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曾經囂張跋扈暴打黃金榮的軍閥之子盧小嘉,後來去了哪裡
盧小嘉怕黃金榮會找他的麻煩,於1946年移居台灣經商,1960年代末去世!
盧小嘉是皖系軍閥盧永祥的兒子。在北洋政府時與孫中山之子孫科,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段祺瑞之子段宏業被人稱作民國「四大公子」。當時黃金榮為了捧露蘭春,特意建了一個舞台,取名共舞台。每天都是流氓打手圍著,只要黃金榮鼓掌,他們就拚命叫好。有一天,盧小嘉在包廂里大聲喝了一個倒彩。這無異於太歲頭上動土,當即被打手們拖出去打了一頓。第二天盧小嘉依仗其父盧永祥的權勢,指使當時他爹盧永祥的老部下何豐林,把黃金榮綁架到了何公館,關在一個地牢里,最後在杜月笙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盧小嘉怕黃金榮會找他的麻煩,於是移居台灣,經營進出口業務,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去世。
㈡ 江浙戰爭齊盧雙方各死多少人
這這時期都說話哥死得少了。許多。
㈢ 人類是不是奴隸
人不是奴隸。
只是在舊社會,有這樣的情形:
「他,馮雲卿,就靠放高利貸盤剝農民,居然也掙起一份家產來。他放出去的『鄉債』從沒收回過現錢;他也不希罕六個月到期對本對利的現錢,他的目的是農民抵押在他那裡的田。他的本領就在放出去的五塊十塊錢的債能夠在二年之內變成了五畝十畝的田!這種方法在內地原很普遍,但馮雲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長線放遠鷂』的盤剝者,『高利貸網』布置得非常嚴密,恰像一隻張網捕捉飛蟲的蜘蛛,農民們若和他發生了債務關系,即使只有一塊錢,結果總被馮雲卿盤剝成傾家盪產,做了馮宅的佃戶——實際就是奴隸,就是牛馬了!到齊盧戰爭那一年,馮雲卿已經擁有二三千畝的田地,都是那樣三畝五畝詐取巧奪來的,都是滲透了農民們的眼淚和血汗的。就是這樣在成千成萬貧農的枯骨上,馮雲卿建築起他的飽暖荒淫的生活!
齊盧戰爭時,幾個積年老『鄉紳』都躲到上海租界里了;孫傳芳的軍隊過境,幾乎沒有『人』招待,是馮雲卿挺身而出,伺候得異常周到,於是他就擠上了家鄉的『政治舞台』,他的盤剝農民的『高利貸網』於是更快地發展,更加有力;不到二年功夫,他的田產上又增加了千多畝。但此時他新納的愛寵老九也就替他揮霍得可觀。並且身邊有了那樣一位一泡水似的年輕姨太太,馮雲卿的精神也大不如前;所以最近內地土匪蜂起,農民騷動,馮雲卿的膽大鎮靜,就遠不如齊盧戰爭那年,他只好把所有的現款都搜括攏來,全家搬到上海,——一半是怕土匪和農民,一半也為的依順了姨太太的心願。」
(茅盾《子夜》)
㈣ 名詞解釋:齊盧戰爭
民國13年(1924),直系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與皖系軍閥浙江督軍盧永祥為爭奪上海,兵刃相見,史稱江浙戰爭或齊盧戰爭。是年8月,齊燮元聯絡皖、鄂、豫各路軍閥組成聯軍,集重兵於崑山,意取上海。盧永祥即遣陳樂山率第四、十師進駐南翔、黃渡、安亭一線;楊化昭、臧致平率部進駐縣城至瀏河一線。楊、臧設司令部於縣城秋霞圃屏山堂。
9月3日拂曉前,聯軍分兵進取嘉定城和瀏河鎮。4日,安亭、黃渡一線終日交戰。朱家橋、六里橋西亦燃起戰火。5日,聯軍開至陸渡橋。10日,聯軍以重兵由安亭左翼抄襲黃渡,被盧軍擊退。嗣後,連日陰雨,雙方各守陣地,一度攻至西門外高僧橋的聯軍,撤至外岡、葛隆。未幾,黃渡、縣城一線戰事又趨激烈。聯軍10餘營包圍盧軍8個營於縣城內,並時有接火。9月中旬,福建軍閥孫傳芳乘機進入浙江。盧背腹受敵。於18日發表「移滬督師」通電,離開杭州至上海龍華。23日晚盧永祥至南翔,遣陳樂山率部增援城內盧軍,25日,齊燮元至安亭督戰。雙方各派飛機窺視對方陣地。安亭、黃渡一線晝夜炮戰。10月初,孫傳芳佔領杭州,長驅直入,逼近上海。盧永祥的警備處長夏超倒戈,齊燮元乘機全線進攻。10月13日晨,盧永祥迫於形勢通電下野。15日晨,盧軍豎白旗,戰爭始告結束。
