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今天看了電影《校墓處》,但看最後的那一點我看不明。
對於看慣了日本校園恐怖影片的觀眾來說,此片的確有些小品的味道,並沒有過於奇特之處。 校園恐怖片一般有幾種故事的講述方式,第一種是若干年前冤死的某個女生(男生極少)到了今天開始報復,女生冤死的原因大概主要有兩種,戀愛受挫或者被其他同學欺辱,基本上很難跑出這個范圍了。第二種故事的講述方式是有關嚴格戒律的,這是一種反人性的殘酷的法則,於是違反的學生都受到了制裁。本片大體屬於後一種,但戒律中的第一條禁止戀愛則被無限的擴大了,所以此片的創意點是兩種故事講述方法的結合。 但令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在於影片對房間的情有獨鍾。上過學的人都知道,有幾個地方是最令學生們記憶深刻的,首先是教導處,廣而言之便是老師辦公室,這里象徵著一種壓迫,是學生的地獄是老師的天堂,一般來說凡是有關學生與老師矛盾之間的故事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這個場所。學生在這里受到懲罰,老師在這個強勢地點懲罰著學生,這種懲罰變成了恐怖的戲份。在此片中,這個地方顯然是影片的恐怖事件主要發生地,那個教導主任的可怕正是由於教導處這種權力場所有襯托,所以殺死這個惡魔的唯一方法便是燒掉這個罪惡的地方,筆者在現實中也相當同意這個觀點。 其次是廁所,很可笑,這是一個骯臟的地方,但這里卻是學生的天堂,一方面學生所有的劣跡都可以毫無保留的在這里實施著,例如抽煙,打架,更由於其污晦的環境,使得這里具有一種性的暗示功能,雖然不夠強烈,但的確是青春沖動的無奈。而另一方面,只有在廁所中,學生與老師之間才是真正的平等關系,因為這里只關繫到生理問題的解決,而對於中學生來說,與成年人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以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可以看著馮小剛如廁時哈哈大笑。放縱與平等使得廁所這種污晦的場地成了學生的天堂,這是極具諷刺意味的,但現實中的確如此,所以在恐怖影片中,這個地方往往也是著力強調的。但對於本片來說,在廁所所設置的情節便顯得有些故作玄虛的沒頭沒腦了,令人頗有失望,因為阮詩音的權力在教導處已經充分體顯了,廁所作為其可怕的表現頗有些畫蛇添足的意味。 還有一個地方是天台,但和廁所擔負的性能幾乎是一致的,看到了自由卻無法真正的地自由起來,除非選擇死亡,諸如跳樓,但有一點不同,這里並沒有老師與學生的平等暗示。由於此片涉及得不多也就不贅述了。 第三個校園場所莫過於教室,但有些不同的是,所謂的教室往往分為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普通教室,與恐怖片相聯系的故事一般屬於集體欺負人的,這是一個大環境。而一些生物實驗室等地方則是某個有關人性的一小撮學生故事的發生地,例如幾個男人在實驗室的某個角落輪奸了一個女同學,例如某個社團里的故事,諸如此類的。但這部影片中基本沒有涉及,於是也便按下不表了。 關於操場的描述雖然不是很多,但事實上也有若干個例子,尤其操場的露天性,所以這里的恐怖氛圍無形中減輕了許多,但如果到了夜裡,面對著寧靜面對著滿天的星星月色,借著黑暗的掩飾,操場恰恰是一個表述衷腸的好地方,所以涉及到這個環境的恐怖片往往都會與早戀有關的,尤其女生對男生矯健身材的迷戀以及男人對女生活力的性覺悟,帶有青澀的愛情意味,當然,愛情背叛了,承諾不在了,恐怖也就接踵而來了。此片中也基本不涉及這個場地,權且擱在一邊。 樓道是所有校園恐怖片中最令人感到觸目驚心的地方,這不但是故事發展的需要,是場景攝影鏡頭的轉換,更主要的是樓道的結構本身就造就了一種恐怖效果。狹長的,有盡頭沒有盡頭的,有種無形中的孤獨與壓迫感。形而上的層面,樓道是通向死亡與生存的道路,這是一種未知的過程,這種未知的吸引力在於一種選擇,所以樓道即為生即為死,恐怖片中一般都會大力渲染一下。但對於本片來說,顯然樓道並沒有充分地發揮其生與死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門。打開一扇門,是生路還是死亡?這同樣是一種選擇,是一個未知數。