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1871年普法戰爭電影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濕度愛情視頻 2025-08-29 04:25:59
國產中考勵志電影 2025-08-29 04:18:50
日本電影太平洋之嵐 2025-08-29 04:13:57

1871年普法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8-29 01:52:55

❶ 介紹一下《羊脂球》的主要內容。

《羊脂球》的主要內容:

普法戰爭時,法國的一群貴族、政客、商人、修女等高貴者,和一個叫作羊脂球的妓女,同乘一輛馬車逃離普軍佔領區,在一關卡受阻。普魯士軍官要求同羊脂球過夜,遭到羊脂球拒絕,高貴者們也為這深表氣憤和同情。

但馬車被扣留後,高貴者們竟施展各種伎倆迫使羊脂球就範,為大家解圍。而羊脂球最終得到的卻是高貴者們的蔑視。小說反襯鮮明,懸念迭生,引人入勝,寫出了法國各階層在佔領者面前的不同態度,揭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無恥,同時也贊揚了羊脂球的犧牲精神。

(1)1871年普法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羊脂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中篇小說。《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代表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的10個人同乘一輛馬車逃往一個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資產階級在這場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卑鄙自私和出賣人民的丑惡嘴臉。

在小說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對比,檢驗了他們的道德水準。羊脂球是一個有愛國心的妓女,10人當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稱為高尚的人和有愛國心的人。

她心地善良,在馬車上,盡管那些貴族資產階級老爺太太對她表示了輕視和侮辱,可是當他們飢餓難耐的時候,羊脂球慷慨地請他們分享自己的食物。她還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謂上等人都是些靈魂丑惡、損人利己的敗類。

《羊脂球》創作背景:

《羊脂球》寫於1879年。這年夏天的一個夜晚,莫泊桑、阿萊克斯、瑟阿爾、厄尼克、於斯曼五位青年作家,在法國自然主義大作家左拉的梅塘別墅聚會,商定以普法戰爭為背景,每人各寫一篇中短篇小說,結成《梅塘之夜》作品集出版。

《羊脂球》所描寫的普法戰爭是莫泊桑熟悉的,因為他在1870年7月應征入伍,親身參加了普法戰爭,十年前法軍戰敗潰退時的狼狽情形歷歷在目。

而戰後法國被普魯士佔領時的慘痛經驗還使他心有餘痛。小說所描寫的發生地魯昂,正是莫泊桑兒時熟悉的地方,生於斯,長於斯,對於這里的一切都格外的親切和熟稔。

《羊脂球》作者簡介:

莫泊桑,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❷ 電影《烈火》中永生英勇就義時響起的音樂是什麼

是國際歌。

《國際歌》是一首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鼓舞著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為徹底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而斗爭。「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就是指共產主義一定要消州實沖返現。

《國際歌》原版有六段歌詞。1906年,將《國際歌》譯成俄文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黨員柯茨,只選了六段歌詞中的一、二、六3節。隨後俄文版《國際歌》一直就只有三節歌詞。因此流傳較廣的中文譯本(蕭三版)的《國際歌》也只選用了三節歌詞。

創作背景: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散橋飢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

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❸ 《最後一課》的主要內容

《最後一課》的主要內容: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

(3)1871年普法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中的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被描寫得栩栩如生。

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後被選入初二語文課本第一課。

但是同時,《最後一課》並沒有有明顯偏袒法國之嫌而是真實的反映了真實情況,雖然在17世紀,阿爾薩斯長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並且說德語,法國是通過三十年戰爭中的侵略性行為掠奪來的,法國大革命以來阿爾薩斯人大多認同法國,並把德國視為侵略者。

野蠻的普魯士在入侵法國過程中大量屠殺阿爾薩斯人,這些在歷史文獻上是公認的。本文中真實體現了德國的侵略行徑,揭露了德國野蠻屠殺的真相,突出了普魯士的野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