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禁閉島影評
心理驚悚片Shutter Island深入解析這是一部讓人看了腦袋直疼的電影;這是一部顛覆了好萊塢模式的電影……這就是美國名導馬丁·西科塞斯掌鏡、《泰坦尼克》男主角萊昂納多主演的心理驚悚片《禁閉島》(ShutterIsland)。只有智商150以上的人才能一口氣將該片看完,而剩下的人會被片中遍布的謎題和懸念繞暈,然後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碟片磨花。這就足以解釋這部晦澀難懂的電影非但沒遭遇滑鐵盧,反而在今年2月底首映後還相繼登頂美國、英國、法國、韓國等國的票房首位,全球票房猛吸2億美元,因為很多人把看懂該片作為證明自己智慧的一個象徵,你需要把思維剖成兩半才能從「禁閉島」走出來,這不是看電影,更像是一個分腦游戲。 分腦故事一部電影兩條線索大家有必要了解下《禁閉島》所設置的時代背景。這部電影設定在冷戰初期,一個充滿猜疑和妄想的年代。二戰陰雲剛剛消散,核戰爭危機籠罩全球。 萊昂納多飾演的警探泰迪被指派到囚禁和醫治有犯罪前科的精神病人的禁閉島調查一樁神秘的女病人失蹤案,泰迪在當警探之前曾參加過二戰的歐洲戰場,並參與解放了納粹的達豪集中營,這為他今後遭遇的一系列噩夢埋下伏筆。言歸正傳,說說《禁閉島》引起影迷的分歧根源。很多人表示,觀影障礙首先在劇情上,網友基本分成兩派,爭得不可開交。其實馬丁·西科塞斯的高明之處就是在同一部電影里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第一個是偵探的故事。泰迪和搭檔一起到孤島精神病院調查女病人瑞秋的越獄案,但他真正目的是借機找一名燒死他妻子的縱火犯萊迪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精神病院對病人實行洗腦和葯物控制,所以他決定找出真相。在鄰近大功告成之時,他險些被博士洗腦。他只能假裝接受「事實」以為韜晦之計。最後他望瞭望醫生手裡裹著的手術刀,對助手說了耐人尋味的那句話:「究竟是變成行屍走肉好,還是堂堂正正地死才好」。之後隨眾人走進燈塔。第二個是縱火犯的故事。泰迪其實就是萊迪斯,由於他患精神病的妻子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他一怒之下槍殺了妻子,面對整個家庭的破裂,他瘋了,從而產生幻覺,並在大腦中產生了偵探故事的版本,他的那個警方搭檔其實是他的主治醫生。最後泰迪清醒過來卻無法面對現實,不願像怪物一樣繼續活下去,而寧願承當起一個正常人的責任而選擇赴死,假裝他沒有清醒。他清醒、冷靜地走向結局,主動去完成這個壯烈的悲劇。從某種程度講,第二個故事更應該是電影本身想表達的,你看,萊昂納多不是在海報中劃燃了一根火柴,這不是就在隱喻他是縱火犯嗎? 心理游戲一場弗洛伊德的勝利很多喜歡追逐另類、陰暗、懸疑的看片達人都栽到了《禁閉島》手中,絕非此片很爛,相反是很贊。你要徹底消化該片帶給你的隱秘訊息,需絞盡腦汁,這比之前講述精神分裂病人的電影《搏擊俱樂部》或《致命ID》更讓人感到頭大。 嚴格說來,《禁閉島》的突破應該要感謝一個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被弗式的精神病理論所引導和左右,堪稱是他名著《精神分析引論》的電影版。電影中有個長得很像弗洛伊德的配角——禁閉島上的納爾仁博士,一開始泰迪和他的相遇就是病人和醫生般的對話,納爾仁博士暗示泰迪有很強的「防禦功能」,這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的一個關鍵術語,指病人潛意識里抗拒承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此後,泰迪不斷地做夢,夢到他被燒死的妻子在自己手中變成灰燼,但觀眾看到的是他妻子肚子上有個明顯槍傷,這就再度印證了弗洛伊德《夢的釋義》里對焦慮、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理論的闡述,泰迪之妻就是被他本人開槍打死的,而非燒死。 Shutter Island影評不管怎樣,馬丁·西科塞斯都是值得尊敬的——雖然有些國人影迷對於他依靠翻拍港片《無間道》而獲得奧斯卡獎頗有些不以為然,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位從影四十餘年的老導演一直在堅持為觀眾奉獻一部又一部好電影,尤其是在黑幫電影領域,他幾乎可以說是除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外最出色的導演了。不過,這次在2010年初,他卻帶來了一部與其喜愛和擅長的黑幫電影風格完全不同的影片——《禁閉島》。 雖然影片的風格完全發生了變化,不變的倒是仍然啟用了業已儼然成為老馬「御用演員」的Leonardo DiCaprio的主演。他所飾演的聯邦執法官和助手來到一座專門收治重症精神病患者的醫院的荒島上,調查一名女患者逃離的案件,誰知道隨著調查的進展,他發現了太多的疑點在內,案情變得撲朔迷離;但是,更為讓觀眾迷惑和驚訝的是,這位聯邦執法官來到這座荒島的目的也不是破案那麼簡單,他竟然也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和秘密……從影片的內容來看,這是一部典型的懸疑驚悚片,按照以往這種類型片的套路,最終觀眾也會獲得真相,可是這一部影片卻出乎了觀眾的預料:因為最終的真相竟然還是難以發現…… 先拋開令人掃興的劇透不說,這部影片是老馬在拍攝了多年的黑幫片後的一個開拓新類型的嘗試。從整部影片的品質來看,這種嘗試是非常成功的。當然最為驚悚片,場景的設置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這一點,對於作為老導演的馬丁,當然不是問題。影片很好的製造了懸疑和驚悚的氛圍,無論是在畫面的處理和配樂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影片一開始就是以Leonardo DiCaprio奧飾演的執法官泰迪在海上的痛苦暈船作為開端,一開始創造的就是一種極度不穩定的氛圍,之後的荒島上的精神病院的場景無論在荒涼而混亂的布景還是在展示精神病人的受摧殘後的可怖性上,著墨雖不多,渲染卻足夠。之後在情節的推動之下,隨著故事的驚心動魄的展開,導演更多的選取了暴風驟雨的天氣和海邊懸崖峭壁的場景,來增強影片本身的緊張感和驚悚感覺,而影片大部分時間里的灰色色調的選取也增強了影片的壓抑感和懸疑效果,加上黑暗囚室里的絕望情緒的營造和劇中人物身份難以確定的詭異的眼神和對話,配以適時出現的緊張感十足的音樂,影片始終讓觀眾在一種緊張和疑問的氛圍中度過每一分鍾,甚至一直到影片的最後一秒。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片,馬丁成功的向世人表現了他的功力絕對不僅僅是限於黑幫片而已。 當然,作為一部懸疑色彩濃厚的片子,故事才是最吸引觀眾的。本片在這一方面也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甚至說還有很多的創新。本來這影片在一些細節上可以延伸出更為深刻的話題,比如主角泰迪作為一名在二戰中目睹許多無辜平民的死亡深受創傷的士兵,自己甚至還扮演過槍殺投降德兵殺人者角色,這是對於戰爭創傷進行控訴的一個良好題材;還有一個就是影片中所提到的泰迪來這所醫院的一個目的是探求醫院利用無辜病人進行試驗的真相,恰恰是與戰後「冷戰」開始以後麥卡錫主義盛行盲目消滅「共產主義者」帶來的罪惡有關,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性。可是這一次老馬鐵了心就是想講一個精彩的故事,其他的都忽略不計。影片在執法官泰迪貌似經歷千辛萬苦的經歷中慢慢尋找真相,就在觀眾以為他已經找的醫院「罪惡」的證據的時候,事情卻急轉直下,泰迪本身就是這座島上精神病院的一名患者!本來以為影片到此就有一個結局,可是影片最後泰迪卻以一句無比清醒的「野獸般活下去,還是像好人般死去」讓故事再次陷入了一個未知的結局中去了。到底是泰迪真的是精神病患者,因為自己的妻兒的慘死而嚴重精神分裂,製造幻覺,還是這座荒島上的醫院真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害怕泰迪揭露而逼迫他承認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如果再從影片的開頭一點點尋找,這兩種可能性竟然是都是存在的!影片最終在一個燈塔處結尾,而這一個燈塔卻恰恰是影片中最為關鍵、卻從未真正展示其內貌一個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真相的未曾揭示。在茫茫的大海上,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荒島上,真相被掩蓋了…… 當然,觀影有很強的主觀性,可能不同的觀眾,可以從影片的細節中發現很多東西,進而找到真相。不過,對於這種結局非常隱晦的影片,單純的以「沒有明確結局」來指責是短視的。影片追求的就是一種在緊張驚悚氛圍內的懸疑,如果觀眾真的被真相所困擾,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看作是編導的精心刻意之舉,將影片中的懸疑色彩進一步延伸到了戲外,使得觀眾回味無窮。如果真的有人認為自己的找得到真相,那也是一種成就感的體現吧,不過也恰恰表示編導的苦心已經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幾年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肯定的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也選擇了一個沒有直接表達的結局,引起整部故事發展的那一袋錢到底是落在誰手上?這種謎底,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一個過程,和過程中人的本性。而對於老馬的這部《禁閉島》而言,真相也許是同樣服務於這部影片的懸疑驚悚的特質吧。 最後再贊一句Leonardo DiCaprio的演出,這是他和老馬大師的第四次合作了。這位昔日的帥哥已然完全脫去「偶像」的外表,在演技上愈發成熟,尤其是對於飾演這種精神分裂的角色而言,要求極高,不過他的演出還是極為出彩,是這部影片獲得肯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影片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剛剛結束上映,對於Leonardo DiCaprio而言可能是個遺憾,因為距離下次頒獎又要近一年時間,誰也難以保證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一年後還會不會被那些評委垂青……