導演在這部片中以門的開關替代了樓道的感覺,的確算得上一個聰明的變化,但極為可惜的是,影片結尾處,所有的門也許都是死亡,雖然造就了那個冤魂的可怕與強大,但事實上卻抹殺了學生的選擇,更沒有學生闖入門中的情節以表現那種大無畏的反抗精神,所以,門得運用雖然討巧,卻遠沒有達到更深層的意義所在。 筆者小時候有被罰站面壁的經歷,我想許多人小時候恐怕都有類似的經歷,那絕不是達摩般的自悟,而是一種不甘心的卻又不得已的恐怖的經歷,一面牆壁隔絕了自己與其他人的世界,而且這個牆壁無處不在,或者是教室的黑板旁,或者是樓道教室門的旁邊。所以,達摩留下了智者的影子,而學生只能留下屈辱而禁錮的身姿。面壁在影片中被運用也是恰如其分的,學生被禁錮裡面背著那可怕的校規,那是多麼殘酷的一個學生時代。但影片中這種運用也不夠力度,到了後半段基本上就不再涉及了,虎頭蛇尾而已。 縱觀下來,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時代竟然都處於一種恐怖的氛圍中,這所有場所組成了最大的恐怖地點,那就是學校,一個陰森森的,滅絕人性的,用傳道授業粉飾起來的監獄。這是一種少年時的記憶,與少年時那種渴望自由的沖動正好形成了一種敵對狀態。這也就是校園恐怖故事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於是,一個個固定的場所便成了封閉的代名詞,學校幾乎沒有可以看見藍天白雲的地方。所以,對於一般的校園恐怖片來說,對場地的運用如果成功了,那麼影片基本算是能夠成功一半了。 本片對場所的運用基本還算正確,除了廁所的故弄玄虛以外,門與牆壁的運用算是中規中矩,而教導處顯然是故事背景的核心部分。至於影片的故事本身,雖然有觀眾看出了內在的人物聯系,諸如何逸敏極有可能是阮詩音的私生女,筆者卻未曾領會編劇的良苦用心,所以不敢妄言,但許多情節的設置上影片顯得十分地粗糙,這里也就不必細談了。
希望採納
❷ 電影《秘密訪客》講了個什麼故事
「秘密訪客」實際上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只是在現有的限制下變得支離破碎了。
《秘密訪客》是由新麗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懸疑驚悚電影。該片由陳正道執導,郭富城、段奕宏、張子楓、許瑋甯、榮梓杉領銜主演,於2021年5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和睦的四口之家住進了一位秘密訪客,原本和諧幸福的家庭不再平靜,從此怪事不斷的故事。
劇情簡介:
校車司機於困樵(段奕宏 飾)因失職釀成了一起重大的校車車禍,困樵拚死救出了似與車禍背後真相息息相關的汪楚祺(榮梓杉 飾),校車上的其他學生無人生還。 得知此事家境顯赫的汪父(郭富城 飾)為了隱藏這個秘密,不得不把困樵藏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長達三年,卻處處暗示困樵何時自首。
隨著訪客的到來,這個原本溫馨和睦的四口之家變得越來越詭異,母親(許瑋甯 飾)整日惴惴不安,姐姐(張子楓 飾)舉止一反常態,家人個個心懷鬼胎,怪事頻出,這個家背後不可告人的秘密似乎即將浮出水面。
❸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要聽神明的話
評價:
《誠如神之所說》獵奇的題材本身較為符合高中生等年輕人的好奇心理,從而在觀眾群體上定位明確。根據超人氣漫畫改編而來。這部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便是三池崇史導演暴力血腥的風格。加上原著漫畫黨所積累的人氣,很難不讓觀眾為止期待。
其次,山崎紘菜的表演過於生硬,整個人在銀幕上太過臉譜化。盡管如此,該片依然有著十足的票房吸金力。
(3)學生答題接受死亡懲罰的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神木在某次采訪中闡述了自己對天谷武這一角色的理解,並且坦白在演出過程中將高畑瞬視為戀人一般的存在,不過他補充並不希望觀眾朝著這方面理解。
配音人員:
每關游戲的「大鬼」都由娛樂圈知名人士擔任配音,不倒翁的是トミーズ雅、招財貓是前田敦子、小芥子是搞笑組合鴕鳥俱樂部的三人組、白熊是山崎努、殺人套娃是職業聲優水田山葵和小櫻悅子。
