描述自行勾勒場景 事物 人物的輪廓 想像力是無窮的 所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電影在這一環上完全被摳掉了 他什麼都為你編排好了 人物是這樣 情節是這樣 他剝奪了你的想像力 甚至可以說 一部好的電影看得是導演 是演員 那已經跟你無關了 這樣 同樣作為傳播媒介 你還能說他能跟文字相比嗎
個人見解 絕對沒有抄襲
2.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電影的靈魂不只是瓦爾特,更是什麼
薩拉熱窩是歐洲名城,它坐落在素有歐洲火葯桶之說的巴爾干半島核心地帶,在歷史上薩拉熱窩這個名字曾經三次走到中國人的面前。
我要走了,肯姆。您要去哪?去找我的歸宿,你多保重吧!沒有人欠我的錢。你要記住:有個猶太人叫米爾維特馬伊,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還活著,別忘了還他。到天黑我要是還不回來,把鑰匙交給我弟弟。我跟他說什麼嗎?不用,他會明白的。我能幫您干點什麼呢?不用了,孩子,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著啊,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
謝德生命的升華就在這最後和徒弟的訣別里,他淡定從容,臨別沒忘了欠猶太人的錢(導演加這一句並不是簡單的台詞)。最後一句話,不要虛度自己的一生,是對徒弟的期許,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謝德對徒弟的這一段交代筆者看了很多遍,所謂視死如歸大概就是這樣的吧。他沒有「慷慨赴燕市,從容做楚囚」那麼激昂,卻比口號更堅定。
謝德犧牲一幕在本片中頗有些非現實主義,那麼多象徵和平的鴿子從他身體上空飛過。
和平對於犧牲的戰士來說就是最隆重的葬禮!
可能吳宇森也受過這段畫面的影響吧。
縱觀謝德在本片中出現的鏡頭,沒有口號和煽情,沒有驚險的槍戰和打鬥,但他身上散發的人性光輝卻是本片最濃墨重彩的東西。
薩拉熱窩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同時戰斗精神十足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裡不僅僅有瓦爾特這種剛強的游擊隊員,也有謝德這樣忠誠而又平凡的戰士。
也許謝德更能代表薩拉熱窩這座城市。
3. 哪部電影的寫作和導演如此出色卻缺乏靈魂呢
我知道復仇者聯盟:殘局的困擾
每當我想到《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時,我都會想到《復仇者聯盟》在放棄分歧以拯救世界之後才聚在一起,但最終失敗了。
每當我想到《復仇者聯盟:殘局》時,我都會認為這是結局。而已。
漫威電影時代的終結。某些角色的結尾值得我們珍惜和支持。但是沒有靈魂的結局。
4. 電影的靈魂是演員還是導演
電影作為一種文藝的形式,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再現影像和聲音,讓角色「活生生」的站在觀眾的面前,把觀眾引入故事。 所以「活生生」的人物是電影最大的藝術特點,在沒有電影之前,戲劇舞台也是「活生生」人物直面觀眾,同樣的一曲戲劇,名角演出就是萬人追捧,否則無人喝彩,這就是演員的魅力。戲劇衰落的直接原因應該就是電影的出現吧,因為他們的賣點是一樣的,都是觀眾直面「活生生」人物的方式演繹一個故事。這是書籍、小說、評書等所不具備的。
在好萊塢模式和香港模式中選擇, 顯然中國電影更適合香港模式,好萊塢牢牢占居大投資大場面的絕對優勢。 這是它的強項,這其中不僅是資金、技術、電影工業化程度等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原因。 用電影表現人的魅力,發掘出更多的李小龍、周潤發,這應該是我們最能成功的方向。 但這兩種模式並不矛盾的,二者兼有當然更好。
所以中國電影最緊迫的不是缺少好的編劇或導演,也不是電影工業化程度不夠,中國電影的最主要問題是缺好的演員,缺少站在鏡頭前有光芒的靈魂。
5. 電影《緝魂》拷問人性,影片引人深思,在你看來,肉體與靈魂要哪個
很容易讓我想到了《黑鏡》、《副本》等同類型的經典,這個記憶移植的故事充滿本土氣息的質感,改編的簡潔卻不簡單。主人公是個醫生,經歷了一場富二代弒父的謀殺之中,而在這家中一個人被送進醫院經過治療,重重迷霧湧上來:這富翁為了永遠享用自己的財產試圖將自己的意識移植進兒子體內......原著中科技感大於刑偵感。但電影在選擇上將二者顛倒,強化的是犯罪懸疑,科技和犯罪總是難以結合的天衣無縫,因為一旦出現疑點之後剝絲抽繭最後告訴觀眾這是個科技手段——指定要被罵的狗血淋頭,說欺騙感情。只有讓觀眾感覺自己站在上帝視角是永遠手持比角色更多信息的時候,懸疑效果與觀看度才會上升。當然看過電影後,就我而言,我更願意保留自己的靈魂而非肉體~
意識移植是賽博朋克最重要的一個分支,雖然題材著實有點老舊,但是——經典永不過時!高級的自我反思與情感認知,人們日漸纖細的神經與黯淡的記憶。那些鱗次櫛比的建築,那些光怪陸離的場景,星空,末日搭配起生物倫理的命題,我們清晰的看到主人公的選擇,看到其他角色的選擇,同時也看到了我們自己的選擇。選擇靈魂,將獲得“永生”;選擇肉體,將獲得“永恆”,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各自的選擇,科幻角度下的選擇創造出了未來規則中的諸多可能性。
6. 導演是一部戲的靈魂~那導演的工作范圍是什麼
導演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7. 成龍電影受歡迎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做電影做人做事。。成龍一直都是秉承著求真,求實,求完美,求中國化的要求。。他一直都是把中國功夫在幽默的境界中發揮淋漓盡致。。因為好萊塢需要的是不能無比誇張。。需要一點點滲透。。成龍結合實際把中國功夫帶入好萊塢。。但他需要的是別人對中國人的尊重。。就像他說他學英語。。是因為電影溝通。。而他在美國媒體前還是說中文。。不是他不會。。而是他覺得自己是代表中國來的。。他是中國人。。這樣的氣節是足以讓他的電影征服外人的。。有自我有特色。。
8. 劇情是電影的靈魂,那為什麼導演的地位比編劇高呢
大家都知道,一部好的電影都離不開好編劇。畢竟編劇把劇本編爛了,拍出的電影再好也到底是一部爛影片。這也讓人疑惑,導演的地位比編劇高的原因。其實這是因為編劇只是將原著或者自己的構思編製成劇本,而導演則負責將這些劇本拍攝出來。
他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演員的選角、剪輯、配樂和鏡頭的運轉等都是比較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即使有一部好的劇本。導演爛了,這部劇也不好看。可以打個比方說,編劇只是將設計圖畫出來,而導演只是將圖建造出來。
編劇從一開始編了一部爛劇,演員演的再好,這部劇到底還是部爛劇。而且編劇劇本來很好,演員演繹反而出了問題,這部劇還是爛劇。並且編劇劇本好,演員演技也沒有問題,但導演卻出了岔子,可能是配樂不合適或者剪輯剪的亂七八糟,這部劇還是爛劇。所以一部好影片需要多方面的打磨,並不是一方的責任。
9. 找一部關於靈魂交換的電影
你整我,我整你 Trading Places (1983)
艾迪墨菲是黑人區的一名混混,唐亞克洛德則飾華爾街一名投資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兩人打賭如果交換身份與地位之後,艾迪墨菲也能混出名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