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漠青春觀後感
《大漠青春》該族脊孝片講述了保定學院畢業生田英普、岳超和來自江南的志願者劉詩雨懷著「獻身西部、綻放青春」的理想,紮根新疆且末縣中學任教為主線,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沖突,藝術地再現了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淡泊名利、克服困難、樂觀向上、傾心育人的感人故事,三人克服惡劣氣候、語言障礙等困難,忍受與親人、愛人兩地分割的煎熬,最終紮根邊疆教書育人.下面是大漠青春觀後感範本,歡迎參考閱讀!
大漠青春觀後感範本一
電影《大漠青春》是共青團中央宣傳部與河北好人緣影視製作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山西飛天影視傳媒、北京九州同映數字電影院線聯合攝制的。電影《大漠青春》以保定學院畢業生田英普、岳超和志願者劉詩雨懷著「獻身西部、綻放青春」的理想,紮根新疆且末縣中學任教為主線,藝術地再現了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兆稿體淡泊名利、克服困難、樂觀向上、傾心育人的感人故事。來自保定本土的編劇袁鳳岐胡楊紅柳般的堅持終於有了收獲,整個劇本脈絡清晰、高潮迭起,現場笑點淚點交織、掌聲連連。導演智磊和貢米、呂聿來、趙千紫等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青年演員給觀眾帶來了無數驚喜,他們的表演行雲流水般清新,毫不造作。這些傳統意義上的青春偶像派演員把他們最朴實自然的部分呈現給了觀眾,打造了一部新時代的青春偶像劇!
是的,田英普們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要知道,2000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還沒啟動,到西部去並不能享受特殊的政策和資金補貼。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們帶著青春的夢想,從家鄉河北來到幾千里之外的新疆且末縣,站在三尺講台上,一站就是十多年。時間在變,容顏也在變,但不變的是那份追求和執著。十幾年來,保定學院的志願者們,手握知識的火炬,把愛和希望傳遞到每個需要的角落。憑著青春熱血,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愛,他們選擇了遙遠的西部。抉擇,就意味著遠離故土,在那裡紮根。這個偶像泛濫的時代,我們見過了太多鶯鶯燕燕耍酷賣萌博眼球博頭條的「偶像」,但是這些所謂的「偶像」除了做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外,實在無法完成一個偶像的使命,無法為我們社會發展的進程帶來正能量。我們的社會需要田英普、岳超、劉詩雨這樣的優質的真正的青春偶像!
是的,田英普們正在擁有和正在逝去的才是真正的青春。電影里有一句台詞非常打動我--「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是的,戈壁荒漠--這個詞在我們腦海里可能只是一個名詞或者一張圖片,只有真正走進並生活下來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看著電影里被高原反應折磨的流鼻血、嘴脫皮、要上縣城治療的志願者劉詩雨,我對她們既感動,又欽佩。他們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卻沒有退縮。且末的風景是荒涼的,也是唯美的。電影里可愛的維吾爾族少年用真誠、質朴感動著支教的老師們,也感動著現場的觀眾。原本頑劣如一匹野馬的努爾江在老師的引導下,轉變為一個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少年;瀕臨輟學、不善言辭的希玲娜依,在老師的幫助下,走上了縣演講比賽的賽場……野冊演講台上,希玲娜依說:「當我遇到你們的那一刻,我就中獎了!我長大了,也要上大學,上你們那所大學!」5月28日,遙遠的保定學院首映禮現場,掌聲雷動,淚雨紛飛……繁星中的月亮照亮了所有人的心靈。有限的青春年華里,能夠這樣深切的影響、幫助到那樣一群幼小的心靈,這樣的青春才算得上真正的青春!
在淚點和笑點交織的一個多小時里,電影《大漠青春》感動了我。當代大學生克服困難、追逐夢想、淡泊名利,傾心育人,用真心、愛心、責任心、事業心詮釋了為人師表的深刻內涵,呼喚著當代學子肩負起歷史賦予青年的責任與使命,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為電影《大漠青春》喝彩!向台前幕後的奉獻者致敬!
