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關於戰爭電影的讀後感400字
擴展閱讀
兒童關進監獄學校的電影 2025-10-20 08:58:22
阿德里安布勞迪最新電影 2025-10-20 08:52:59

關於戰爭電影的讀後感400字

發布時間: 2025-09-26 00:50:51

⑴ 關於戰爭的電影作文,讀後感500字。

甲午中日戰爭電影觀後感
在觀看這集電影之前,對這段歷史也了解一些,當時清政府掌權,北洋水師戰敗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此而已,看後,感慨頗多,情緒異常激動,望著屏幕注目良久。
當時時代背景就已暗示著中國必然要遭受一場空前的災難。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歐洲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為了開疆擴土稱霸世界。英國瘋狂侵佔別國,埃及,印度等國家相繼淪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從此在世界上耀武揚威成為霸主。向來以地大物博東方大國自居的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舊目中無人不思進取,最後八面受敵面臨滅亡不足為奇。
僅就甲午中日海戰中國站敗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其一,當時世界處於文藝復興時代背景之下,各國為推翻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國紛紛爆發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種維護帝國統治的神權說退出歷史舞台,民主,科學被廣泛接受,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英國也就成為世界霸主。為增加其殖民地,仍舊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國就成為其侵略首選。 鴉片戰爭似乎是早已註定,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敗後,《南京條約》給全世界一個信號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國大為有利可圖,中國從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敵一致千瘡百孔。清朝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中國大地滿面瘡痍。戰敗後各種不平等條約致使財力空虛,更加無力反抗。這是此次戰爭失敗的客觀原因。
其二,當時清朝有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皇上沒有實權,對世界局勢毫無了解的她片面認為區區東方蠻夷小國翻不了什麼大浪。還要講什麼戰場之禮儀,不能先動手否則就失了禮節,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天方夜譚。看不清局勢發展,片面認為購買當時最完美的鐵甲艦就可以震懾他國,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逍遙快活。就將用於購買大炮軍艦的錢來修建頤和園慶祝自己六十大壽,以至後來戰爭中北洋艦隊因缺少榴彈和快速艦而處於戰爭下風,無論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如何眾志成城視死如歸也無法扭轉戰局,最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國財力用於軍事致使國庫空虛再無金錢購買大炮軍艦迫切需賠款緩解國內壓力,日軍將領這樣稱,若集全國的戰艦共同抵抗日艦,日軍必然戰敗。慈溪等執政黨膽小如鼠對局勢毫無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繳械求和。最後簽訂喪權辱國對中國造成極大傷害的《馬關條約》。可以說,慈溪的錯誤認識及個人享樂主義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歸咎於當時積久成疾已入沉痾的腐敗政治以及軍心渙散,一盤散沙的軍隊。除個別愛國將領外,晚清執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全都腐敗無能貪圖享樂公報私囊不管百姓死活。全社會烏煙瘴氣各自為己,毫無民族存亡意識。就連國家用於購買軍事武器的錢都被那些蠅營狗苟公報私囊,在甲午海戰激烈廝殺之時某些大臣不是商議國是反在吃喝玩樂花天酒地。那些聽說戰爭不利北洋艦隊凶多吉少之徒不是調兵遣將增援水師,卻是幸災樂禍慌忙逃脫,毫無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的民族責任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思想根深蒂固,與其說他們膽小如鼠不如說貪生怕死。政治腐敗,人心不齊是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時中國科技落後,如果有正確的領導君民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對付區區島國還是綽綽有餘的。但無奈各種原因這場戰爭又顯得理所應當。歷史已成過去,留給後人評說,戰爭的失敗是我們的屈辱,但我們不能遺忘要記住這段歷史並從中學到東西。
第一中國要長久發展要有正確的領導,要全面洞察認識全球局勢。第二中國要嚴厲打擊腐敗官員,嚴懲不貸。第三要擁有強大的軍事體系,才能不受外國欺負。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屹立於世界東方民族之林。