附記:齊盧兵禍
齊盧戰爭歷時40餘天,禍及全境,給嘉定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全縣死難約4000人,流離失所者10萬餘人,毀房2082間,大牲畜死亡1335頭(只),經濟損失66.60萬余元。
黃渡地區為兩軍爭奪的焦點,交火最早,相持最久,戰禍最烈。據黃渡同鄉會10月22日請齊韓速撤軍隊電謂:「戰事告終,殘棉萎地,已無余望。禾稻成熟,尚可收獲,而乃軍隊橫行,迄未歸伍。幫匪附和,四齣搜掠,門窗桌椅,瓶樽針剪,油米雜糧,鄉村農具,無物不載,連檣西駛,甚至按戶索餉,綁票勒索,不遂其欲,縱火焚屋。攔路搜索,雖一衣一履,亦遭剝奪。邁婦紡女,橫被行強,滅絕人道。」據里人章圭瑑撰《黃渡甲子歷劫記》載:「交戰第三日起,槍炮聲始稀,搶掠風始熾。其初挨戶射門……既入住宅,即翻箱倒櫃。最要袁洋鈔票、金銀首飾、綢緞衣服。其次家用物件,銅錫器皿,亦被搜一空……入富戶,掘地以取藏金。」9月16日,盧軍撤走,聯軍如潮而至,「在吳淞江中停泊巢湖船數十百艘,首尾銜接,拖以小輪。將全鎮門窗、台凳、床帳、櫥箱,以及米麥雜糧盡行裝載而去」。全鎮「竟無不敗之屋,不毀之室」,共焚毀房屋458間。
安亭鎮一直為聯軍所盤踞。鎮上即使一家茅棚,兵士、土匪必光顧若干次。第一次入宅,索現洋、珠寶;第二次來者,索各種細軟貴件;第三次來者,索一切應用衣服用品;第四次來者,雖鍾瓶盆盂,亦攜之而去;第五次來者,連花架木器亦肩扛而行;第六次來者,屋中已無所有,則遍撬天花板、地板、掘覓階石,惟恐難民將珍貴物品密藏其中。兵士槍得各種首飾珠寶,套藏手臂或衣囊之中,鈔票等物則置於裹腿布內,若所劫之物多得無處藏身,則脫棄軍服,拋掉槍支,披上難民衣裳,逃之夭夭。其所棄軍服、槍支為地區流氓所得,則戎裝搶劫。鎮西北計家宅村民蔣小四,家有老母寡嫂妻兒五六人。戰事發生,蔣意欲攜妻母逃避他鄉。其母見田中棉花盛開,不忍舍棄,留寡嫂與之死守在家。蔣摯妻帶兒逃至上海。迨及回家,見草房洞開,老母不知去向,寡嫂已被散兵奸斃榻上,周身赤露,屍首腐爛不堪。
南翔鎮並非戰地,但軍隊過境姦淫燒殺,受災同樣慘重。10月14日,蘇、皖、鄂、豫各路軍隊蜂擁而至,先搶劫富戶大店,連鎮上商團、保衛團及警察第一分所之圖記、文件一並搶去。夜間放火,南街轎子灣一帶首當其沖。繼後寺前街、上岸、下岸、走馬塘、慈善街連燒四晝夜。劫掠焚毀大小商店63家,累計毀房500餘幢。聯軍拘集大小船隻數百,將搶來之物滿載西去。
10月22日,鎮上紅十字會收容鄉間難民6000餘人,24日達8000人。大批難民逃滬,露宿街頭。
嘉定城內自戰事發生起,店鋪停業十居八九。盧軍結伙打劫,西門被槍者十分之九。9月13日盧軍臨撤放火,自早晨4時燒到晚7時方熄。當天,聯軍2萬余眾進駐。入夜,士兵結隊先在一次放火,然後往各店射門喚人救火,待人開門往救,即入內搶劫,謂之聲東擊西。
方泰前後駐軍逾八九萬人,數十名婦女橫遭強奸,其中有13歲之少女和產婦。東市一50歲顧姓老婦,因不遂所願,竟被勒死。
陸渡、庵橋、唐行三鄉亦深受戰害。據縣議會議員侯兆熙致督省為災民請賑電謂:「居民逃避,猝不及防,有遺棄嬰孩而臨河涉水者,有單衣外逃伏田溝二三夜者,有誤中流彈斃命不及收殮者。三鄉農民栽植之棉,聽其零落。衣服首飾,箱櫃財物卧具,搶劫無遺。尤甚者,地板擱板,方磚屋瓦,盡被搗毀,搜掘一空,瘡痍滿目,閭里為墟。統計三鄉損失,何止百餘萬元。現在兵匪絕跡,難民回里,無衣無食。號寒啼飢者,遍地皆是……」
㈤ 江蘇省簡稱明明是「蘇」,「江浙滬」為何不叫「蘇浙滬」
位於華東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而說到“長三角”,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江浙滬”,“江浙滬”通常指的是江蘇、浙江和上海這“兩省一市”,也是“長三角”地區主要的組成部分。
那麼,你知不知道“江浙滬”為什麼叫“江浙滬”,而不叫“蘇浙滬”嗎?你覺得“江浙滬”的“江”是不是也包括了曾經屬於“江南省”的安徽呢?你看好安徽省未來的發展前景嗎?