㈡ 我爸讓我看一個有意義的電影,並且要寫一篇觀後感。誰能幫我寫一篇啊
《阿甘正傳》的觀後感 網上轉的
說到奇跡這個字眼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克隆生命的實現,太空中的自由遨遊等等,眾多的奇跡誕生正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然而對於阿甘這個智商只有75卻創造了那麼多奇跡的非正常人,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驚嘆人的力量。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理解,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的奇跡。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你都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這其實是影片在暗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這部影片,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因為在阿甘身上,我們看到了倫理混亂時代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正是由於人性中存在有如此之多的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才讓我們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也許正因為他將所有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在每一時期專注的對待一件事,並竭盡全力將它做好,然後再確定下一步的目標,所以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從天而降,其實生命也如此純潔、平淡、美麗,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必計較你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到達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
阿甘的一生中出現了許多奇跡,但這些奇跡沒有、也絕不會引導你去羨慕他,你只會欣賞和阿甘一起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㈢ 殺手代號47影評,盡量長一點,謝謝
《殺手:代號47》:酣暢痛快的簡單暴力
對於一個喜歡傳統動作片的人來說,科幻動作與魔幻打鬥的動作片初看時會被其宏大的場面與絢爛的特技所震驚,但是看多了也不免心生厭惡,於是又會轉向所鍾情的簡單打鬥、簡單爆炸、如果能在火爆的場面中再配上一個西方美人,一切足矣。
——基督山伯爵
最近幾年裡,好萊塢利用自己高超的電腦特技復活了大量的動漫英雄與游戲英雄,《蜘蛛俠》、《夜魔俠》、《蝙蝠俠》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俠」每年都會在各大影院的屏幕上蹦個幾下,然後像強盜一樣地從影迷手中捲走大袋的現金,而這些遭「搶」的影迷大多被搶了以後還會在原地愉快地傻笑,沒辦法,這就是動漫遊戲中那些虛擬英雄的魔力。
話說這年頭要想成為一個有魅力的英雄,必須得有兩件法寶,一件可以叫做「妖術」,另一件則叫做「科技」。「妖術派」的代表毫無疑問的非「X戰警」與「蜘蛛俠」莫屬,他們往往因為某些科學工作者的失職而意外獲得了全新的染色體結構,然而他們的內心都是美麗的,是紅色的,所以成為了救世撫平的英雄;「科技派」的代表則是「蝙蝠俠」、「夜魔俠」、「貓女」一類的正常人,他們本身並不具備什麼特異功能,但是他們有錢,這年頭有錢的就是老大,他們花巨資燒出了一套「黃金裝備」,於是穿在身上四處行俠仗義,大家也都記住了他們。
但是英雄們的青春和我們一樣是短暫的,那個穿著紅色內褲的超人克拉克退役了以後,蝙蝠俠、蜘蛛俠也都相繼淡出了自己所鍾愛的和平事業,過起了自己的隱居生活。英雄們隱居了,《生化危機》開始肆虐了,《神奇四俠》這4個小怪也開始活躍了,我們的性感美人勞拉小姐也被他們嚇得躲在《古墓》之中練起了玉女心經。最後一個人類的女戰士就這樣在銀幕上消失了。
對於那些「非人類」的動漫英雄作為主角的電影我一向不是很喜歡。縱觀好萊塢這些年的動作片,但凡是普通動作片,大多都與「科幻」結合在一起;但凡是高檔動作片,大多都與「魔幻史詩」結合在一起。《諜影重重3》和《虎膽龍威4》算是為數不少的幾部保持著傳統動作片特色的大製作電影,絕對是屬於出淤泥而不染的典型,很清新,很酣暢,很怡人。
《殺手:代號47》作為一部根據游戲改編的動作電影,很堅定地走了以人為本的和諧路線。這樣的劇本在「幻」字泛濫的動作電影時代猶如一陣清風,讓人感覺很爽,很乾凈。首先要承認《殺手》的原著游戲我並沒有玩過,單從電影本身來看,故事的情節就是一個很傳統的警匪故事。殺手被自己組織出賣,於是開始獨自追尋事件的真相,途中遇到了靚麗的俄羅斯美女,殺手被夾在警方與組織的追殺之間九死一生,最後殺出升天,真相大白,抱著俄羅斯美眉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美麗人生。
不要說這樣的故事無聊,因為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傳統,也很和諧。畢竟一個身負罪惡的人能夠最終回頭是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看動作片,不是看影片的內涵,不是看影片所反映的人性,更不是看對未來的展望,我們所要的是最簡單的視覺享受,讓觀眾得到娛樂、得到放鬆——這是動作片存在的根本目的。
《虎膽龍威》系列為什麼受歡迎,就是因為布魯斯威利斯在片中死不掉,怎麼打都是這個樣子,即便渾身衣衫襤褸、血肉模糊,他就是死不掉,反而還能把恐怖分子殺個一干二凈;庫特拉塞爾早期的動作片也很出色,靠得就是那些實打實的硬動作;史泰龍的動作電影,大多數都不科幻,但是觀眾也很喜歡。所以說動作片要好看,科幻路線並不是硬道理。
《殺手:代號47》的故事雖然也有科幻的成分,但是這些科幻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影片中的這位殺手是一個克隆的產物,他們沒有自己的名字,有的只是腦袋後面的條形碼代號。這一點在影片的開頭有所交代,但是此後的所有內容完全是按照傳統警匪片的模式來進行拍攝的。
敘事手法上,拋開開頭部分的倒敘,全部都是平鋪直敘地使劇情展開,手法很老套,但是絕對不會讓人感到膩味。動作場面的打鬥雖然比不上黑客帝國,但基本上也可以讓人感到興奮。當然了,動作片中最重要的東西還是節奏,節奏冗長的動作片即便有著爆炸和槍戰,也很難調動起觀眾的興奮點。《諜影重重》系列在節奏的把握上無疑是相當成功的,《虎膽龍威》系列也是。《一級戒備》的節奏也很出色。
《殺手:代號47》主要是通過大量的鏡頭切換來控制整部影片的節奏,片中鏡頭角度切換得相當頻繁,無論是動態的警匪追逐還是靜態的宴會飯局,鏡頭都沒有少切換過。動態追逐場面一口氣酣暢到底,雖然沒有用什麼慢鏡頭,但是每一個射擊動作都能看到吳氏暴力美學的影子,看來老吳對美國佬的影響還是很深的。尤其是主角在聖彼得堡的酒店中遭警方圍剿逃亡的那個段落,從走廊的冰櫃中抽出先前安放的手槍,立刻就能讓人聯想到《英雄本色》中小馬哥從花盆中抽槍的颯爽英姿。
和傳統的美國動作片一樣,動作片中的假想敵依然是俄羅斯,此次俄羅斯總統被設定為恐怖主義的化身,自己的弟弟又販毒又買軍火,是典型的俄羅斯威脅論的一種延續,但是娛樂嘛,無所謂那麼多政治上的事情,故事夠精彩,夠緊張,就可以了。
有了暗殺、有了爆炸、有了逃亡,自然少不了美女的登場。俄羅斯美女在影片中是一個很可憐的角色,被總統折磨,過著非人的生活。是這個代號47號的殺手把她救了出來,然後繼承了早期好萊塢動作片的光輝傳統,和主人公慢慢地發展出了愛情,融化了這個冷酷殺手的內心。為這部以剛硬為主的動作片注入了一絲溫馨的感情氛圍。
這些年看多了純科幻的動作片,不滿心生反感;看多了魔幻題材的動作史詩,也讓人略生膩味。很懷念《角鬥士》的時期,也很懷念《第一滴血》的歲月。在這個以《諜影重重3》、《虎膽龍威4》為首的傳統動作片再次崛起的年代,讓我們暫時地告別一下《生化危機》與《三十極夜》的科幻動作,再次感受一下傳統的人本動作,你會得到異常干凈且酣暢的觀片樂趣。
㈣ 《阿基拉和拼字比賽》電影觀後感 介紹阿基拉 英語有翻譯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It tells the story of akira, a little black girl. At 11, she was not a good student. She did not like her school and often skipped classes. However, I developed a strong interest in English spelling and got 100 percent in every English spelling test.