❹ 死亡實驗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死亡實驗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死亡實驗觀後感 篇1
上周,上社會心理學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關於人性的電影——《死亡實驗》。下面先講述一下大概劇情:科學家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組,讓他們分別扮演獄卒和囚犯的主角,來模擬兩周監獄生活,這些人都是平凡而友好的人,實驗開始前還相互開玩笑。用二周的時間來完成實驗任務,每人將會得到4000馬克的獎金,很誘人。來參與這項實驗的人的目的很復雜,有人覺得很搞笑,有人是需要錢,有人是為了證明自己,有人……
實驗開始時,大家都嘻嘻哈哈做游戲,之後獄卒開始用權利來維護監獄秩序,發泄私人情感,而犯人也開始對獄卒實施報復,進而整個監獄陷入失控狀態……
這是由一個真真實實的實驗改編而來的,其中80%以上都是貼合事實的。實驗剛開始一天大家相安無事,但是隨著時間的加長,實驗者都成沉浸在獄卒和囚犯的主角里,咋送忘記了這僅僅是個實驗,獄卒們閑著無聊就像做點「體罰」吧,找點樂子。然後矛盾就此展開了,他們的任務,是維持監獄秩序,讓囚犯服從他們的管理,為此他們不惜對囚犯施虐,讓他們赤身裸體站在牢房外,用身上的衣服清洗廁所,將不服從管理的囚犯關進「黑箱子」……而囚犯似乎也逐漸適應了自己的身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者說他們調整自己服從獄卒們的命令,不敢有半點反抗,完全陷入沮喪和麻木之中,甚至出現了心理紊亂!有的被關了三天以後出現驚恐,有的被關了五天以後出現了遺尿,而另一個人因為習得性無助。而不停的啃手指……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如此令人驚訝的結果呢?令人深思。看了這部電影,不禁會引起人們對人性的思考,人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呢?戰國時的孟子就曾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他以性善為根據,在政治上主張仁政。而荀子則主張性惡論,性惡論一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所有的善都來自後天的人為。
引發人性變化的是權力的賦予,權力這東西能夠說是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的,充滿了誘惑(金錢的驅使也是人性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給了伯瑞斯一個發泄對生活不滿的途徑。透過伯瑞斯的行為,我們不難發現,他在現實生活中很可能是個失敗的人,可能他並沒有沒美麗妻子、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一切掩飾都改變不了自己的處境。身體發臭,生活一團糟,伯瑞斯的不幸也就成為了一條潛在的導火索。而77號成為點燃這條導火索的人,成為了矛盾爆發的根源。77號的挑釁為伯瑞斯找到了一條宣洩的途徑,其實77號是博士特意安排的一個人物,沒有他實驗無法繼續。77號不斷製造新的矛盾沖突,因為只有獄卒和囚犯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多實驗才會越接近真實。如果實驗一向大家相互尊重則相安無事。同時獄卒也在必須程度上獲得必須快感。矛盾爆發開始於82號不能喝牛奶,而獄卒偏偏要他們吃完。獄卒的權威得到挑戰,如果82號不喝牛奶則會使獄卒顏面無存,而77號的所作所為也極大的惹怒了獄卒們,使他們十分難堪。經歷了這次動亂,獄卒們變完全投入了自己的主角,伯瑞斯儼然是一個標準的獄卒,77成為了反叛的代表。
死亡實驗觀後感 篇2
剛看完一部叫做《死亡實驗》的電影,雖然結局有些倉促,但是回頭想想整個過程,不由得打起寒戰:人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