大漠青春觀後感範本二
很多人說,這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對時下熱炒的一些青春偶像劇,我只能付之一笑。我很久不曾被撼動的心被這部真正的青春偶像劇深深的震撼了。 是的,田英普們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要知道,2000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還沒啟動,到西部去並不能享受特殊的.政策和資金補貼。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們帶著青春的夢想,從家鄉河北來到幾千里之外的新疆且末縣,站在三尺講台上,一站就是十多年。時間在變,容顏也在變,但不變的是那份追求和執著。十幾年來,保定學院的志願者們,手握知識的火炬,把愛和希望傳遞到每個需要的角落。憑著青春熱血,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愛,他們選擇了遙遠的西部。抉擇,就意味著遠離故土,在那裡紮根。這個偶像泛濫的時代,我們見過了太多鶯鶯燕燕耍酷賣萌博眼球博頭條的「偶像」,但是這些所謂的「偶像」除了做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外,實在無法完成一個偶像的使命,無法為我們社會發展的進程帶來正能量。我們的社會需要田英普、岳超、劉詩雨這樣的優質的真正的青春偶像! 是的,田英普們正在擁有和正在逝去的才是真正的青春。電影里有一句台詞非常打動我——「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是的,戈壁荒漠——這個詞在我們腦海里可能只是一個名詞或者一張圖片,只有真正走進並生活下來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看著電影里被高原反應折磨的流鼻血、嘴脫皮、要上縣城治療的志願者劉詩雨,我對她們既感動,又欽佩。他們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卻沒有退縮。且末的風景是荒涼的,也是唯美的。電影里可愛的維吾爾族少年用真誠、質朴感動著支教的老師們,也感動著現場的觀眾。原本頑劣如一匹野馬的努爾江在老師的引導下,轉變為一個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少年;瀕臨輟學、不善言辭的希玲娜依,在老師的幫助下,走上了縣演講比賽的賽場……演講台上,希玲娜依說:「當我遇到你們的那一刻,我就中獎了!我長大了,也要上大學,上你們那所大學!」有限的青春年華里,能夠這樣深切的影響、幫助到那樣一群幼小的心靈,這樣的青春才算得上真正的青春!
在淚點和笑點交織的一個多小時里,電影《大漠青春》感動了我。當代大學生克服困難、追逐夢想、淡泊名利,傾心育人,用真心、愛心、責任心、事業心詮釋了為人師表的深刻內涵,呼喚著當代學子肩負起歷史賦予青年的責任與使命,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❷ 我不是老師電影觀後感
如果你看到了學員為教師而哭,那不是在講師生情。如果你看到了學員為同學們而哭,那不是在講同學情。如果你看到了劇作者為時間飛逝而感慨萬千,那不是在感慨人生。一部好電影,一直在不知不覺,告知了你那個它在述說的事兒。
一部真正的推理小說,總是要把所有的客觀事實劇情先展現出去。影片的主角不過是「恰巧」變成一名老師,實際上他還可以是一般辦事員、挖車駕駛員這些。至關重要的劇情應該是,他有工作能力和心態造就某一種人生道路,卻被運勢擺布普通了一輩子。
而這類劇情下,他挑選如何地度過一生,才算是影片的主題風格。電影中,苗宛秋的挑選便是,用他優秀的工作能力和心態讓這一迫不得已的自身依然盡如人意。這也是一種正方向的能量,這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觀,這是一個對自已有規定、恪守自身標準的人,這部影片是對年輕人的鼓勵。
❸ 電影孟二冬的主要情節
這是孟二冬先進事跡的介紹,這樣有利於你對他的理解,作文也好寫一點 孟二東,1957年生於安徽宿縣,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他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知、樹立人生理想,被北京大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標兵」榮譽稱號。 