This is because at the age of 6, akira, lost her father, living father and akira often play scrabble, it left a deep impression in her memory, so in order to rece his pain, his often alone ceaselessly, desperately playing scrabble, which also showed his great talent for spelling.
Soon, the school held a spelling bee, akira did not want to participate, but was forced to do so by the principal. Akira won the championship with no difficulty.
Although akira won the school championship, she was not confident about future state and national spelling bee competitions. She feared that her failure would bring ridicule from classmates, teachers and disapproval from parents.
Later, professor Laurabee, who coached her, solved akira's self-abasement through a famous passage: The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the deepest fear is that my ability is unfathomable.
When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s an example to follow. Dr. Lohrabi also gave her a good way to memorize words: jump on a rope and follow the rhythm.
On the day of the competition, the six members of Akira's family flew to the venue. The game began, players take turns to spell words on stage, spelling the wrong out, spelling the right to continue the game.
Graally, the number of contestants sitting on the stage, among which Akira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be one, grew more intense, misspelled, and the words became harder and weirder.
One word stumped Akira. Remembering Professor Loraby's method, she lifted her hands and made skipping movements to spell out the long word: "P-U-L-C-H-R-I-T-U-D-E," and the audience breathed a sigh of relief. Finally Akira and a boy won the spelling bee together.
The film is very touching, especially the hero Akira dares to express his thoughts to the teacher, principal, mother and professor, while I am always submissive and dare not put forward my own ideas, sometimes misunderstood by teachers and parents do not dare to put forward.
That's something I should learn. Akira is also very clever: her right hand automatically pats her trouser leg to help her memorize words. This small act increased her concentration and allowed her to remember more words than most people could have imagined. These are worth my reference in learning.
譯文: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黑人小女孩阿基拉的故事。11歲的她並不是一個乖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學校,還經常逃課。但是對英文的拼字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次英語拼字考試都能得一百分。
這是因為阿基拉在6歲時,失去了她的父親,生前父親和阿基拉經常玩拼字游戲,這在她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自己常常獨自一個人不停地、拚命地玩拼字游戲,從中也顯現出自己對拼字的極大天賦。
不久,學校舉辦了拼字比賽,阿基拉不想參加,但被校長逼迫參加。於是,阿基拉毫不費力地就獲得了冠軍。
雖然在校內獲得了冠軍,但阿基拉對以後的州及全國的拼字比賽並沒有信心,她害怕因為自己的失敗而帶來同學和老師的嘲笑、家長的反對。
後來,輔導她的勞拉比教授通過一段名言解開了阿基拉心中的自卑:最深的恐懼不是我們的能力不足,最深的恐懼是我的能力深不可測。
當我們讓自己的光芒閃耀時,不知不覺中也給予其他人榜樣並去效法。勞拉比博士還交給她一個記拼字的好方法:跳著繩,按著節奏拼單詞。
比賽當天,阿基拉全家六人坐飛機來到了比賽場地。比賽開始了,選手輪流上台拼單詞,拼錯了淘汰,拼對了繼續比賽。
漸漸地,台上坐著的選手越來越少,阿基拉有幸地成為其中的一員,比賽更加緊張了,一旦拼錯,將前功盡棄,單詞也越來越難、越來越古怪。
一個單詞把阿基拉難住了,想起勞拉比教授的方法,雙手抬起,做出跳繩的動作,一跳一跳地拼出了這個長長的單詞:「p-u-l-c-h-r-i-t-u-d-e」,台下的觀眾也跟著鬆了口氣。最終阿基拉和一個男孩共同獲得了拼字比賽的冠軍。
影片很感人,尤其是主人公阿基拉對老師、校長、媽媽和教授敢於發表自己的思想,而我卻總是唯唯諾諾,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被老師、家長誤解了也不敢提出。
這點很值得我學習。阿基拉也很會動腦筋:每次拼字的時候,她的右手常常不由自主地拍著自己的褲腿來幫助記憶。這個小舉動使她提高了注意力,從而使她記住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很多單詞。這些都值得我在學習中借鑒。
㈤ 求一個指環王的影評
一個神奇的種族
一隻驍勇的隊伍
一枚具有魔力的戒指
當黑暗試圖吞沒光明時
誰來拯救人類的命運?
這是一部帶給無數人震撼的電影,它改編自一部讓魔幻文學界嘆為觀止的巨著——英國的托爾金原著,《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譯《指環王》或《魔戒》)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魔戒》的小說和電影——「看《魔戒》小說時最感動於博大深邃的意境,看《魔戒》電影時最驚訝於美所能達到的極致。」這的確不假。可以說,小說和電影各有千秋。而電影的成功,更是讓一貫挑剔的《魔戒》小說的FANS心悅誠服。3億美元的投資,近萬人參與製作,巧奪天工的道具,歷時3年的拍攝歷程,《魔戒三部曲》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巨作。
