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電影《鴉片戰爭》中,演到最後一刻有道光皇帝跪在入關以後從順治到嘉慶幾個皇帝的畫像前哭泣的鏡頭,
作為一國之君 沒有守住祖宗基業 愧對祖先 自責 悔恨唄。
② 《鴉片戰爭》觀後感
《鴉片戰爭》觀後感2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鴉片戰爭》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鴉片戰爭》觀後感1
我想任何一個觀看過《鴉片戰爭》的中國人,一定不回忘記這樣一個鏡頭。
虎門炮台的總兵關天培在開戰前,拔下自己的牙齒,讓侍從帶回祖墳,取出全部家產,用以激勵全軍戰守。無奈夜郎自大、腐敗不堪的大清國的武器裝備太落後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國的艦船。只過了十個小時,有金鎖銅關的虎門炮台失守,全軍覆沒,滿身是血的關天培面對蜂擁的英軍,他微微一笑,用火炭點燃了炸葯。我想,寫到這里看的人會和我一樣,在腦海里充滿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捨身忘死一類字眼的同時,在心中產生「落後就挨打」的感想。
確實「落後就挨打」這是沉痛的歷史教訓。
這「落後」是軍事實力的落後,英國人的巨型戰艦橫沖直撞,炮火鋪天蓋地,手握著還是冷兵器的清軍將士盡管英勇無比;但始終改變不了處處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為武將的典型關天培,拔齒入家,不可不謂以死投國,盡散家資,不可不謂義無反顧,笑對死神;不可不謂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質,據有關史資料記載,150年前的那場鴉片戰爭,清軍官兵無不「馬革裹屍」。英雄血灑沙場,有姓有名的如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等等,無名無姓的難以數計。可在英軍的堅船利炮下,中國仍不免落個失敗的結果。
歷史是綿綿無盡的長城。中國百餘年的近代史,充滿著屈辱,在早已結束了弱國無外交地,香港,澳門回歸的今天,千萬別忘了「落後就挨打」。
《鴉片戰爭》觀後感2
上周,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講的是「鴉片戰爭」。它講述了清朝時期大臣林則徐因銷毀鴉片引起一場戰爭的故事。看了之後我從中領悟到許多。
電影剛開始就是一幕林則徐與他的老師的對話。身為林則徐的老師,是朝廷命官也是鴉片癮患者,骨瘦如柴。可見其當時鴉片對中國的危害之深。緊接著是林則徐與皇上的`談話。期間可以看出,皇上對鴉片也是深惡痛絕。皇上決心要戒煙,以處置自己和林則徐共同的老師為代價。在英國鴉片商人的船上,一行人看不出任何對自己罪惡的愧疚感。也刻畫了海關官員的生活場景:奢靡沒有擔憂,貪圖享樂。
林則徐到達廣州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審判,並在關大人和鄧大人的幫助下順利將當地的鴉片全部銷毀。電影中,林則徐這個人物令我敬佩。他那種一心為國的無私精神徹底打動了我。這樣一位有民族責任感的英雄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雖然當時的中國是很落後,但是中國人民取得了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正視和反思曾經屈辱的歷史。」所以我們也要反思過去,讓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強大起來。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絕不讓歷史的悲劇重現!
;③ 電影《鴉片戰爭》的觀後感
鴉片戰爭,一場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沖突,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勇氣,也揭示了國家的脆弱與外強中干。那是一場被銘記的戰爭,它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面對列強的鐵蹄,中國的山河不屈,民眾的反抗如火如荼,虎門銷煙的行動彰顯了民族的不屈精神;三元里的戰斗,則展示了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的堅決抵抗。這些光輝的篇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向世人宣告:中國人民,不可征服!
然而,那場戰爭也留下了恥辱的印記,割地賠款,尊嚴盡失,半殖民地化的鎖鏈緊緊束縛著中國的手腳。南京條約,那份不平等的契約,是中國主權受到嚴重侵犯的開始,它標志著古老中國的大門被強行打開,任由列強魚肉。
1894年,甲午風雲突變,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暴露無遺,中國的海上力量遭受重創。北洋水師的挫折,李鴻章的妥協,對比著鄧世昌的英勇與犧牲,凸顯了民族英雄的崇高地位。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我們要有民族骨氣,對抗侵略,維護國家的尊嚴。
電影《鴉片戰爭》以其深刻的歷史洞察,生動地再現了這段悲壯的歷史,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痛苦與掙扎。每一個畫面,每一個情節,都讓人心情沉重,喚起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英雄的敬仰。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尊嚴不能靠退讓和妥協來維護。我們必須強大,才能保護自己,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跟。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被欺凌的時代,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電影結束時,我們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要銘記歷史,更要珍惜和平,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讓我們以高昂的民族精神,去迎接每一個挑戰,去創造每一個奇跡。