孟二冬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他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知、樹立人生理想,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高尚人格的楷模,多次被北京大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3月,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孟二冬同志主動要求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時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識奉獻給石河子大學的師生們。在到石河子大學的第二周,他就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盡管每天打針、吃葯,他仍堅持上課。隨著聲音越來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課堂上用起麥克風。校領導和老師們多次勸他休息,但他都微笑著說:「沒關系,我還能堅持。」在師生們的再三要求下,他來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根據病情作出了「禁聲」的醫囑,但他第二天又強忍病痛站在了講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在同學們的掌聲和感動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節課,倒在講台上,隨後經醫院診斷,他已患食管惡性腫瘤。孟二冬同志的先進模範事跡,充分體現出他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教師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堪稱「為人師表、品德高尚」的典範。 熠熠燭光映天山 孟二冬教授新疆支教紀事 舉辦講座,在大學校園,該是尋常的教學活動。然而,1月10日下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大學舉辦的一場講座,意義卻非同尋常:講課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三個博士生———他們受自己的導師孟二冬教授的委託,冒著嚴寒千里迢迢趕來進行教學輔導;聽課的是孟二冬教授曾經教過的學生———石河子大學中文系2002級的全體同學。因為孟二冬老師的病情揪著大家的心,講座的氣氛竟有些壓抑:講課者嗓音哽咽,聽課者含著熱淚…… 孟二冬教授於2004年春天從北大來到石河子大學支教,盡管時間不過短短兩個月,但對石河子大學的師生們來說,這個早春留給他們的,是太多不尋常的記憶,太多刻骨銘心的感動…… 「支教的時間有限,我要把分分秒秒充分利用好,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們傳授知識。」 石河子大學位於新疆天山腳下的軍墾新城石河子市。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迅猛發展,這所在戈壁灘上建起來的大學,期盼著加強與內地高校的交流。2001年6月,教育部啟動「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確定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 2003年初,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導師、47歲的孟二冬教授主動要求到石河子大學支教。 2004年3月2日,孟二冬來到石河子大學,第二天他就要求上課。 正式上課的時間是下午4時,他提前來到教室。誰知教室里已座無虛席,有的教師還自己帶了凳子坐在後面。看著台下那一張張求知若渴的面孔,孟二冬感動了,他提前10分鍾便開始授課。那節課,他講得激情澎湃,學子們聽得如醉如痴……此後,他每節課都提前10分鍾開講。他說:「支教的時間有限,我要把分分秒秒充分利用好,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們傳授知識。」他要求教學秘書增加他的課時,達到了正常工作量的3倍。除了給學生上課,他還為中文系的教師們開設了「唐代科考」的選修課。白天連軸轉般講課,晚上,一吃完飯他就鑽進圖書館,直到閉館的鈴聲響起,才依依不捨離開。在石河子大學的日子裡,無論刮風下雨,他天天如此。一次,文學藝術學院院長李賦教授問他:「孟老師,聽說你為了寫《〈登科紀考〉補正》,7年時間泡在圖書館。天天鑽在『故紙堆』里,不覺得苦嗎?」孟二冬回答:「說實在的,『以心中有常樂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坐在圖書館里,一聞到線裝書那特有的紙香味,心裡就感覺到特別踏實。」為了答謝支教的北大老師,一天晚上,文學藝術學院領導班子請孟二冬等人吃飯,孟二冬卻婉言謝絕了:「心意領了,飯就不去吃了,我還要備課。」李賦說:「您是博導,教本科生還要備課嗎?」