《魔戒》的大手筆註定了它畫面的精良。導演彼得認真的態度讓這部電影屢屢創下紀錄——剪切率150:1,演員們有時一個鏡頭要返工30餘次,戲服一萬多件,所有器具,兵器為了追求古老和與眾不同的感覺,均以最原始的方式,由各種匠人手工製成,單是霍比特人獨特的大腳掌,要給演員穿上就要一個小時……幕後如此精細的工作,前台的演員也是十分敬業。飾演精靈王子萊格拉斯的演員奧蘭多·布魯姆,在拍攝過程中多次骨折,脊椎受過傷的他卻依然忍著病痛,扮演讓無數少女為之傾倒的優雅王子。殊不知他看似輕盈的每一次跳躍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忍住撕扯般的疼痛繼續保持微笑;扮演霍比特人的四位演員,為讓假腳固定在自己的腳上,每天要站一個多小時;阿拉貢的扮演者維高,為進入角色,隨身攜帶者道具劍,戲服破了也是自己補;阿爾文的扮演者為演出而減肥,山姆的扮演者為達到角色形象而增肥……這些演員的敬業,值得我們在電影之外,再投上一票。
除去電影製作的精良與演員的敬業,故事本身才是最大的賣點。《魔戒》構建在一個包含了多個種族的世界——中土上的故事。第二紀時,邪惡的黑暗君主索隆製造了至尊魔戒並企圖控制整個中土世界。人類與精靈等種族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黑暗的勢力。人類的君主埃西鐸砍下了索隆的手指。然而不幸的是,埃西鐸被魔戒誘惑,並沒有將它丟進末日火山摧毀。千年之間,魔戒多次易主,落入住在地下的怪物咕嚕姆的手中後,被探險的霍比特人畢爾博搶到手中。在畢爾博將魔戒作為禮物贈與侄子佛羅多之後,一系列風波席捲而來……
魔戒,具有蠱惑人心力量的魔物,必須投入末日火山銷毀。勇敢的佛羅多擔負起了這艱巨的任務。同行的還有他的族人,山姆,梅里,皮平;杜內丹人,埃西鐸的直系後代,剛多王位繼承人——阿拉貢;黑森林精靈族王子,瑟蘭迪爾之子——萊格拉斯;來自孤山的矮人族貴族,吉穆利;剛多攝政王的長子,博羅米爾;灰袍巫師——甘道夫。九位不同種族的使者,為避免人類乃至整個中土世界的毀滅而組成魔戒遠征隊,向復活後的索隆所在地——莫都進發……
《魔戒》並不只是單純的魔幻作品,其中人物表現出來的一些品德值得我們欣賞。
友情
這一點的最佳體現,首先在於佛羅多和山姆。山姆是佛羅多的廚子,跟隨佛羅多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在第二部中,佛羅多一行人受到邪惡巫師薩盧曼手下的強獸人攻擊,佛羅多認為自己會位同伴帶來死亡,毅然決定自己踏上征途。他劃著小船到大河中時,被山姆發現了。山姆不顧自己不會游泳,執意沖入水中,要伴佛羅多左右。在古魯姆的帶領下,發現了古魯姆的不忠的山姆反被陷害,被佛羅多遺棄。然而,他並沒有拋棄他的佛羅多。危急時刻,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從毒蜘蛛口中救出佛羅多。
最為讓人動容的是,兩人在末日火山烈焰的炙烤下,均已無力前行。山姆掙扎著背起佛羅多,說「既然我無法為你背負著重擔,就讓我來背你吧!」在佛羅多將咕嚕姆和魔戒一同推下末日火山口後,自己也命懸一線,幾乎跌下去。關鍵時刻,是一直陪伴他的山姆伸出了援手。在佛羅多支持不住時,也是他堅定地說「別放棄!」
山姆和佛羅多,最開始時只是主僕關系。後來他們經歷一系列的事件,這種普通的關系升級為了友情,甚至更深的羈絆。可以說,如果沒有山姆這位忠誠而奮不顧身的人,佛羅多絕不可能走到最後。山姆只是一個廚子,其精神的光輝卻要勝過主角佛羅多。
另一對就是精靈萊格拉斯和矮人吉穆利。小說前端交待,由於黑森林的國王瑟蘭迪爾曾關押過矮人,致使千年來矮人和精靈的關系一直勢同水火。萊格拉斯和吉穆利最開始在未加入魔戒遠征隊時就有過爭執。那個時候,他們誰也沒想到,對方將是自己以後生死與共的好友,
日常的相處與幾次浴血的奮戰,精靈與矮人之間的隔閡逐漸化解,他們在戰場上的配合日趨完美。在地下岩洞時,矮人跳過斷層是不小心滑了一下,眼看就要跌入地獄。萊格拉斯眼疾手快,抓住吉姆利的鬍子救了他一名。吉姆利有些好面子,聖盔谷一戰中,因為無法遠距離跳躍而懇求阿拉貢把它丟進敵群中,末了還特地囑咐阿拉貢一句「千萬別告訴精靈小子。」兩人在戰場時比賽殺敵的場景亦十分有趣。
最終決戰開始時,面對索隆的萬人大軍,吉姆利對身旁的萊格拉斯說「我從沒想到要和一個精靈一起戰死。」萊格拉斯笑著回答「那麼和一個朋友一起戰死呢?」吉姆利爽快地點點頭「我願意。」
萊格拉斯和吉姆利是化解時代恩仇的一對,那麼下面這一對接不同於上面的人們了。梅利和皮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其友情並沒有什麼激烈的過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平淡而溫馨的一幕——梅里遞給即將和他分別的好友一包煙草,輕聲說「這是最後一包,我知道你的早就抽完了。你抽得太凶了。」這種體貼的溫柔,是真正的朋友之間才會有的。
二.愛情
貫穿全篇的,是阿拉貢和精靈公主阿爾文的愛情。尤其是阿爾文,她甘願為阿拉貢舍棄遠渡佳離地的機會,舍棄精靈永生不死的命運,將代表自己力量的「暮星」戴在阿拉貢的頸項上,以保佑他在遠征路上一路平安。
三.領導者
小說中的主角是佛羅多,電影也是這樣的。然而我卻覺得阿拉貢更像主角一些。且不說他後來身為人皇所具有的天然的魄力。單是在遠征隊中,阿拉貢就表現出了領導的風范。在經歷了甘道夫與炎魔同歸於盡,佛羅多和山姆單獨離開,梅利和皮平被半獸人擄走,這樣四分五裂的局面後,阿拉貢仍能平靜的帶領萊格拉斯和吉姆利,並做出正確的決斷。無論是聖盔谷戰役,白城之戰,還是最終決戰。各國國王的光輝的勝利都是靠阿拉貢廣博的人脈,英勇的抗爭,睿智的決斷,堅定的信念而得到的。在聖盔谷戰役中,他本可以置身事外,卻選擇了與洛漢國的人民共患難;在白城之戰中,他冒著生命危險,帶來了亡靈軍團;最終決戰,他一劍砍下了索隆使者的頭顱。來聽聽我們的王者在最終決戰時激昂的話語吧:剛多和洛漢的好男兒,我的好兄弟我在你們的眼中,看見我心中也感受到的恐懼
有一天人類將失去勇氣
我們會眾叛親離,一敗塗地
但不是在今天!
有一天邪將勝正,人類的世界也完全毀滅
但不是在今天
今天我們要誓死奮戰
為了你們在世界上所珍惜的一切
一定要奮戰到底!
而這樣一位英勇的王者,勢必將帶領他的臣民走向勝利。
四.犧牲精神
加入遠征隊的九個人都知道,此行很可能是有去無回。事實很快證明了這一點。在地下洞窟時,甘道夫為了保護眾人與炎魔拚死廝殺,最終墜崖。掉下去之前他只說了一句話「你們快走吧」。不久後,悲劇發生在博羅米爾身上。這位人類的代表,武藝高強的將軍為保護霍比特人身中數箭而亡。其他的人,雖最後無恙,但當初他們決意拯救這個世界時,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犧牲。放棄了高貴的身份,離開了溫暖的家庭,出生入死。
五.人物塑造
電影的人物塑造之成功自然不用我多言。主要是想談一談我喜歡的人物。阿拉貢的王者之風,萊格拉斯的輕盈優雅,這兩大帥哥在電影中占盡風頭。然而我最為敬佩的人,乃是洛漢國的公主伊奧溫。
這位女性不僅是風華絕代的公主,而且是一名出色的女戰士。在國家有難之時,毅然穿上戎裝,奔赴戰場。其出色的劍術不輸給男人。在戒靈即將殺死國王時,她無所畏懼,面對戒靈的嘲諷「沒有男人可以殺了我」(no man can kill me),她瀟灑的摘下頭盔「我不是男人」,一劍結果了戒靈。平日的生活,並沒有讓她變得嬌氣,安排民眾,照料國王,是人民的模範,也是一位偉大的巾幗英雄。
終曲
自始至終,《魔戒》帶給我的不止只有視覺上的震撼,還有心靈的悸動。這些人的友誼,他們的勇氣,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美德,成為貫穿人心的雄壯交響。隨著第三紀的結束,精靈等其他種族逐漸淡出歷史的舞台,人類時代到來了。遠征隊的故事已成為傳奇,永遠在中土,在我們心中激盪。
㈥ 求飢餓游戲電影影評,1000字以上的
1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過分突出女主:Katniss確實是一個有擔當,身體素質好,野外生存技能強,堅韌不服輸的女孩兒。但在原著里她作為絕對女一弱點也很明確:她獨立,因此她在12區的學校里就沒什麼朋友(只跟區長閨女吃吃午飯原因是兩人都不愛說話所以正好可以坐在一起不吭氣),自動把自己孤立起來,非常不會社交很不擅長自我表達也不很討人喜歡的那種角色(當然這未必就不好但算是弱點);她很自我,明確說就是很自私。志願參加游戲之前拯救世界大同社會的普世價值在她腦子里是不存在的。她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養活她妹,確保她妹熬過18。自己結不結婚不知道,但絕對不要孩子因為怕自己的孩子還得經受抽簽參加比賽的煎熬,總之所有的想法都是為自己就對了。此外女主總是摸不透自己的感情這一點也很討人厭。