抗日戰爭》影片觀後感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在我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掀起了加深侵華的序幕。泱泱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燦燦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記錄著這一苦難時刻的開始。中國共產黨在這危急關頭發出了「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築起抗日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的號召。在國土淪喪,人民危亡的陰霾中,這一號召如一聲驚雷,如一道閃電,劃破長空,震響乾坤,一大批優秀華夏兒女投入了抗日的滾滾洪流。就連處在幻想中的國民黨,也不得不在全國人民高漲的抗戰呼聲中,與中國共產黨再次合作,結成抗日同盟,開始了艱難的抗戰。忻口會戰,凇滬會戰,武漢會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雖然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但奉行不發動群眾的片面抗戰的國民黨軍隊卻無法阻止日本侵略軍入侵的腳步。由於國民黨內部反動派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居然成為了蔣介石集團的首要作戰任務,於是日本侵略軍更加肆無忌憚地長驅直入,南京大屠殺、冀中平原大掃盪„„他們在中國的國土上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駭人聽聞的罪惡事件.
時間永是流逝,而世界不是永遠和平,況且時間的流逝是無法抹去我們祖國母親曾經遭受的苦難。抗日戰爭結束距今逾有六十年了,但每念斯恥,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掩飾心中震撼。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說過:「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們面臨國家存亡的時候,人們心中便會生騰出巨大的力量,這就是美,這就是人類的精神。」托爾斯泰把這種精神稱為「俄羅斯精神」。而從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史上看得,這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呢?
魯迅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更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鴉片戰爭》觀後感
電影《鴉片戰爭》開篇之語是: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一下子引人深思!
道光年間,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一千八百噸,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銀三千萬兩,而當時年財政收入僅四千萬兩。清王朝可以說是面臨致命威脅!
電影從一八三八年開始。道光帝看著林則徐帶「不出十年,我大清朝將內無銀兩,外無兵防」等驚人之語的奏章,憤怒且恐慌地說:「大膽!」略微沉思後決定宣林則徐進京。當時外有海關受賄,內有權臣貪贓,林則徐主張內閣立法,邊關厲行即能將鴉片禁絕,領旨決心禁煙,而此時的廣州港口英國人顛地開著金槍魚號正帶著鴉片和收買廣州總兵的金銀准備進入廣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無一例外,整個大清朝儼然成了一個超大的煙管,令觀者心痛怨恨。林則徐成了欽差大臣,行程都受到眾人矚目,但林則徐故意出人意表,在一眾官員在岸邊迎接時,只看到手捧官印的隨從,而林則徐卻仍在暗處,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對那些官員旁敲側擊,敲山震虎,令他們坐立難安。不得不贊一下!當然,不是贊那有黑幕的超強官僚陣容。
中國的官員在怕欽差又不得不迎欽差的同時,英美等國的商人正在中國富商家吃喝玩樂,真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此刻登場的一個歌妓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有動人的歌喉,年輕美麗的容顏,當然,這也成了她吸引陳家公子的資本,她還在宴席上吸引住了一個洋人—顛地。她也是有傲氣的,曾發誓賣藝不賣身,但她染了毒癮,這成了她的致命傷。由這個人也可見當時人們受鴉片傷害之深,即便是被騙染上毒癮,她也永陷泥潭,無法自拔了。因而被老鴇逼迫接客。
許多官僚對鴉片表面深惡痛絕,實則要麼是癮君子,要麼是靠著在海關給鴉片放行大撈一筆,同時還可上交一部分鴉片領取功勛。著實讓人痛恨的嘴臉。鴉片,權勢,謊言,利慾熏心編織了一張大網,將行將朽木的清王朝牢牢困住,掙不脫,擺不掉。
林則徐在廣州繳獲了所有洋商私藏的鴉片就以為清朝禁煙已取得成功,並立即上奏,並說洋人已頓首拜服。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表象,那些商人不過是暫時的、表面的臣服罷了。更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中。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二百多萬斤,震驚國人,但一切都只是開始。銷煙的余煙還未散盡,戰爭卻即將爆發。為了利益,英國很快便制定了戰爭計劃,因為他們手上有中國的地圖,清楚中國的實力。道光帝在拜祭祖先,並告盡天下:「祖宗基業可守,可傳千秋萬代。」時,英國女皇正在和大臣說:要跟中國上自由貿易的課。英女王清楚地知道,若沒有自由貿易,英國會不復存在。顛地用青銅器、玉器、瓷器形容不同階段的中國,象徵著清王朝的瓷器粉碎的那一刻,許多議員動搖倒向贊成派,英艦開拔。廣州嚴陣以待,英艦北上盡管沿途遭遇抵抗,但仍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七日後病中的皇帝才得知定海失守,而當時英艦早快到清朝的心臟了。而道光決定罷免有功的林則徐,禮待洋人,讓人心寒。而堂堂大清朝只有極少數人清楚地知道中外差別,林則徐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痛苦。
道光在祖宗畫像面前失聲痛哭,一切都已無濟於事。
人們不得不深思堂堂天朝上國,怎會落入如此境地的呢?原因太多了!
鴉片戰爭前,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是土地為封建主所佔有,封建主將其租給或分給農民耕種,通過收取地租對農民進行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強制;農民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並且對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農民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根源,
也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和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直到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該制度
才被徹底廢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然經濟基礎決定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政策。而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的序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可以這么說,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也就迫使著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的方向現代化方向前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
自秦王嬴政滅六國,大一統,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來,中國歷代君主不斷強化王權,專制制度已然成為傳統。並且,長期以來實行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族權與政權的絕對權威讓人民的行為受到高度限制,自由與民主更無從談起。而在英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已經將人民從教皇的權威中解放出來,新教產生。文藝復興運動更是讓人性之美充分展現,人權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被放大。競爭進取的精神和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中國歷史上有《詩經》,《離騷》等經典,也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齊名要術》等科學巨著,但大多數還是只關注人的內心,少有關注自然科學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促進社會進步到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統治者只知重視文藝方面的成就,偏廢自然科學的發展,直接導致中國在這段歷史上沒有真正的自然科學。此外,正如經濟方面提到的乾隆遣回英國出使團的信中的話,歷代君主大臣大多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壓根不需要向「外夷」學習。這種盲目自信也導致中國近代逐步落後於西方。
莎士比亞被贊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英國人尊重人才,鼓勵創造。「所謂的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外延,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就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即使成為一個大國,也不是可持續的。」(英國諾丁漢大學鄭永年 教授)其實這里的內部力量,就是說的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思想體系,社會結構等。英國之所以在鴉片戰爭前積聚如此大的能量,除了外部因素,更得益於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上的民主傳統與文化思想體系中的科學傳統。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是專制的歷史,是統治者的政治專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專制,沒有民主,也談不上科學。
以上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簡略的分析了一下當時清王朝敗給英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但歷史永遠不能忘懷,更要不斷告誡自己:落後就要挨打!