孟二冬卻認真地說:「我多年來已經養成了習慣,只要明天有課,不管面對什麼層次的學生,晚上我都要備課!」 初到石河子大學,孟二冬給學生們這樣一個印象:不單學識淵博,課講得好,身體也很好。能夠容納兩百多人的教室,他不用麥克風,清晰洪亮的聲音就可傳遍教室的每個角落。 孟二冬給同學們的另一印象是,字寫得漂亮。為了方便同學們記筆記,孟老師不停地往黑板上寫字。孟老師的板書,不是從左至右橫著寫的「現代版」,而是像古籍那樣自右向左豎著寫。這樣的板書格式,配上孟老師那流暢飄逸的字體,讓人充分領略到中國古典文學特有的美感。一堂課下來,這樣的「古籍書法」板書,孟老師至少要寫20多塊,常常是汗水濕透襯衫。每堂課至少寫20塊板書,成了孟老師課堂上的一項「保留節目」。「組織上交代的任務完不成就回去,那是逃兵!」 從孟二冬到石河子大學講課的第二周開始,同學們發現,孟老師洪亮而富有磁性的嗓音開始變得嘶啞了。起初,大家都沒有太在意,以為是新疆氣候太乾燥,加上孟老師的課排得太多的緣故。孟二冬對此更是沒放在心上。系領導勸他多注意休息,他開玩笑說:「我這種沙啞的嗓音,是不是有點像你們新疆的歌手刀郎啊?」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孟二冬嗓子的嘶啞程度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重了,還時常伴著陣陣咳嗽,連喝水、吞咽都十分困難。一小碗米飯要吃上半天,同事們不解:「老孟,你這哪裡是在吃飯,你是在數米粒啊!」一天中午吃飯時,一陣劇烈的咳嗽竟帶出了血絲,同事們慌了,都勸他到醫院檢查一下,他卻輕描淡寫地說:「沒事,喝點胖大海就好了。」胖大海的用量在不斷增加,而孟二冬的嗓音仍越來越啞。為了同學們能聽清講課內容,他不得不用上了麥克風。麥克風先是放在講桌上,後來不得不別在胸前。再後來,只得移到嘴邊。 盡管發聲困難,但課堂上孟二冬一句話也不肯少說,總是力求講解得更生動、更詳細;而在下課後,他卻盡量不說話,遇到同事同學打招呼,他也只是揮手示意。與他同來支教的老師開玩笑說:「跟老孟在一起,我們都快學會手語了。」 石河子大學的校領導勸他:「不適合這里的氣候,那你就早點回去吧。」他謝絕了,嚴肅地說:「組織上交代的任務完不成就回去,那是逃兵!」 去年4月26日上午,石河子大學中文系「唐代文學」課教室里座無虛席,同學們屏住呼吸,靜靜地聆聽孟二冬教授的最後一課。此時的孟二冬,說話已經越來越困難,常常是扯著嗓子才能擠出聲音來。耗力過多,他頭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掉。劇烈的咳嗽常常憋得他滿臉通紅。在課程的後半段,他將麥克風湊到嘴邊,幾乎是一字一字在吼。喑啞的嗓音伴著艱難粗重的喘氣聲從麥克中撒播出來,許多同學都留下了熱淚。班長吳新峰忍不住走上講台說「孟老師,您就別講了。我們實在不忍心!」孟二冬擺擺手:「還有……一點點。聽……聽我講……完……」這一課是如此漫長,因為大家多麼希望孟老師能盡快結束煎熬;這一課又是如此短暫,因為大家多想和孟老師多待一會兒啊。 下課鈴聲終於響了,孟二冬用雙手撐著桌子艱難地說:「到……今天,我的課……全……部上完了。因為嗓子不好,影響了……教學效果,大家多原諒。同學們,雖然課……完了,但學習……沒有……止境,做學問……要甘守……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孟二冬踉踉蹌蹌走下講台,突然他一個趔趄差點摔倒,鮮血從喉嚨中汩汩湧出。 石河子大學馬上派人護送孟二冬返京治療。臨走時,孟老師拉著石河子大學黨委書記周生貴的手說:「課我講……完了,但是……卷子還沒出,我……回去把卷子出好……再寄過來。」 兩天後,孟二冬的診斷結果出來了:食管惡性腫瘤。腫瘤直徑達3.7厘米,乒乓球般大小。主治醫生十分吃驚:「這么大的一個腫瘤卡在咽喉要道上,別說講課了,就連出氣兒都會很困難。」 「現在我是棵病樹,但我這棵病樹有信心和你們這些參天大樹一起,去迎接春天,擁抱春天!」 孟二冬雖然離開了石河子大學,但他崇高的師德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卻永遠留在了石河子大學,留在了學子們的心中。 中文系2002級同學杜淑娟告訴記者:「以前,想到自己畢業後可能要當『孩子王』,總有些落寞。有時甚至產生這樣的想法,生活在落後的西部地區,真是不幸。自從上了孟老師的課後,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重新校正了生活坐標,明白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該堅守什麼。如果將來當了老師,我會像孟老師那樣,兢兢業業去做好本職工作。」 中文系2002級同學梁齊偉說:「孟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學識的傳承,也是人格的傳承。」 石河子大學的師生們,無時無刻不掛念著他們親愛的孟老師。今年元旦前,中文系2002級的同學們託人給孟老師送去了一本全班同學的留言簿,扉頁寫著這樣一段話:「孟老師,自從您離開石河子大學後,我們始終想念著您、牽掛著您。