2 電影里彷彿很羸弱凈幫倒忙的男一原著中的形象是非常正面高大的:他對女主是真愛,如他自己所說打小就開始了,他在樹林里做得一切都是出於真愛毋庸置疑,而且他本人其實是和女主非常互補的一對兒;沒怎麼交代清楚的扔麵包情節是發生在女主小時候父親剛死以後,當時女主還不會打獵,身無分文下雨天餓得走不動路,家裡精分了的媽媽和小不點兒的妹妹還等著喂,男主見狀故意把麵包烤糊扔給雨中的女主的(夠貼心了吧);男主是一個很理解自己的內心會主動和人打交道很會溝通很會社交很擅長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人。因為男主笑起來很陽光(我只是在說這個角色而已不涉及電影演員)又會關心人可以說在學校里是很受女生歡迎的。原著里女主曾經問過他你那麼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我難道這么多年就沒有關注過其它女孩兒?男主就很誠實地作答:「我幾乎關注過其它每一個女生但沒有一個像你那樣給我留下了那麼長久且深刻的印象」;男主冒著生命危險和職業選手混在一起就是為了給女主創造更多的生存機會末了還被那些心狠手辣的刺了一刀(夠奉獻了吧);男主有可能在體能和野外生存上不如女主那是因為男主是麵包店家的兒子沒有天天出去打獵沒有受過實戰演練,但是男主遠比女主明白事理:比賽開始之前男主就說不想成為統治階級的棋子。這句話女主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
3 女主在賽前采訪後被告知兩人的愛情砝碼只是演戲,所以女主一直很配合地演戲,而且以為男主也是受教練指導認真演戲而已。但是在原著中更細致的刻畫了女主的糾結心理:不知道自己對男主的真實情感,不知道是該拒絕還是逢迎,不知道彷彿很入戲的男主是真情還是假意,可是這些感情又不好寫在臉上因為必須得讓全世界的人都相信他們deeply in love。不過在收到那碗湯的時候女主就知道兩人親一下啦抱一抱啦是有好處拿的,所以也就甘願演了。值得一提的細節是其實慢慢接觸得多了以後女主再和男主親吻也有了那種觸電般的感覺(算是愛情萌芽不?),明明很喜歡卻還是不好意思承認。男主自始至終都是講真心話做真心事的,他以為女主也對他動心了呢,後來在回程的火車上才發現女主其實是演戲呢(原著當中的這一情節也因為電影長度所限被掐)。
4 關於電影結尾一起吞食毒果的橋段,明顯有觀眾沒看明白。其實這里女主的心理是非常糾結的,只可惜拍電影沒辦法把心裡想的給念出來,所以請此帖讀者自行腦補一下女主當時的心理想法:「媽的,這都是capitol在整我們,故意整我們!想要活著回去該...?對了,他們不是必須要有一個勝者嗎?那就我們倆一塊兒死死看,看他們有沒有膽量來宣布本屆比賽24個人全部死亡!」但是這話又不能大張旗鼓地說,否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她打得什麼小算盤了。這就是為什麼女主讓男主吞漿果前一直告訴他:「相信我,相信我」而不是「我愛你,我愛你」了。因為她壓根沒想著要和男主一起殉情,她就是想回家而已。之後的殉情一說,也都是耍一耍愚昧大眾而已。當然總統不愚昧,也不太好耍,否則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5 原著是以女主第一人稱敘述的,所以全部內容都是她看到的聽到的。比如她在場地里殺戮的時候原著里絲毫沒有涉及導師拉贊助啊演播室評論員啊總控室射火球啊11區叛亂啊這些情節。但電影不能只透過一個人的眼睛看世界所以加這些情節其實合情合理,但是總控室那裡實在顯得過分高科技了,這點也只能怪電影編劇太3C太超現實不能因此就說故事內容不合邏輯。
6 很多人抱怨的說鋪墊太長高潮太倉促,其實不然,因為殺戮壓根不是這部電影,或是這個系列的高潮。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都是以女主katniss的生活按照時間順序為線索完成的。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目標(比如上賽場之前把自己包裝得討人喜歡拉來贊助就是目標,而上賽場之後哪還管得了那麼多保命就是唯一目標了),每一個片段也有每一個片段的意義(比如在凱匹特里參加巡遊接受采訪才好讓女主及其他12個轄區的民眾認識到capitol的驕奢淫逸)。賽場里的殺戮可以被稱為是關鍵情節但算不上高潮。因為殺戮不是這一系列的核心。原著三本書的核心是通過貧窮的12區與誇張奢侈的capitol的對比,通過統治階層對待人命的逝去漠不關心反而盛典般慶祝的行為,通過reaping抽簽來控制和玩弄12個區的孩子們的命運來突顯統治階層的強權,壓榨和不公平待遇。正是這些潛移默化地轉變了女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而最終成為了領導民眾奮起反擊的「民主鬥士」。試想如果片子的一開始就是你殺我我殺他,那麼女主比較有可能逐步成為見血不眨眼的殺人魔頭,而不會認識到團結,愛和關懷的力量從而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起義和反擊才是後面的主線,或者說Katniss個人心態的成熟:逐步認識到犧牲小我利益成就大我的自由與幸福才是後面的主線。而整個七十四屆飢餓游戲,從某種角度講,也就是個引子而已。畢竟電影已經按四部曲來製作了,這一部片子不是獨立而存在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事情不可能也不應該過早得結果。即便是到最後一部仍舊是開放式結局(極有可能)也可以接受,因為這就是生活,沒有什麼高潮低潮,永遠都無法預知未來,像暮光那樣happy ever after的結局不會出現。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一系列才會讓人感到真實有說服力和貼近人心。
來源:www.yiyiyingyuan.cn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㈦ 公民凱恩影評2000字
大眾影評網《公民凱恩》影評:從東西方文化觀《羅生門》與《公民凱恩》
內容有點長,慢慢欣欣賞,如果要借鑒請註明出自 大眾影評網
差異的根源 敘事的最小單位為句子。東西方繪畫理論中的一對概念——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在句子中同樣存在。日本的句子具有流動性,多點鋪陳,可以境內步步觀,意義、邏輯、韻律是一體的。英語是上下文制約程度較低的語言,信息包含在明確的字詞中,而日語是上下文制約程度較高的語言,一句話的意思要靠上下文才能確定;日語在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是字元、音符、記號的三維文字。而歐美語系是一維的表音文字,有利於文字邏輯思維。 與漢語屬於同一語系的藏語,使用拼音文字,其邏輯思維比漢文發達,日文因是漢文的變體,其邏輯思維不充分。正因為如此,中日的一些古典文學翻譯成英文後,變得「十分誇張,不知所雲」;正因為此,在電腦打字系統中的漢語基本詞為6763個,日語稍高,但均低於英文單詞量,所以中日文打字速度,快於英文打字;正因為如此,日本俳句被稱為「蒙太奇的故鄉」。 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其思維常把一切事物分成兩個對立面。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對於美國人是難以接受的,而對於日本人是可以接受的。美國人不滿足於對事實的陳述,直到他們能確定是何原因導致這一結果時才成——這也正是《公民凱恩》尋找玫瑰花蕾的原因。 而《羅生門》中,多襄丸對事件的起因,竟然可以說:「要不是來了一陣風……」在東方,倫理是「春秋大一統」觀念的產物,含有「對個人、局部利益的犧牲」這一意義。在輿論上的「犧牲現象」最起碼是人主動對事實掩蓋——《羅生門》正是對這一現象的剖析。 在一份社會調查報告中:「東方留學生常常不能把主觀和客觀加以區分——這正是美國老師所需要的。在他們的思考和寫作中,常出現本人經驗與客觀事實相互替代的情況,而且把本人經驗、客觀事實、權威人士的概念三者相提並論。」 《公民凱恩》每一個敘述者的閃回,似乎是個人經驗,但將所有閃回連接在一起則是客觀事實,個人經驗並未得到突出;《羅生門》的閃回充滿個人經驗色彩,而且是應倫理要求而經過主動篡改的個人經驗,與客觀事實是混淆不清的。 《公民凱恩》在敘事上是由幾個劇中人分別講述才得以完成的,在此點上與《羅生門》相似,從而被相提並論多年。兩部電影的主題又都被通俗電影雜志評為「不可知論」。大眾勢力常把錯誤而通俗易懂的解釋強加於人類精神的巔峰之作上。 舊好萊塢被顛覆是從偵探片開始的,但偵探片也被「不可知論」形容著。但「不可知論」從未在電影中真正形成命題,不論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好萊塢四十年代的偵探片表現的是「對於可認清的社會卻無能為力」,情節莫測並不等於不可知論。 《公民凱恩》和《羅生門》的主題是各自別立的,敘事也是異脈異根。