⑵ 寫一篇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⑶ 關於戰爭片的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觀《紫日》有感《紫日》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戰時期,殺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國大肆屠殺,無數的生命在他們的屠刀下變成了冤魂。許多仁人奮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後垂死的掙扎。一次巧合,一個堅強剛烈的俄國軍官,一個敦厚朴實的中國人和一個日本女孩秋葉子在戰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無人煙的白樺林中,只有這個日本女孩可以把他們帶出茫茫無邊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國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這個日本女孩卻時時刻刻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們帶到地雷區,帶他們繞回日本軍營……秋葉子不斷地迫害他們,但他們卻用純真和善良感化著她。後來,他們走出了森林,戰爭也結束了,日本人因為戰爭的失利而自相殘殺。秋葉子就成了日本自殺的犧牲品。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震驚:這個原本純潔無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蝕下已變得邪惡醜陋。一個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原本該多少爛漫,這本不該是她有的狠毒啊!當秋葉子在沼澤中絕望地陷入時,那是怎樣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還是……是不是只有當生命消逝的時候,在戰爭中的人們才會想到一絲絲溫情?無數次的背叛與拯救,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她的靈魂,當秋葉子想起中國人不計前嫌地幫助自己,當秋葉子看到俄國女兵把她當作親妹妹,她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根,終於戰勝了駕馭她的殘忍與冷酷,盡管溫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誠和友愛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點一滴地找了回來,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爭後的希望。然而秋葉子離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槍口下,至死也睜大著雙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對這個世界的控訴還是對自己人生的質問?她的離去,是不是對她所犯過錯的懲罰與彌補?出乎意料的結局,讓我難過不已。和平就是快樂,和平就是幸福!可秋葉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這也許就是日本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