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08-06《童年不可錯過的文學課》讀後感
這本書按照文體的方式串編了張祖慶老師的19節課堂實錄。每一節課都按照文本再現——課堂實錄——教學品鑒這三個模式完整展現了一節課從教什麼到怎麼教再到教學反思的完整流程。給我一個不會上課的小學語文老師給予了很大的觸動, 慢慢地我知道怎樣去品析文本,怎樣去引導學生思考,每一節課詳細地介紹老師上課的每一句話,有些調控課堂的話語也真實地記錄了下來,比如學生沉默時,老師說「電腦在剛剛開啟的時候就是需要慢慢地等待的,人腦開啟也是這樣,有的同學在檢索、檢索、檢索······」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課堂靜默沒有學生發言,老師這時候沒有著急,在鼓勵學生沉思,肯定學生這種安靜的狀態,這正是一名特級教師具備的教學機智!還有一處,課堂學生鼓掌聲音很小,課堂氣氛很沉悶,老師這樣引導「停!來看看張老師是怎麼鼓掌的。張老師聽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什麼話呢?會鼓掌的人都是情商很高的人。你們相不相信這句話?好,我看看情商高的人在哪裡——」安靜幾秒鍾後,全班掌聲響起!這樣真實的情景我們每個老師在課堂上都會遇見,拋出一個問題學生不回答,設計一個環節學生很拘謹,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心理默默著急,暗暗氣學生不配合,觀看名師的課卻發覺學生那麼配合,以為是精挑細選的好學生來捧名師的場,其實不是的,是名師對學生心理的了解,用如沐春風的語言給學生營造課堂上的安全感造就了精彩的課堂,課堂的精彩, 是師生的相互生成,這19節課好在真實、真誠。
這一系列課程中我個人認為最有趣、最有前瞻性的課是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採用部編教材後,特別強調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張祖慶老師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毫無保留地給我們展示了他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思考和實踐,每一節課相似又不相同, 每一本書都依照書的不同類型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讀書,總體的教學環節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大致了解主要內容,二、關注書中的細節、印象深刻的部分,三、聚焦書的內涵、情感。將讀書與繪本、電影相結合,是那麼地巧妙, 這里又是那麼地不可替代,有的時候用文字更具深情和想像的空間,用電影片段直觀傳達的信息量大,用圖片直觀概括性強同時也具有想像的空間,我想每一個環節張老師選取的素材都是思考再三,選出一個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羅伯特的三次報復行動中》,張老師運用了預測的方法猜著學完了一本書,這種閱讀策略在三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專門學習過,但部編版教材剛出來的時候很多老師很迷茫,不知道這種閱讀策略怎麼融入課堂,是教內容還是教策略?張老師這節課就給我們很好的示範:張老師選擇了這一本故事性強的書,文章運用情節反復的循環結構,結構相似但情節又有所不同,從封面到情節一步步猜下去,一邊猜一邊出示書的關鍵段落和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越猜越接近,教學生可以從封面、前文、文本線索這三個方面進行猜想,一邊學一邊用,但也不完全在教策略,在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中,老師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體會文中主角的心情,教導學生要對老師進行感恩。從策略到品讀內容最後到文本的升華,我們明白「導讀」是核心,「猜讀」是手段。不得不佩服張老師精妙有深度的構思,每一節課都是一件值得層層剖析得藝術品,每一遍讀都會有新的心得體會,能學習到張老師的一點課堂上的皮毛就已經很慶幸了。高山仰止!
還有《草房子》一書中老師給我們展示了讀書會的分享流程,交流文章中的人物、情節,並對不懂得情節進行質疑,找到人物成長得關鍵事件。老師循循善誘,給每個學生的回答給予欣賞的肯定,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於桑桑這個人物,去辯論哪一件事對於桑桑的心靈成長作用更大呢?找到學生思考的矛盾點,沒有去否定,沒有直接讓老師講,而是去激發碰撞學生思維的火花。《靈犬萊西》和《忠犬八公》兩篇都是寫狗的動物小說,卻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體會人狗情深,這不像是上課,我看著眼前的字幕浮現的畫面,好像是在茶館里老師和學生一起喝下午茶聊聊書聊聊感想,這樣的深情的師生情感聯結不正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師生平等對話的課堂嗎?張老師太了解孩子了,他不把他們當小孩看,他把每一個孩子都看成一個個有想法的小大人,在課堂上鼓勵他們發出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鼓勵他們深入思考。這是閃著光芒的智慧名師!高山仰止!
想追求的完美課堂不正是張老師這樣放鬆靈動、沉思有趣的語文課嗎?簡而豐的教學藝術生成了一堂堂經典的課,張老師像遠方的一座燈塔,照亮黑暗中的迷茫,點燃內心的希望和熱愛!
後面附上我讀書的幾張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