《羅生門》是幾個人重復講述統一完整事件,相互略有出入;《公民凱恩》是幾人按照凱恩生命的自然流程,分別順序地講述其中一段,相互略有補充。所以兩片看似相同,而敘事並非一轍。 不可知論 在進入討論之前,必須清楚「不可知論」這一障礙。不可知論是四十年代知識分子和尋常百姓的普遍話題,而在哲學上,不可知論勉強可算是一種態度,不可知論還達不到「論」的高度。而且在嚴格意義上,「不可知」並非不能知。 「不可知」的權威敘述者——康德的命題「Being」(存在、上帝)不可知,但可以思。可以思也就是可以表述。可以思的前提是:主客體分離,並通過邏輯規范來共同和約束雙方——這次意義上講,《聖經》是「思」的手段,因為它溝通和約束了上帝和人類二者的關系。 在《公民凱恩》中「新聞片段落」是《聖經》的作用,是「思的手段」,是「思」與「被思」間的約定。很明顯,「思的手段」的形象在《羅生門》中是不存在的。 東方對於「思」是持懷疑態度的,名為「妄想」,可以信任的思是「非想非非想」(即不是思,又不是不思)——由此可見東方對於「思」的理解,是在西方認識論之外的。 旗子在風中飄動,兩個和尚一個說是「旗動」一個說是「風動」,慧能說「忍者心動」——拋開這個公案在因明學(印度邏輯學)上的討論,它的現實意義在於指出了——這個世界不見得是顛倒的,很可能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是顛倒的。凈土宗進一步指出——眾生既不是生活在精神中,也不是生活在物質中,而是生活在顛倒夢想中。所以該凈的是心地,而不是土地。 《羅生門》可以說容納了同一個故事的四個版本,它是一個引人思議的敘述,但卻沒有「思的手段」的形象,卻有一個對妄想批評者的形象——一個和尚。 探究真相與約定俗成 故事大綱 《公民凱恩》 1、 序。上都。凱恩死了。玫瑰花蕾出現。 2、 新聞片:凱恩之死、財富和生活方式、矛盾的政治形象、兩次婚姻、競選、歌劇、老年。 3、 前提:湯姆去查詢玫瑰花蕾,被蘇珊拒絕。 4、 閃回:(撒切爾回憶)凱恩的童年、問事報、三十年代經濟滑坡。 5、 閃回:(伯恩斯坦回憶)「原則宣言」、成立出版帝國、凱恩與諾頓訂婚。 6、 閃回:(利蘭的回憶)凱恩與諾頓婚姻的瓦解、競選、離婚、再婚、蘇珊的歌劇生涯、凱恩與利蘭的決裂。 7、 閃回:(蘇珊的回憶)舞台生涯、自殺、隱居、離開凱恩。 8、 閃回:(管家的回憶)凱恩的最後幾日。 9、 終:對於玫瑰花蕾的提示、序曲和新聞片開場白的復述。 《羅生門》 1、 和尚、庶民、樵夫在羅生門論事。 2、 樵夫講述自己的故事。 3、 樵夫回憶強盜講的故事,之後三人討論。 4、 和尚回憶妻子講述的故事,之後三人討論。 5、 和尚回憶丈夫講述的故事,之後三人討論。 6、 樵夫修正了自己的故事。 7、庶民表態不認可所有的故事。 《公民凱恩》用了大量疊化,《羅生門》用了大量的劃。在兩部片子里,敘述者是以疊化和劃進入閃回段落的。 《公民凱恩》中的探尋者——記者只具人形,常處於鏡頭之外或陰影中,這是因為「對物質現實的審察,保持客觀」的西方思維。而此片中的講述者(與凱恩有過共同生活並與之發生矛盾的人)均是客觀正常的態度講述凱恩,監護人被描述成一個智者,當年的編輯成了樂天派,發生過激烈沖突的朋友利蘭被定型為養老院中一個平和且孩子氣的老人(這一點是通過要雪茄煙的細節表達,這不是閑筆)。蘇珊這一稍帶神經質的貪杯者,也與記者達成信任,情緒冷靜;管家則因其職業特點,對事件只看錶面,不妄測主人內心。 這一切初步保持了不加人為改動的真實事件原貌。這些人作為凱恩生活各階段的見證人,他們在對真實事件敘述前(閃回前),總有一句「凱恩是這樣一個人……」,每人說的均不同,卻未提高成解不開的疑問,因為采訪者是按凱恩童年為起點的順序訪問,而且為了這種順序,故意讓蘇珊在第一次拒絕了記者訪問。 敘述者敘述的不同點,恰是凱恩的生命軌跡、性格發展、事業興衰,所以如果把所有采訪鏡頭去掉,《公民凱恩》仍是一部完整的極為強調戲劇沖突的影片。 這一敘述方法在《公民凱恩》之前便已是美國通俗小說發明、採用的方式,將一個故事由幾個人按順序述說,可增加文字風格的多樣性、趣味性,但又不偏離故事主體,亦決不會造成敘事混亂。一個故事被打斷,再續上,間離效果造成了讀者主動思考,亦是一種省略與轉場的新技巧。 ——這一切均被威爾斯吸收,但他加強了「探索真相」的意念,所以在閃回時採用了疊化方式,正是用這一方式將敘述者與場景聯繫上,造成了回憶效果,在視覺上把他們疊在閃回場面上。如早餐桌閃回開始,利蘭的老年形象延續了18秒,在閃回結束前,利蘭提前進入了十二秒。這一方式帶有旁證方式,保持了認識的客觀性。 而《羅生門》因是樵夫復述強盜的復述,和尚復述妻子的復述——這是種比《公民凱恩》更為復雜的關系,而且敘述者隨時可以中斷閃回,又講些什麼,如武士的回憶段落。《羅生門》的閃回場面與敘述者形象比《公民凱恩》自由,而不是簡單地將敘述者置於閃回的頭尾。 出於這原因,劃的效果是獨特的,形成了層次,有種漸進真相的期待。而這種漸進,是由討論形成的。 《羅生門》安插了和尚、樵夫、庶民三種身份的人如開會一般,時而各持一詞,時而達成一致——這就是東方文明中「約定俗成」的體現。在日本作為道德化身的和尚一開始便自語「真不懂」,從他以後的表現看,他不是對「真相」有探究興趣,而是作為審判者的證人之一,他無法「約定俗成」出一個清晰的結論。 而當武士鬼魂、妻子、強盜講述時,後景均有人跪坐傾聽。這三人講述時之所以極盡誇張,甚至運用了能戲表演方式,是因身後有司法人士之外的社會公眾,作為東方人自覺不自覺便要迎合這種「約定俗成」,於是供詞成了表明自己身份的表演,甚至加入了大量抒情語言。 《羅生門》中,敘述者講話的時間比《公民凱恩》要長,強盜、武士、妻子、和尚、樵夫、捕快均是直對鏡頭說話,他們所面對的位置應是法官的位置,卻將法官省去了,等於他們面對的是公眾勢力,因為這種鏡頭是直對觀眾。 所以頭三秒,讓人感到他們強烈的表演欲,第四秒便讓人覺出他們有種內在的緊張,第五秒便覺得他們是困獸猶斗,處境如遭重壓。幾人各將符合自己身份的行為加以強化,因而產生的巨大差異,在供詞中相互摧毀彼此的社會地位、道德身份。「約定俗成」的倫理崩潰了,和尚不懂了,便講「人心可怕」,而荒謬之處在於,讓和尚感到可怕的幾個人也是在竭力維持倫理。 三個人復述另三個人的復述——這樣的安排,便是東方人「約定俗成」的方式。果然,最後樵夫講了一個可以統一各人口徑、看似事實真相的故事,「約定俗成」的任務完成了,卻又猛地被庶民揭穿樵夫偷劍這一事實,樵夫作為「俗成者」的身份被剝奪,事件再也無法「約定」。 但東方人是不能沒有倫理道德的,於是黑澤明讓一個嬰兒從天而降,讓庶民與樵夫因這個嬰兒而顯出善惡之分,於是倫理道德終於又有了立足之地。人類的善意靠著善行維持住了。 美國影片《游戲》,在閃回處理時採用了過去時有色彩、現在是黑白的方法,而且過去時平穩,現在極其自由地跟拍搖攝並且是曝光過度的效應——在完成敘事上,它是劃與疊的手段的延續。且因這一手段,賦予敘事者以意義,這一思路是源於《公》、《羅》兩片。 偵探片與時代劇 敘事的主要目的是製造和滿足期待。《公民凱恩》的原則本是沒有「玫瑰花蕾」和記者的,是凱恩的傳記片模式。為了使劇作能集中而有序,為了表現事件跨度和每一段落的承接免於生硬,威爾斯才加上了「追蹤玫瑰花蕾」這一戲劇動因。 偵探片的模式之一是:偵探向每個當事人調查,在每個當事人的回憶里,偵探得不到答案,而在現實中發生了新的變故,偵探因此找到了思路,對當事人的回憶碎片進行了重組,找到了終極答案,可以合理地解釋一切。 《公民凱恩》採用了偵探片查尋「回憶」的模式,卻又突破它,此片的答案不是記者(偵探)找到的,此片的現實時空里沒有新的變故,而且答案——滑雪板上的玫瑰花蕾圖案,並不能合理解釋一切。 時代劇是日本類型片之一,它的主要特徵是:古裝、戰亂時代、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情感與責任的沖突,結局是最終責任戰勝了情感,兩個男人不帶情慾色彩地為女人服務,或是三人中死去了一個,保證了友誼或愛情不受損害。 這些特徵在《羅生門》中都存在,三個人物的高潮也是由「死哪一個」造成的。在幾段講述中,可以說強盜講述的故事是標準的時代劇故事,結局也是強盜伏法、女人逃亡,正是「如果情慾戰勝責任,則活著的兩人均無好結果」的時代劇的道德判定。 但這個故事被重復了四遍,每重復一遍,人物就離類型人物遠一些,觀眾也逐漸從看時代劇的心理定式中解脫,期待的重心也因為「事件的反復描畫」,而轉向了對人物言辭真偽的判定上,但判定始終確立不起來,於是又轉向了「事件的反復描畫」——由此形成了一個循環,這也是《羅》與《公》的差別,它注重「現在時」,它的敘事層次比《公》更豐富。 現代敘事 《羅生門》與《公民凱恩》均被稱為「現代主義」影片。現代的特徵是什麼?首先現代是物質和結構,因為要保持素材的完整所以結構變得復雜,《悲情城市》是中國的一部現代主義電影;其次是速度,敘事的速度明顯加快,事件的進行極為凝練,因為有三分之二的敘事由視聽魅力去完成,《有話好好說》是一部大陸的現代主義電影;再次是簡化。《羅生門》只有三個場景;《公民凱恩》表現婚姻的變化過程,就用吃早餐一事,幾個劃鏡頭便解決了。