電影講述的是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類心理,公開召集幾十名志願者參加實驗。實驗場所是一所監獄,監獄裡面布滿了攝像頭和紅色的警報器。志願者被分成獄卒和罪犯,並以不同身份生活2個星期,最終能夠贏得必須的報酬。在實驗開始之前,所有的志願者都被告知,任何一個人退出比賽或者沒有按照預定身份的規則行事,警報器就會想起,預示著試驗失敗,並且所有人得不到任何報酬。此外,這些被挑選出來的人還被告知所有的人都不會有人身安全的問題。因此,兩個星期的監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看似十分簡單的生活卻並不像想像中那樣順其自然。無論是獄警還是罪犯都是不曾相識的陌生人,但是,當他們真正踏上這樣一條路之後,人的本性就開始顯露出來:由於為了能夠得到那些報酬,罪犯務必按照獄警的條規生活,如果他們不遵守,獄警能夠采適當的懲罰。但是,那些罪犯們根本就不明白這樣的規則存在,於是矛盾產生了。
獄警們開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來對待那些犯人了,由於法規和報酬的誘惑,他們把報警器供奉成了唯一斷定行為正確與否的標准:只要紅燈不亮,就代表他們對了,就代表他們能夠變本加厲,以致最後有一名罪犯被打死。可惜的是,他們沒有想到,同為受試者的罪犯們也有尊嚴,也有不被壓迫的權利;他們一忍再忍,最終爆發進行反抗……
電影終歸是電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但藝術永遠是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想想此刻的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處在這個星球上的,要不然法律為什麼要掛上天平而不用建築吊車呢?但是偏偏有很多人,當被賦予了某種職位之後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什麼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擺出一種俯視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這樣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於反抗心理。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到前幾天看到的一個視頻,是某省的一個類似於才華展示的評選:一個從小學習舞蹈的女生在大舞台上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舞台下坐著不明白哪裡請來的非知名評委。舞蹈結束後,一個男評委問演員:你小時候是不是補鈣補多了?(那裡有必要解釋下,評委問這個問題的用以是想說演員的動作比較僵硬,但說實話,作為一個觀眾,我覺得演員的動作很好!)
這是個什麼問題?跳舞跟補鈣有什麼直接的關系,我真的是不願意爆粗口,但那個評委真的是TMD的NC!自己感覺自己是個東西吧?有本事你來跳一段啊,嫌別人僵硬,你就來一段不僵硬的,讓大家都看看。是個什麼東西!作為評委,你們就是給演員或者說參賽手的缺點加以點評,對他們的有點給予贊揚的人。不說別的,你覺得演員動作僵硬,直接說出來不會有任何人怪你,你卻在那說別人是不是小時候補鈣補多了?可想而知此刻的選秀評委都是些什麼玩意?(當然那裡也有好的評委。)投資商給了你們這個權利不是要你們用這個身份去欺壓愛好藝術的人們的,學會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就是個人內在人性的體現。
都好好想想自己此刻的位置吧,看看自己身邊的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結婚的時候發了邀請函卻沒人去,難道都是人心冷漠嗎?相信在給予他人尊重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同等的尊重!
