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時候游戲能達到電影的視覺效果
縱觀有些變化,我們會發出無窮感嘆
就拿那些長系列的作品來看吧
《極品飛車》,從紙片一樣的畫面到照片一樣的場景,我們不得不驚嘆!!
《古墓麗影》,勞拉那八邊形的臉蛋如今已經性感純熟、撩人不已。我們不得不驚嘆!
對於電影,在90年代是一個特效方面飛速發展的年代,到了2000年後,電影已經有以假亂真的技術,直到如今,電影特效還是在以假亂真中多元發展。
因此,相對電影,次時代游戲畫面發展彷彿進入了90年代的電影畫面發展階段,玩家也越來越注重遊戲畫面。
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如《孤島危機(DX10)》。游戲展現的是一個熱帶雨林天堂,雜草灌木,亂世流水,光影交錯,雲蒸霞蔚…該游戲在E3展商獲盡了幾乎所有關於畫面的大獎,也刺激了游戲產業對畫質的注重,刺激的硬體產業的前進腳步。
電影畫面可能在無線接近飽和狀態了,偉台電影的優勢可能不再畫面了,而是創意、形式以及傳達給人們更為深刻的主題。因此,游戲是有機會再畫面上追上電影的。
但是,游戲的畫面逼真程度有其制約因素,如下
1.玩家電腦的配置問題。並不是每個玩家都是擁有很高的配置,因此,玩家的配置關乎了游戲的銷量,指引著游戲的開發策劃。也就是說,不是游戲商沒有能力把游戲做的很逼真,其實他們已經在優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只不過優化是有限的,總不能把游戲優化得連10年前的電腦都跑得起如今這些大游戲吧,因此游戲開發者就會把持在一個度,讓游戲畫面不太低,配置要求又不太高,這樣銷量才可能有看頭。
2.游戲的形式問題。像您這樣提問的,應該是指3D游戲吧。對於3D游戲,玩家可以再一個三維世界裡有一定范圍的角度地觀察;不同的是,電影特效不一定是單純三維做出來的,有時候後期還會增加一些平面的特效,顏色的過濾等等,這些都是電影工作人員為一段鏡頭量身打造的,而游戲是一個很大的世界,有時一種方案不是對各種場景都是那麼協調,那些量身打造的特效在游戲中又顯得不太起作用,因此游戲畫面的真實性是不及電影的。另外,游戲受到介質的制約,貼圖不能無限大,模型不能過分細分,所以出現畫質縮水是必然的。
3.投入資金不同。同時派拉蒙、夢工廠出品,電影版的《變形金剛》和游戲版《變形金剛》怎麼差別那麼大呢?還有電影版《阿凡達》和游戲版《阿凡達》也是天壤之別。同時,華納的《極度恐慌》,迪士尼的《爭分奪秒》卻是比較盡人意的。他們的差別不在製作商,在投入上。一部電影版《阿凡達》能夠做幾十部游戲版《阿凡達》,那麼游戲畫面會比電影畫面好?答案自在人心。
不過,在這個高科技更新換代如此快是時代,游戲畫面能慢慢解開它的束縛,逐漸成為和電影類似的、滿足人類視覺要求的一種形式。
據說,2012年,次世代游戲機將誕生,屆時游戲處理能力將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游戲畫面也會更加真實。我認為,在往後幾年中,游戲畫面將逐漸達到以假亂真的質量。5年後,游戲畫面達到電影版的質量。
Ⅱ 游戲知識科普(4)——什麼是互動式電影
我知道,這個題目看起來很奇怪,大家想必要問互動式電影,為啥能歸類到游戲知識科普里呢?