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在西方是上帝的意思,為「Being」,即存在,合一關鍵是「思」。「God」在漢語中是「是」的意思,在《聖經》中上帝的自我形容為「I am who I am」——我是存在(是)。 所以西方的天人合一首先意味著主客體對立,「我思故我在」與「我在故我思」雖強化了人「思」的地位,但仍在對立範圍里。《公民凱恩》敘事意念為「探尋」,即有對立的客體,才有探尋。 東方漢文化體系,天文、人事、語言三者始終被類比著,從《中庸》開始,「天」內化為人性,「知天命」意味著對於人或人之本性的認識。所以在東方,天人合一實際是人人合一。《羅生門》的敘事意念為「討論」。 「天人合一」的不同,直接影響了敘事上的差異。而此二片在敘事上最大的不同在於處理敘事者的不同。 太 陽 《羅生門》中著名的太陽,往往被解釋為「陽光下的罪惡」。事件一開始,樵夫入山,在一連串失去方向感的鏡頭組合中,太陽被透過樹葉橫移拍攝,把太陽拍得像水中月,隨波瀾而起伏;當妻子與強盜做愛,妻子仰頭望日,陽光刺目,鏡頭極短,並未見太陽有什麼固定形狀,繼而便是一場情慾。 「陽光下的罪惡」——太陽代表道德上的正大光明,對人的行為具有倫理的批判。《羅生門》不是西方人作品,太陽不是道德符號,也不是人類活動的永恆見證者——這太西方了。 太陽在日本民族性格中意義極為特殊,與東亞各國均不同。日本是武士道國家,而歷史上武士的代表人物宮本武藏不單在武士中享有儒門孔子的地位,其所著的《五輪書》是研究日本哲學史必讀之作。他在青年時代是披頭士,顛覆了東方文化中「發型衣著定身份」的倫理意義。晚年他覺得自己殺人無數,是與生命為敵,而太陽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根本依據,便如瘋子般用靜坐對峙與和指桑罵槐的方法與太陽為敵。這一行為藝術深深地影響了民眾。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是可以對生命背叛的」——於是日本人的自殺稱為意識和信念的體現,一直延續至今,不但是奴隸制社會殘余的對上級和命令的盡忠方式,嚴格的禮節動作、倫理規則與潛意識中對生命——太陽的無敬意,是日本文化的反面,而日本人的亂倫意識更加重了對倫理的破壞。 正因為負面心態太強大,所以日本的行為規范被刺激成多禮繁節,以抑制抵禦——這一點,在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中表現得更為細微。 《羅生門》中的太陽被表現為挑逗、嘲弄、示威的對象。一開始,太陽便是「偷窺」的形象,隨樵夫而移動,沒有西方道德上不動至尊的位置。而強盜與妻子性交時,太陽反復以略顯詭異的形象出現,它不是旁觀者,而是性交的參與者,它被強暴了。 在妻子的敘述段落,被強盜玷污成為無法抗拒的、接受這一命運的唯一內心支點是「與太陽作對」——這一日本民族意識,所以妻子在交合前,仰頭望日,於是強盜壓在她身上,如壓在太陽上。之後公堂證詞,強盜與武士一致對妻子「做愛時的歡愉」感到驚訝。 《羅生門》公映後,日本出現了無數部「太陽在做愛場面中」的影片,都是賣座片——證明了「文化的差異決定了接受的差異」。 玫瑰花蕾 威爾斯到歐洲,在一片盛譽下,說:「還是有遺憾的,我以玫瑰花蕾做戲劇動因,太匠氣了,真想把它剪掉。」——一片嘩然,特呂弗婉轉地在多年後對他說:「還是保留好,有東西在。」 語言學是二十世紀顯學,心理學是熱門。當時心理學的「痕跡」概念是:人的性格形成或精神疾病是由於幼年時或人主觀地將這一事件定了性卻不計自己當時的心靈挫傷,潛意識中形成了病因(痕跡),反映到人的意識中幻化為一根羽毛或花蕾,事件本身則被遺忘,分析不出,而且以後每觸及情感事件,也都循已有定式幻化為羽毛幻像。 同理,凱恩的第一朵玫瑰花蕾是童年失親,這只是在片尾揭示出來。記者調查的每一個事件都是以「什麼是玫瑰花蕾」提出,受訪者均以「不確定,但知道他的一些事」作為回答——記者提問和討論段落就為加強這句話。 實際上,每一件事都是玫瑰花蕾,均因心理定式在凱恩心中形成玫瑰花蕾的意象,所以凱恩死時說「玫瑰花蕾」——這是他一生的總結。一世功名如雲散,一世收藏被清理,一世親友均離散,此身亦腐敗,只留下無數玫瑰花蕾,對此歐洲有影評:「形式主義傑作,偉大的抒情詩人。」 《公民凱恩》是將心理學的認識論即時搬上銀幕的影片,沖破了「事件沖突」和「情調抒情」的范圍,擴充了對人生靈魂的電影化探究。 心理學上對「痕跡」所產生的病態治療方法是:病人現在因一事而病態發作,便由此讓病人推想,終於找到了最初的受挫因由,再對這一因由的產生一路推理下去,最終沒有一個可確立的萬有起因,從而障礙自動消除。但這一過程一般是在催眠誘導下進行的,《公》片的敘事過程彷彿一個療程: 病發——推理——在起點找到病因——病因消除;凱恩死前遺言——由童年推理到死亡——玫瑰花蕾出現在童年——玫瑰花蕾消失(燒掉)。 此片中對於記者的處理:記者在結尾處才正面出現,對管家有著個性化的行為,當他與同事們一起走出凱恩家,兩旁是巨大的雕塑——人類歷史的玫瑰花蕾,記者由一個探究凱恩萬有起源的追查者,在這一行走過程中,是一種有所領悟的表情。人的一生並無一個可決定一切的萬有起源,而記者則了解了凱恩的一生,凱恩本人恐怕亦不能挖掘出心中玫瑰花蕾因何而生,於是記者表達「讓玫瑰花蕾隨凱恩一起離去吧」。 與「痕跡治療法」相似的是佛教的「如來觀」:當一念頭興起,但尋它因何而來,結果是無有一個可確定的終極來處,只要成為如來。以「如來」概念觀照世界人生,是東方人產生「人生若夢,亦真亦幻」等意識的文化根源。 《羅生門》不是為「如來」二字拍的,它沒有思維心理學上的意義,如有也是集體心理學。 雙壁鏡 那個著名的鏡頭:老年凱恩走過二壁鏡,被兩面相對的鏡子復制出了無數凱恩。有文章分析:「這個鏡頭講明了凱恩精神分裂了。」——這是曲解,是誤讀。 這個鏡頭是玫瑰花蕾的注腳。當年,玫瑰花蕾被人誤解為「童年決定論」,甚至把《公民凱恩》的主題稱為「離開伊甸園,關於失去的童真」。對此,威爾斯極為憤怒,揚言要剪掉玫瑰花蕾,並且故意稱玫瑰花蕾為「值一毛錢的弗洛伊德玩意兒」。 童年決定論在弗洛伊德晚年被他自己否定了,稱為錯誤的理論。 玫瑰花蕾的含義砸上一小節已解釋,就說玫瑰花蕾不是唯一的一朵,而是無數個,正如二壁鏡中的凱恩,是伴隨人一生的隱喻,是「凱恩一生」的視覺化總結。 人類的生存能力和創造力來源於自我復制的沖動,這種復制在心理學上是玫瑰花蕾,在影片中是二壁鏡效果。 嬰 兒 羅生門在宗教含義上,是鬼停留的地方。印度佛教並不強調鬼,只強調自然外道所提供的性格化神首。 為什麼中國日本「十八層地獄」之類的鬼文化如此發達?因為墨子。墨子的主要觀點是「奔走天下救眾生」和「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除了日常倫理,人的生活由鬼監督——由此可見東方倫理的強度,僧人、樵夫、庶民來了羅生門這么久,竟未發現一個以哭為主要行為的嬰兒,這合理么? 當然的倫理崩潰後,倫理以更加嚴厲的鬼文化來到人間。通俗電影雜志和一些電影普及書存在一種意見:黑澤明最後一筆,表達了「人間還是有善」,是因為黑澤明本性善良而造成的嚴重敗筆。 這是一種意見,但如明了羅生門的典故,推究出這一嬰兒的涵義,表面上這一筆是對被顛覆的倫理的重構,人用一件善行維護住了自己的信念。在東方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是一體的,為惡為善都要靠後天行為來決定,所以用「善行來維護善意」是東方倫理的一個典型特徵。 實質上,這一安排含有極大的諷刺意味,是黑澤明的嚴厲處。 上都與羅生門 《公民凱恩》的第一個段落是上都(又譯為仙納杜)的外景,其後是信息零碎的凱恩新聞片和故作森嚴的圖書館段落。 上都從大遠景開始客觀展示並加以電視解說一樣的旁白,其後是光效詭異的放映廳對話,記者與主編都是剪影——事件的最外部表層被如此地強化了,於是對內部深層的詳細探尋便成了迫切願望,於是有了那個著名的探入上都的升降鏡頭、尋找蘇珊的升降鏡頭、結尾退出上都的升降鏡頭。 整部影片的視覺動機以及敘事邏輯是由玫瑰花蕾、新聞片、上都三者共同造成的,探索發現認識真相——這一西方根本意念在《公民凱恩》中得到充分體現。 《羅生門》的外部建築卻是另外一種作用。羅生門一開始由雨擊打,是以局部出現的,即便在遠景也是處於水霧中,在整體形象上是不明確的;而且羅生門的造型是殘破的,它作為一個不穩定的建築物,如活物一般對雨有著反應,羅生門不是以大全景出現,而是局部出現,在光線下可以清晰看到雨對它的破壞。 有一個反復出現的鏡頭——羅生門的殿頂,這個鏡頭被某些敏感的人稱為「電影史上最感人的心的形象」——雖誇張,但有道理,羅生門不是像上都一樣,是個外部特徵,羅生門本身就是個需要辨認的形象,它有著內在意義,在嬰兒出現後,方才揭曉。 樵夫與和尚的第一個鏡頭是遠遠地從他們背後拍的,接著便用幾個切,以古怪的路線靠近他們,這種組接方式令人覺得羅生門中似有活物,羅生門是鬼聚集處。的確,羅生門在形象上是討論的參與者。 《公民凱恩》中的上都是與蒙古帝國首都名稱一致的。在西方人眼中,蒙古上都是個掠奪巨大財富的集中地,凱恩的上都也如此。