死亡實驗觀後感 篇3
一部好的電影應該映射人性,今日我觀看了一部名叫《死亡實驗》的電影,感觸頗深。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生活環境,性格特點各不相同的普通人參加了一個實驗。實驗要求把他們隨機分為兩組,關在一個模擬監獄中,一組是獄警,而剩下的則是犯人。在整個實驗中,犯人必須聽從獄警,獄警有權利對犯人實行一定程度的「管教」。如果實驗過程中任何一人無法堅持下去,就表示實驗失敗,大家都是白忙一場。若是所有人都堅持下來,則可獲得巨額獎金。故事就以這個背景展開。 實驗最初招募實驗志願者時,他們雖然是不同職業但是都是平等的,坐在前往實驗基地的大巴上時,並沒有體現出矛盾。而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賦予了一群人一些權力——「管教」囚犯的權力,矛盾因此展開,起初平等的一群人開始分化,被賦予權力的獄警起初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不過他們漸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權力沒有被囚犯們尊重,於是開始適應自己的身份,以至於使用了一些近乎變態的手段去維護自身的權力。作為囚犯的一群人起初會對自己的不公平待遇進行輕微的抗爭,不過在獄警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力後,他們也開始適應了自己低人一等的身份,開始忍受,不去抗爭。但是一切都存在著一個度的問題,權力也是,當獄警過度使用自己的權力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時,囚犯會意識到這種權力必須要被挑戰,暴力沖突由此開始。在電影中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實驗,但是我覺得這不僅僅反映了心理學上的問題,還關乎到了一些社會學問題:當賦予平等群體中的某個個體一些權力
時,這個群體的平衡會被打破。因為個體在群體中的權力感是不允許被挑戰的,這是動物的本性。從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解釋的話是因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不禁想起了一直備受爭議的論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朋友說無論再做多少次實驗,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邪惡的。可是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的表達並不能真實概括這個實驗所暴露的人性。事實是,人之初,都是脆弱懦弱的。我們都像行進於草原上的羊,會默默的跟著走在前面的那隻。獄卒並不都是邪惡的,但他們會看著暴力發生,唯一的思索,是怎樣讓自己開始習慣所面臨的現實。所以,其實這是個權力與服從的故事,是在無組織情況下,領導者怎樣產生、權威怎樣建立的故事。而關於服從,這個實驗已經很明白的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呵斥,就可以讓60%人的良心退縮。人可以變成任何東西,地球上最可怕的不是自然災害、不是疾病、不是飢餓而是人類本身,尤其是那些不知道善於惡的界限的人。矛盾之間會相互轉化,因此,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我覺得還是一個需要再討論的問題。
這部電影映射出了整個社會,而你我都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存在於這個實驗中。
死亡實驗觀後感 篇4
———從人類形成"社會"這個特殊的定義名詞的那一刻起,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則,這些規則時刻在約束著我們,並給與我們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位置,我們在這些位置上各自扮演著自己的那個角色,規則《死亡實驗》觀後感(建議看下這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觀後感。因為角色的不同我們獲得的相應的資源也不同,資源的不同代表著我們平時所釋放出來的內心的不同。有些事情並不是我們不會那樣做,而是沒有把我們放在那個特定的位置上,放在那個位置上面之後可能他會表現得更不堪。
———不管出現什麼變化,免費網路游戲,不管出現什麼情況,能保持自己本心的又有幾人呢?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人性先天本無善惡之分,各種尺度都是後天造就的,明白時給自己在心中設定一個本我,這個本我無所謂善惡,只要能何時何地何事都依照這個設定來表現,何時何事都能做到"明心見性、直指本心"屏棄世俗一切雜念,不因任何其他因素而改變,那麼無論你成就大小,你都可以稱為一個"偉人"。
看完這部電影後結合自己最近的一些事情所產生的一些感慨,有點亂!想想自己如果能早一點明白並能堅持這樣做的話,一些事情可能就不會開始,開始了也不會是現在這種結局。
當我看著這音樂劇和書,我萬分感慨。開始我是喜歡林靜的,我喜歡他的溫柔,可是隨著他的消失,伴隨著陳孝正的出現,我也已經淡忘了。可是為什麼他選擇了做縮頭烏龜,拋下了跟他17年感情的鄭薇?這也就罷了,憑什麼又要回來,回來打擾鄭薇的生活?他以為她幸福,所以離開,農夫電影,我只想說:"林靜別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你不是救世主,覺得她幸福就離開,她不幸就要出現,難道她就要感激涕零的接受嗎?"