曾經詛咒這世界上為什麼會有癌症。『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您為我們樹立了一座人生的路標。在這遙遠的邊疆,我們138顆心天天為您祝福,我們大家每人湊了點錢,雖然杯水車薪,但卻希望能為您買上一瓶葯,能夠使您減輕點痛苦!」 回到北京後,孟二冬先後做了3次大手術。每一次都與死神擦肩而過。然而,他始終惦記著他的弟子們,惦記著他的三尺講台。不久前,石河子大學的領導到北京看望他,為了方便他與客人交流,醫生在他的喉嚨里插了一根通氣的管子。他詼諧地說:「瞧,插了管子後,說話清楚多了。如果當初我講課時也插根管子,那該多好!」 當同學們自發捐獻的2881.40元錢被捎到北京時,孟二冬熱淚盈眶,他一分沒動,囑咐妻子用這些錢為他教過的每位學生刻一張包括全唐詩、十三經、文選等古籍在內的光碟。1月10日,當他的3個博士生受他的委託到石河子大學進行教學輔導時,他又讓他們為石河子大學中文系的師生們帶去了價值數千元的《全唐文》、 《文苑英華》等書籍和光碟。他知道石河子大學中文系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多,而學校的資料又少…… 同時,他還為同學們帶來了一盤錄像帶。在錄像帶里,削瘦的他深情地對大家講:「雖然我和大家上課、學習的時間很短暫,但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唐人劉禹錫詩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現在我是棵病樹,但我這棵病樹有信心和你們這些參天大樹一起,去迎接春天,擁抱春天!」
❹ 誰知道《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謝謝
《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里描述的是一位城裡的女青年來到江西山區支教的故事,這女主角在影片中就姓支,叫支月英。通篇看完,也沒明白她為何要去山區支教。她在山區小學支教的過程中受到種種懷疑和山區孩子們的非難,吃盡了苦頭。當她實在忍受不了艱苦環境的困擾准備離開山區時,又被孩子們的真誠所打動,又回到了那簡陋的泥洋小學。
有關鄉村教師的事跡聽說過不少,過去也看過一部蘇聯的電影《鄉村女教師》,我至今還記得那個女教師的名字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這兩部電影里都有一個相似的情景:支老師親手種植一棵棵小松樹來紀念已經畢業的孩子們的人數。而《鄉村女教師》里,村邊有三棵松樹成長的過程,這些都揭示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刻道理。
由穆婷婷主演的支月英來到山區的泥洋小學時,看到那裡非常簡陋教學環境不由地感到非常的驚訝。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開始階段,她所表演的女青年的表情拿捏得不怎麼出彩。而當她表演中年以後及華發早生的姿態時還是比較到位的。王姬扮演支老師的媽媽似乎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觀眾很想知道她女兒為什麼一意孤行要來山區支教的緣由卻並沒有交代清楚。
電影里反映的是山區里孩子們在支老師精心培養下成長的過程,孩子們的表演各具特色。徐梓涵飾演的童年董大山,怎麼看也不像是個山村裡的孩子,完全是一個城市裡的熊孩子。而宋心鈺飾演的羅如意卻是充滿了山區小孩的純真,盡管她也有點野性。當她因為家裡窮而放棄了學業到城市裡的建築工地打工,讓人看了鼻子發酸!整片看完,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鞏漢林扮演村支書形象,而就是這個小如意!
這部電影里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但是一個城裡來的女教師能夠在山區紮根三十多年,為了那裡孩子們的未來獻出了她質朴的年華就足以讓人欽佩了!電影中支老師說過的「若是心裡存了條上山的道,那就什麼也擋不住我的路」以及「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這兩句話充滿了正能量。
在全國很多發達城市都有響應黨的號召去偏僻的山區和邊疆投身教育事業的動人故事,我市也有很多優秀教師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新疆、青海、西藏、貴州、雲南、河北等地區支教,其中就有海安赴滇支教團隊在雲南寧蒗支教也已經三十多年了。他們的事跡雖然也很平凡,但是他們給那些貧困地區送去了希望的火種,像支月英老師那樣,在貧瘠的山區堅守,從青春年華守到滿頭白發,他們就是了不起的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