在解說詞中,在結尾段落收藏展示場面,表明了他的巨大佔有欲。《公民凱恩》的廣角鏡頭,並非泛泛地玩「深度空間」、玩人物間的疏離感,而是為了具體地展示凱恩的控制欲、佔有欲和自我中心。 廣角鏡頭的特點是縱深中人物行為超速,幾步便可走得很遠。如教師訓練蘇珊時,凱恩偷偷入門,在後景小小一點,但當前景人物發生爭執,凱恩幾步便走到前景,由小猛地變大——這一視覺沖擊力,一下子使他成了畫面中心,場面被他進攻了、控制了、佔有了。 一個自我中心越強的人,他的空間占據范圍也越大,普通人對於領袖人物一般是不敢接近的,道理也在這兒。當凱恩與他的監護人發生沖突時,廣角鏡頭下,在縱深處的凱恩身影小小,但高大牆壁下只有他一人,使觀眾產生「他占據了巨大空間」的想法。廣角鏡頭使人物與環境、活物與物質在視覺上產生相互侵佔或排斥的感應,從而表現出凱恩的心理優勢。 而當前景人物遮擋,破壞了凱恩輪廓完整時,鏡頭中的凱恩必走幾步避開或另一換一個鏡頭。而當廣角鏡頭強烈表現縱深透視時,如宴會一場,凱恩必站在透視線上,只需一招手,便可觸及最遠處的人。鏡頭中含著攝天花板也是為了擴大凱恩的空間佔有率。廣角鏡頭完成了凱恩的性格塑造。 此片中的幾個升降鏡頭,雖然音樂做得緊張,但鏡頭運用仍出入自如,方向性和目的性明確,這反映了西方特有的「空間安全感」。而《羅生門》的曖昧環境,以及不同人物進入樹林、武士在樹林中自殺的鏡頭,表達了東方的「空間恐懼感」。 片頭交待羅生門時,空間便不明確,當結尾嬰兒出現,進一步造成空間的混亂;樵夫進入樹林是一長串失去方向感的鏡頭;強盜在林中奔跑,因並非簡單的過程交待,含有強盜本人的情緒表現,公路和案發地點間的距離變得過於有彈性;而當丈夫自殺前,樹林如人一樣,變得富有思想感情,在這里運用了俳句擬人化的手法,空間不再作為一個現實空間——處處可見空間恐懼的意識,方向感和目的性喪失,同時將環境人格化。
㈧ 黑客帝國2觀後感
黑客帝國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可以說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
如果從哲學上講,你心中的世界根本就沒有存在過,不過是我們對於一些信號的錯覺而已。比如當你看到一隻路邊的一個乞丐,很是憐憫,便掏出幾塊錢給了他。現在分析這個生理過程,首先眼睛接收到了一個映像,經過視神經傳入大腦,通過對之前存儲信息,和已經有的做人准則,比對得到一個反映,掏出錢給了他。其實這一切都是可以看作我們大腦作做夢,一個莫名其妙的信號取代了視神經的位置,進入大腦。大腦被欺騙了之後,依然做出反應,但這個反映是否能下達到身體的執行器官也被欺騙了。整個過程就是母體對我們身體做的游戲,我們是被玩弄的。從而也可以說明我們的一生都是被愚弄。有一本專門講解唯心主義哲學的書《人的哲學》一本小冊子。就非常類似的說明了,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感官是可以全部舍棄的,因為我復發確定它們真的能反映我周圍的世界。很冷的一個笑話「大人問什麼東西最大,一個小孩說,眼皮啊!閉上眼睛我就什麼都看不見了」看似童言無忌,但是卻反映了深刻的哲學道理。
回到電影中來,但是真實的世界是這個樣子么?我們現在是否正在執行這個程序?是不可知的,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台機器控制著我們。但是基本不會這樣的~~~~
最可能的結果是,本影片是反映社會的意識,社會的准則對我們的控制,也就是Matrix就在我們身邊,社會給我們部下了無限的誘惑力,比如會說,住上什麼樣子的房子就是成功人士,比如你應該找什麼樣的女人,或者嫁個有錢人,這都是可以看作,插在Neo後腦上的那條電纜,不斷地輸送給我們本來沒必要處理的信息,正如,Neo醒來之後吃的第一頓飯,看到那一沱糨糊一樣的東西,坦克說其實我們身體只需要這些足以了,那些錦衣玉食就是那些沒必要的信息。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著這些垃圾信息,只不過沒有人能被喚醒,也許也不願意醒來。
其實整部影片又非常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並且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他卻真的是一部立志的影片,然我們看清真相,希望人們被喚醒不要沉醉在社會為我們營造的幻象之中。
㈨ 電影《失控玩家》觀後感
看了《失控玩家》,有以下幾點觀後感:
1.自由。人類這么長的歷史中,始終離不開的話題是自由。中國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美國有自由女神像。這部電影也是圍繞自由這個主題來的,主角其實是個NPC,也就是非玩家,是人類創造的游戲中的配角,他們本來過著每天如一日的生活,按照程序的設定,有的人去上班,有的人每天製作同一種咖啡,每天都被人搶劫,玩家就通過打劫他們進行升級。但是有個叫GUY的人戴上墨鏡,突然覺醒,類似於獲得了人工智慧,決定打破每天如一的生活,選擇不一樣的人生。其實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一樣呢,每天過著一摸一樣程序化的生活,沒有勇氣去改變,沒有毅力去堅持自己覺得正確然而又不太有信心的事情。對於GUY來說,自由城是假的,只是人類開發出的游戲,甚至於連他自己都是假的,但是,幫助別人,愛別人的那一瞬間是真實的,這就夠了。想想我們人類也該如此想。誰又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每天忙忙碌碌過著一樣的日子,感覺自己被STUCK,然而又感覺無力改變,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要始終牢記:我們是自由的,不僅僅指肉體,更是指我們的精神,誰都無法控制我們。We can do whatever we want.我們應該學GUY,戴上墨鏡後,一切都會不一樣,我們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做到以前根本沒想到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當然墨鏡只是個隱喻,我們應該打開自己的心,堅持、自信、勇敢,相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還有最關鍵的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否則就算得到了也不會開心。
2.愛情。這又是人類的永恆話題,任何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若離開了愛情,那麼怎麼都算不上完美。電影中的男主GUY也是因為遇到了夢中情人米莉後才突然人生開竅,為了跟戴墨鏡的米莉一樣,硬是自己戴上了墨鏡,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發現原來生活永遠不該按照被設定的那樣過,我們只要想,那麼完全可以改變,關鍵是自己想不想。當然GUY對米莉的感情其實是開發者KEYS對米莉的感情,GUY說 I』m a loveletter to you.突然就被戳中了淚點。
美國的電影都帶有某種英雄主義,一個人憑借自己個人的能力,拯救了全世界。後面居然還出現了美國隊長的盾牌和綠巨人的手臂,也是無語了。宣揚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好吧,想到了我的高中政治課),但是我覺得更美好的。
㈩ 飢餓游戲2沒看懂,求高人指點。
Peeta被抓應該是女主炸了穹頂之後,開始Peeta應該只是發現有人來被引開了,花花公子也是發現有人襲擊他們所以去找那些襲擊的人(看女主他們去拉線時線被砍斷了就知道一定有人襲擊他們)。
能派飛機救他們是靠那個設計游戲的胖子,名字記不得了,他讓總統以為他是要弄死女主其實一開始他就要叛變所以他控制游戲切斷供總統觀察的電腦總統就不能及時去抓他們了。那個只能活一個人應該是他們願意犧牲自己救女主來達成反叛。最後那個手勢原意是愛與道別,但是第一部的時候女主在黑人小女孩被殺了之後十分悲痛對著攝像機做了那個手勢,結果導致11區很多人不滿小女孩的死就起來反叛,所以總統特別討厭這個手勢,嘲笑鳥也是因為第一部小女孩教女主用嘲笑鳥在森林裡溝通,而且就像名字一樣,第二部那個婚紗變嘲笑鳥就是服裝設計師對總統的不滿。至於革命,應該是第一部女主本來是買了一個嘲笑鳥的徽章給自己妹妹結果妹妹被抽中女主自願代替她妹妹,後來那個服裝設計師就偷偷把徽章給了女主說是保安全,革命只是一個單純的象徵而已。你其實可以去看看第一部,很多東西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