是,日韓AV,陳孝正是去了美國,可他也曾掙扎,他放棄了他媽媽對他的期望,甚至只想和她平靜的生活在一起,但他媽媽的一番話,使他絕望了,他媽媽沒錯,他也沒錯,他不是自私,他給不起鄭薇富貴的生活,觀後感《規則《死亡實驗》觀後感(建議看下這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觀後感》。"你可以過平靜的生活,可是,你難道希望她跟你一起吃苦?"就因為如此,陳孝正還是選擇了出國。
當鄭薇知道後的傷心欲絕,她竟然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她說她會等他,可他說:"你別等我,因為我不一定會等你。"最後的一擊,使她徹底崩潰。可他何嘗不是難過的,:當一個人傷害了一個他(她)愛的人,自己會比受傷害的人更痛。
當久別後的重逢,換來的卻是:"陳助理,你好。"一切的過往彷彿好像沒有發生一般。鄭薇等著陳孝正的解釋,因為他還愛著陳孝正。在鄭薇26歲生日的宴會上,他們彼此給著機會,可是,聽到了大家說他要娶歐陽婧,是鄭薇那死灰復燃的愛情之火徹底熄滅,為什麼?或許是天意,她等了他3年,為什麼不接著等,一生一世酒色,如果她肯聽他的解釋,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陳孝正還是愛著鄭薇的,他甚至想要為了她放棄一切,可是,天意弄人,她不給他任何機會,就決絕的終止,使林靜卑鄙之人撿了便宜。
她最後沒有嫁給他,卻嫁給了林靜,廣東省考試院。他苦心為她營造的小屋,也只能祝福著送給她當禮物,當鄭薇看著陳孝正送她的禮物,手一滑,摔了下來,呆愣了很久,林靜問:"是很重要的東西嗎?我拿去修修吧!""不,不用了,或許它本來就是壞的。"
我沒有一刻不覺得林靜卑鄙,同時也惋惜陳孝正,他最終還是錯過了他最愛的女人,他卻娶了一個他不愛,也不愛他的女人,這永遠是我心中的痛,我討厭林靜。陳孝正和鄭薇的愛情終將是一段刻骨銘心,卻無結果的戀情。
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的時候,它一文不值。當我們慢慢耗盡,再回過來看時,一切都有了意義。那些愛過我們和恨過我們的人,才是青春存在的意義。
死亡實驗觀後感 篇5
在生命樹上完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之後史果老師留了一個作業,就是觀看一部影片《死亡實驗》。勤奮的我第二天就看了,在影片中我看著一個個很正常的人走進模擬的監獄開始一場心理實驗,隨著他們身份的指定,一部分人為獄警一部分人為囚徒,劇情進一步發展,在環境的激發下,人們開始了不同的表現:獄警們漸漸開始懲罰和對囚犯施虐,而囚犯們也在精神和肉體上備受折磨,這是一個真實實驗改編的電影,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監獄實驗。由此我得到了幾點啟發:
一、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認同,會不自覺的去做與這個身份相匹配的事,就像這些被試驗人員,也會對相同身份的人接納和相對寬容,而產生團體意識,人的情緒和行為全是被這種身份認知左右的。
二、獄警們從對囚犯的第一次嘗試性的懲罰中得到了快感,興奮不已,由此可見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慾望,這慾望一旦得到過滿足就像一隻吃過人的野獸,會對這慾望不斷的需要,產生隱,觀後感《影片《死亡實驗》觀後感》。這也是很多家庭暴力無法遏制的原因吧?其實受虐也是同理。
三、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如何合理的去獲取尊重,最簡單最立竿見影的也是最愚蠢的是使用暴力。
四、服裝對於人的作用不可小視,它也能起到催眠人的作用。當那些獄警穿上制服的一剎那彷彿就找到了感覺,一種趾高氣揚的態度立刻顯現出來。所以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向那個風格上去裝束。難怪好朋友王姐對我說,她給未來准備做律師的兒子買了很好西服,讓他穿著去實習,大概也是為了起到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的作用吧!