㈥ 為什麼說「中國近代史,廣東人革命,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
因為廣東人思想前衛革命性強;江浙人比較富足,率先發展近代資本;湖南人血性十足,敢於流血犧牲。
這充分說明了廣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份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貢獻。
廣東人革命:
翻來近代史,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三元里抗英事件,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抑或是康梁的維新運動,更或是孫中山主導的辛亥革命,廣東爆發了多少起義,進行了多少斗爭很難說清楚。幾乎每一次起義或斗爭都波及全國,影響深遠,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
這在其他省份是比較少見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呢?有人說,歷史上的廣東一直是對外貿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閉關鎖國期間,與外一直有密切的往來;正因於此,廣東得風氣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
有人說,在古代廣東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雜糅集聚,而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有人說,廣東地偏南端,遠離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這無形中給革命思潮成長提供了條件。
也有人說,廣東鄰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敗的風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綜合來看,則能很好說明廣東人革命性的一面。
江浙人出錢:
江浙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近代史上更是以這種富庶來推動歷史發展。
首先,江浙人民善於經營,民族經濟發展較快,近代資本主義更是佔得先機。在江浙興起的錢庄業,是近現代銀行業的雛形;興起的沙船業,是近現代航運業的雛形。
其次,江浙人在關鍵的歷史時期廣散錢財,支援革命。辛亥革命時期,江浙財團身體力行,不僅投身革命,還為革命事業提供了大量資金和物力,是當時最大的金主;北伐戰爭期間,他們也提供了資金支持,並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湖南人流血:
歷史上的湖南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一直籍籍無名,但是到了近現代卻一下子逆襲起來,以至成為對近代貢獻最大的省份之一。
清朝中後期,湖南出現了曾國藩、左宗堂、胡林翼等「中興三名臣」。在這些人的主導下,朝廷網路人才,大興教育;國家推行洋務運動,奠定了中國近代化的基礎。
在近代,湖南之名氣,主要源於湘軍。當時,由曾國藩、左宗棠編練的湘軍,不僅平定天平天國內亂,還全殲新疆分裂勢力,挫敗了沙皇俄國的侵略企圖,解除了當時新疆面臨的危機。
此後的湖南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表現不俗。先是梁啟超奔走呼告,譚嗣同為變法事業慷慨赴義;後是黃興、宋教仁等志士為革命事業不辭辛勞,甘願流血犧牲,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6)齊盧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㈦ 江浙戰爭的介紹
江浙戰爭,又稱齊盧戰爭、甲子兵災,是1924年中華民國江蘇督軍齊燮元與浙江督軍盧永祥之間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直系軍閥與反直系軍閥勢力之間的一次重大較量,也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導火索。
㈧ 長毛是魯迅的童年噩夢,太平軍在江浙的口碑為何那麼差
因為是魯迅小時候聽保姆長媽媽的恐怖描述,產生的童年陰影。而太平軍的口碑差的原因有:第一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的故意抹黑,散播恐懼感;第二是因為老百姓分不清哪些是太平軍,哪些是土匪兵痞,第三是因為天災頻發,老百姓都歸咎在太平軍起義的頭上。當時的老百姓都比較無知愚昧,容易被煽動,在恐懼的大環境下都將太平軍當做是惡人。
雖然太平軍在江浙百姓中的口碑很差,但是實際上太平軍並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行動,還曾經想辦法籌備糧食救濟百姓,還有太平軍搶救自盡婦女的記載。可惜在當時大規模的恐懼背景下,許多人因為害怕都紛紛自殺,自殺的人一多又引起了更大的恐懼,所以在江浙百姓的心中,即使沒有親眼見過太平軍也會認為太平軍是燒殺搶掠的魔鬼。
㈨ 為何歷史上江蘇和浙江叫江浙,和安徽卻是叫蘇皖
之所以會出現江浙以及蘇皖兩種不同的叫法,一方面是因為歷史傳承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人們的生活習慣導致的。
另外,隨著時代的進步,“江浙”與“蘇皖”這樣的稱呼,逐步在人們口口相傳的情況下,得到了幾乎是在這個地方生活的所有百姓的支持。隨著封建時期的不斷戰亂,這樣的說法越傳越多,在文明進化的歷史進程中,人們也逐漸將它變成一種潛移默化的記憶點。 綜上所述,江蘇和安徽被稱之為“蘇皖”,江蘇和浙江被稱之為“江浙”,無非還是歷史文化的根源不同,以及現實因素中人們的口口相傳與各種戰爭之下的傳播所導致的一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