那麼,這期十三少就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么一種全新的,近些年才流行開來的游戲類型——互動式電影游戲。
眾所周知,雖然電子游戲早就被歸類為第九藝術,但其影響力及社會關注度遠遠比不上比它早誕生幾十年的第八大藝術——電影。
顯而易見,主流媒體對於院線大片的相關報道要遠遠多於對新上線游戲大作的報道,這一方面是因為電影這個行業非常成熟與發達,另一方面也源於主流媒體對游戲的固有偏見。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不會有人對你的愛好說三道四(當然你爸媽可能除外)
但是如果你喜歡玩游戲,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不務正業,玩物喪志,虛度光陰。不拉不拉。
作為一名充滿熱情的游戲玩家,也是挺憋屈的。
不過這個現象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改變。
因為近些年游戲產業、CG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誕生了互動式電影這種全新的游戲類型,它已經將游戲與電影這兩種看似不相乾的藝術形式結合到了一起。
互動式電影的出現讓游戲玩家不再單純按照游戲編劇設定好的固定套路進行遊玩,反而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與努力改變主角的命運,以達到游戲最佳的結局。
說到這里,有些小夥伴就會問了,這也沒啥稀奇的啊,非線性敘事,多支線,多結局的游戲比比皆是啊,這也不是互動式電影首創啊。
對於你們的這個質疑,我只能恨鐵不成鋼的說一句,你們說的對。
誠然,多結局的電子游戲早在幾十年前就出現過了,這並不稀奇。但是多結局的電影呢?你看過嗎?
就在這兩年,具有多結局的電影還真的誕生了。
所以,互動式電影已經模糊了游戲與電影之間的界限,它既可由游戲公司製作發售,運行於游戲主機、PC、甚至手機上,例如《底特律:變人》以及《奇異人生》。也可以由影視製作公司製作,用戶直接在視頻網站觀看。例如已經在Netflix上映並取得廣泛熱議的《 黑鏡:潘達斯奈基 》。
可能再過一些年,還會產生在院線上映的互動式電影,讓一個影院的人一起來決定這部電影的劇情走向,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只是不知道怎麼解決大家對於劇情選擇的分歧。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對互動式電影有個基礎了解了,我們放幾張截圖讓大家感受下,在游戲機上看電影與在視頻網站看電影的區別。
以下是《底特律:變人》中玩家要做出的選擇:
以下是《 黑鏡:潘達斯奈基 》中觀眾要做出的選擇:
講真,隨著游戲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的游戲畫面已經可以做到以假亂真了,游戲中虛擬的場景與現實中拍攝產生的場景已經讓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游戲會越來越像電影,而未來電影則會越來越像游戲。
游戲公司總希望能擁有跟好萊塢大片比肩的畫面特效及敘事能力,帶給玩家充足的沉浸體驗感。而電影公司則希望能擁有跟游戲一樣的互動性體驗,延長一部電影的生命周期,達到利潤最大化。這也正是所謂別人家的飯香。
不過,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心酸。
你看現在的3A大作製作成本也動輒高達10億美元,已經基本趕上了好萊塢電影的燒錢水平。而游戲工業也跟電影工業有著更多的融合,2018年的傳奇大作《荒野大鏢客2》就曾一度是好萊塢群演最大的僱主。
然而,游戲與電影的逐漸融合也並不能消弭這兩者自身的獨特魅力。
有的游戲玩家喜歡看游戲劇情,而非親自上手操作角色(我們姑且不去討論到底是因為懶還是因為手殘)。而有些影迷則經常對電影中的角色嗤之以鼻,總想自己親自上手,拯救世界。
故而,這個世界上就產生了這么兩類神奇的人:雲玩家及鍵盤俠。
這里絕對沒有對雲玩家及鍵盤俠的惡意,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歡事物的權利與方式。這很正常,而得益於技術的進步,游戲的觀賞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比如《神秘海域4》《古墓麗影》《刺客信條:奧德賽》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可觀賞性,因此B站通關也算通關。
話又說回來,想進入電影世界中操控一切的也大有人在,傳統的電影表現形式無疑扼殺了這部分觀眾的熱情。而在互動電影中,這部分觀眾終於可以不用再在影評中發牢騷,可以自己去決定主角的命運了。
有的人喜歡做旁觀者,靜靜看別人表演,不發表意見。而有的人喜歡做參與者,任何事物都想親身體驗嘗試。互動電影的出現,無疑在這兩類人中找到了某種微妙的平衡,你既可以左右主角的命運與劇情的走向,還可以保持較為舒適的觀賞狀態,不用再為自己操作不到位而發愁。
如果互動式電影繼續發展下去,並結合VR等先進技術,可預知的是,這將對傳統的電影行業帶來的巨大的變革與影響。同時也會成為游戲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能再過些年,好萊塢的6大電影公司就會發行各類可以玩的電影,而R星 育碧 暴雪 EA等游戲大廠也會推出可以在影院上映的游戲。到那個時候,只怕再也沒有人能區分,這是一部電影,還是一款游戲了。
期待那一天能早日到來。
Ⅲ 當電影劇情跟游戲劇情有差,你會有放棄游戲的沖動嗎
我不會放棄游戲,畢竟游戲創作和電影電視創作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出現一些改動和偏差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有玩過電影電視改編的游戲或者是看過一些游戲改編成的電視電影吧,其實這種影視創作和游戲創作的關系是比較密切的,有時候兩者之間經常發生著轉變!