五、善與惡都需要在一定條件下被激發,環境也對人有很大的催眠作用。想想「監獄」這個詞,讓人本能的就會想到暴力、鎮壓、屈辱、黑暗、傷害、骯臟……等等負面的詞彙,而如果我們想想「廟宇」「教堂」則會想到信仰、包容,善良、力量、崇高、溫和、舒緩等積極的詞彙,這就是環境帶給人的催眠作用吧?我們一生中可以有很多身份,但這些身份都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回想我自己:學生、雕塑師、美編、美術總監、製片人、老婆、女兒、媽媽……雖然都在認真的飾演著但其實哪一個都不是真實的自己,然而反觀內心最想的是做一個內心時刻充滿幸福感的人。通過影片得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想要自己幸福,就必須先要營造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環境,內心環境和生活外環境。內心環境:給自己或者孩子一個良好的身份認定。外環境:營造優美、潔凈充滿綠色生機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死亡實驗觀後感 篇6
這天看了《死亡實驗》這部電影,感觸很深,劇情是描述了一次群體實驗,把實驗的人分為兩組,一組是囚犯,一組是守衛,在實驗中大家都務必按照規矩辦事,守衛要盡忠職守,囚犯也要服從規矩,並且不能使用暴力。但實驗在人與人之間不斷的接觸摩擦,最後實驗失去了控制,守衛的權力慾望越來越膨脹,囚犯也對守衛的壓迫越來越反抗。最後從個實驗變成了一場慘劇。我覺得這反映了人的一些特點。
一、擁有絕對權力的人控制慾望將會越來越膨脹,最後會迷失自己的初衷。這反映在了高居官位的很多幹部,有些幹部掌握了對別人的絕對權力,他能盡忠職守不迷失自己,這需要很高的自我的控制潛力,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當領導,沒有自我控制潛力的人即使但了領導,最終也會走向杯具。
二、有壓迫必須會有反抗。任何群體中但被壓制到必須的程度,反抗的表現將會越來越明顯和尖銳,適當的管理人群暴力不必須是最好的辦法。使用暴力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死亡。
三、除非人人都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否則不可能存在平等的社會秩序。特權思想就是這樣產生的,就是因為大家所處的位置不同,上位必定會構成支配下位的態勢。
人是十分有智慧的動物,現代人的社會其實只是原始社會或是自然的一個形式的升華。形式不同了,但實質與自然法則是一樣的。
這天寫了這些就是期望自己能記住這些。人性的本質。
❺ 《釜山行》折射了怎樣的社會眾生相
電影讓我想起了很多事情,幼時家鄉發生礦難,死者多,生者少。僅活下來的幾個人,在下面待了8天,這8天,他們是靠吃自己的排泄物活下來的。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有求生的念頭,而求生時的做法,完全是不可控的。看了網上很多道德評判,我選擇了沉默。靜下來思考,如果遇到那種情況,我會是其中的哪一個?細思極恐,因為,我有可能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這,也許是我最清醒的認識吧。
也或許,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列開往釜山的列車,前方是目的地,是光明。災難,便是我們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
而我們,便是列車上的任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