其實有很多根據影視作品改編得很好的游戲作品,也有根據游戲改編的很好的影視作品!就比如我們熟知的仙劍奇俠傳系列、古劍奇譚系列以及權力的游戲系列等等,這些游戲的玩法都比較新穎,就游戲的劇情方面來說,部分還原了影視劇,但是也有所改變,這種改變卻是非常成功的!
Ⅳ 《魔獸》向票房殺來,中國游戲電影化的機會也來了嗎
全球游戲業正前所未有地保持一致——牟足勁向電影業沖擊。
在萬眾期待的《魔獸》中國首映倒計時的關頭,6月6日,巨人網路對外宣布成立影視業務子公司巨人影業,成為了巨人回歸A股後成立的首個業務子公司,此前巨人的名作《征途》很有可能像《魔獸世界》一樣經改編登上大銀幕。在巨人網路之前,網易、游族、藍港等游戲公司也早已宣布加入影視陣營。
毋庸置疑,游戲電影化是國內外行業的共同趨勢,最近輕松登頂票房的《憤怒的小鳥》已經證明市場的無限前景。但中國游戲能在這個巨大風口就勢飛起嗎?
IP年代「游改電影」利益誘人
如果你的朋友圈有游戲玩家,想必早在n天前已經看到他們在曬《魔獸》電影票,盡管它要在6月8日才上映,這在中國電影消費中極其少見。這部改編自知名游戲《魔獸世界》的魔幻電影,被業內預計上映後排片佔比將高達90%以上,中國票房將有可能達到20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6月2日22點整,《魔獸》零點場共排映7123場,購票人次51.35萬,累計票房2563.53萬人民幣,數據逼近《速度與激情7》去年歷史記錄(5246.97萬)的一半。
一大波「游改電影」也即將來襲。據公開資料,《俄羅斯方塊》將由中美聯合拍攝,打造同名「史詩級」科幻、動作、驚悚電影系列,《水果忍者》、《我的世界》、《割繩子》等游戲也將被改編電影,《古墓麗影3》也將重啟,並計劃於2018年上映。
「游改電影」並不是什麼新鮮名詞,且由來已久,1993年熱門游戲《超級瑪麗》就通過借鑒馬里奧管道工的概念改編成了電影《超級馬里奧兄弟》,這之後好萊塢陸續有「游改電影」上映,但大多數是不成功的。有人統計,好萊塢自1993年至2014年共有30餘部「游改電影」,除了《生化危機》系列和《古墓麗影》,絕大部分的票房和投資回報低於預期,其中「超級瑪麗」不及投資成本一半。
在「憤怒小鳥」、「魔獸」強勢來襲之前,游改電影幾十年來一直很難打破票房不佳的魔咒,好萊塢的投資商和電影製作者卻前仆後繼,原因很簡單,背後利益誘人。按照粉絲經濟的理想效果,擁有眾多游戲玩家的熱門游戲,光把玩家吸引到電影院就不得了,還能結合電影做一系列的衍生品,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反過來,游改電影,拓展游戲角色與情節的可能性,應該是能反哺游戲,延長游戲生命周期的。
現在娛樂產業得IP得天下。自帶故事和人物,題材越來越豐富,又不斷經過市場玩家口味考驗的游戲,對於電影創作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原計劃購買電影《魔獸》中國版權的萬達就是看中這一點,2016年初直接把傳奇影業收入囊中,當時王健林預言傳奇影業幾千個IP知識產權,將來就會變成萬達整個旅遊行業或者兒童娛樂行業巨大的生命,實現電影產品的延續。
而今年「憤怒小鳥」、「魔獸」的強勢來襲,很可能是整個「游改「電影產業復興,大開掙錢模式的轉折點。
游戲電影雙風口,中國卻沒成功先例
不論是電影還是游戲,中國都在前所未有的絕佳風口。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創造了近幾年來最好的成績:電影總票房達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其中中國影片《捉妖記》以24.38億元收入,超越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7》,成為中國史上最高票房電影。
中國的游戲業有多火,不用這樣列數據,還是拿《魔獸》舉例即可——它之所以在中國首映,就是因為中國是《魔獸世界》游戲最大的市場之一。據估計,在全球的500萬玩家裡,中國玩家幾乎占據了一半。
然而,史無前例的雙風口中,當好萊塢的《超級馬里奧兄弟》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憤怒的小鳥」們開心掙錢時,中國至今沒有一個將二者結合的「游改電影」來市場賺一把。
魔獸會是一個風向標
「游改電影」熱潮來襲,中國市場不會被忽視,就看誰先搶灘。
這次打造出《征途》的巨人網路宣布加入影視陣營,已經再次宣布暗戰正在進行。在中國娛樂業高速發展,而電影原創故事能力整體偏弱的背景下,隨著互聯網發展而越來越豐富的各類游戲題材會很快填補市場的多種需求。
實際上,6月6日巨人網路的表態,也展示了游戲與電影娛樂在中國互相支持的樣本和前景。巨人把自有游戲向其它娛樂內容的延伸稱為「產品全IP計劃」,將開發包括《征途》、《球球大作戰》、《仙俠世界》等在內熱門游戲的影視劇、文學、動漫產品。這之前,騰訊、網易等也在嘗試探索「游改電影」的可行性,《QQ飛車》、《天天酷跑》、《QQ炫舞》、《天下3》、《新大話西遊2》等都在計劃中。
市場沒有好的產品,也正說明好質量游改電影的前景無限。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魔獸》這樣的標志性「游改電影」項目最終證明票房成功,將刺激愛跟風的中國市場迎來「游改電影」風口。
Ⅳ 游戲改編的電影利弊
游戲改編電影是目前一個很流行的趨勢
由游戲的名氣開發對應的電影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以及 圈錢
先從利也就是好處開始說好了
游戲改編電影 近的我們知道有魔獸 遠的我們都耳熟能詳的 生化危機
但是游戲改編的電影 卻鮮有佳作 我們網上稍微一搜 就會發現有很多很多游戲改編的電影
街霸啊 紅色派系啊 馬克思佩恩啊
然而這些電影 要麼籍籍無名 要麼被人噴的一無是處
但是還是依然前赴後繼的大批的游戲改編電影 是為什麼呢
一是賺錢 電影的質量跟票房是有關系的 但是我們也常看到垃圾片票房高 質量高的片子 反而沒票房
而游戲改編電影 吸引人的更多的是游戲的情懷 玩過這個游戲的玩家 就會對這個游戲改的電影感興趣 哪怕是聽說過這個游戲 而且這個游戲又有一定質量和號召力 人們也會去嘗嘗
二呢 則是電影對游戲的宣傳效果 游戲想要更多的人玩 必然有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 但是我們很少能看到游戲滿大街貼廣告 或者在電視上大量的做廣告 一般游戲發布的信息都是會由游戲媒體去進行傳播 這也就從某種層面限制了接收信息的群體 比如今天ps4 pro發布 你要是不看游戲媒體 你會知道么
所以電影就是一個不錯的宣傳手段 電影可以吸引很多不知道游戲的人去看 比如看寂靜嶺之前 不少觀眾並不知道有這么一個游戲 電影上映之後 人們就會好奇 游戲裡面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個游戲是不是好玩呢
再說 弊
其實說實在的 游戲改編電影 沒有什麼不好的 至少對觀眾來說
但是對電影市場來說 風靡的改編熱潮 帶來的可能是電影的質量水平下降
電影只追求cg特效 卻忽視劇情 某種意義上會讓人對電影行業失望
對游戲公司呢 大概弊端可能是 對電影收益預期過高 投入過大 導致票房無法回本
也或者游戲公司作死的在電影裡面肆意的改變劇情 讓玩家失望 導致失去忠誠玩家等等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